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挥泪斩马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被描写为一个智慧的化身: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兵书战阵,无所不精。初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用兵博望,烧得曹兵闻风丧胆;在“赤壁之战”中,他更是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显示了超乎常人的大智大勇;但与此同时,这些描写似乎也暴露出作者塑造人物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通篇说来,鲁迅先生的评价确实是不错的,但在“挥泪斩马谡”中,作者也并没有忘记生活中的辩证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正是由于作者出色地描写了诸葛亮的这非常重要的“一失”,所以不仅弥补了他塑造人物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的类型化、定型化的缺点,而且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更为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了。
在“挥泪斩马谡”中,作者为了把诸葛亮这一“失”写好,事先做了许多铺垫。第一层铺垫,是先帝托孤之时,曾再三嘱咐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而当时,诸葛亮就曾误认马谡“亦当世之英才也”。很明显,这层铺垫用的是所谓 “隔年下种”之法,即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伏线,以便使事情发生得更为顺畅自然; 第二层铺垫,用的是所谓 “欲擒故纵”之法: 即欲写马谡之失,先写马谡之能。在 “失街亭”的事件发生之前,马谡曾连着为诸葛亮出过两条妙计。第一条是马谡献“平蛮”之策。诸葛亮欲稳定后方,亲去 “平蛮”; 行军之际,马谡忽然奉旨而至。诸葛向他 “赐教”时,他劝诸葛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深得诸葛之 “肺腑”,故下文演出 “七擒孟获”之妙文; 第二条是马谡献 “离间”之计。在诸葛亮这次伐中原、失街亭之前,诸葛亮为司马懿被曹睿任为 “骠骑大将军” 而发愁。马谡巧妙地利用了司马懿和曹睿之间的矛盾,派人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言司马氏要造反,结果使司马氏“削职回乡”,为诸葛北伐中原扫清了障碍。第三层铺垫是用的“渲染”之法,即在街亭未失之前,充分地写出诸葛亮与司马懿争街亭的重要性。(司马懿此时又被曹睿任用了)司马懿认为,街亭、列柳二城,为汉中咽喉,若能迅速占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而诸葛亮也认为: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正因为作者在“失街亭”事件之前做了如此充分的铺垫,所以才能充分地写出诸葛亮这一“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写出诸葛亮这一“失”非同小可,甚至可以称为“一失足成千古恨”; 写出诸葛亮最后斩马谡时的悔恨心情。
接着,作者便紧紧地抓住“智”与“失”的问题, 非常细致地展示了“失街亭”的整个过程。首先,在街亭之役的安排上,作者极力强调了诸葛“智”,以此来反衬诸葛亮之 “失”是 “智者之失”。如,在街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上,诸葛亮是非常明智的: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在守街亭之“难”上,诸葛亮的认识也是很清楚的: “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在对敌手的估计上,诸葛亮也是胸有成竹的: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 在兵力调配上,诸葛亮拨给马谡的兵员也是很充足的。之后,他又命高翔守列柳,以便救街亭之危;命魏延去街亭之后,切嘱他小心在意……诸葛亮之于守街亭之役,其安排不可谓之为不周密也,其用心不可谓之为不良苦也! 可是,偏偏在他挑选守街亭主将时犯了错误——派骄傲自大的马谡去守。诸葛亮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恐怕在当时也还是出于“智者”的考虑,因为马谡此前连献两计,都非常成功,况且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这样,作者虽然写出了诸葛亮在“守街亭”问题上的“失”,但这确实是“千虑”之后的一“失”,这“一失”,非但无损于诸葛亮“智”的形象,反而使人觉得他的“智”确实是真实可信的。
假如说,在“守街亭”的安排上,诸葛亮之失主要是属于“智者之失”的话,那么,在处理“失街亭”的后果问题上,诸葛亮则是“以智补失”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马谡失街亭之后,首先是魏延、王平来夺,接着,高翔“尽起列柳城之兵,前往救应”。这里,诸葛亮虽然没有出现,但魏、高两军实出于诸葛之安排。后来,魏军兵临城下,诸葛亮知“大事去矣”,却也还从容不迫地布设疑兵,唱了一出动人心魄的“空城计”,使蜀军安全地撤回了汉中,是为一重补过也;其二,诸葛亮回汉中后,虽然与马谡“义如兄弟”,但他还是流着眼泪坚决地命“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斩首,就连蒋琬说情也不行。诸葛亮之所以要“挥泪斩马谡”,这“泪”一方面为和马谡的“情”而流,另一方面是深深自责: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却深责自己,是为二重补过也。其三,诸葛亮不但斩了马谡,而且还上书要求降职为“右将军”,要求“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并暂居汉中,“惜军爱民,励兵讲武”,以为后图。对“失街亭”的错误举一反三,深究根本,是为三重补过也。正是在这三重补过之中,作者通过诸葛亮之“失”更为成功地写出了诸葛亮之“智”,——他不仅能以智来克敌制胜,而且能以智来收拾残局;他不仅能以智来处理自己的失误,而且还进一步以智来深入挖掘“失”的原因,亡羊补牢。另外,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正因为作者敢于写诸葛亮之失,所以诸葛亮的智被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真实可信了!

☚ 空城计   计收姜维 ☛
000084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