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

(一)农业

50年代,主要学习原苏联的小麦密植、植棉技术、草田轮作、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农田防护林等;60年代,学习日本的水稻塑料薄膜育秧、塑料大棚栽培等;70年代,学习国外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防治病虫害;80年代,引进技术较多,引用了日本的旱育稀植移栽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蔬菜和花卉塑料大棚与温室栽培、无土栽培法、免(少)耕法、喷灌技术、水果蔬菜保鲜贮存技术、一些高效低毒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环境保护和配方施肥等多项先进应用技术和新技术。其中对全省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的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80年,安徽开始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首先在蔬菜等作物上进行小面积试验,试验结果,增产效果显著。1981年,又扩大到西瓜、棉花和烟草等作物。1985年,扩大到果树、瓜类、花生、烟草、玉米、棉花、水稻、茶叶、蔬菜、草莓等作物。据统计,自1984年全省大面积推广,到1994年止,累计推广面积3 000千公顷,各种作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近35亿元。

☚ 一、技术引进   (二)畜牧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安徽农业系统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涉及到种子精选、产品加工、产品制作等方面,主要采取了现汇购买、易货记账、外商投资等方式引进。1956年,祁门茶叶精制厂引进原苏联3AM-Ⅱ型大型萎凋机数套,设备实用性较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后又引进数套,但农村应用较多的是这套设备中的揉捻机。1959年,由于水稻、小麦等种子混杂现象特别严重,为了及时做到防杂去劣,曾数次从原苏联引进选种机22台套,放在机械化农场和重点拖拉机站使用,当年选种量达100万千克。1985年,引进法国葡萄酒生产设备,对在6个生产葡萄为主的园艺场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萧县葡萄酒厂进行技术改进和厂房扩建,形成年产3万吨的加工能力。1986年,从原联邦德国引进2.5吨/小时种子加工脱水成套设备2套,分别建在濉溪、涡阳县种子公司。该机体积小,操作简便,精选的种子含水量低于12.9%,净度高于96%,发芽率高于95%,千粒重小麦大于50克、玉米大于290克。至1994年,8年共加工种子1.02亿千克。1978—1994年,全省种子部门共引进种子精选机56台套。1979—1994年,全省农业部门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如土壤分析仪、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高压液相色谱仪、人工气候箱等,改善了科研手段;还引进了电化、音像教学设备,提高了教学效果。

☚ 二、设备引进   (二)畜牧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省良种种植面积很少,稻、麦、棉良种种植面积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0.46%、0.6%和15.1%。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业部门对农作物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引进和交换。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室统计,1950-1994年底共引进粮食、棉花、麻类、油料、果树、蔬菜、牧草、绿肥等作物品种5 400多份,向外国提供900多份。引进的作物品种,通过试种表现好的,直接用于生产,表现一般的,用作杂交育种的亲本。1951年,引进美国岱字棉15号、斯字棉4号、斯字棉2B,产量高、品质好;1952年,引进日本胜利油菜等甘蓝型品种,产量高,抗病抗倒;1957年,从阿尔巴尼亚引进阿夫、阿勃、吉利等春性小麦良种,抗锈性强,产量高;1979年,从美国引进岱字棉16号棉种、国际玉米和小麦中心的墨巴系列玉米良种;1983年,从山东、北京等地引种日本红富士苹果新品种,先后在宿县、滁县、阜阳等地区布点嫁接试种,呈现出结果早、汁多、味甜、有香气、耐贮等优良性状。为此,农业部将安徽黄河故道地区的萧县、砀山一带列为全国优质晚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以上这些农作物良种,经试验推广,均成为安徽农作物的当家品种。80年代中期以后,农作物良种向高产、稳产、优质的杂交种发展,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除少数直接用于生产外,大多数都作为间接利用的杂交育种资源,育成了一批具有当代水平的优良品种。例如,利用胜利麦等与郑引系列杂交育成濉麦系列、安农系列;用丹麦1号与阿夫麦育成阜阳4号、马场2号等;利用农垦58-7IR29等育成徽粳804、二九选、当优C堡、当选晚2号等;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亲本材料,育成杂交水稻新组合,如威优系列、汕优系列、协优系列;利用引进的玉米自交系配制成固单1号及皖单系列等新品种;利用从加拿大引进的低芥酸油菜品种与3-97品系杂交,育成了410低芥酸品种。

☚ 三、良种引进与交换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50年代,派遣的一些农科留学生主要前往原苏联、东欧等国家,同时也邀请一些农业专家来安徽讲学和指导工作。1949—1977年的28年间,安徽农业部门接待了来自原苏联、朝鲜、阿尔巴尼亚、日本、原东德等东欧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农业官员、专家近130人次,考察、访问和研究的范围多局限于对种植业现状了解,对农业科学技术涉及很少。1978年以后,农业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78—1994年的16年间,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农业官员、专家、学者近2 000人次,来安徽进行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考察的范围遍及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从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聘请了多名农牧业专家、语言专家,从事农作物的栽培、育种,畜牧业的育种和饲养管理以及疫病防治、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管理、统计、分析、农业办公现代化系统操作的技术指导、培训、讲学、外语教学等项工作。并且从生产、教学和科研第一线选派了近30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对口单位培训进修、留学和考察学习。通过接待来访和请进来以及派出去,学习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促进了安徽与世界各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安徽对国外农业科研水平及动态的了解。

