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垦工业
农垦工业创建于1954年,初期围绕为职工生活服务和农副业产品加工配套的需要,因陋就简地办起了农机修造、粮棉加工、砖瓦、石灰等一批小型工厂,工业基础较薄弱。至1970年,农场有58家工业企业,工业职工4182人,工业产值4 101万元(1957年不变价)。70年代初,为了安置知青、解决亏损,市区工业部门分6批扩散和下放了168个项目和产品给各农场,各农场也先后发展了一批队办小工厂。从1973年起,农垦工业产值突破了1亿元。至1978年,农垦有工业企业300家,工业职工60 775人,工业总产值43 487万元(1970年不变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垦充分依托市区大工业的产品、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优势,兴办了大批工农联营企业,1985年,农垦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80年代后期起,农垦注重工业产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投入,积极兴办“三资”企业,重点开拓外向型经济,并利用外资建起了一批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6年,农垦工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产业联合体,建有以博士蛙品牌为龙头,定单为纽带的儿童系列用品联合体;以产品为龙头,定点加工的农机机械联合体;以联合销售形式的不锈钢器皿和五金工具联合体。是年,全系统共有工业企业413个,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企业279个,集体企业3个,联营企业12个,外商投资企业55个,港澳台投资企业51个,其他企业13个。工业职工73 885人,工业总产值529 715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2.3%。
1.生产规模及经济效益。1996年,农垦工业初步形成了食品、汽配农机、不锈钢制品、儿童系列用品、医药保健制品、建筑装潢材料等6大支柱产业。在413家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5个,中型企业17个,小型企业391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年产消毒牛奶15.14万吨,乳制品8 300吨,食用植物油1.37万吨,针棉织品2 336.7吨,不锈钢器皿7 556.6吨,联合收割机6 126台,汽车配件1.93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中成药1 043.1吨,医疗器械5 295万元,服装2 262.6万件,塑料制品1.62万吨,自行车零件1.56亿元,油漆6 107吨,机制纸及纸版8 173.4吨。全系统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合计31.6亿元,280万平方米生产厂房,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60.3亿元,创利税总额2.35亿元,人均利税3 130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4 452元/人。
2.外向型经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以后,上海农垦积极参与浦东开发,参与国际竞争,着重致力于“两个扩大”,即扩大利用外资和扩大产品出口,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
(1)外贸出口。1964年,上海农垦外贸出口只有生猪,有3个农场生产出口猪,数量1 144头。工业产品出口始于1971年,仅有自行车零件、手工工具等4种产品,3个生产厂,全年出口成交额不满4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垦产品出口有了长足的发展,至1988年,全系统有70个出口生产厂,87种出口产品,出口成交额达2亿元。1996年,市农垦系统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商品成交额11.57亿元,其中工业品出口11.45亿元,占比重99%。全系统直接进出口经营金额22 972万美元,其中:进口为9 632万美元,出口额为13 340万美元。在出口额中:三资企业直接出口6 674万美元,占50%;自营出口企业为2 926万美元,占22%;两家外贸公司为3 740万美元,占28%。
(2)外资企业。1988年7月,长江农场与日本义东株式会社合资建立上海荣安针织有限公司,成为上海农垦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从1988年至1996年,全系统先后建立“三资”工业企业192家,协议吸收外资2.8亿美元。1996年,批准“三资”项目10个,合同总投资1.04亿美元, 其中外商协议投资额5 448万美元。已投产、开业的 “三资”企业125个, 全年营销收入29.5亿元, 出口产品总额20 584万美元,其中已投产的工业 “三资”企业106家, 工业总产值15.58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18.31亿元, 出口 交货值6.52亿元。
