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靠国家扶持,内地支援,开发橡胶产业
20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从内地调派了一批“垦荒队”到西双版纳进行开发种植橡胶,共建立了10个县级国营农场,使沉睡千年的土地资源得以复苏和合理开发利用。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农垦系统共垦植橡胶5.64万公顷。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农场对地方各族群众从生产、生活、资金、技术文化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60年代就派技术员帮助地方制定橡胶发展规划,无条件提供种苗和贴息贷款935万元扶持地方民营橡胶的发展。之后,农场还与地方共同制定了场群共建公约,农场的水、电、路通到哪里,那里的村寨一同共享,还帮助地方兴修水利,解决办学、办医和看电视难等问题。这支“垦荒队”,不仅开创了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创造了亩产株产全国第一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好成绩,在场群共建、民族团结、推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也是一块丰碑。在农场的帮助和带动下,地方从6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橡胶并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州橡胶发展较快,1999年,橡胶面积14.33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3.8倍;橡胶产量达13.57万吨,比1978年增长12.5倍。在共同的发展过程中,农垦为地方传授了橡胶生产技术,输送了管理人才,支援了边疆建设,带动了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农场与地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已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发展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