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产业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福建省社队企业总收入中,第一产业占15.8%,第二产业占77.1%,第三产业占7.1%。当时,属于第一产业的社队集体办的种养业,几起几落,发展十分缓慢。属于第二产业的矿业开采和制造业,由于政策难以落实,加上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只卖原料,初级加工业的发展步履艰难;社队建筑业由于城乡分隔,发展更为困难。属于第三产业的流通行业和服务业,由于受到第一、第二产业不够发达的影响,以及缺乏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活动空间也十分狭小,发展极其缓慢。

表4-6-1 历年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年 份企业单位
数 (个)
从业人员
(万人)
占全省农村
劳动力 (%)
总产值
(万元)
总收入
(万元)
纯利润
(万元)
税金
(万元)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34 247
40 685
43 129
44 066
45 775
70 518
149 464
257 931
203 941
404 303
446 694
462 936
471 993
495 870
534 885
671 962
774 055
667 385
87.08
109.34
121.34
126.04
130. 39
145. 39
174. 63
203. 64
212.55
258. 1
274.68
276.73
279. 16
295. 21
337. 16
406.33
467.37
471.00
12.0
14. 8
16. 3
16. 7
16.5
18.0
20.7
23.2
23.5
27.4
28. 3
28.0
27.2
27. 1
29.8
35.5
40.8
41.0
91 800
131 546
168 280
199 114
228 782
284 620
444 213
701 979
863 512
1 219 393
1 805 830
2 219 564
2 661 596
3 347 986
5 546 177
11 025 151
18 278 211
25 780 261
91 800
131 546
168 280
199 114
228 782
284 620
440 092
718 563
877 507
1 252 728
1 799 765
2 221 932
2 604 511
3 256 122
5 265 612
10 308 280
17 005 062
22 920 240
12 024
20 523
25 079
25 369
24 173
24 330
29 014
66 574
75 095
10 640
152 496
160 842
179 763
223 961
356 668
695 775
978 923
1 355 947
3 532
3 891
4 791
5 911
7 348
9 342
12 081
29 664
38 619
54 246
75 428
97 955
113 695
140 364
196 399
323 231
541 039
611 230

注: 本表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85年和1980年对比, 第一产业由11.6%下降到6.9%,回落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78.9%下降到74.3%,回落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9.5%上升到18.8%, 提高9.3个百分点。这一期间, 随着社会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的逐步增强, 使产业结构变动率也逐步加大。
进入“七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持续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1990年和1985年比较,第一产业从6.9%降到6.4%,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74.3%降到72.3%,回落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18.8%上升到21.3%, 提高2.5个百分点(表4-6-2)。
1. 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 福建社队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它所从属的农业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大,而在社队企业的产业结构中却占有相当比重。70年代以后,由于社队工业、社队交通运输业、社队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它在社队企业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到1978年,这类种植、养殖企业在全省已发展到1.09万个,从业人员22.66万人,总收入1.44亿元,分别占全省社队企业的31.87%、26%、15.69%。

