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齐民要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是北魏杰出农学家贾思勰于533~544年间编写的。贾思勰,山东人,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县)太守。其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考察过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回乡经营农牧业生产。他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在实践中加以考察,写成《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四字的含意是“人民群众谋求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方法”。全书分10卷,92篇,共11万字,系统总结了从先秦到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经验。其中包括谷物、蔬菜、瓜果、林木的栽培(1至5卷);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第6卷);酿酒(第7卷);制酱、制醋、腌腊(第8卷);主食品制造、副食烹调(第9卷);以及黄河流域以外的北方、南方各地,还有国外各处传入中原的各种作物品种介绍(第10卷)等。从这部书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掌握了相当精细的技术,具有很高水平,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上的辉煌成就。《齐民要术》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国古代的一些重要著作,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等原著已散佚,都由于《齐民要术》的引用,而得到了部分保存。另外,《齐民要术》对后代生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该书发给各地的“劝农使”。后来历代农学家编写的农书,如元朝的《农桑辑要》、明朝的《农政全书》和清朝的《授时通考》等都吸取了《齐民要术》的精华。

古籍名著《齐民要术》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农书。后魏贾思勰撰。由于其著作年代久远(距今约有1400多年),经过辗转传抄和翻刻,演生了不少错字和脱文,因而成了一部难读的书。据现有文献记载,本书以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崇文院刻本为最早的印本。在此之前大抵只是抄写流传的。以后南宋、元、明、清都有续刻。清以后还有石印本和铅印本。崇文院刻本于元、明之际散失,现只有日本还残存此本的第5、8两卷,原藏京都高山寺,故又称“高山寺本”。1914年罗振玉在日本,借高山寺本用珂罗版影印,编入《吉石庵丛书》中,院刻残本始得流通。在日本,另有崇文院刻本系统的抄写本9卷,原为金泽文库藏书,所以通称“金泽文库本”。这两个本子质量较好。南宋有张辚刻本及其复刻本,都早已散失。现存有张辚本复刻本的抄本,即《四部丛刊》所影印的。这种南宋本质量也较好。元代刻本未见,但从有关文献推知其质量不佳。《农桑辑要》大量引录本书前6卷的内容,基本上和两宋本的相符。明代有3种刻本,即湖湘本、竹东书舍刻本和胡震亨《秘册汇函》——毛晋《津逮秘书》本。前两种现已不多见;第3种印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三个刻本都直接或间接沿袭元代刻本而来,质量都不好,又以胡、毛刻本最差。清代乾嘉以来,考据学家开始对《齐民要术》的明代刻本进行勘谬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有吾点,其次是黄廷鉴和黄麓森。后来各自发展成该系统的多种校本。吾校系统就湖湘本进行勘误,得到出版的是“渐西村舍”本;黄校系统就《秘册汇函》——《津逮秘书》本进行勘误,得到出版的是《学津探原》本。他们虽都有一定程度的勘正,但离两宋本的水平还很远。另有几种校勘得精细的稿本,质量超过“渐西村舍”本和《学津探原》本,但没有出版。以后的许多翻刻和续印本也都没有超出“渐西村舍”本和《学津探原》本的。在日本,德川中期延享元年(1744,相当清乾隆九年)起也据《津逮秘书》本一再翻刻和重印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又综合各本,并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对之作校勘和注释。有西北农学院石声汉著《齐民要术今释》,日本人西山武一、熊代幸雄合译的《齐民要术》。1982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校释》,是中国农科院农史研究室缪启愉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集大成的著作。《齐民要术校释》以两宋本为底本,并参考了宋以来所有重要刻本、抄本和清代的各种校勘稿本,以及唐以前引用《齐民要术》的文献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整理《齐民要术》的成果。《齐民要术校释》堪称得上校释精审、考订翔实;并基本做到清本正源,去伪存真。
 贾思勰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至今没有找到有关他的其他确凿史料记录。姚振宗 《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魏书》中有贾思伯、思同兄弟的传,他们是齐郡益都的经学世家,生当后魏末以至东魏时期,《齐民要术》中曾几次提到青州 (即益都) 的情况,引用古代的经籍又很多,因而推测贾思勰同他们是一家。现有《齐民要术》各种版本,每卷目录前面都有: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的字样。后魏时,高阳郡有两处,一属青州所领,在今山东省; 一属瀛州所领,在今河北省境内。根据《齐民要术》中曾提到杜洛周、葛荣起义失败后老百姓以桑椹充饥之事(杜、葛起义活动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中部),很有可能贾思勰做官之处为河北的高阳。又据书中文字,还知道他曾经到过并州(今山西)的井陉、壶关、上党等处,注意观察过这几处地方某些作物的特点;他家里曾养过二百多头羊;他有一位朋友刘仁之,做过衮州刺史。研究者还认为 《齐民要术》大致写于永熙二年(533)至武定二年(544)年间。和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贾思勰具有浓厚的“农本”和“不仕则农”,耕读结合的思想。所以,他写作 《齐民要术》的宗旨,首先是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其次则是为了 “晓示家童”。
