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作物良种选育
1.水稻。水稻是安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水稻品种选育经历了4次大的更换。第一次是50年代初期以鉴定应用地方良种为主,如农家良种鸡爪籼、三粒寸等。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推广高秆改良品种。第三次是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和中、晚粳品种的育成,实现了早、中、迟新品种配套。第四次是70年代中期开始,杂交水稻新组合从引进、育成、推广到更新,使水稻公顷产提高到7 500千克以上。40多年来,全省先后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组合)共129个,其中自1983年建立省级品种审定以来,通过省级认定的品种(组合)共74个。主要品种有:
(1)“芜湖七一早”和“芜科一号”。70年代初,由芜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系统选育的早籼品种。前者株型较松散,株高85~100厘米,茎秆较粗,叶片宽大,结实率75%左右,千粒重22~24克,抗病虫能力较强。后者株型较紧凑,株高75厘米左右,顶叶挺直,结实率70%左右, 千粒重23~25克,较抗白叶枯病。1979年,这两个品种在省内的种植面积合计97千公顷。
(2) “安庆晚2号”。1970年,安庆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853与农垦57的杂交后代中系统选育出的晚粳品种。茎秆粗壮,结实率87%,米质好,在省内外试种推广,增产稻谷2.5万余吨。
(3) “中熟早籼新品种竹广29”。1973—1979年,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竹莲矮与广陆矮4号杂交,在广德、福建、海南一年多代选育,1976年春第6代定型。“竹广29”全生育期110天,与对照品种原丰早的成熟期相仿;该品种株型松散,穗较大,千粒重与结实率都较高,轻感稻瘟病,中感纹枯病;对肥力要求不严格,在较低的肥力条件下种植表现为省肥高产,在较高的肥力条件下又表现为耐肥高产;一般公顷产6 000~6 750千克,最高公顷产8 310千克,是适应性较广的中熟早籼品种。
(4) “晚粳铜花二号”。1979年,铜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吴晓煜等采用农垦×农菊33单倍体育种法育成。该品种宜作双季晚稻,全生育期为140天,植株高度适中,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抽穗整齐,成穗率高,空秕率低,千粒重26~28克,耐肥抗倒。沿江、皖南双季稻地区种植铜花2号,增产潜力大,一般比当地当家良种农垦58增产10%~15%。
(5) “高产、优质、多抗粳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当优C堡”。1977—1985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桐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的李成荃等选育成新品种。当优C堡是我国南方稻区首次育成并示范推广的早熟、高产、多抗、优质杂交粳稻组合,米质优良,适宜沿江、江南(即北纬30°~34°)地区中等肥力田块作麦茬稻种植。在省内及南方稻区参加杂交粳稻单、双晚组区试中,比对照分别增产10.1%~17.1%。高抗稻瘟、白叶枯病,中抗白背飞虱、褐飞虱。1986年参加农牧渔业部全国优质米评比,获部颁优质农产品证书。
(6) “协青早不育系及协优64新组合的选育”。1979—1985年,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吴让祥完成该项研究。利用矮秆野生稻的天然不育株,通过细胞核置换方法,开拓出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新系。协青早不育系败育彻底,不育稳定,其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为100%;开花习性好,同步花率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我国南方13个省市(除上海市外)都从安徽省调进协青早不育系种子。协优64分蘖强,谷粒细长,米质好,一般公顷产6 750千克左右,且耐肥、抗倒伏,适应性较广,抗病性能好。
(7) “徽粳804”。1985年,由徽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农垦58-7×红壳糯选育成晚粳新品种,有高产、抗病、早熟特点,公顷产5 250~6 750千克。该品种生长整齐,秆粗抗倒,抽穗灌浆快,适应性广,米质特优,食味好。
(8) 杂交籼稻新组合协优78039 (皖稻31)。1978—198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朱启升等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具有中抗白叶枯病;高产,作中籼公顷产8 250千克;米质优,达部颁一级米标准;制种产量高,作单季稻、双季稻栽培均可等优点。该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9) 中籼稻新品种E164 (皖稻27)。1982—1986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严企松等育成。该品种是一个优质高产、多抗、综合性状优良的国内突破性常规中籼新品种。主要优点:米质好,1985年在全省20个优质米鉴评中名列第一,1987年全国63个区试新品种品质鉴评中,居第三位;产量高,比常规稻密阳23增产10.7%;多抗,中抗白叶枯、稻瘟病,高抗褐稻虱。1987—1991年,在省内外推广面积达373.3千公顷以上。该研究成果于1991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当选晚2号。当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68年用系统选育法从农垦58中选育成的早熟晚粳品种,株高85厘米左右,茎秆细韧,叶片窄长,全生育期只有130天。由于其抗病力强,产量较高,出糙率达80%,米粒色泽透明,腹白小,米质食味都较好,广受群众欢迎,迅速推广至全省稻区,1979年,种植面积即达28千公顷,至今仍是安徽晚粳主要品种之一,其优势长期保持盛而不衰。
