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龚自珍·己亥杂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是晚清思想解放的先锋人物。政治上以“挽颓波”的“医国手”自任;文学上能以“亦狂亦侠亦温文”的瑰情,写成使人如“触电然”的“迴肠荡气”的诗歌。可惜三十八岁时中了进士,不得入翰苑,只能浮沉“闲曹冷官”中,照旧当一名内阁中书,有志难酬。在这之后,又看到清朝的危机日甚,仕途的腐败有加,终于忍受不住,在四十八岁时辞官南归。他的包含三百一十五首绝句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作于辞官的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这一首诗是辞官后即将离京之作。 起联说一挥动鞭子,上马南归,住了多年的首都,便阻隔联系,使“东指”之处,成了“天涯”,正如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所说的:“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何况他“东指”的目的地,是浙东的故乡杭州和他的别馆羽琌山房所在的东吴崑山,比唐代东西两京的距离更远。“浩荡”二字形容离京时的复杂心情和离愁别绪,一开始便有一种莽莽巨愁袭人而来之势,显得难堪;何况又当着“白日”西“斜”的易生伤慨之景。了解作者生平怀抱,读了这一联诗,便能在情景交至中,深深地感受他忧愤的深广和别绪的缠绵;“即天涯”中所包含的决绝和留恋,更能使人为之低徊怅惘,不能自已。 作者离京,在阴历四月间,正是春花凋谢的季节。胸怀“浩荡离愁”,面对当前景物,触动自家身世,感到他在政治上被清朝统治者抛弃,正如“落红”坠入“春泥”之中。诗的结联,感兴引喻,那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真切的。但诗境之妙,不仅是这种自然和真切,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人生宏愿。同是写“化身”,柳宗元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怀才志士的远谪之痛;文天祥的“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是亡国孤臣的成仁之誓。这诗所写,情况不同,韵味不一,而深情所钟,“化”得感人,却有相近的效应。同是写落花,王安石的“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是希望花有较好的归宿;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表示花落仍将保持美好的品质;将花喻人,意都不凡。作者这一联诗,下一转语,说落花化泥,还准备要去“护花”,以喻自身沉沦,还要想方设法去培育、保护、帮助其他人才。和前两家诗词相比,立意角度,各有不同;审美艺术,不相上下。但这诗中舍己利人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个人胸襟和伦理意义,却更进一步,因而便能在新的历史阶段中,使它的意境显得空前新鲜和高超。 短短四句,用情深,比喻切,立意高,成为一首思想性、艺术性都足以抗手前贤而又别具奇思个性的第一流的绝句。对于它的意境的深厚根基,似乎只有一读作者的《发大心文》,了解文中的利他的“大心”,才能很好地了解它。 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以思想家的卓识和诗人的敏感,意识到清朝到了嘉、道年间,已是一个旧的制度面临灭亡的阶段。他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中,称当时为“衰世”;痛恨昏庸的统治者,对于当时人才,“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因此,在《尊隐》中,他希望出现能够打破沉沉死气的反抗的、新生的力量,即所谓:“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这首绝句,是作者己亥年(1839)离北京南下途经镇江时的作品,据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神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撰青词。”即是在无知者一片求神、赛神声中,应道士之请,用青藤纸代写的祷天之词。道士迷信欺人,作者知其愚昧,随手写成这首游戏之作充当“青词”以塞其所求。诗在不经意中表达了作者希望以大力打破当时世局、广泛培养各种人才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他经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用形象的语言触机倾吐。起联认为要使“九州”重新焕发生气,得依靠一种神力般的疾“风”巨“雷”来扫荡、破裂当时政治上的低浓气压;这种“风雷”,就是《尊隐》中所说的“大音声”。第二句“万马齐喑”,写的就是无声“衰世”的“可哀”,进一步申明打破现状的必要。苏轼《三马图赞》、陈维崧《贺新凉》词,都有“万马齐喑”之语,作者结合当时现实,运用于此,倍增忧时愤世之情。这一联诗,气势雄壮而感情沉痛。 结联所劝望的“天公”,正是代表地上的统治者。他麻木不仁太严重了,非要在外力掀动之下,不能“抖擞”精神,有所振作。假如真能振作,当务之急,便是不要再以“资格”、“身份”用人,而要“不拘一格”,识拔、培养、任用各种真才,才有起衰转危的可能。这联表示作者在危机意识中对统治者,对时代所抱的一线希望,再一次发出呼声。希望是热切的,出语是犀利有力的,但明知效果渺茫,所以感情仍是沉重的。 这一首绝句用议论来写,但议论是作者长期郁积于胸的思想感情的迸发。情理结合,理是关系国家大计又来自生活感受之理;情是浓烈得一触便能颤动人心之情。起联又结合宏伟形象,结联更运用新奇词语。瑰情壮采,倜傥恢奇之慨,震聋发聩之力,不但并时无匹,而且对后来的影响很大。鲁迅《无题》的“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灵犀一点”,不就是和此诗精神“相通”,受了此诗的影响吗?这样的议论,又何能看成不合诗歌特质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