 《齐民要术》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齐民要术》自序说其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全书10卷,92篇,约10万余字。92篇外,卷1前面的《杂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非贾书原有。卷1,有总论耕田、收种2篇和种谷1篇;卷2,为谷类、豆、麻、麦、稻、瓜、瓠、芋等13篇; 卷3,包括葵、蔓菁、蒜等蔬菜12篇,还有苜蓿、杂说各1篇;卷4、5,总论园篱、栽树2篇,果树12篇,伐木1篇等,共25篇;卷5,为家畜、家禽和养鱼,共6篇;卷7是货殖、涂壅各1篇,酿酒4篇; 卷8、卷9,主要为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酱、醋、豉及食品的调制和储藏22篇,还有煮胶,制笔墨各1篇; 卷10为“五谷果蓏菜菇非中国物产者”1篇,引载了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和60多种野生可食植物。纵观全书,范围广泛,大大超过先秦、两汉农书的规模。所记述的生产技术以种植业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在种植业方面则以粮食为主,兼及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从地区来说,以反映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同时也涉及南方和其他地区的植物品种等。有人称之为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一是对秦汉以来中国黄河流域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保存了汉代农业技术的精华,而且着重总结了《氾胜之书》以后北方旱地农业的新经验、新成就,如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系统和轮作倒茬、种植绿肥、良种选育等项技术,标志着中国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成熟。在此后的1000多年中,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它所总结的方向和范围。对精耕细作的园艺技术,林土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家禽的饲养管理、良种选育、外形鉴定,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技术等,《齐民要术》也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其次,《齐民要术》的取材布局,为中国后来的许多农书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从题材上看,前6卷已将广义农业全部包括在内,卷7和卷8上半为农产品加工或农家副业,卷9末两篇,可说是作为辅助收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大致符合自序所说“起自耕农,终于醯醢”的各种有积极意义的 “资生之业”。其实质内容和写作方法,以 《种谷第三》篇为例来分析:在标题下的小字标题注,系注释篇中主题植物——谷,在古代和当时著作中,有些什么异名、良好品种以及“故实”等,并注明出处。正文开始,根据访问所得,或亲身体验,从耕地、整地的特殊要求,播种的适宜条件谈起,接着详细、正确而系统地叙述播种方法、播种量、出苗日数、间苗、定苗标准、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管理,还有保护、收获、保藏等;这部分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记载的原材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往下,就是引用一些经、传材料,以补充这些作物的耕作栽培技术知识,并作批判性鉴定。这一部分引文也很有使用价值。总之,主体部分有第一手记录,有文献总结,有实践说明,具备了生产技术知识的各个方面。与西汉末的《氾胜之书》相比,范围扩大,记载更加详细,尤为重要的是体裁布局几乎全新;比之东汉的《四民月令》只记操作时令而没有技术方面的记载,则显得更丰富,更实用。所以,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300多种农书,一直是以规模大、范围广、学术水平较高的《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为主干。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所采取的群众路线,实践方式和重视探索第一手资料来源的方法等,也为后世农学家树立了治学的榜样。第三,由于《齐民要术》的引用,保存了北魏以前的重要农业科学技术资料。《齐民要术》实际征引的古书和当时著作(包括江南宋、齐人的书),共计近160种。此外,还记有30多条当时流传的农谚与歌谣。西汉末的《氾胜之书》,大约在南、北宋之际就散失了,由于《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了一部分重要内容。到19世纪前半期,即有人根据这些资料并参考其他书籍,编成了三种辑佚本。东汉的 《四民月令》也主要依靠《齐民要术》所征引的资料,到近代才有了四种辑佚本。又由于《齐民要术》征引古文资料时,采取了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任意加以删改剪裁,一般都较好地保持着原书的模样。因而给其他经书之类的校勘也提供了很好的考证资料;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家们就曾利用它来考订其他文献中的字句,并有不少新发现。《齐民要术》有一个缺点,就是贾思勰“自序”所说:“花草之流……盖不足存”,因而在书中没有一句关于花色花香的记述。后来的许多综合性农书也接受了这个成规,对于花卉不作记述。花卉庭园布置,是中国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之一,一直到宋末、元时才有人打破这个戒规,把花卉栽培技术收录进农书里,而中国花卉栽培技术史却因此缺少了1000多年的资料。
 《齐民要术》是中国极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本世纪20年代末,国内即开始对它开展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民要术》的研究倍受重视,所发表的专著和文章达五、六十种之多。近年来,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也开始流行,并称之为 “贾学”。

