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龙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龙袍 龙袍以龙纹为饰的袍服。中国古代为皇帝所专用。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能兴风雨、利万物、善变化。《易·乾》曰: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疏: “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故后常以龙视作皇帝的化身。龙纹,早在周代就已定为绣绘于冕服的十二章纹之一,但最初它的形象仅是一种无爪无麟,似蛇非蛇的爬虫类动物图腾,在十二章纹中的绣纹的地位也不十分显要(较显要的是日、月、星辰,取其“临照”之意,所谓“天子肩担日月,背负七星”,一般绣绘于肩膀等重要部位),但衮龙服以绣龙为主。唐宋后,龙纹在帝王服装中的地位渐显重要,明代且出现了绣龙袍服(原龙纹绣于上衣下裳制的冕服)。《明史·舆服志》: “皇帝常服,……(永乐三年更定)翼善冠;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并严令“官吏衣服帐慢,不许用元、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龙纹的形象也得到了充实完善,采用牛头、蛇身、鹿角、虾眼、狮鼻、驴嘴、猫耳、鹰爪、鱼鳞等等,集中了多种动物的局部特征,且根据龙的各种姿态,而设计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不同的图案纹样。《金瓶梅》第五十五回,西门庆欲往东京替蔡京庆寿,其箱笼驮担“装了蟒衣、龙袍、段匹、上寿等物共有二十多扛”,这龙袍假如是献给蔡京穿用,显然是犯禁的。似乎作者是用小说之笔,夸张其事。 ☚ 四角方巾 火浣布 ☛ ![]() ![]() ![]()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龍袍 龍袍 lóngpáo 古時皇帝所著禮服,上繡有龍形。始於先秦,後代相沿不絶。《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衮冕。”鄭玄注:“衮,卷龍衣也。”卷龍衣即後世所謂龍袍。元·陳孚《八月朝回》詩:“風清雙雉扇,天近五龍袍。”《元史·速哥傳》:“速哥奏事,朝至朝入奏,夕至夕入奏,文宗嘗出金盤龍袍及宫女贈之。”《清通志·器服略》:“皇帝龍袍,色明黄,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 朝服 朝服袍 具服 ☚ 礼服 丧服 ☛ 龙袍lóngpáo❶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除帝、后、皇子外,其他官员不得穿着,若得皇帝亲赐,须在穿前挑去一爪,以示区别。经过改制后的“龙袍”,则称蟒袍。衣上绣龙,始于先秦,后代相沿不绝。龙袍的纹饰有几种:胸前绣有“坐龙”的纹饰,取其“坐镇江山”之意。龙爪要五爪分开,以显示龙的威慑力;绣以“升降龙”的纹饰,取其变化卷舒,具有德性之意;还有的以团龙为纹饰。隋文帝以来,黄色袍服成为帝王的御用服装,绣有龙形纹饰的黄袍就更为后代皇帝所独占,纹样也越来越复杂。明代的龙袍是皇帝的常服,样式为大襟、盘领、窄袖的黄色长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条。太子的龙袍绣龙纹样与皇帝相同,但袍为红色。清代龙袍属于吉服。平时较多穿著。按清朝礼仪,穿龙袍,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项间挂朝珠。龙袍样式为大襟、圆领、带箭袖、四开衩的长袍。颜色多为明黄,也可用金黄或杏黄,领及袖为石青色。一般都与衮服配起来穿,以示庄重。清代龙袍共绣金龙九条,胸背各绣金龙一条,左右肩各绣金龙一条,袍下端左右交襟处前后各绣金龙一条。第九条金龙绣在衣襟里面。不论从正面或背面看,所见金龙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象征着帝王的九五之尊。另外,领前、领后各绣小金龙一条,两袖端各绣小金龙一条。金龙之间绣以十二章纹饰和五色云,下幅绣八宝立水图案,以海水江涯来喻意皇帝拥有着万世升平的一统河山。清代后妃也穿龙袍,式样与皇帝龙袍相同,只是袍为左右两开禊。皇太后、皇后、皇贵妃龙袍为明黄色,贵妃、妃龙袍为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皇后龙袍有三种纹饰:一种绣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及福、寿文采,下幅八宝立水;一种绣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飞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另一种下幅不加纹饰。《宣和遗事·亨集》:“徽宗闻言大喜,即时易了衣服,将龙袍卸却,把一领皂褙穿者。”元白仁甫《梧桐雨》第一折:“一襟爽气酒初醒,松开了龙袍罗扣。”