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一)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1) 联系生产实际上项目, 有针对性的开展示范推广。早在50年代, 关中地区小麦吸浆虫和条锈病流行, 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发展。农科城的植病专家们, 急农民之所急, 分工负责自上项目, 结成对子联手攻关。西北农大周尧教授与省农科院朱象三研究员, 针对吸浆虫对小麦的危害进行综合防治研究, 在中国第一次揭示了小麦吸浆虫生活习性及其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并以武功县为基地, 向黄淮流域各省推广, 不仅控制住了黄淮麦区小麦吸浆虫流行, 还使武功县成为小麦高产县而饮誉全国。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省农科院刘汉文研究员、路端谊研究员和西北农大李振岐教授等, 针对小麦条锈病进行综合防治研究。通过调查研究, 探明了中国条锈病越冬、越夏和地区间传播流行规律, 提出了预测预报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并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基本控制了小麦条锈病蔓延流行。该成果曾先后6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0年代初, 白水县苹果桃小食心虫大发生, 虫果率剧增, 产量质量大幅度下降, 果农损失近百万元。西北农大孙益知教授接受任务后, 当即布点调查和分析研究, 在搞清该虫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并以点带面, 举办培训班, 印发技术宣传资料进行推广, 使该县0.16万公顷苹果虫果率由1983年的73%下降到1986年0.9%, 产量由1983年的240万千克提高到1988年的2000万千克, 5年累计为果农挽回损失3 883万元。自90年代以来, 一种病源不明的病害 (群众称 “蒜薹白斑病”) 在关中蒜区大流行, 造成大片植株枯死和蒜薹腐烂, 收前发病率在90%以上, 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仅兴平、武功两县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武功农业科研中心协委会副主任、植病专家商鸿生教授,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根寻源, 首次发现蒜苔白斑腐烂的病原菌是匐柄霉叶枯病菌, 并提出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 在关中蒜区大面积示范推广成效显著。1993—1996年累计新增产值近6 000万元, 除去技术推广投入, 净增产值5000多万元。
(2) 建立农业综合技术开发、推广基地。以区域性或专业性开发为重点, 组织多学科、多专业协作攻关, 建立农业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和单项科学实验基点, 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是农科城各科研、教学单位推广先进实用科学技术, 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突出特点。从80年代初起, 已在省内不同区域建立综合性农业科学技术基地20多个, 专业点130个。在甘肃、宁夏建立综合性农业科技基地3个, 专业点3个。先后参加基地工作的科技人员近千人。在地方力量的配合下, 这些基地均发挥了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有了新突破。从1981年起, 根据省委和省政府制订的把渭北旱原地区建设成为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林牧为主的多种经营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方针, 各科研、教学单位组织了200多名科技人员, 分别在合阳、澄城、永寿、乾县、洛川、长武、淳化、白水、富平、蒲城10个县, 建立了多学科、多专业协作攻关的农业综合技术开发、推广基地, 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了多项综合成套实用技术, 获得了60多项科技成果, 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西北农大和省农科院翟允是、张冀涛等, 分别在省东澄城和省西永寿建立基地, 共同进行小麦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研究, 分别提出了一整套小麦增产综合配套技术, 向渭北23个县辐射推广, 推动了渭北旱原地区农业的全面发展,使渭北旱原粮食总产年均增长3.5%, 年平均总产达到240万吨。获1986年陕西省农村科技进步特等奖。各基地的综合开发也卓有成效, 形成多项支柱产业, 仅1985年的烤烟、油料和苹果产量,就分别占到全省产量的80%、40%和33%, 成为省内的拳头产品。在“六五”期间全省9个提前实现农业产值翻番的县中, 就有8个县在渭北。从而, 创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区域性大农业, 推动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为陕西省进行区域性综合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3) 开展技术承包和科技扶贫。