《齐民要术》Important Means of Subsis-tens for Common People

以总结北魏以前黄河流域精耕细作技术为中心,包括农、林、牧、渔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知识的农学巨著,是中国古代完整地保存下来的第 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学名著之一。“齐民”即平民,“要术”指平民大众生产和生活所必备的技术知识。书名高度集中地概括了全书的内容和宗旨。
著者生平 见贾思勰。
成书过程 著者贾思勰生于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时期,既看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经历了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魏,社会经济面临崩溃的动荡局面。他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求得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富强,为此他立志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知识的积累研究和农学著作的编制撰修。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以农书传授精耕细作技术和各种生产、生活经验,贾思勰适应这种迫切的社会需要,创造性地成就这部空前伟大的古农书。
根据贾思勰本人的“自序”,他写作这部农书的方法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采捃经传”,是摘编有关的文献资料,据统计,书中引用前人著作共有150余种,大都注明了出处,反映出作者严肃认真的态度。“爰及歌谣”,是搜集以“农谚”形式流传于民间的生产经验,书中收载农谚30余条,虽然数量不多,但往往能够画龙点睛地把问题讲清楚。“询之老成”,是实际调查,向有知识有经验的人请教,如“种谷篇”注文中所述“试为区田”的经验,便是向“老成懿德”的刘仁之请教时得到的实际耕作方法。据《齐民要术》记述看,贾思勰调查遍及整个华北地区,甚至北部长城沿线和晋南黄土高原区都有他的足迹。“验之行事”,是以自己的实践来检验前人的经验和结论。《齐民要术》是在总结前人和当时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的农业知识写成的。写书的时间大致在533~544年前后。
内容评介 全书由序、杂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杂说一篇,多数学者认为是后人在北宋以前掺入的。正文部分共有10卷92篇,11万余字,其中大字正文约有7万字,小字夹注约有4万余字。夹注大部分是贾氏本人手笔,但也有少部分为唐代人所补入。书的内容非常广泛: 卷 一为耕田、收种、种谷3篇;卷二为禾谷类、豆类、麻类、瓜类、芋等13篇;卷三为葵、蔓菁、葱、蒜等蔬菜作物14篇;卷四为园篱、栽树、种枣、插梨等14篇;卷五为栽桑养蚕、竹、木及染料作物等11篇;卷六为牛马驴骡、羊、猪、鸡、鹅鸭和养鱼等6篇;卷七为货殖、涂瓮、造曲、酿酒等6篇;卷八、卷九为酿造、制酱、作菹、饼法、醴酪等食品调制和贮藏加工,外加煮胶和制笔墨法,共24篇;卷十介绍了149种产于南方的“五谷果蓏菜茹”。综观全书,范围很广,包揽了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确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书中所记生产技术以种植业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贮藏加工等各个方面。在种植业方面则以粮食作物为主,兼及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方面。从地区上说,以黄河中下游为主,同时也涉及南方和其他一些地区。《齐民要术》内容和规模均大大超过先秦两汉农书,素有“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之称。
《齐民要术》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北魏以前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资料,而且还深入实际,研究了《氾胜之书》以后北方旱地农业的新经验、新成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农学。在土壤耕作方面,以抗旱保墒为中心,总结出“耕—耙—耱”整套耕作技术体系,指出不同季节、不同地势、不同上质、不同墒情,应当采用不同的耕作措施;在种植制度方面,书中总结出20多种轮作方式,其中如谷类和豆类轮作、绿肥与粮食轮作等方式,都包含着“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丰富经验。书中还肯定了绿肥和豆科作物的肥田作用,指出“其美与蚕矢、熟粪同”;在选育种工作方面,记载了粟的品种97个、黍12个、穄6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列述各品种的名称,还按成熟期、产量、性状、抵抗各种灾害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类描述,并指出选种的原则、标准、方法和保纯措施,把中国古代的选育种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蔬菜栽培方面,总结了 一些流行于民问的特殊技术。