陈孚《八月呈学士阎静斋赵方塘》诗之一:“风清双雉扇,天近五龙袍。”《元史·速哥传》:“速哥奏事,朝至朝入奏,夕至夕入奏,文宗尝出金盘龙袍及宫女赠之。”《水浒传》第二回:“高俅看时,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木,织过数寸,即换龙形。”《英烈传》卷二六:“今士诚已僭称吴王,陛下可赐以龙袍、玉带、玉印,敕为吴王。”《清史稿·舆服志二》:“(皇帝)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 龙袍清代皇帝、后妃及皇太子专用服饰。多在喜庆场合穿着,可单穿,亦可与礼服相配穿。从袍色及纹饰辨等级。为大襟长袍,熨褶素接袖 (满语称“赫特赫”),袖端作马蹄式,有明黄、金黄及香色,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袍身彩绣龙纹并加饰不同纹样图案,棉、夹、纱、裘各唯其时。 龙袍 龙袍皇帝礼服名。《清史稿·舆服志二》: “龙袍: 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9。列12章,间以5色云。领前后正龙各1,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1,袖端正龙各1。下幅8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常服褂: 色用石青,花文随所御,裾左右开。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常服袍: 色及花文随所御,裾4开。行袍同。行裳:色随所御。左右各1,前平,后中丰,上下敛。横幅石青布为之,毡、袷惟时。冬用鹿皮或黑狐为里。” ☚ 龙舆 龙肩舆 ☛ 龙袍 龙袍古代皇帝所穿的袍服。我国古代以龙喻帝王,所以,“龙袍”是皇帝的专用服饰或皇帝服饰的专有名称。明清时,“龙袍”是在服制上与百官所穿的 “蟒袍”上下一致和对应的皇帝礼服。清时,皇帝龙袍是一种旗袍式的长袍,《清会典》记载:皇帝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绿。绣文,金九龙,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四开,棉、夹、纱、裘,惟其时”。此外,皇后也有龙袍。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 ☚ 官服职业服 蟒袍 ☛ 龙袍 龙袍绣有龙纹的长袍。是古代皇帝、太子的专用服装。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极为尊贵的神物,可翻云覆雨,升天入海,瞬息万变,威力无穷。古人以龙喻帝王,认为人世间的皇帝就是龙的化身,具有无限的神威,凡是皇帝使用的器物,都要用龙纹装饰。因此也就出现了只有皇帝、太子才能穿用的龙袍。龙袍的纹饰有几种: 胸前绣有 “坐龙” 的纹饰,取其 “坐镇江山” 之意。龙爪要五爪分开,以显示龙的威慑力; 绣以 “升降龙” 的纹饰,取其变化卷舒,具有德性之意; 还有的以团龙为纹饰。隋文帝以来,黄色袍服成为帝王的御用服装,绣有龙形纹饰的黄袍就更为后代皇帝所独占,纹样也越来越复杂。明代的龙袍是皇帝的常服,样式为大襟、盘领、窄袖的黄色长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条。太子的龙袍绣龙纹样与皇帝相同,但袍为红色。清代龙袍属于吉服。平时较多穿著。按清朝礼仪,穿龙袍,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项间挂朝珠。龙袍样式为大襟、圆领、带箭袖、四开衩的长袍。颜色多为明黄,也可用金黄或杏黄,领及袖为石青色。按季节以纱、 、 棉、 裘制成, 一般都与衮服配起来穿,以示庄重。清代龙袍共绣金龙九条,胸背各绣金龙一条,左右肩各绣金龙一条,袍下端左右交襟处前后各绣金龙一条。第九条金龙绣在衣襟里面。这样,不论从正面或背面看,所见金龙都是五条 (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象征着帝王的九、五之尊。另外,领前、领后各绣小金龙一条,两袖端各绣小金龙一条。金龙之间绣以十二章纹饰和五色云,下幅绣八宝立水图案,以海水江涯来喻意皇帝拥有着万世升平的一统河山。清代后妃也穿龙袍,式样与皇帝龙袍相同,只是袍为左右两开禊。皇太后、皇后、皇贵妃龙袍为明黄色,贵妃、妃龙袍为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皇后龙袍有三种纹饰: 一种绣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及福、寿文采,下幅八宝立水; 一种绣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飞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 另一种下幅不加纹饰。 清代龙袍 ☚ 左衽 龙褂 ☛ 龙袍封建时代皇帝穿的礼服。因袍上绣有龙形图纹,故名。 龙袍dragon robe 龙袍imperial rob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