☚ 四、人才和智力引进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975年,安徽承担中国赴摩洛哥水稻和茶叶两个考察组的派遣任务,先后共有11人察看了摩洛哥的水稻、茶叶种子、栽培和植保等各项实验工作,交流了水稻、茶叶生产与科研情况,并完成了《中摩茶叶技术合作可行性考察报告》。1985年5月,安徽省农业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农业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体制。1987年2月,安徽省农牧渔业厅组团赴日本考察农副产品加工。通过考察,日方表示提供利用淀粉制造食品的资料和设备,并愿意接收安徽食品研究生;同意合资或补偿贸易开发、经营植物油;日本技术交流公司愿提供技术资料和信息。1987年4月,安徽赴泰国、香港考察招标化肥。1987年9月,安徽省葡萄栽培及酿造技术考察团赴匈牙利参观访问,考察匈牙利葡萄耕作、育苗、植保、收获各个环节和葡萄酒厂的设备、酿造工艺、大型农业企业管理方法等,并与砀山园艺场签订了“可能性合作协议”。1988—1994年7年间,安徽省农业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农业专家、教授、学者先后16次组成代表团赴日本、丹麦、法国、加拿大、美国、德国、荷兰、菲律宾、匈牙利等国访问,就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状况、栽培技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发展趋势等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交流,较好地了解了当今世界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改进的现状。

☚ 一、出国考察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980—1983年,美国、英国、日本、瑞士、朝鲜、原民主德国、阿根廷、南斯拉夫等国的政府官员、政党领导、学者、记者和友好人士共19批,前来安徽考察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生产。比较重要的有:1982年5月,英联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克斯韦尔至凤阳考察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9月,瑞中友联名誉主席杨·米尔达及夫人至凤阳考察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3月,前美中友好协会主席韩丁来凤阳等地考察农业生产责任制;阿根廷共产党(马列)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塞尔希奥·奥尔蒂斯、第三书记卡罗斯·曼努埃阿·马尔维西坦至凤阳考察访问;1983年10月,孟加拉国民党主席努鲁尔·胡达·米尔扎至凤阳考察。1984年6月,安徽省农业厅接待世界银行项目评估准备团,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和座谈,较好地宣传了淠史杭和巢湖开发项目,介绍了项目性质及项目内容,促进了淠史杭一巢湖项目及时达成协议。1984年12月,日本东京大学和田照男等教授来安徽农学院作专题学术报告,分别就《日本的农业发展和今后的课题》、《水稻品种生产力的生理学基础》等专题进行讲演,并同安徽科研、教学、推广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和研讨派员考察等问题。1985年10月,荷兰、欧洲咨询公司排水专家考察安徽蒙城、濉溪、涡阳项目区,研究讨论地下水排除情况,要求进行土地平整,地面排水保持一定的坡度,进行深耕,松动土壤增施有机肥,安置暗管和开挖明沟相结合等措施排除地下水。1986年3月,荷兰王国驻华使馆农业专员来安徽访问,同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畜牧局等单位的负责人、专家举行座谈,双方就农业、畜牧业生产情况及有关专业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1986年5月,荷兰欧洲咨询公司排水专家又一次考察涡阳县项目区,进一步研讨砂姜黑土排水改良技术,并对涡阳县双庙试验站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蓄水排水性能很感兴趣。1986年6月,美国驻华使馆农业专员来安徽访问,与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畜牧局负责人、专家就粮食、棉花、烟叶、油菜、园艺、畜牧业的生产情况以及技术、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座谈。1986年6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卫英土博士来安徽讲学,具体就农业项目监测和农业项目培训管理等问题进行讲解。1986年8月,匈牙利葡萄专家代表团访问安徽,双方就葡萄生产和加工情况进行了交流,先后参观考察了砀山果园场、砀山葡萄酒厂等单位,提出葡萄枝头不宜过多,采取高宽重型等架面,增强通风透光条件,开始挂果要控制产量等栽培技术。
1988—1994年,安徽接待了世界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组织及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的农业专家、学者组成的团体19次,对安徽农业生产进行参观访问、考察交流、项目验收、传授技术等,起到了交流经验和宣传安徽的作用。

☚ 二、国外来访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983—1995年,由河南省农业厅直接组团,或随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和省有关部门组团,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韩国、以色列等国家,派员出访共计221人次,进行业务考察,内容涉及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领域。主要活动有:
1983年6月赴日本考察水稻早直播及机械化栽培技术;1985年8月赴美国考察牛和猪的胚胎移植和牛人工授精技术;1986年3月赴美国考察水土保持及项目工程管理;1987年元月赴澳大利亚考察水资源管理;1993年3月赴韩国考察农产品的加工项目;1995年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猕猴桃生产及贮藏保鲜技术。
1981—1995年,省农业厅向国外派出145名研修人员,其中,向日本派出123人,向美国派出18人,向以色列派出3人,向埃及派出1人。进修内容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育种和栽培、棉花栽培、蔬菜种植、花卉和果树栽培、家禽养殖、养羊、养牛、胚胎移植、旱地作物栽培、节水灌溉等。
河南省畜牧系统通过单独组团和参加省政府、农业部组团等形式到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了访问、考察和进修。近10年来共派出出国团组72批120人次,派出进修一年以上的人员有3批10人次,派出短期培训进修人员6批11人次,较为系统地考察了畜牧业生产、加工、畜产品市场管理、兽药、饲料添加剂市场等方面的情况;学习了种畜育种、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尿素的使用机理、肉牛育肥、犊牛培育和肉牛屠宰加工、饲料氨化等先进技术,一些技术在全省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促进了河南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 一、出国考察与进修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983—1995年,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泰国等4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来河南省从事农业访问的团组共计255批,总人数达716人次。主要有:
1993年2月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项目协调员一行3人,来河南考察水资源管理和有效灌溉技术;1993年4月世界粮食计划署派出农学专家一行7人来河南,对信阳大别山区光山、新县、商城、固始等4县低产田综合开发项目(编号4355)进行预评估。同年11月以世界粮食计划署驻马来西亚办事处主任为团长的评估团一行5人,在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执行主任尼奥尼先生等陪同下,来河南对4 355项目进行了正式评估;1993年6月以德国农林食品部国际司鲁道夫·伊林博士为团长的德国农业合作所考察团一行7人,来河南考察农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规模、经营状况、资金来源,政府所起的作用及管理办法;1993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及项目官员共2人,到河南考察粮农组织援助的猕猴桃保鲜技术项目(编号TCP/CPR/2359/6612),并专程到西峡县参观了猕猴桃良种团和生产基地;1995年5月,日本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率4人代表团,来河南考察农业现状,探讨进一步扩大中日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1995年8月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执行干事一行6人,来河南对信阳地区WFP4355项目低产田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了考察。