(3) 境外企业。1991年, 上海农垦第一家境外企业澳大利亚嘉士得赛克公司成立。1993年, 上海农垦经市外经贸委和国家对外经贸部批准的境外独资、合资、合作及参股项目达20多个, 随着国际市场、国别政策的变化及对境外企业管理的加强, 一些规模小、效益差的境外企业逐步关闭。至1996年, 全系统共有5个境外企业, 它们是: 澳大利亚嘉士得赛克公司、日本东康株式会社、飞腾国际 (美国) 有限公司、经发国际 (越南) 实业公司、匈牙利上海农工商国际贸易公司, 境外国有资产总额157万美元, 境外常驻人员10人。
3.管理与开发。
(1) 质量。标准化和环保管理。70年代, 农垦工业质量管理主要沿用传统办法。80年代起,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共组织1.95万名职工参加质量管理知识电视讲座学习, 至1987年, 有1.56万名职工通过市统考取得结业证书, 占全系统工业职工人数的21.8%, 当年市农场局获得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表彰证书。1990 年, 工业企业有500 多个质量管理小组开展活动, 共发表QC成果600余项。1992年,局举办了9期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培训班, 质量管理逐步向国际目标接轨, 到1996年, 已有3个工厂获得ISO9000标准的认证证书。农垦工业标准化管理起步于70年代末,1979—1996年, 累计培训标准化工作人员近千人次, 制订和修定企业标准1 500 项。1996年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与执行率均达到95%以上, 基本上消灭了无标准生产现象。从80年代起,环境保护工作引起了农场局和各农场的重视, 各工厂配备了专 (兼) 职环保管理人员。到1996年, 大部分老企业做到 “三废”达标排放, 新项目实现 “三同时”投产。
(2) 技术改造和新品开发。农垦历年来注重对老的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980—1990 年, 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4亿元; 1991—1996年, 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18.12亿元, 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243项。同时, 农垦工业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办法, 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据统计, “七五” 期间, 完成开发工业新产品1 005项; 1991—1996年, 完成开发工业新产品1 478项, 新产品产值率平均达20%以上。
(3) 荣获名优新奖产品及科研成果。1983—1996年, 上海农垦工业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4项,获部、市优质产品奖110项次, 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10项, 获市优秀新产品奖30项, 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24项, 获市级新产品称号71项。有11只工业产品获得市名牌产品称号。获市级星火项目奖13项,获市科技成果奖25项。
4.星火开发区。位于上海市南翼, 杭州湾北岸,距市区打浦路隧道39公里的上海市星火开发区, 一期开发面积16.82平方公里, 至1996年完成开发面积7.1平方公里。该开发区于1984年经市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决议, 并经市政府批准, 从1985年开始筹建的。这片土地原由星火农场使用, 受市政府委托,市农场局于1985年新建了上海市星火开发区, 开发总公司承担开发区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任务。1993年, 开发区正式与浦东新区接轨, 全面享受优惠政策, 国内外著名公司如上海中西、华联等制药公司、美国科勒、日本大昭和、住金、BOBSON等相继在开发区投资建厂。
到1996年, 星火开发区已成为集工业、商业、房地产、旅游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外向型开发区。其主要特点是:
❶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具备了“七通一平” 的优良投资环境, 并实行 “集中供水、集中供电、集中供热和集中排污”, 高级别墅群、医院、学校及各种高级娱乐设施已初具规模。
❷享受浦东开发区各类功能性政策和新区的优惠政策。浦东新区的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在开发区设立办事机构, 实行 “一站式”服务。多家银行进驻区内设点营业。
❸土地广阔平整, 劳动力资源丰富。星火开发区无动拆迁之虑, 宜大面积批租, 地价在浦东各开发区中是最低的, 劳动力成本也较低。
❹水陆交通方便。开发区内河航运码头设有300 吨级泊位4个, 100吨泊位2个, 年吞吐量为60万吨。开发区通向市中心的沿浦快速公路, 已开始建设。
1996年, 星火开发区对外招商、批租土地步子加快, 国际著名企业如瑞士罗氏公司、日本神户钢铁、佐贺、台湾远东集团等陆续进区投资, 东海、济光学院和高级疗养院也开始建设。是年, 开发区累计批租转让土地324.6公顷, 占全区可批租面积80%。已进入开发区的各类企业210个 (含私营企业145个),其中建设项目40个, 协议总投资90亿元, 已竣工投产的工业企业17个, 年产值12.5亿元; 三产企业48个, 年营业收入3.1亿元; 已开业三资企业10个,年产值8.33亿元; 区内社会总产值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