表4-6-2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年 份占乡镇企业总产值比重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5.8
11.6
6.9
6.4
4. 7
77. 1
78.9
74.3
72.3
74. 6
7. 1
9.5
18.8
21.3
20.7
80年代初期,福建广大农村未能及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种、养业的发展一度缓慢,1981年与1978年比较,种植、养殖企业减少了0.08万个,种、养业总收入虽增加了0.85亿元,但它在社队企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却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而且其增长幅度也大大低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其他企业。1982—1985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有相当一部分社队种、养企业分散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在这期间,出现了一批农民集资联办种植、养殖企业,从事开发性生产,且生产经营规模比80年代初的社队企业规模大得多。1985年和1982年对比, 种、养企业个数增加了0.57万个,从业人员增加0.92万人,总收入增加2.37亿元;平均每个种、养企业的年收入从2.41万元增加到3万元。“七五”期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多出口创汇,乡镇企业种养业产值有所发展。1990年和1985年比较,乡镇种、养企业从1.59万个减为1.33万个, 从业人员从22.69万人减为20.41万人,总产值从4.83亿元增加到15.78亿元。种养企业数占乡镇企业总数的比重,从6.16%下降到2.78%;从业人员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1.14%下降到7.5%;总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6.88%下降到6.44%。1990年底,全省乡村两级种养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已达到6.44亿元,当年实现纯利润1.53亿元,上交国家税金0.64亿元。到了1995年,全省第一产业的企业数略有增长,达到13663个, 比1990年增加3%; 从业人数达到214331人,比1990年增长5%;产值由于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等多种因素,达到111.9亿元,比1990年增长570%;而它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继续从1990年的6.44%下降到1995年的4.7%。
2. 第二产业。乡镇企业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1978年前, 当时社队企业为了适应“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建立了一批农机修造和装配企业。还有一些小型的采掘业以及小水电、小盐场等。建筑业主要包括建筑企业和建筑安装工程的企业。在福建省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中, 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体位置, 1985年占74.35%,1990年占72.26%,1995年则占到74.64%。在第二产业中,乡镇工业又占绝大的比重。1985年、1990年、1995年乡镇工业分别占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6.81%、62.22%和67.4%,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乡镇工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 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行业结构,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产业。1995年,全省有乡镇工业企业20.5万个,从业人员278.6万人,产值1608亿元, 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7.4%。从乡镇工业中的乡(镇)村两级集体办企业看, 1993年,全省乡村工业总产值446.5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327.12亿元,占全省乡村工业企业产值的73.26%;重工业产值119.39亿元, 占全省乡村工业产值的26.74%。轻工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228.21亿元, 占69.76%;以非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98.9亿元,占30.23%。重工业中, 采掘业产值28.31亿元, 占23.71%; 原料工业产值11.42亿元, 占9.57%; 加工工业产值79.65亿元, 占66.71%。
在乡(镇)村两级工业的40个行业中,经过长期发展、调整和演化,逐步形成了一批经济规模及辐射能量都比较大的重点行业。到1990年,产值超1亿元的行业达14个,其中产值最高的行业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年产值为16.2亿元。又经过5年的调整和发展,这些重点行业各自的年产值都超过20亿元。其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为148亿元,其他制造业(含工艺美术)为128.8亿元;食品加工业为72.7亿元;皮革、毛皮、羽绒及其他制造业61.7亿元;非金属矿物60.5亿元等(表4-6-3)。这些重点行业在乡镇工业发展和提高、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主导和支撑作用。

表4-6-3 乡镇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单位: 亿元

行 业 类 别1990年1995年对比增长(倍)
非金属矿采选业
食品加工业
4.2
9.2
27. 6
72. 7
5.57
10.63
食品制造业34.3
饮料制造业
纺织业
5. 3
3. 6
22. 2
40.5
3. 19
10.25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16. 2148.08. 1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
他制造业
2. 161.728. 38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
草制造业
7.138.04. 35
造纸及纸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4.1
3.3
26.5
27. 9
5.46
7.45
非金属矿物10.460. 54.82
金属制品业
其他制造业(工艺美术)
1.9
3.9
32. 1
128.8
15.9
32.03

3.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行业多、范围广,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
❶流通部门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❷为生产和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公用事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包括为农、林、牧、渔、水利服务和环境保护等);
❸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包括文化、广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福建省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起步慢,起点低,但发展速度快。1990年的企业数、从业人数、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121%、92%和320%; 1995年又比1990年分别增长62%、85%和790%。其中,产值在10年间共增长36倍多。80年代以前第三产业十分弱小,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调整、发展。从1984年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其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中个体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比重大,1995年第三产业中个体和联户办的企业数多达41万家,实现产值达454亿元, 分别占全省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总企业数和总产值的97%和92%;而个体和联户办的第二产业的企业,只占乡镇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的44%。尽管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是以个体和联户为主,但对乡镇企业整体发展和活跃农村经济却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进入90年代后,乡镇集体经营和同外商合作、合资经营的商业、宾馆、房地产发展迅速,档次较高,规模也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由于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起点低,总量基数小,尽管其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中,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但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大大低于第二产业(表4-6-4)。