例如利用顶土力强的大豆帮助瓜子破土出芽,用水微煮韭菜子以快速测定种子的新鲜程度,利用大蒜蒜薹上的气生鳞茎(“条中子”)繁殖大颗蒜头并使之增产,以及选取“本母子瓜”(一棵中最早结出的瓜),中间段的瓜子作种使瓜早熟、瓜形周正饱满等等,都很值得研究和总结;在果树栽培方面,首次介绍了梨的嫁接技术,指出了“木边向木,皮还近皮”的技术要领和梨的远缘嫁接经验,介绍了旨在提高坐果率的“嫁枣”技术和“振落狂花”的疏花技术,还总结了民间用熏烟方法防霜的经验;畜牧方面,十分注重饲养管理、良种选育、外形鉴定和阉割技术,如认为小猪出生后3天便截去尾尖,60天进行阉割,便能达到骨细肉多。书中介绍了果蔬贮藏加工和酿酒、制酱、造醋、作豉等食品加工技术,品类繁多,内容丰富,还特别把北方少数民族的作酪法等乳品加工技术介绍到中原来;有关南方植物的介绍,保存了不少佚书的记载,实为研究南方植物的珍贵资料。《齐民要术》还介绍了雌麻和雄麻的不同特性、用途和栽培方法,指出“既放勃(花粉),拔去雄,若未放勃去雄者,则不成子实”。首次记载了激散花粉与结实之间的关系。书中还记载在并州种朝歌来的蒜种,一年后会变成百子蒜; 种其他地方来的芜菁子,一年后会变大。“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明确指出了作物种在不同风土条件的地方会发生变异的现象。这些,在生物学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
《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后魏及其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对黄河流域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少技术经验直至今天仍在发挥作用。对中国南方的农业生产也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史上,《齐民要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后世农学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此后出版的大型综合性农书,如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等,无一不仿照《齐民要术》的体例,同时摘录《齐民要术》的材料以为经典。其他许多地方性、专业性或月令式小农书也多引述《齐民要术》资料,以《齐民要术》为渊源。此外,《齐民要术》中还保存许多现已散失的农业技术资料,如《氾胜之书》、《食经》、《相马书》、《广志》等,成为后世辑佚古籍的材料和考订古籍的珍贵依据。
研究概况 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对《齐民要术》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栾调甫《齐民要术版本考》(1934)、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1934)、万国鼎《论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1956)、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1957~1958)、《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1957)、梁家勉《齐民要术的撰者、注者和撰期》(1957)、李长年《齐民要术研究》(1959)、浙江农业大学理论学习小组《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1976)、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1982)和日本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订译注《齐民要术》(上册1957、下册1959)、天野元之助《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研究》(1978)等。西山武一还主张把《齐民要术》的研究称为“贾学”。有些科学工作者还把书中所载的技术,如“溲种法”、“韭菜子的快速鉴别法”和大蒜“条中子”繁殖法等,进行实地试验,写出了试验报告,把现代科学手段运用于《齐民要术》研究之中。
版本介绍 《齐民要术》现存最早刊本是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的崇文院本,仅残存第五和第八两卷,藏于日本京都博物馆,1914年罗振玉曾将之影印,收入《吉石丛书》中;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库藏有据北宋本过录的金泽文库本(缺第三卷),1948年日本农业综合研究所将之影印出版;1919年,上海涵芬楼据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张辚刻本的明抄本影印,收入《四部丛刊》中,《四部丛刊》本是宋代系统本中惟一完整无缺的版本,也是1949年前众多版本中最好的一种; 明清二代刻本众多,计有湖湘本、《秘册汇函》本、《学津讨原》本、《渐西村舍》本等20多种。1949年以后出版的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除对原文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外,还用现代汉语对全文作了解释。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附有《宋以来齐民要术校勘始末述评》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的流传》。在日本,公元9世纪出版的《日本见在书目》中便录有《齐民要术》一书。以后陆续有山田罗谷本、猪饲校宋本等多种版本流传,1957~1959年又出版了校订译注本。