☚ 二、人员互访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援几内亚建立巴朗烟草试验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几内亚共和国政府1968年5月7日、13日换文,中国帮助几内亚建设巴朗烟草试验站。国务院委托河南省承担援建任务。中国烟草技术组于1969年进行了建设巴朗烟草试验站的考察和规划设计,项目包括试验站基建、土地、排灌渠道和道路规划、修建、建桥,提供农业机械、农田运输车辆、配电规划等。巴朗烟草试验站位于比塔省马迪纳县境内,有土地100公顷,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1公里。巴朗烟草试验站于1975年1月建成,1976年2月23日移交几方。各项费用总余额为606 836.33英镑。
2.卡富西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赞比亚共和国政府1974年2月24日换文,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和赞比亚共和国农村发展部,就卡富西农业技术合作项目问题进行了友好商谈,并取得一致意见。项目名称:卡富西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地址:赞比亚中央省卡富西。试验示范田面积为10公顷。中国政府委托河南省派出农业技术一组和农业技术二组,到赞比亚对本项目的小型农田基本建设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向赞方人员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种植稻谷、玉米和小麦,选育稻谷良种和推广手工农具,提供用于试验示范田的设备物资和部分小农具及生产用水泵、小型碾米加工设备。中国农业技术组人员在赞工作期限为3年,即1976年2月10日至1979年2月4日。

☚ 三、技术援助   (二)水利 ☛

(一)农业

(一)农业

1980年以来,先后邀请外籍华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来河南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分别接待了日中农交访问团和美国堪萨斯州农业代表团来河南访问。同年还邀请了日本水稻专家来河南进行水稻直播旱种的试验。1982年10月河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赴美参加“第二届国际集约生产食物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中国河南省冬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农业指标研究》的论文,受到了与会各国专家、学者的好评。1988年先后邀请日本北海道札幌东部养鸡组合长及日本延冈市议员和延冈市农业协同组合理事、蔬菜专家先后来河南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了养鸡技术、黄瓜嫁接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学员400多人。
1988年河南省农学会派常务理事赴日本考察日本农业经济。同年9月,邀请日本学术会议会员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及前长崎综合农林试验场场长等3人组成的水稻技术交流团来河南访问,并作了学术报告,考察了沿黄水稻,表示愿意在郑州进行日本水稻品种栽培试验,为中日双方水稻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
1990年河南省农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与省遗传工程学会邀请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来河南讲学,作了《遗传工程与农业生产》的学术报告。
1994年,河南省农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同日中农交专家联合考察,在中国农学会的指导下,在洛宁县建立了中日优质苹果示范基地,日本专家定期来指导。现示范园已成规模,省农学会将把引进日本的先进栽培技术向全省果区辐射。

