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产业结构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福建省社队企业总收入中,第一产业占15.8%,第二产业占77.1%,第三产业占7.1%。当时,属于第一产业的社队集体办的种养业,几起几落,发展十分缓慢。属于第二产业的矿业开采和制造业,由于政策难以落实,加上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只卖原料,初级加工业的发展步履艰难;社队建筑业由于城乡分隔,发展更为困难。属于第三产业的流通行业和服务业,由于受到第一、第二产业不够发达的影响,以及缺乏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活动空间也十分狭小,发展极其缓慢。 表4-6-1 历年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注: 本表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85年和1980年对比, 第一产业由11.6%下降到6.9%,回落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78.9%下降到74.3%,回落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9.5%上升到18.8%, 提高9.3个百分点。这一期间, 随着社会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的逐步增强, 使产业结构变动率也逐步加大。 进入“七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持续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1990年和1985年比较,第一产业从6.9%降到6.4%,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74.3%降到72.3%,回落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18.8%上升到21.3%, 提高2.5个百分点(表4-6-2)。 1. 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 福建社队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它所从属的农业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大,而在社队企业的产业结构中却占有相当比重。70年代以后,由于社队工业、社队交通运输业、社队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它在社队企业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到1978年,这类种植、养殖企业在全省已发展到1.09万个,从业人员22.66万人,总收入1.44亿元,分别占全省社队企业的31.87%、26%、15.69%。 表4-6-2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2. 第二产业。乡镇企业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1978年前, 当时社队企业为了适应“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建立了一批农机修造和装配企业。还有一些小型的采掘业以及小水电、小盐场等。建筑业主要包括建筑企业和建筑安装工程的企业。在福建省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中, 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体位置, 1985年占74.35%,1990年占72.26%,1995年则占到74.64%。在第二产业中,乡镇工业又占绝大的比重。1985年、1990年、1995年乡镇工业分别占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6.81%、62.22%和67.4%,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乡镇工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 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行业结构,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产业。1995年,全省有乡镇工业企业20.5万个,从业人员278.6万人,产值1608亿元, 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7.4%。从乡镇工业中的乡(镇)村两级集体办企业看, 1993年,全省乡村工业总产值446.5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327.12亿元,占全省乡村工业企业产值的73.26%;重工业产值119.39亿元, 占全省乡村工业产值的26.74%。轻工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228.21亿元, 占69.76%;以非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98.9亿元,占30.23%。重工业中, 采掘业产值28.31亿元, 占23.71%; 原料工业产值11.42亿元, 占9.57%; 加工工业产值79.65亿元, 占66.71%。 在乡(镇)村两级工业的40个行业中,经过长期发展、调整和演化,逐步形成了一批经济规模及辐射能量都比较大的重点行业。到1990年,产值超1亿元的行业达14个,其中产值最高的行业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年产值为16.2亿元。又经过5年的调整和发展,这些重点行业各自的年产值都超过20亿元。其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为148亿元,其他制造业(含工艺美术)为128.8亿元;食品加工业为72.7亿元;皮革、毛皮、羽绒及其他制造业61.7亿元;非金属矿物60.5亿元等(表4-6-3)。这些重点行业在乡镇工业发展和提高、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主导和支撑作用。 表4-6-3 乡镇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3.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行业多、范围广,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 ❶流通部门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❷为生产和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公用事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包括为农、林、牧、渔、水利服务和环境保护等); ❸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包括文化、广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福建省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起步慢,起点低,但发展速度快。1990年的企业数、从业人数、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121%、92%和320%; 1995年又比1990年分别增长62%、85%和790%。其中,产值在10年间共增长36倍多。80年代以前第三产业十分弱小,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调整、发展。从1984年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其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中个体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比重大,1995年第三产业中个体和联户办的企业数多达41万家,实现产值达454亿元, 分别占全省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总企业数和总产值的97%和92%;而个体和联户办的第二产业的企业,只占乡镇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的44%。尽管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是以个体和联户为主,但对乡镇企业整体发展和活跃农村经济却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进入90年代后,乡镇集体经营和同外商合作、合资经营的商业、宾馆、房地产发展迅速,档次较高,规模也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由于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起点低,总量基数小,尽管其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中,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但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大大低于第二产业(表4-6-4)。 表4-6-4 乡镇企业产业的发展情况
☚ 二、生产水平 (二)主要产品产量 ☛ (一)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1) 农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1990年全州社会总产值42.6亿元(当年价,下同),农村社会总产值22.7亿元,农业产值18.3亿元,工业产值17.4亿元。 ☚ 三、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二)发展历程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