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栽培史history of longan growing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中国南方的名贵特产果树,原产华南。古籍中有益智、比目、龙目、荔枝奴等别名。现在通称的“桂圆”一名,晚清的《龙眼谱》中始见著录。当时是龙眼的一个品种名,据说是因为该品种在农历8月间成熟,故而得名桂圆。 龙眼在广东一带驯化栽培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年,南越武王尉佗曾将它与荔枝一并作为土特产进献给汉高祖刘邦。史籍,尤其是早期的史籍,往往荔枝与龙眼兼论并述。不过,龙眼的文字记载稍晚,东汉初年的《南裔异物志》中才首次提到它。而且龙眼远不如荔枝备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历代有关龙眼的诗词远远少于荔枝,专著也仅有一部晚清道光五年(1825)成书的《龙眼谱》。 史籍称,凡是生产荔枝的省区均有龙眼分布。历代栽培以广东与福建两省为盛。明清之际,广州城内夹道而植龙眼,广东顺德的锦鲤海一带是龙眼的集散地,群众名之为“龙眼市”。 16世纪成书的典籍中始见有关于龙眼品种的记载,历代龙眼的品种屈指可数。不过,见于古籍记载的龙眼品种中,有一些仍然是现今栽培的较优良品种,如: 孤圆、花壳、石硖等均是。 古代龙眼主要采用嫁接法繁殖,所用砧木为本砧,嫁接方法在福建省一般为枝接,广东省则大都采用靠接。古人的经验: 实生繁殖的龙眼,达结果年龄迟,所结果实既小且少,品质也差,故此必须应用嫁接繁殖。甚至认为最好在嫁接后,经4~5年再嫁接一次,嫁接达三次以上,则“其实满溢,倍于常种”。因此,闽、广一带对龙眼的实生树与嫁接树有不同的专名: 龙眼的实生树,在福建称为“野䇭”,广东名为“露核”;嫁接树,福建叫“针树”,广东呼“挨口”。明清之际,广东一带常利用矶围堤岸栽培龙眼,或在水稻田用污泥筑成高2尺许的墩栽培龙眼,也有在村落边栽培龙眼的。古代栽培龙眼每年都要施肥、培土,所用肥料主要为粪肥。 龙眼加工方面,古代主要是制龙眼干。具体方法有生晒和火焙两种,前者制成品的品质优于后者。作为果品,龙眼历来不如荔枝名贵,但却自古视龙眼为名贵的补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中品药中,李时珍评价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