☚ 四、学术交流   (二)水利 ☛

(一)农业

(一)农业

继 “北大荒” 开发之后,辽宁农垦在素有 “南大荒”之称的盘锦地区开发出6.6万公顷高产稳产水田,为改造利用盐碱地树立了典范,成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商品粮基地。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在盘锦垦区,现有各种排灌渠道14 700多公里,大小排灌站165座,总排灌量863秒立方米,防洪、防潮堤180多公里,抗洪标准达10年一遇,6.6万公顷水田基本实现了条田化,比较彻底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国有农场的农作物全部实现了良种化。水稻抛秧、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平均单产达到550公斤,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向城市居民提供商品细粮2.5亿公斤,占全省农村供应量的25%。在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沼气、棚菜、养猪、厕所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稻菜复种技术为辽宁农垦首创,一改北方稻区单茬耕作的历史,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经济效益;利用稻田养蟹、养鱼、养鸭实现了一水多用,形成了种养结合的高产高效模式,对全国稻区的综合开发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辽宁农垦选育的“辽粳系列”、“辽盐系列”水稻品种和“辽源1号”玉米品种已落户长城内外,推广数千万亩。水果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加速了全省果树品种更新换代的进程。尤其是引进的美国葡萄和日本梨的新品种在取代进口、增加出口、丰富市场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受到国家和省内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辽西的国有农场是省内第一批果树矮化无毒栽培的试点单位,农垦系统投资建设的3个无毒苗木繁育基地和果树病毒检测中心为全省果业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拥有机械总动力47.5万千瓦,大中小型拖拉机1万多台。精少量播种、机械药剂灭草免中耕、深施化肥、玉米秸杆还田、机插秧、机抛秧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农垦系统的畜牧业在全省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肉鸡饲养、屠宰、加工、出口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奶牛生产及乳制品加工业提供全省大中城市鲜奶用量的70%,全省相当大的一部分种畜由农垦系统负责保种,每年向社会提供数千万只(头)的畜禽优良品种。在优良蛋肉鸡、肉羊新品种的引进方面成效显著,多次被国家、省、市列为重点项目加以推广,为畜牧业品种改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生态养猪是国有农场开拓创新的一大成果,大洼县西安生态养猪场将种养业有机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饲养条件方面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方法,1995年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环球五百佳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农垦系统的滩涂养虾业起步较早,带动了全省养虾业的发展,近年来推广虾贝、虾、河豚鱼混养技术,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虾病对养虾业的困扰,杂色蛤成为日、韩市场的畅销品。
鹿茸、人参、芦苇是农垦系统向社会提供的重要特产。西丰、辽东山区的国有农场养鹿数千头,人参数万帘,盘锦地区国有苇场有苇田数十万亩,产地集中,形成了规模效益。
近年在新形势下,农垦系统抓住机遇,围绕“三水一奶一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现已建成商品粮、种子、棚菜、水果、肉禽、河蟹、花卉等7个生产基地,以盘锦垦区为重点的水稻生产基地,种植水稻7万公顷,年产水稻65万吨;以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区为重点的水稻生产基地,共栽植果树580万株,年产水果8万多吨;以黄渤海沿岸为重点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养殖面积达2.4万公顷,年产水产品5万吨;以东部山区为重点的药材林木生产基地,最高年产人参10万公斤,鹿茸6 500公斤,貂皮13万张;以城市近郊农场为重点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年产牛奶5万吨、肉鸡1.9万吨、猪牛羊肉3.4万吨。发展加工生产免淘米、乳制品、饲料等龙头企业30多家,其中石山种畜场的乳品加工和铁岭种畜场的肉鸡、饲料生产被列为全省重点项目。主要出口农产品有对虾、文蛤、苹果、人参。鹿茸、貂皮、肉鸡、肉鸭等。全系统现有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0多个,盘山县胡家农场的河蟹批发市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河蟹集散地。

☚ 二、生产水平   (二)工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根据自然优势, 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 充分利用林地、水面、草原,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把功夫下到养殖业上, 作为改革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尽快地形成地区优势产品。如奶牛是草食动物, 乳牛是国内市场紧俏商品, 养牛又能较好地解决剩余劳动时间, 经济效益又高。1985年乳牛存栏数达3.5万头, 其中户养2.5万头, 年产奶5.6万吨, 拥有乳粉厂16家。畜牧业在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饲养上也有新突破。1995年, 乳牛达12.85万头。其中户养10头以上的奶牛户2 258个, 户养奶牛10.13万头。年产奶24.1万吨, 拥有乳品加工企业60家。1995年, 全垦区已有6个农牧场达到奶牛规范化场。八五七农场2500头奶牛平均单产达6.05吨。全区已形成种养加一条龙的新兴生产线。根据不同情况,又分别建立肉禽生产基地、黑加仑生产基地、瘦肉型三江白猪生产基地、肉牛生产基地等,发挥不同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