《齐民要术》Important Arts for thePeople's Welfare

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著作。作者贾思勰(北魏),山东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县)人。他甄别前人和当时的有关农业著述,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为对象,收集了大量的民间谚语,总结了劳动人民对控制、改造生物方面的经验,通过调查实践、悉心研究,于6世纪30~40年代撰成此书。全书共10卷,92篇,近12万字,包括农、林、牧、副、渔、釀造、加工等各个方面,涉及农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医药学、天文气象等多个学科。有关生物的人工选择、定向培育、杂交、嫁接等科学原理与方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均有叙述。如“种麻子”篇中指出:“既放勃,拔去雄”,而“未放勃去雄者,则不成子实”,阐明了雄麻散放花粉和雌麻结实之间的关系。在“种谷”、“种葱”、“种韭”、“种枣”、“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等篇中,阐述了“天性”、“质性”、“性”等属于遗传性的概念。在“插梨”、“种蒜”、“养羊”等篇中还论述了性状分离、环境引起植物的变异现象以及人工选择的重要作用等等。在“养牛马驴骡”篇中,最早明确指出:“驴覆马生驘(即骡)”的杂种优势利用。在“造神曲并酒”、“作酱”、“作酢(醋)”等篇中,还详细介绍了曲种的培养方法及其生长规律等。其中如饼曲和草药制曲等都有重要价值,特别是用黄衣和黄蒸作为糖化和发酵的催化剂更是开创性的发展。《齐民要术》在唐以前通过传抄而流传,现知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初官刻的崇文院刻本(1023~1031间),南宋时有张辚的龙舒刻本 (1144)。其他还有多种刻本,主要的有明代马直卿的湖湘刻本(1524)、胡震亨的秘册汇函刻本 (1603)、毛晋的津逮秘书刻本 (1603); 清代张海鹏的学津讨原刻本 (1804)、袁昶的渐西村舍刻本 (1896)等。国内通行的四部丛刊本是1922年根据明代群碧楼所藏,以南宋龙舒刻本为底本的抄本影印的。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今释》,198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
《齐民要术》在9世纪时被收录在《日本国见在书目》之内。1744年日本出版了附有译文的山田罗谷刻本,其他还有仁安本、近卫本等多种版本。1957~1958年又有西山武一和熊代幸雄合译的日文版。在英国,《齐民要术》也享有很高的评价,李约瑟的助手白馥兰已将前6卷译成英文。德国赫茨(Christin Herzer)正将该书译成德文。

《齐民要术》Essentials of People's Livelihood

北魏时的著名农书。贾思勰撰。约成书于533~544年间,是中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农学巨著。全书共十卷,92篇,近12万字。前五卷包括土壤耕作,种子的选择和繁殖,以及粮食、油料、纤维、染料、蔬菜、果树等作物和竹木、桑(附养蚕)的栽培技术。第六卷为家畜家禽的外形鉴定、饲养繁殖、疾病防治和鱼类养殖。七至九卷为农副产品贮藏、加工、酿造、烹饪以及煮胶和制笔墨等。第十卷是引载今华南等地有实用价值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是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大型农书,被中国历代农学家尊为经典。在其他国家亦负盛誉,9世纪即传至日本,该国将其翻刻和影印,并译成日文出版。