杨凌农科城是国内最早开展技术承包的地区之一。1981年, 陕西省农科院结合推广陕棉 “1155” 良种, 与泾阳县签订了0.67万公顷棉花联产技术承包合同, 平均亩增皮棉10千克, 共增产皮棉0.1万吨, 增加产值420万元。1989年, 省政府在全省开展集团化技术承包的47个县(区),农科城各单位牵头承包实施的就有39个县和13个单项技术。共组织了400多名科技人员, 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占到一半以上。西北农大和省农科院承包的26个县的夏粮单产和总产, 分别比1988年增长33.1%和33.5%, 比全省当年夏粮平均增长水平分别高出19.9%和20.3%。1990年, 在夏粮遭受低温、冷冻和病虫危害, 秋粮又遇干旱的情况下, 西北农大承包的8个县的粮食生产再创记录, 总产比前3年平均增长13.5%。
从1985年以来, 农科城各科研、教学单位还承担了陕、甘、宁3省、区、13个县的科技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西北农大针对扶贫基地丹凤县资源丰富, 经济落后的实际, 重点抓了粮油丰产, 葡萄与葡萄酒开发利用, 猪、兔、羊、牛综合开发等10个项目。经过5年实施,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3.6%, 人均纯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初步实现了温饱。省林业学校在凤县扶贫中, 以平木筹乡为科技示范样板, 进行以苹果、花椒、食用菌、中药材、地膜玉米等为主要内容的丰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累计在全县推广面积达5.46万公顷。其中地膜玉米1.81万公顷, 苹果1.04万公顷, 花椒1.93万公顷, 椴木香菇0.4万架, 袋料香菇45万架, 木耳6万架。创办农民技术学校, 培训农民技术员2.6万人,形成了 “山顶戴帽子 (用材林), 山腰缠袋子(经济林、中药材), 山脚铺毡子 (粮食作物)” 格局的秦巴山区经济主体开发模式, 取得了产值3 606.51万元的好效益, 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奖励。中科院水保所在宁南山区将办基地与扶贫相结合, 提出了“兴牧促农” 的方针, 经过多年实践, 成效显著, 被当地誉为 “找到了病根子, 开出了药方子, 指明了新路子”。1995年实施 “窑窖农业”试点, 效果很好,已在宁南山区广泛推广应用。
(4)举办好一年一度农博会。为发挥杨凌农科城的科技优势,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1985年2月, 省农办、省科委、省农牧厅联合在杨凌举办了陕西省首届农业技术成果交易会, 展销了一批成果, 加强了农科城各科研、教学单位与农村、农民的联系, 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农科城各单位也积极参加国家有关部门和陕西省举办的各种展览会、交易会, 展示和直销自己的科技成果, 均取得了很好的影响和效益, 受到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好评。
为进一步推动杨凌农科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从1994年起, 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在杨凌农科城举办一次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并投资修建了 “杨凌农业科技展览馆”。1994—1996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农博会,共接待各类农技人员、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达70万人次, 除陕西省政府的有关部门、企业、10个地、市和农科城各单位组团参加外, 全国部分省、市也组团或派员参加了博览会。还接待了美国、瑞士、泰国、韩国的客商。在首届杨凌农博会上,农科城各单位就展出了1 600项技术成果, 许多研究人员亲自上展台, 举办专项技术讲座会,介绍和推销自己研制的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加深了干部、农民的科技意识,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直接交易。在6天的会上会下, 共洽谈交易1 175项,金额达7.3亿元, 其中成交合同132项, 金额1.65亿元; 协议220项, 金额1.82亿元; 意向823项, 金额3.84亿元, 为杨凌农博会的连续举办开了一个好头。由于首届杨凌农博会影响大、收获大, 二、三届大会又由陕西省政府和国家科委联合举办, 增加了全国供销总社、农业部四家参与举办, 使杨凌农博会的规格越开越高, 影响越来越大。它象一把钥匙打开了农科城科技成果流向生产领域的大门, 一大批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产销直接见面, 当场拍板成交。会后科技人员又按照合同或协议分赴生产主战场, 履行和实施所承担的义务, 收到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   (二)产业化开发 ☛
000273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