☚ 三、产业结构   (二)工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包括农林牧渔各业。1995年农业总值2.29亿元中,种植业占54.09%,渔业占21.22%,畜牧业占19.39%,林业5.29%。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和高优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并形成了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体系,使传统农业逐步向集约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1.粮食。主要有水稻、大小麦和豆类。其中,水稻比重最大,其播种面积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0%,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由于调整产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逐渐缩小,亩产量有所提高。1995年粮食总产97 585吨,比1978年增长84.7%。1990年,有将乐、西滨、西溪和石古等四个场实现吨粮场(片)。特别是西滨农场推行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全场16名职工承包农场稻田132公顷,场外承包106公顷,每年向国家提供300吨商品粮和200吨良种。1995年该场有8名职工获得省政府“卖粮多,贡献大”的表彰。
2.茶叶。全省有98个农场种植茶业,茶园面积6 071公顷,年产量5 000吨左右,平均亩产61公斤,年出口量在1 300—2 000吨之间。产品有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类。以安溪芦田农场的铁观音,武夷山农场的肉桂,福鼎翁江茶场的银毫,福安坦洋茶场的功夫红茶,松溪郑墩茶场的蒸青绿茶,诏安建设农场的八仙茶和福州农垦的明前茶等较负盛名,畅销国内外。
3.水果。1978年后,农场开展山地综合开发,龙眼、荔枝、芒果、柚子、橄榄等名特优水果发展很快。1995年果园面积13 278公顷,实现人均1亩果;年产量63 441吨,平均亩产740公斤。与1978年比较,面积、产量、亩产分别增长2.8倍、16.2倍和2.9倍。千亩以上的水果场26个,古农、大南坂、长桥、建设四个场已超过万亩。
4.橡胶、剑麻。1956年福建开始试种橡胶,种橡胶农场有诏安建设、金星、红星农场,云霄和平农场,平和安厚农场等17个,产量最高年份是1989年,当年共有橡胶面积3 582公顷,生产干胶805吨,平均亩产34公斤。福建橡胶产量低,比较效益差,1990年后逐步调整压缩橡胶面积,改种经济价值高的多年生作物。1995年,全省农垦胶园下降到1 436公顷,干胶305吨。
剑麻生产,1956年大南坂农场率先从海南引进试种后,生产逐年发展。1990年,剑麻面积790多公顷,总产干纤维1 414吨,平均亩产干纤维130.5公斤,总产、单产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有13个农场种植剑麻,面积千亩以上的有6个农场,其中万安、白竹湖、凤南、白沙𪨷等农场是剑麻生产重点场。
5.林业。1995年农垦有林地面积6万多公顷,分布在90多个农场,面积在万亩以上有18个农场。其中:用材林(杉木、马尾松)面积占60.5%;经济林(油桐、油茶、黑荆)面积占13.9%;防护林(木麻黄、桉树、绿竹)面积占6.1%;其他林(薪炭林、竹林)面积占19.5%。每年生产规格材2万多立方米,采伐毛竹30多万根。
6.畜牧。畜牧业是国营农场的重要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1.4%提高到1995年的19.9%。以牧为主的专业场有6个;种植业为主兼营牧业的农场18个。办有6个奶牛场,2个肉牛场,18个养猪场和10个机械化养鸡场,商品率达90%以上。饲养品种有猪、牛、羊、兔、家禽、蜜蜂、宠狗和鸵鸟。畜禽饲养量和畜产品均有较大增长。同1978年比,1995年全省农垦猪饲养量14 972头,增长119%;牛饲养量1.45万头,增长25.3%;家禽饲养量129万羽,增长11.9倍;生产肉类14 972吨,增长5.8倍;蛋品5 229吨,增长13倍;牛奶2 369吨,增长2倍。1990—1995年累计出口瘦肉型猪23 319头。兴办畜禽饲料厂12个,为畜牧生产提供配套服务。
7. 渔业。水产养殖有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两部分。淡水养殖主要利用山塘水库、池塘和稻田养殖。1960年全省农垦水产养殖面积1090公顷, 产量51430吨。以后由于经营方针变化,缺乏养殖技术经验,养殖面积、产量不断下降。1985年后,因有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植,得到迅速恢复发展,1995年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801公顷,产量16309吨。其中,鳗鱼、对虾、毛蟹、珍珠等养殖面积达300公顷, 产量1600多吨。1990—1995年出口水产品2962吨,其中,鳗鱼2221吨,对虾741吨(表4-7-1)。

表4-7-1 全省农垦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产 品1995年比1978年增减比1990年增减
总 产
(吨、 头)
单 产
(公斤)
总 产±%单 产±%总 产±%单 产±%
粮 食
甘 蔗
茶 叶
水 果
干 胶
麻 丝
生 猪
牛 奶
肉 类
蛋 品
水产品
97 585
106 763
4 453
63 411
305
1 210
146 831
2 369
14 972
4 216
16 309
362
4 626
61
740
35
176
56 860
33 775
1 937
3 899
301
396
66 808
781.3
2 163
301.2
78
+71.6
+216
+129
+16倍
+1.3
+205
+119
+203
+5.9倍
+13倍
+7番
247
2 527
51
250
36
53
+46.5
+83
+19.6
+196
-2.8
+232
107 154
146 385
5 285
27 890
751
1 413.6
105 616
1 224
9 412
1 596
6 871
89.3
-27.07
-15. 74
+127.47
-20.98
-14.4
+39.02
+93.5
+59.07
+164. 1
+138.23
320
4 710
60
525
32
130
+13. 13
-1.78
+1.67
+40.95
+9.38
+35.3
☚ 二、生产水平   (二)工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958年,中央号召大力发展民办农业中学。福建省积极响应,全省创办了2071所农业中学,学生达64 663人。经整顿保留751所,在校生35 838人。1959年减少到330所,在校生31 597人。1960年有所回升,可是,受三年灾害的影响,农业职业教育严重萎缩。至1962年,全省仅有农业中学72所,在校仅500多人。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业人才需求增加,农业中学又有了发展。至1965年,全省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迅速增加到1 041所,其中较为稳定的农业中学有86所,在校学生11 335人。
“文革”中,农业职业教育遭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停办。1980年8月,省教育局贯彻教育部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提出在农村要结合中学布局调整,根据办学条件和生源情况,因地制宜恢复和发展一批农业中学,实行半农半读。至1980年底,全省种植业、畜牧业类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有183所,教职工有7 972人(其中,专职教师5 275人),在校生5 128人,毕业生2 154人。进入90年代,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在数量上处于相对稳定(表7-2-1),但教学质量上则有更高的要求。

表7-2-1 福建省农村农业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计量单位1985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
独立设置的学校数
高中校数
高中班数
初中校数
初中班数
毕业生数





151
138
653
13
53
12 276
111
99
552
12
87
7 446
102
93
598
9
75
7 200
75
35
560
6
39
6 211
52
46
370
6
47
3 809
51
47
457
4
61
4 864


(续)

 计量单位1985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
高 中
初 中
招生数
高 中
初 中
在校学生数
高 中
初 中







11 807
469
33 598
32 404
1 194
55 169
52 478
2 691
6 664
782
10 206
9 174
1 032
21 450
17 917
3 533
6 350
850
12 315
11 339
976
24 292
21 406
2 886
5 640
571
11 945
11 368
577
22 575
21 127
1 448
363
173
6 907
5 980
921
14 756
13 124
1 632
4 399
465
7 450
6 707
743
18 758
16 475
2 283

