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龙井题名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龙井题名记》
宋·秦观2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3,余自吴兴过杭4,东还会稽5。龙井辨才法师以书邀予入山6。比出郭7,已日夕,航湖至普宁8。遇道人参寥9。问龙井所遣篮舆10,则曰:“以不时至11,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12,林间月明,可数毛发。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13。出雷峰14,度南屏15,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16,得支径上风篁岭17。 憩龙井亭18,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经佛寺十,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19,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有也20。 行二鼓矣21,始至寿圣院22,谒辨才于潮音堂。明日乃还。 1龙井:在杭州市西湖西南风篁岭上,其地有龙井寺,附近环山产茶。题名:题写姓名,以作纪念。2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能诗文,词为北宋一大家,有《淮海集》。3元丰二年:1079,元丰,宋神宗年号。4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5会稽(kuai ji):今浙江省绍兴市。6辨才法师:即僧人元静,苏轼之友。7比:及,等到。郭:外城。8普宁:寺名。9道人:得道之人。参(shen)寥:即僧人道潜,能诗,自号参寥子,苏轼之友。10龙井:指辨才法师处。篮舆:竹轿。11不时至:未按时到达。12开霁:放晴。13杖策:拄手杖。并湖:沿湖。14雷峰:山名,在杭州市西湖南岸。15南屏:山名,在杭州市清波门西南。16灵石码:古山名,在杭州。17支径:小路。18憩(qi):休息。19深郁:幽深茂盛。20殆:恐怕。21行:将。二鼓:二更。22寿圣院:寺名,离龙井很近。 【析点】 本文以精致的笔墨纪录了夜往龙井寺的行踪和兴致。第一段从三个角度写足此次赴邀的难度:一、仓促上路,二、天时已晚,三、没有竹轿。条件虽差,却能欣然而往,足见作者兴致之高。强调赴邀的难度反而突现了游兴的浓度,此种衬垫手法起到水涨船高的作用。 第二段为全文的重心。此段详记步行踪迹和喜悦之情。出雷峰,度南屏,入灵石坞,上风篁岭,憩龙井亭,笔墨跃动,移步换景,作者匆匆的脚步和热切的心声跃然纸上。其间插入“濯足清涧’和“饮泉静亭”的细节描写,这些富于感情包孕的行为更为游兴增添了美妙的涟漪,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此段还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写月明,一写寺静,都能完美地烘托作者心情,而且着墨不多,特色毕现。写“林间月明”,则是“可数毛发”,可谓明得出奇;写“道旁庐舍”之静,则用隐显的灯火作引逗,用悲鸣的流水作反衬,可谓静得入胜。俨然一幅“非人间”而有的佛家寂境。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作者感情的投入和心与境的亲密融合。至于参谒辨才法师诸多情事,则一笔带过,因为崇佛之情已作倾吐,故无须铺陈赘述。行文若此,堪称洁净。 龙井题名记(《淮海集》) 元丰二年(1079)之秋,秦观正在绍兴省亲,忽闻苏轼被弹劾,乃渡钱塘,急往吴兴羁所探询。返越途中,经过杭州,接到龙井寿圣院辨才大师邀其入山的书信。《龙井题名记》就是记叙作者在诗僧参寥陪同下,当夕阳西坠、皓月东升之时,从西湖之滨出发,穿林过涧,入谷越岭,迤逦数十里,直至二更时分,始至龙井的一段游程。叙来曲折有致,饶有诗情画意,是一篇清隽可玩的宋人小品。 此篇短文以叙事为主,避免平铺直叙,而有曲折纡余之致。作者应邀入山,至湖,而篮舆已去,又见月色皎洁,遂贾勇夜行。这中间便有几层曲折。此文叙事又有缓急跌宕。“出雷峰”几句,以三字一顿的动宾结构为主,连用“出”、“度”、“入”、“得”、“上”诸动词,文势迫促,表现了夜间长途跋涉的情景。“酌泉据石而饮之”以下,文势渐渐舒缓,这与作者快到目的地时,一边据石休憩,一边回味所历山川美景的情状,是完全合拍的。 此文叙事时也点缀景物,笔稀墨淡,描摹如画,而且和事情的发展与作者的情绪密切应合。“天宇开霁,林间月明”,这良宵美景鼓起了作者的游兴,决计戴月入山。“自普宁”以下几句,总叙一路山行之景,将相反的色调揉合在一起,形成反差,使图景更加鲜明。闪烁的灯火,深郁的草木,一明一暗,互相映衬;沉寂的佛寺,悲鸣的流水,无声与有声相间。作者身心都沉浸其中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