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业环境分区
浙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全省划分为山地森林、红壤丘陵盆地、水网平原和沿海港湾岛屿四个农业生态类型区域。
1. 山地森林生态类型。该区集中分布在浙西北和浙西南地区,包括丽水地区所属县市和泰顺、文成、永嘉、天台、仙居、磐安、武义、东阳、开化、临安、淳安、桐庐、建德等县市。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10%,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9.40%。土地利用结构为,林地占70.6%,耕地占12.9%,园地占13. 3%,水域占3. 20%。森林覆盖率高达45%—87%,是全省木材、毛竹及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区。由于山势高,坡度大,土层浅薄,土质相对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林区湿度大,各种病虫害较多,加上区内造纸、建材工业的污染,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2. 红壤丘陵盆地生态类型。该区分布于浙江中部,横贯全省东西,主要为金衢、新昌、嵊州、诸暨丘陵盆地以及安吉低丘盆地等,包括金华、兰溪、浦江、永康、义乌、衢县、江山、常山、诸暨、新昌、嵊县、奉化、宁海、富阳、安吉等县市。全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 29%。其中宽谷盆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丘陵面积占50%,山地面积占27%。人均占有耕地0.66亩,粮食生产开发潜力很大,林、果、茶、畜等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受丘陵盆地结构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干热少雨,夏秋干旱严重,同时由于丘陵盆地地处山地与河谷平原的连接部,部分地区农业开发利用不适度,造成水土流失,农业生态较为脆弱。
3.水网平原生态类型 该区分布在杭嘉湖、萧绍宁和温黄平原,包括嘉兴市所属县市和余杭、萧山、德清、长兴、余姚、慈溪、鄞县、象山、绍兴、上虞、椒江等县市。全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8%,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470人。地貌结构为,平原占土地面积的73%,土壤肥沃,水网密集,湖泊众多,形成独具特色的粮、桑、鱼、畜农业生产结构。全省40%的商品粮,82%的商品茶,65.4%的商品麻都产在这个区域,它是浙江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土地利用率高,耕地复种指数高,绿色植物覆盖率居全省之冠,水土流失现象相对较轻,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因为人口密集,对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工业和乡镇企业发达带来“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异物) 污染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危害也较大。
4. 沿海港湾岛屿生态类型。该区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与海洋岛屿地区,包括舟山市所属县区和三门、临海、黄岩、温岭、玉环、乐清、瓯海、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县市。全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0%,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1.90%。人均耕地0. 35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540人,是全省土地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农业生态类型区。地貌结构为,平原占土地面积的32. 69%,丘陵占41.87%,山地占25. 44%。由于港湾众多,光照充足,加上优越的海洋性气候调节,对发展喜暖作物和经济果品较为有利,因而渔业、盐业和林果业为本区的主导产业。但是,每年台风袭击频繁,往往造成农田、盐场被毁,农作物减产歉收,甚至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也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