资料来源:《福建农村经济年鉴》1996年。
☚ 四、职业技术教育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技术援助。从1953年起, 中国就向第三世界友好国家提供农业援助, 开展农业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湖南自1962年在马里共和国执行第一个茶叶试种合作项目开始, 与第三世界的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30多年来, 先后承担了中国政府援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8个国家28个农业项目, 派出援外人员近千人, 提供物资设备11.3万吨, 为受援国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 提供各种农作物良种200多个, 推广先进技术100余项。
农业援外工作的管理体制开始是由国家一级统一组织和派遣, 湖南只派出专家进行项目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70年代, 随着我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特别是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后,非洲许多国家相继与中国建立和恢复外交关系, 援外任务增加。于是, 1972年5月, 湖南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农业援外办公室, 挂靠当时农林局, 专门归口管理全省农业援外的各项工作。1982年后, 农业项目的援外任务直接由经贸委的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以指标或议标的方式交各单位承包执行。
60年代, 湖南农业部门承建的农业援外项目共四个, 主要由派出专家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湖南帮助马里共和国进行的茶园试种技术合作项目, 在马里高温、干燥等不利的自然条件下, 开垦试种基地9公顷, 繁育种苗80万株, 并建立了锡加李茶厂, 命名为 “49-60”友谊茶。还帮助阿尔及利亚进行茶树种植项目可行性考察, 对古巴提供蔬菜、苎麻种植技术, 对越南提供农业物资技术援助, 帮助越南和平省发展农业生产, 这些项目都获得了受援国的赞赏。
70年代, 许多非洲国家相继与中国建立和恢复外交关系, 台湾农耕队从这些国家撤离, 中国必须派出专家 “顶替”。这期间, 湖南共参加和承建了7个国家的援助任务。包括塞拉利昂 13个水稻技术推广站项目、柬埔寨水稻科技合作项目、喀麦隆南部森林地区发展水稻种植可行性考察、苏州马拉卡尔水稻试种项目、吉布提蔬菜种植考察, 加纳农业技术合作项目、赞比亚卡富西农业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执行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扩大了湖南在国际上的影响。
进入80年代, 除对赞比亚、加纳项目延期执行外, 还承建了来索托蔬菜种植项目、巴巴多斯蔬菜种植项目、特尼尼达和多巴哥养鱼、虾项目。这些项目大多以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执行, 一般都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了任务, 对方很满意。到90年代, 随着国家对外援助政策的调整, 湖南除完成几个援助项目扫尾工作外, 参与了中农公司对外进行工程承包。
2.杂交水稻综合技术转让
。杂交水稻自1973年研究成功以来, 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杂交水稻综合技术的转让大致分为以下三阶段:
❶1979年5月和12月, 中国种子公司和西方石油公司全资拥有的子公司经过两次友好协商, 于1979年12月9日签订了一份原则性协议书。1980年3月17日双方签订了杂交水稻综合技术转让合同, 经中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同意, 农业部批准, 于1980年3月31日正式生效, 有效期20年。1982年3月, 西方公司提出扩大独家销售国家的要求。经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同意, 农业部批准, 中国种子公司与该公司签订了“杂交水稻综合技术转让补充合同”, 合同于1982年4月1日生效。“补充合同” 增补日本、墨西哥、埃及、尼日利亚四个国家为西方公司独家享有试验、生产和销售杂交水稻权利的国家。
❷杂交水稻技术自1980年3月第一次转让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以后, 美国卡捷尔公司要求将此项技术转让给该公司。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于1981年8月 15日批准中国种子公司与该公司签订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从1981年8月18日起生效, 合同有效期20年。合同规定, 卡捷尔公司独家享有试验、生产和销售杂交水稻权利的地区, 包括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
❸1992年5月, 美国得克萨斯州水稻技术转让公司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来函并附意向书, 要求特许使用我国杂交水稻组合和技术 (含两系法和三系法杂交稻), 用中方的技术与部分产品,由美方公司投资和提供市场, 双方合伙进行国际开发。
1994年3月9日,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正式签订共同开发和经营两系杂交水稻的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开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两系杂交稻技术, 协同申请专利, 并将其应用于商品生产。1994年9月 10日,经农业部和国家科委批准生效, 合同有效期20年。
3.与国际水稻所的科技协作项目
。自 1974年以来, 湖南省农科院与国际水稻所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协作。先后进行了国外水稻品种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和利用研究, 国际稻早稻产量圃、国际稻中稻产量圃、国际稻抗稻瘟病观察圃、国际稻抗纹枯病观察圃、国际稻抗飞虱观察圃、国际稻抗螟虫观察圃、国际稻抗低温观察圃、水稻白叶枯病理及抗性基因等研究、水稻低温抗性育种、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水稻病毒病研究等协作项目研究。
4.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培训
。为了使先进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转化为生产力, 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湖南省农科院自80年代以来, 分别受世界粮农组织、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委托, 成功举办了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 培训了来自菲律宾、泰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越南等8个国家90名学员。同时, 受国家外经贸部委托, 举办了3期国际水稻培训班, 共有来自埃及、蒙古、韩国、乌干达、哥伦比亚等20个国家50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另外还成功举办了1期国际辣椒培训班和5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 一、对外技术援助与合作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50—60年代湖南曾向苏联、东欧国家派遣了部分农科留学生, 但数量很少。改革开放后, 派出人员逐年增加, 湖南先后向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瑞士、德国、荷兰等50多个国家派出农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900多人·次。湖南派出人员考察了解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经验, 科学技术成果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政策法令和规定, 为湖南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建设及政策法令的制定提供了借签。
进入80年代, 先后从生产、科研第一线选派了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对口单位培训进修, 留学和考察。通过派出去, 学习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 如水稻高产低投技术、水果加工、钾肥应用等, 促进了湖南省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引进国外智力还引进吸收了国外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先进仪器设备。同时也利用国外的人才、资金和先进仪器设备, 为湖南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和高级专门人才。