2.小麦。小麦是安徽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在2 066.7千公顷以上。1978年以来育成小麦新品种主要有:
(1) “选育小麦优良品种马场二号”。1978年,亳县城父人民公社吴广文等,从郑引一号变异单株中选育而成。该品种系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27天,茎秆粗壮,株型松散,叶片宽大,叶色青秀,春发早,苗期长势旺,分蘖成穗率高,穗大粒饱,长芒、白壳、红粒,千粒重38克左右,大田公顷产在6 600千克以上。在1979年全省小麦会议上,马场二号被定为淮北地区高产良种,已在全省推广,曾是淮北地区的当家品种。
(2) “小麦新品种安农2号”。1971—1984年,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徐风等,通过品种间杂交(意大利的ST2422、464与哥伦比亚的Nainen60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为半冬性,株形好,抗倒伏,大穗大粒白皮,出粉率高,在高肥水条件下,公顷产6 000~7 500千克;抗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该项研究运用了现代生理学的源库理论和分析技术,把高产优质与抗病等优良基因组合到一个品种的基因型中,被确定为特异型高产品种。安农2号适于淮北地区和江淮丘陵北部高肥田块种植,1985年已推广36千公顷。
(3)“小麦新品种萧农11号”。1973—1986年,由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吴德修等培育。该品种是利用丰产、早熟、优质、中高秆品种徐州15为母本,选用秆粗抗倒、穗大粒多的九兰3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育而成。萧农11的主要优点:丰产性状好,光合效率高,增产显著,而且耐迟播,成熟较早;抗逆性较强,适应范围较广,在沿黄淮麦区种植,耐寒、耐旱、抗三锈、抗干热风;籽粒皮白,面粉、面筋和粗蛋白含量高。
3.甘薯。1977年,阜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阜210甘薯新品种选育”。在1983年省级区域试验中,薯干产量居7个品种的第一位。1985年全省生产试验,春薯平均公顷产34 200千克,比对照(徐薯18)增产12%,夏薯平均公顷产31 710千克,比对照增产9.6%。该品种抗旱耐涝,比较抗黑斑病,高抗根腐病,食味较好;发芽好,栽后活棵快,生长稳健,适应性强。1983—1992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胡建勋主持“甘薯高产、稳产、抗病兼用型及食用型新品种选育”,育成皖薯3号。该品种用徐薯18作母本,L4-5作父本杂交,优良性状表现突出,1992年,通过省品种审定,1993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列为国家品种。经专家鉴定,皖薯3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综合性状优良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种。该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至1994年,累计推广面积491.9千公顷。
4.玉米。1985年,宿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祥昭等完成“粮饲兼用玉米新杂交种宿单2号的选育”。该品种是用自选自交系“宿系10”作母本,“莫17”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宿单2号具有株型紧凑,千粒重高(300克左右),籽粒黄色,品质较好,较抗叶斑病和适应性较广等特点,是一个粮饲兼用和春、夏播兼用的优良玉米品种,适宜在安徽淮北、江淮丘陵、江苏徐淮等地区推广,也可在浙、粤等地搭配种植。1991—199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皖单4号玉米杂交种。该品种较掖单2号增产10%以上,夏播制种公顷产3 000千克以上的黄色双高新杂交种。1994年,通过品种审定,列为本省重点推广品种。该种属紧凑型粮饲兼用玉米杂交种,适应性广,抗倒伏,斑病轻,活棵成熟,公顷产7 800千克。
5.大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戴瓯和等经过1974—1982年的研究,培育成“夏大豆新品种皖100-1”。该品种是用徐豆一号作母本,与六合青豆杂交育成。1978年经全省优良品系多点鉴定,平均公顷产2 199千克,比徐豆一号增产6.28%;1982年,41个示范点平均公顷产1 807.5千克,比农家品种增产37%。该品种全生育期100天,耐肥、抗倒伏,适宜江淮丘陵和淮北南部地区推广。1995年,戴瓯和等育成大豆高产、高蛋白、多抗、稳产新品种皖豆6号,该品种外观性状好,产量增长10%,蛋白质46%,脂肪20%,已累计推广222.67千公顷,覆盖面积占淮北生态区大豆面积16%,应用前景广阔。1986年,阜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李敦弟等完成“夏大豆新品系阜阳335选育”。该品种是从1974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引进的58-161×徐豆一号的杂交后代中优株连年系统选育而成。全生育期103天左右;较抗倒、耐旱,抗花叶病毒病。据198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分析,平均含蛋白质43.89%,油脂21.28%,是蛋白质加脂肪总和较高的品种。阜阳335适于黄淮流域及沿淮等地区作豆麦两熟制轮作。