《齐民要术》

中国北魏时期综合性农书。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著。写于533~544年。全书共分10卷,92篇,11万多字。引用古书150~160种,收集民谣和谚语30多条。第1~5卷介绍粮食、油料、染料等作物以及蔬菜、果树、桑柘等栽培技术;第6卷介绍养殖技术;第7~9卷介绍农副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第10卷介绍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园艺、果树、竹木的栽培以及家畜、家禽的饲养,水产和农产品加工等等。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世界农业科学史上第1部比较系统的农业著作。书名含意为人民群众谋生的重要技术。书中谈到的很多技术及其原理的发明或发现都比外国要早,有些甚至比欧洲早1000年以上。在世界上有20多种版本。

齐民要术

338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书。书中提出农民致富和广开财路的途径——多种经营、专业化生产,发展商品经济。书中专列了发展农、林、牧、副、渔及手工业可获综合高收入的实例; 要人们善于利用物价变动的有利时机,获得利润;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经济,走致富之路。

☚ 汉书·食货志   西域图记 ☛

齐民要术

113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学名著。南北朝北魏贾思勰著。约在公元534年前后写成。全书92篇,分作10卷。卷一、二为耕田、收种总论、谷类、豆类、麻、瓜等作物栽培各论;卷三是蔬菜、苜蓿;卷四园艺总论、栽树、果树;卷五竹、木及染料作物、伐木;卷六家畜、家禽、养鱼;卷七、八、九食品加工、贮藏、煮胶、制墨等;卷十收录了中原不能繁殖的植物。全书11万多字。诚如作者所说,“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本书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说理深邃,既是一部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又是后世农书的典范。国外农史界对该书也有很高的评价。

☚ 氾胜之书   四时纂要 ☛

齐民要术

306 齐民要术

北魏时农学巨著。作者贾思勰。全书92篇,合成10卷。其中第7、8、9、10卷内有关于烹饪内容的论述。介绍了烹饪食谱、各种菜肴及一些食品的制作。如盐、酱、酒、醋的制作,菜肴的具体烹调,果品的储存,面食的制法等。并记述了鲊、酱、菹、羹、汤、臛、蒸、炒、糟、炸、烧等烹调方法近30种。言简意赅。本书在食品加工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使其成为公认的食品科学大全。