☚ 二、出国考察学习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978年以来, 湖南农业部门先后接待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共体、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组织的专家以及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及前苏联等世界主要农业国派遣的农业考察团组361批共1 030人·次。其中一部分是考察访问和一般性技术交流, 另一部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来湘讲学、咨询和指导工作, 通过专家指导直接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1991年湖南聘请日本水稻专家厚正市先生来湘传授水稻耐旱育秧栽培技术, 取得很大成功,比同等条件下的育秧每公顷增产750公斤左右, 此项技术很快在湖南得到推广。

☚ 三、邀请来访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表12-2-3

名 称名 称名 称
长沙县农科所
炎陵县原种场
茶陵县原种场
湘潭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湘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衡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衡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衡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衡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隆回县农科所
隆回县良种示范场
武冈市农科所
绥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科所
城步苗族自治县原种场
洞口县原种场
岳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平江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汨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湘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华容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临湘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武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武陵区蔬菜科学研究所
鼎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乡县棉花原种场
汉寿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澧县棉花原种场
澧县食用菌研究所
澧县嘉山原种场
临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临澧县棉花科学研究所
临澧县原种场
桃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桃源县水稻原种场
石门县粮食科学研究所
石门县棉花科学研究所
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慈利县农科所
慈利县旱科所
永定区农科所
永定区旱科所
桑植县农科所
赫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资阳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桃江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沅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化县橘科所
北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苏仙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资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桂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桂阳县烤烟科学研究所
永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宜章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临武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嘉禾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桂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桂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汝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祁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道县水稻原种场
道县旱粮科研所
道县油菜科研所
江永县农科所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科所
宁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道县柑橘研究所
双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涟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新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冷水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怀化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黔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沅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溆浦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农科所
保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古丈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沪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凤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龙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龙山马铃薯研究所
永顺旱科所
☚ 三、县 (市、区) 农业科研机构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种植业

获奖成果共462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18项,部级4项,省级345项,厅(局)级95项。
在462个获奖成果中,基础性研究成果53项,占11. 5%; 应用性研究成果409,占88. 5%。在409项应用性成果中,育种研究成果155项,栽培研究成果49项,植物保护研究成果46项,土壤肥料研究成果32项,园艺研究成果38项,特产研究成果75项,其它研究成果14项。

☚ 三、科研成果   (二)林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要在粮食生产攀登新台阶的同时,积极努力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20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的前提下,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 00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稳定在1 000万亩,大豆稳定在1 000万亩,适当增加小麦、大麦和杂粮种植面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玉米生产积极增加高油、高淀粉,高蛋白和饲料用玉米的播种面积。到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5亿公斤;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0亿公斤。同时有计划安排好糖料、油料、烤烟、亚麻等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的生产。
林业,继续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大力开展营林建设,达到资源生长量与采伐量的平衡。到1995年,全省累计造林面积5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8%;到200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3%。
畜牧业,继续按照建设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的要求,加快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商品畜牧业、现代畜牧业,重点发展肉牛、奶牛、鸡和鹅的生产。到199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2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1万吨;蛋类产量30万吨;奶类产量20万吨,绵羊毛产量1.1万吨。到200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8.6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1.6万吨),蛋类产量50万吨,奶类产量30万吨,绵羊毛产量1.5万吨。
水产业,继续贯彻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和加工并举的方针,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到199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0万吨,到2000年达到18万吨。
特产业,实行集约经营,精深加工,开拓市场,协调发展的战略。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保持优势,积蓄后劲。人参要实行计划指导,加强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

☚ 二、主要任务   (二)乡镇企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 中哈建设储藏项目。1992年12月,新疆地方国有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与黑龙江农工商总公司携手同哈萨克斯坦经济调整促进协会签署了合资合同,在阿拉山口仓储区建立“新疆新丝路储运有限公司”。项目分两期建设,合作期限为10年,自1993年5月起至2003年5月止。第一期项目总投资为50万美元,中方25万美元,包括3万平方米的土地折价和部分流动资金;哈方25万美元,主要以两座大型组装飞机库折价投入,不足部分以建筑材料(钢材、水泥)补足。经营范围主要有仓储及服装、食品、土特产、建筑装饰材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2. 中国、南斯拉夫玉米育种合作研究项目
。1985年新疆农业科学院与南斯拉夫泽蒙玉米研究所签订了第一轮玉米育种合作研究合同 (1985—1990年),1991年又续签了第二轮合同(1991—1995年)。中南玉米育种合作研究以来,已育成新玉6号、新玉7号玉米杂交种和中南2号、中南4号、中南8号等优良组合。以及育成新自210/02、新自212/02、新自213/02、新自217/02等优良玉米自交系。
3. 中国、加拿大油菜育种合作研究项目
。由农业部组织的中国、加拿大油菜育种合作研究项目,从1984年以来,已进行三期,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参加该项目的先后有5个国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1987年以来,参加第二、三期的合作研究。在此期间,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简称IDRC)无偿援助新疆研究经费13.85万加元。中方先后有8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和培训,提高了研究水平;同时邀请8个国家的10多位油菜专家来新疆讲学、考察和访问,加强学术交流。还从16个国家引进了60多个油菜品种,少数品种已在生产上应用,多数品种用作杂交亲本及原始材料。

