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有线广播
1.创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收听工具极其缺乏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县市开始建立广播收音站,在此之前的1949年8月,信阳市首先建立了全省第1个县市级广播收音站。收音站配备五灯电子管收音机一部,天线一副及手摇发电机和油印机等。至1950年9月,全省有10个专区、2个省辖区、86个县建立了115个收音站。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省农村有线广播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1954年2月3日,河南省第一座县级有线广播站——郾城县广播站建成并开播。新建的农村有线广播站,除转播中央人民电台、省电台节目外,还自办新闻和文艺节目。1955年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农村广播网的指示发表,1956年初中共中央公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在7~12年内,基本普及农村广播网。到1956年底,全省112个县(市)区建成有线广播站105个,农业社和村庄通了广播,共安装喇叭2.8万只。
“大跃进”时期,开始建立公社放大站,至1960年全省建成731个,占公社总数的70%,广播喇叭达到33万只,广播线路达42万公里(自建2.6万公里)。
1965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为广播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至1966年全省发展有线广播站128个,公社放大站2 521个,广播喇叭89.3万只,广播专线10万公里。“文革”中,有线广播事业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到1968年,公社放大站保存下来的仅有561个。
进入80年代以后,全省农村广播网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以来,政府把广播电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5年河南省第6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设三化(机房设备正规划、信号传输专线化、喇叭安装标准化)有线广播网活动。至1992年底,全省建成44个“三化”县,1 100个“三化”乡,广播喇叭发展到1 130万只,入户率达65%,在全国排名第4位,濮阳市在全省第1个建成三化市。1985—1990年,省县两级财政拨款5 801万元,更新了142个县级广播台(站)设备和30个贫困县中600个贫困乡广播站播出设备,使全省县、乡广播台(站)播出设备达到丙级以上,县级设备均达到乙级指标。同时,还帮助农民改装了音质好、造型美的动圈音箱,提高了收听效果。西峡县重阳乡有线广播网的技术指标全部达到乙级,是全省有线广播系统唯一的一个乙级乡。1989年陕县、西峡、南阳县等利用县至乡专线开通文字传真,进一步提高了有线广播线路使用效率。
2.节目设置。进入80年代后,农村有线广播节目逐步走向正规。至1983年,148个县级广播台(站)平均日播出时间7小时07分,其中自办节目2小时54分。1983年后全省各市(地)普遍建立了广播电视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有线广播宣传事业的领导,并制定了《河南省有线广播台(站)宣传工作条例》,条例规定:县级广播电台(站)每天最少发一组新闻稿(10分钟),自编自采的稿件应占95%以上。县级广播台(站)的文艺(包括转播节目),一般应占全部播音时间的一半左右。县级广播站经常库存播出的文艺节目磁带,不得少于500小时。农村有线广播的节目,是根据有线广播的宣传、教育、娱乐、服务等功能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两大块:转播中央、省、市(地)、县电台的节目;乡广播站自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