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创建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创建阶段

(一)创建阶段1949—1957年

这一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国营农场的建设扩大,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1950—1952年3年中, 新建国营农场12个, 土地面积扩大到9.453万公顷。1953—1955年, 在“少投资, 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方针指导下, 国营农场发展到52个,耕地面积扩大到22.453万公顷。1956年, 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复员转业官兵5 000多名, 在王震同志的指挥下, 挺进完达山南北, 建立了农垦部直属垦区。到1957年, 黑龙江省已有国营农场72个, 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垦区, 耕地58.613万公顷, 粮豆总产量达到3.6亿公斤。

☚ 一、国营农场的发展历程   (二)大发展阶段 ☛

(一)创建阶段

(一)创建阶段1950—1957年

1952年,华南垦殖局在海南和雷州办拖拉机站,主要从事开荒垦殖,发展橡胶生产。1954年在中山县沙塱乡建立了全省农业系统第一个拖拉机站,有德特—54式履带拖拉机3台,开始使用拖拉机进行耕作。至1957年全省已建立了15个国营拖拉机站,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39混合台,机引农具767台(件),机耕面积3. 33万公顷。同时,为了战胜洪、涝、渍、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加快发展排灌机械。1957年底全省拥有排灌机械1 632台,2.9万千瓦,排灌面积12万公顷。这一阶段以引进苏制大中型链轨式拖拉机为主,有重点地试办国营农业机械拖拉机站。同时,从改良农具入手,各地推广了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手动插秧机、解放式水车、552丙型压缩式喷雾器、打谷机等新式改良农具,培养了一批农机技术力量。为广东农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二)农业机械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

(一)创建阶段

(一)创建阶段1953—1957年

1953年9月贵州省财经委员会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农垦农场安顺山京机械化农场,接着又于1954年创建了丹寨县金钟农场,嗣后,各地在国有土地上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1957年中央成立农垦部,决定把全国各种国营农场划分为农垦农场与农业事业农场。贵州省根据中央指示将新建的山京农场、金钟农场及花溪奶牛场、遵义奶牛场、惠水果树场、兴义果树场、平坝烟场(即现在的夏云农场)等13个农场划归农垦系统。这一时期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确定的办场方针,发展比较顺利,到1957年,农场职工已增至1 400人,耕地增至1233.3公顷,当年生产粮食1361.6吨,奶牛增至1 100头,年奶产量361.4吨,肉类年产量56.8吨,全年创工农业产值125.85万元,初步发挥了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

☚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壮大阶段 ☛

(一)创建阶段

(一)创建阶段1949—1957年

1946—1949年间,吉林省解放区开始兴办农场。有两种类型: 一类属于县(区)政府和部队自办的,自给性农场,其商品量很少; 另一类是县(市)政府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和省政府指示试办的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新式农具,繁殖优良品种为目的的示范、繁殖农场。1949年,全省各种类型的国营农场有29处。其中,谷物农场19处,畜牧场2处,鹿场4处,参场1处,贝母场1处,果树场2处。有耕地5 140公顷,拖拉机23台(混合台),鹿900只,人参种植面积10 080平方米。
1949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召开的机械农场场长会议,指出:“农业机械化先由国营农场办起,进一步是使拖拉机和合作社结合起来,这是解放区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们必须办好一些农场,以创造经验培养干部和技术人员,打下将来大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营农场,大部分是土改时保留下来的公有地、军用地、地主资本家开办的果园、牧场; 日伪统治时期的各类农事试验场。大部分农场位于边远偏僻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规模小,土地零星分散,企业管理比较混乱,没有明确办场方向,缺少建设资金。因而,1952年前农场普遍存在产量低,成本高,浪费大,企业亏损等问题。
1952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加强国营农场的决定》,指出:“国营农场应该推广,每县至少有1—2个农场。一方面用改进农业技术和使用新农具,用这种现代化大农场优越性的范例教育全体农民;另一方面按照可能的条件,给农业互助组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技术上的援助和指导。”省委1952年4月强调,省、县农场应加强领导,在同等条件下,必须比一般农民搞得好,多打粮食,起示范作用。是年,国营农场达到118个,其中省营7个(机械农场4个,种畜场2个,奶牛场1个),县(市)营农场111个。按种类分:谷物农场102个,畜牧场7个(其中种畜3个),鹿场4个,参场1个,果树园艺场4个。这些农场共有职工7 443人,耕地25 292公顷,其中水田10 309公顷。拖拉机47台(混合台),各类机引农具103台(件),大牲畜5 108头,其中奶牛420头,鹿1 900只,人参栽培面积19 247平方米。
1952年,全国农业会议提出整顿、巩固、提高办好现有国营农场的方针,省委在10月召开全省第一次国营农场会议,做出了“吉林省委关于加强农场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以及农场利润不再上缴,并将农场基本建设列入国家计划等,贯彻经济核算制,增加建设资金”的决定,提出1953年一律不建新场。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垦事业的发展。经过整顿,农场加强了企业管理,建立健全了经济核算制度,实行了包地、包产、包畜群和超产奖励制度,进行了清产核资和清理债务工作。到1953年底,全省国营农场共有93个。其中机械农场4个,一般谷物农场44个,示范农场22个,畜牧场7个,鹿场6个,参场1个,果树园艺场5个。共有耕地19 770公顷,职工7 280人,畜牧业有大牲畜5 046头,其中奶牛498头,羊9 186只,鹿2 353只,人参面积20 315平方米。
1954年11月,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全省国营农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荒10万公顷,增产粮食。”并提出要办好原有机械农场,再新建、扩建几个机械农场。
为适应国营农场的发展,1956年9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设置农垦厅机构的通知》,正式成立吉林省农垦厅。负责全省国营农场管理和新建农场的工作。
这期间,国营农场办场方针,是为国家增产商品粮及其它农畜产品,积累机械化农业的经验,对农业的集体化发挥示范作用。国营农场实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由于办场目的和经营方针明确,所以发展比较顺利。据1957年统计,全省国营农场从1949年的29个发展到100个,职工增至8 895人,耕地面积从5 140公顷,扩大到32 406公顷。

☚ 一、发展历程   (二)变动起伏阶段 ☛
000164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