☚ 一、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二)畜牧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1. 日本援助粮食增产项目。1982年,新疆从日本引进了一套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水稻栽培技术及主要设备,在米泉县长山子乡进行试验。当年育秧插秧面积3. 38公顷,亩产量658公斤,比邻近田块小拱棚保温水育秧每亩增产150公斤。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专款60万元在南北疆3个县(米泉、玛纳斯、温宿)进行多点示范,以确定这项技术对南北疆稻区不同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的适应性。示范面积为100公顷,平均亩产量577. 7公斤。
根据新疆水稻盘育机插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情况,1985年9月,农业部利用外资办公室和经贸部共同决定将日本政府对华第三期粮食增产援助款的一半,即3.5亿日元,用于新疆推广水稻盘育机插技术,发展水稻生产。新疆利用援助的3.5亿日元从日本进口了步行式四行插秧机500台,水田拖拉机86台,旋耕机20台,水田除草剂40吨。由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会同农机局等单位,于1986年把这批物资分配到全疆20多个主要产稻县,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正式进入推广阶段。1986年起步666. 7公顷,到1990年为6 666. 7公顷,5年累计推广16 666. 7公顷,每公顷增产稻谷750~1 500公斤。1991—1995年该项技术继续在各水稻产区推广,应用程度不断扩大,增产效果明显。
2. 欧共体援助提高农作物产量项目
。1992年3—4月,欧共体和国家经贸部分别在布鲁塞尔和北京签定了“援款协议”,协议确定在新疆建设规模为51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农业试验项目,旨在帮助中国提高小麦、玉米和油葵以及其它作物的产量。其中欧共体无偿援助资金为360万欧洲货币单位。
该项目点在昌吉州的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执行期限为6年,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种子、灌溉、施肥、栽培、轮作等田间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农业服务设施,技术援助和海外培训几个部分。在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各建面积为20公顷的试验地一处,并同时建立500公顷的示范田。将试验地上有关育种、种子生产、栽培技术、施肥方法、农机应用、水利灌溉、农业体系研究方法、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试验成果在示范田里示范并进一步推广。
项目主要技术目标为引进欧洲农作物品种资源,通过筛选为新疆农作物品种更换和进步提供新的种源;引进欧洲农业现代化技术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加以改造利用;引进欧洲80年代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及农业试验仪器;引进欧洲除草、灭虫、防病的农药和新型肥料及生长激素; 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 探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在农村中试行“绿色证书”的路子。通过建设试验、示范推广区,为新疆提供具有现代化农业科技特色,以科技为先导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样板,最终达到冬小麦330公斤/亩、玉米650公斤/亩的单产水平,从而使2县增产粮食5. 3万吨 (以1990—1992年平均值为基数),油料0. 64万吨,甜菜3. 64万吨。净增农业产值4 700万元。
3. 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盐碱地改良项目
。新疆盐碱化土壤面积约22.8万公顷,是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1992年,粮农组织派专家来项目区进行了立项考察。当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部签署了技术合作计划协议,确定该项目执行期限为1993年1月至1994年8月。粮农组织无偿援助金额为18.9万美元。试验地设在呼图壁县的园户村乡,呼图壁河冲积扇的边缘,面积为3公顷。项目主要包括田间试验监测系统、实验室分析和国内外考察几个部分。
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喀什农业学校项目
。1993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批准了加强中国西北农业教育项目,并同中国政府签订了项目协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投入231万美元。项目包括中国西北5省区6所中等农业、畜牧学校,喀什农业学校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无偿受援38.5万美元。该子项目主要包括增添教学设备和培训两大部分。通过采购视听室和实验室设备以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功能。培训包括请进专家和派出人员接受培训,以提高学校的管理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总体水平的目的。

☚ 二、接受援助项目   (二)畜牧业 ☛

(一)农业

(一)农业

主要是人民公社化时期, 集体兴办的农场、林场、茶场、园艺场、畜牧场、水产场、养鸡场、养鸭场等种植、养殖企业。到1978年, 全省社队办的农业企业有11 642个, 其中: 农场2 020个,农作物播种面积1.26万公顷, 产粮5 595.5万千克;林场3 810个, 山林面积28.64万公顷; 茶场1 259个, 茶园面积2.58万公顷, 产干茶140.25万千克;园艺场534个, 果园面积8 840公顷, 产水果420.9万千克; 药材场165个, 药材面积711.27公顷, 产值207万元; 养猪场2 693个, 饲养生猪10.74万头, 出栏肥猪4.83万头; 水产场1 161个, 养殖面积2.21万公顷, 产鲜鱼7.97万千克、鱼苗43 758万尾, 珍珠936千克, 蚕茧38 100千克。以上农业企业, 当年实现总收入7074万元, 占全省社队企业总收入的6.43%。此后, 在农村体制的变革中, 农业企业由于生产场地受限制、生产周期较长、投资比较效益低等原因, 发展缓慢。到1995年, 全省乡镇农业企业9 032个, 从业人员85 653人, 实现产值176 398万元, 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0.99%。

☚ 三、产业结构   (二)工业 ☛

1.种植业/2.林业/3.畜牧业/4.水产业/(二)工业/(三)商业

☚ 二、生产水平   1.种植业 ☛
000318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