表4-6-4 乡镇企业产业的发展情况


单位:个、人、亿元

年 份
产 业
1985年1990年1995年





绝对数15 90313 26713 668
增减数
+、-%
 -2 636
-16. 6
+401
+3



绝对数226 892204 075214 131
增减数
+、-%
 -22 817
-10
+10 056
+5

绝对数4.8316.78111.90
增减数
+、-%
 +11.95
+250
+95.12
+570





绝对数124 568199 191233 919
增减数
+、-%
 +74 623
+60
+34 728
+17.4



绝对数1 478 6541 953 7363 220 189
增减数
+、-%
 +475 082
+32
+1 266 453
+70

绝对数52. 2188.451 781.91
增减数
+、-%
 +136.25
+260
+1 593.46
+850





绝对数117 460259 535419 798
增减数
+、-%
 +142 075
+121
+160 263
+62



绝对数330 817633 7581 175 436
增减数
+、-%
 +302 941
+92
+541 678
+85

绝对数13.0855.56493.23
增减数
+、-%
 +42.48
+320
+437.67
+790
☚ 二、生产水平   (二)主要产品产量 ☛

(一)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

(1) 农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1990年全州社会总产值42.6亿元(当年价,下同),农村社会总产值22.7亿元,农业产值18.3亿元,工业产值17.4亿元。
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80.6%,第二产业占14.6%,第三产业占4.8%。
(2) 农业。农业产值18.32亿元中,种植业8.56亿元,占46.7%;林业1.62亿元,占8.8%;牧业4.86亿元,占26.6%; 副业3.17亿元,占17.3%; 渔业0.11亿元,占0.6%。
(3) 种植业。种植业产值8.56亿元中,粮食产值占60.5%,经济作物产值占21.4%,其他作物产值占18.1%。
粮食产量85.3万吨,其中,稻谷57.7万吨,占67.6%; 玉米14.7万吨,占17.2%; 其他粮食12.9万吨,占15.1%。
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子。199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6.73万公顷中,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13万公顷,占30.3%。其中,油菜子5.53万公顷,烤烟1.87万公顷。油菜子产量5.3万吨,烤烟产量2.6万吨。
其他作物有蔬菜1.53万公顷,绿肥0.67万公顷。在非耕地种植中,有茶叶0.17万公顷,水果0.24万公顷。
(4) 畜牧业。主要是养牛和养猪。养牛,1990年存栏83.5万头,其中,黄牛43.5万头,水牛39.9万头。养猪,1990年出栏90.3万头,产肉7.2万吨; 年末存栏143.2万头。此外,有马、驴、骡11.2万头,羊4万只,蜂1.9万箱。1990年畜禽肉产量8.1万吨。
(5) 林业。主要是竹木采伐,产值1.03亿元; 其次是种植林木,产值0.4亿元; 再次是林产品,产值0.18亿元。
(6) 副业。主要是采集野生植物,产值1.89亿元;其次是家庭手工业,产值1.26亿元。
(7)渔业。主要是水库、山塘、池塘、稻田养鱼,面积共0.93万公顷。也有河流捕捞鱼类。
(8)乡镇企业。1990年产值3. 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22. 7亿元的13.6%,农村人均106元。乡镇企业的产业构成主要是工业,产值2.4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8.3%。其经济成分有集体、个体,个体企业人数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61.4%;个体企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1.5%。
(9)非农产业。第二产业有工业、建筑业,产值3.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4.6%。第三产业有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产值1.0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4.7%。
农民进城办企业的产值0.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0.4%,占全州社会总产值的0.2%。

☚ 三、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二)发展历程 ☛
000133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