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建调整阶段(1949—1965年)
1952年,天津市政府相继颁发《文化馆试行实施办法草案》、《建立文化网及其工作任务的决定》等文件。各级文化主管和指导部门相继建立,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和编排时事教育的文艺节目,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特别是配合贯彻新婚姻法、抗美援朝和 “三反”、“五反” 运动的开展,纷纷举办黑板报、幻灯放映、图片展览和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农村文化艺术活动呈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1956年,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正式成立,作为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指导和研究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事业机构,伴随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指导和组织农村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扶持农村俱乐部,使俱乐部发展迅速,其他文化组织也都相应发展,农村业余剧团、区县乡镇图书馆室、幻灯放映站等迅速发展。
1958年,在“左” 的思潮影响下,农村的文化艺术活动也步入了 “大跃进”的轨道,一些业余剧团脱离生产,铺张浪费,盲目向职业化发展。各种文化组织大量创作、绘制、搜集、编选墙头诗,运用歌谣、黑板报、幻灯片、连环画和群众演唱材料等形式宣传“三面红旗”。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后,天津市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召开文艺工作会议和艺术馆长座谈会,印发了有关文件,纠正“大跃进” 中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些偏向,基本上摆正了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村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恢复了农村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行轨道,农村文化事业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形势,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紧密服务于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