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邮电通讯机构
新疆电信创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当时为保卫边防安全,清政府开始在迪化(乌鲁木齐)、疏附(喀什)、伊犁、塔尔巴合台(塔城)设立电报局,开通了新疆首府、边防要塞和中央政府的电报通信,及时向中央传递边情。广大农牧区则无电信机构。
新疆邮政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时清政府派丹麦雇员毕德森来新疆筹办邮政,在迪化、哈密、吐鲁番、古城(奇台)、昌吉、库尔哈喇乌苏(乌苏)、精河、伊犁、塔尔巴合台设立邮政局。广大农牧区无邮政机构。1927年开始在达板城、柴窝铺、清水河子、芦草沟、紫泥泉、三台、老奇台等交通要道的农业乡镇设邮政代办所,或设立村镇信柜、村镇邮站。1945年,全区村镇信柜有9处,村镇邮站113处。因机构少,农牧民用邮很困难。1944年在达板城设电话点,装20门磁石交换机1部,称地方电话。但主要供当地军政机关使用,农牧民无权使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新中国成立后,邮电通信机构逐步建立起来。1952年全区邮、电机构合并为邮电局(所)。1957年,农牧区邮电局(所)发展到270处,代办所85处,设立信箱(筒)363个。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开始架设县到区的农村电话。1957年,全区已有农村电话交换点127处,装电话机752部。这是农牧区邮电通信的起步阶段,农牧民开始使用邮电通信。
1958年国家提出了“村村通邮路,乡乡通电话”的要求。到1966年,农牧区邮电局(所)发展到659处,是1957年的2.4倍;电话交换点发展到650处,安装电话6 939部,分别为1957年的5.1倍和9.2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牧区的邮电通信发展迟缓。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区邮电通信才结束徘徊不前的局面,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1995年底,全区农牧区设有邮电局(所)的乡镇637个,占现有乡镇数的70.9%。从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地州市邮电局到各县邮电局,都设有专人抓农牧区邮电通信质量,使农牧区的邮运班次、时限、安全和差错率都基本上达到了邮电部规定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