字词 |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大理州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期,先后两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肥力、排涝改浸、修建条田,建成了一批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以及乡村人畜饮水工程和高稳产农田,同时加强了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到1978年底,全州库塘蓄水容量达3.6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7.2%,为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领导深化对州情、县情的认识,明确了治水方针,实行分类指导。东南部的宾川、弥渡、祥云、巍山等县的坝区,耕地连片集中,但贫水干旱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为解决“干坝子”问题,以修建蓄水工程为主,蓄水减灾,灌溉农田,珍惜水源,节约用水;西部云龙、永平、漾濞三个山区县和南部的南涧县,山多耕地分散,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地势所限,难以兴建大的蓄水设施,以修建水窖、水池为主,实行引蓄结合;北部的鹤庆、剑川、洱源等县,虽自然水多,由于用水时间集中,造成前旱后涝,这部分地区水利建设,以蓄、引为主,蓄、引、排并举;中部大理市,受地形、地质条件制约,为了充分利用低于耕地的洱海水,实行机械提水灌溉。由于实行分类指导,形成了坝区抓设施综合配套、挖潜及病害工程处理,建设蓄、引、提骨干水利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山区兴修“五小”(小井、小窖、小池、小沟、小塘)工程,解决旱地浇灌、人畜饮水以及坚持水土流失治理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格局。“八五”期间,全州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共3.78亿元,一方面对已建工程挖潜配套除险加固,同时还新建成了一批具有先进设计水平且设施较为完善的蓄、引、提水工程。如大理市白塔邑、富美邑、江上抽水站提水工程以及祥云县普棚水库水系的完善,弥渡县梨树营北干渠的疏挖,巍山县福庆水库输水和引水渠开通,宾川县“引洱入宾”工程,洱源县海西海扩建工程等等。至1997年,全州年库塘容量达6.46亿立方米,水利工程的年供水量达1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增至13.22万公顷,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6.5%。在大搞水利建设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到1997年,全州累计建成亩产400千克以上高产农田11.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0%;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422平方千米,使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五、大理白族自治州 (二)调整农业结构,培植优势产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