6.棉花。
(1)皖棉一号。1975—1984年,安徽农学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赵庆华等培育成“激育棉新品种——皖棉一号”。皖棉一号出苗快,开花结铃集中,吐絮畅,经省内区试、国家区试、生产试验、推广种植,证明其纤维品质达国家优质棉攻关育种目标,比对照增产8.9%,而且成熟早。
(2)皖棉80-15。1975—1986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庆棉花研究所毛伯川等完成“棉花新品种选育(皖棉80-15)”。皖棉80-15是中熟陆地棉新品种,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株高约100厘米,株型较松散,在中等肥力下,茎秆较粗壮而坚实;根系发达,抗倒伏,对氮肥吸收利用能力强,早熟不早衰,有利于多结秋桃,增加铃重及提高纤维品质。该品种结铃性好,特别是中上部优势明显,平均单株结铃数20个左右,纤维品质较好,色泽乳白有丝光。皖棉80-15播种适宜期长,可采取宽窄行密株种植,视棉田肥力每公顷密度4.5万~7.5万株为宜,适宜在沿淮和淮河以南地区种植。
(3)华农831。华阳河农场棉科所于1978—1986年选育,纤维品质好,较早熟,产量高而且稳定。
7.油菜。
(1)广德741。1971—1979年,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甘蓝型油菜广德741”,在沿江地区于寒露前后播种,丰产性状较好,抗病性较强,可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推广。
(2)滁油一号。1972—1979年,滁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油菜新品种滁油一号”,比当地胜利油菜增产31%~40%。该品种是甘蓝型早熟品种,抗病性较强,宜作一油一稻、棉油套种、烟油套种。1979年,安徽省农业厅种子公司粮油处将该品种作为全省油菜推广良种之一。
(3) “当油早一号”。1977—1980年由当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该品种是从甘蓝型202-23早熟混系中选育而成,公顷产2 250千克以上,早熟、抗病、丰产、耐寒,适合一油两稻和一油一稻地区栽培。
(4) “低芥酸油菜新品种410选育”研究。1975—1985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王毅等研究成功。该品种属冬性中熟类型,苗期匍匐,根系发达,具有耐寒耐旱特性,菜苗年后春发快,枝多角多粒多,植株较矮,适宜在沿淮、淮北地区种植;其种子芥酸含量稳定在1%以下;菜籽含油量41.5%,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油酸、亚油酸的总和占脂肪酸总量的84%,硫代葡萄酸甙含量0.15%~0.3%。
8.茶树。茶树是多年生作物,育种周期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80年代中期首先育成第一批国家级茶树无性系良种3个,即安徽1号、安徽3号和安徽7号;90年代初,又选育出省级茶树无性系良种4个,即波毫、黄荆条、黄山早芽和凫早二号。
1985年,宁国县多种经营站完成“黄花云尖名茶试制”。1985年6月,在全国优质名茶评选会上被审定为全国11种新名茶之一。专家鉴定认为:其外形挺直平伏,色绿翠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清彻明亮,综合评价认为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并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农产品证书。
1986年,安徽省供销社科研所、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等单位完成“松萝茶工艺品质特点的品质研究”。松萝茶树的特征是树势高大,育芽力强,发芽整齐,芽头肥壮,新梢持嫩性强,并发现茶叶中含有银元素。
(一)农作物良种选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选育出一大批农作物优良品种,使全省主要农作物实现了4—6次品种更新,每次更新都使单产水平提高10%—20%。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培育出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200多个,如: 小麦“昌乐5号”、“烟农15”、“山农辐63”、“济南13号”、“鲁麦1号”、“鲁麦7号”、“鲁麦13号”;玉米自交系“原武02”、单交种“烟台14号”、“掖单2号”;棉花“鲁棉1号”、“鲁棉6号”;大豆“跃进5号”、“丰收黄”;大白菜自交系及其杂交种;萝卜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种;高产高碘海带新品种等。这些优良品种,在全省及全国推广,都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特别是以“掖单2号”玉米良种为代表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的育成,使全省粮食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使吨粮田开发变成了现实;“鲁棉1号”棉花良种的育成,使棉花单产水平一举突破了75公斤大关,在全国推广后,彻底扭转了我国棉花单产低、原棉严重不足的局面。截至199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已达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