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建时期1949—1957年
1.接管与建立机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当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成立华北机械农垦管理处,把原属国民党政府“善后事业委员会”农垦管理处河北省分处的10台拖拉机和部分物资由天津运至南苑,在六合庄开展垦殖工作,相继接管了五里店、双桥、丰台、黄村、南苑等5个小农场。9月,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指令》,撤销华北机械农垦管理处,成立平郊农垦管理局,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为“京郊农场管理局”,并将该局由中央农业部移交北京市人民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领导。1952年8月,撤消京郊农场管理局,各农场交由市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1952年9月,北京市农林局成立,京郊国营农场管理事宜,即由市农林局负责。
2.第一批国营农场诞生。
(1)南郊农场。1949年3月接管了原国民党河北省建设厅直辖的“河北省南苑农场”,因其地处南苑镇以北六合庄处,又称“六合庄农场”,占地133公顷。随后又接管了原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弹药库,占地333公顷,同年秋天正式成立新农场,定名为“国营五里店农场”。1949年冬至1950年春土改中,根据京郊生产发展的需要,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在没收的官僚资本家和部分地主庄园的土地上,建立起若干个国营农场,当时在北京南部地区建立了德茂庄农场、天恩庄农场、和义庄农场、钱庄子农场、南同顺农场、合作农场、黄村农场等七个国营农场,共有土地788公顷。1954年10月,进行体制调整,将上述各农场合并成立了国营北京市南郊农场,当时共有土地1933公顷。
(2)双桥农场。其前身是“国民党励志社双桥农场”,1949年2月,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物资接管委员会接管了这个农场,同年4月定名为“农业部国营双桥农场”,当时有土地180公顷。50年代,交由北京市管理。
(3)西郊农场。1949年12月,没收官僚资本土地27公顷成立了彰化农场,之后又陆续接收了原中法大学试验场和其他一些果园、牛场及鸭场,面积达到179公顷。1954年4月,彰化农场更名为西郊农场。
(4)东郊农场。其前身为国家民航总局所属国营新中国农场,后交由北京市农林局管理,当时有土地267公顷。1954年7月,东郊农场在此基础上成立。
(5)香山农场。北平和平解放初期,为减轻人民负担,成立了这个农场,其主要任务是向中央机关提供副食品。1958年与从西郊农场划出的巨山分场合并,后更名为巨山农场。
至1954年,京郊国营农场已初具规模,有土地2000多公顷,其中耕地1330多公顷。
3.奶牛业公私合营和第二批国营农场诞生。北京饲养奶牛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60多家私人奶牛场,养牛1000多头,基本在城区饲养,1949年年产奶200万公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首都奶牛业十分重视,把奶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保护发展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指导下,至1955年,全市私营奶牛场和个体养牛户发展到655家,饲养奶牛2953头,日产奶1.9万多公斤。与此同时,各国营农场的奶牛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55年,国营农场奶牛达到2000头,日产牛奶8300公斤。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供不应求的状况日益突出。1954年11月2日,市政府作出了《关于私营乳牛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决议》,1955年初,成立了北京市私营奶牛业社会主义改造办公室。根据当时城市私营养牛业规模不同和近郊农村已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情况,确定对饲养20头以上的大中型奶牛户与国营农场实行公私合营,奶牛入股,定股定息,对不到20头奶牛的小户,可到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入股。
奶牛业的公私合营,促进了京郊国营农场的发展,1955年1月,东郊农场建立畜牧场,北京市最大一家“福康畜殖有限公司”,与东郊农场公私合营,该公司经理李贻赞担任农场副场长,接着私营逢源奶牛场也与东郊农场实行公私合营。至1956年2月,又有13家私营奶牛场与东郊农场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国家购买了昌平县霍营乡附近土地207公顷,吸收一批私养奶牛户入场。在此基础上,1956年10月,北郊畜牧场诞生,后改名为北郊农场。与此同时,南郊农场、西郊农场均吸收了一批私养奶牛户入场。1957年,全市奶牛业的公私合营全部完成。当年又建立了农大农场,后改名为东北旺农场。
到1957年,京郊已有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东北旺、双桥、香山等农场。依托这些农场不仅完成了奶牛业的公私合营,也为发展和建设首都副食品基地奠定了基础。农场共有耕地面积2656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2570公顷,总产367.5万公斤;奶牛总头数为6768头,其中成乳牛3555头,平均每头日产奶19.3公斤;果园213公顷,总产630万公斤;总收入870万元,利润161.3万元。培育并推广了一批农牧业良种,对郊区农村发挥了示范作用。
(一) 创建时期(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津沽农垦局内设的农业技术研究员和推广员负责。通过举办田间展览、召开技术座谈会、出版《津沽农垦》期刊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示范和宣传。1953年天津市农林水利局成立,内设农业科,负责全市农、林、牧业技术推广工作。郊区县先后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每站平均5~7人。各级推广机构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农林技术骨干和畜牧兽医技术员,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了群众基础。这支推广队伍深入农村总结群众经验,改进栽培技术,推广良种、新式农具,防治病、虫害,开展畜牧防疫灭病,编写农业技术推广手册,进行各类试验、示范、培训工作,奠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