☚ 礼记·内则   食经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qi min yao shu

我国古代一部完整、系统的综合农业科学巨著。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400余年。作者北魏贾思勰,成书约于北魏末或东魏初,即公元533~544年间。“齐民” 即平民,“要术”即谋生的重要方法。其含意是指人民群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主要技术。书中内容均为人民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古农书。全书92篇,分为10卷,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记载和总结了6世纪以前,北魏统治范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以山东、山西为主,河北、河南次之)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书中所记载的旱农地区的耕作和谷物栽培方法、梨树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畜家禽的去势肥育技术,以及多种农产品加工的经验,都显示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度,不仅生产工具较前大有增加,农具的使用方法也大有改进和创新。贾思勰在 “人定胜天”、“力能胜贫”、“富国以农” 的思想指导下,并遵循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十六字编写原则,经过长时间的调查、采访、实践和积累,虚心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终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写出了这部中外著名的农学巨著。在 《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引用了前人有关农业方面的著作多达150余种。其中有的重要农书早已失传,如由氾胜之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所撰写的 《氾胜之十八篇》,后人通称 《氾胜之书》,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农书,由于原书已佚,现存辑佚本,部分内容是后人从《齐民要术》中辑得的。因此,《齐民要术》在保存以前的古书上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内经   本草纲目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古代农学专著。十卷。北魏贾思勰撰。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官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县西北)太守。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是实用,故用语平淡,不尚辞藻,写作严肃认真。他除了从古今书籍中收集大量材料,还收集许多口头传说,民间谚语,并请教有经验的老农,亲自实验,总结经验,终于化了十多年时间,于544年写成这部农业科学巨著。
全书九十二篇,正文七万字,注释四万字。卷一至卷五共五十五篇,专题论述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桑柘以及经济作物的耕作栽培方法。卷六共六篇,记叙家禽、家畜和鱼类的养殖方法。卷七至卷九共三十篇,讲述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储藏的技术,如酿酒、制作酱醋盐豉糖等方法,最后还有煮胶和制造笔墨的方法等。第十卷仅有一篇,记录了当时南方的植物,只述产地、性状和作用。
此书的内容包括了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涉及的地区范围,包括今天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的黄河北岸和山东等地。它系统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宝贵经验,是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经典。《齐民要术》对天时、地宜的认识,比《氾胜之书》前进了一步,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性,劳而无获”。深刻阐明了我国古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先进农业生产思想。贾思勰把农业操作时间,按照不同作物分为上、中、下三时,把地宜也分为上、中、下三等。指出同一作物因地方的不同和时间的差异,播种也应该随着而有所不同。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多风旱”,因而春播前后怎样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便成了能否增产的关键。耕锄和保墒有密切关系,《齐民要术》在这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它进一步肯定了秋耕的重要性,并指出耕地深浅要按不同情况而定,“初耕欲深,转地欲浅”;“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种高田或低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还具体总结出耕地后把地耱平,中耕除草等防旱保墒,抢墒播种的经验。贾思勰以前,人们主要用轮换休闲的办法来恢复土地肥力,贾思勰却于休闲之外,又总结和研究了轮作制。第一,根据作物特性分出哪些可以轮作,哪些不能。并且总结了一套轮作法,指出豆类作物是良好的前茬作物。第二,肯定了绿肥作物的肥效,指出:“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为充分利用阳光和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齐民要术》对套种也进行了总结。《氾胜之书》中的套种还只限于蔬菜,后魏时已经由蔬菜扩大到了大田作物。《齐民要术》对农作物品种有专门的论述。其“种名篇”中介绍粟的品种就达八十六种,并且分析了各品种的品质和特点。这是以往农书中所未见的。贾思勰还把作物品种和天时地宜联系起来,正确地强调了品种的地域性。
除此以外,此书中关于果树、林业方面的苗圃育苗、嫁接技术和熏烟防霜等经验,一直至今还为人们所习用。从《齐民要术》的记载看,对于植物有机体的认识、果树的阶段发育理论、家畜形态学上的理论、农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等方面,当时也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齐民要术》为保存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农史研究,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早已散佚的极为珍贵的古农书《氾胜之书》,由于《齐民要术》的征引,才赖以得到部分保存。
通行的版本为《四部丛刊》本、《万有文库》本和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今释》本。

☚ 竹谱   氾胜之书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Qimienyaoshu

是北魏贾思勰修撰的一部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书。贾思勰,北魏时曾任高平太守。《齐民要术》现存10卷。内容十分广泛,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瓜果、林木以及其他作物的种植方法,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在畜牧、酿造、烹调等方面的技术。作为一部农书,它不仅仅传播了农业生产技术,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农作物的异闻,以及中原以外和外国的一些植物品种。书中还大量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的农村生活和社会经济状况,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由于作者博学多闻,在著作中征引古书百余种,为后人保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石声汉撰写的《齐民要术今释》,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十分便于阅读。

☚ 九章算术   梦溪笔谈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撰。10卷。全书92篇,分别论述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具、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蔬菜、果树、茶竹等,引用《诗经》、《尔雅》等古籍100余种,农谚20余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为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农业科学文献。有《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通行。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

齐民要术

书名。北魏贾思勰撰。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全书92篇,分为10卷,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的栽培和育种,畜禽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是中国古农书至今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部,世界农业科学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农业著作。书中所记载的农业生产技术,显示出中国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齐民要术qí mín yào shù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8)。农书。北魏·贾思勰撰。成书于533~544年间,10卷。引用先秦至魏晋古籍100种,农谚20余条,亦询访民间经验资料。所论涉及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具、牧畜、兽医、食物加工、蔬菜、果树、茶竹等方面。较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经验。

齐民要术

十卷。北魏贾思勰(生卒年不详)撰。贾思勰,益都 (今山东益都县) 人,曾任北魏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贾思勰致力农学,悉心研讨古文献中有关农事的记载,并身体力行踏访农夫,观察、实验,集丰富的农事知识与心得,撰成《齐民要术》一书。《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了各种作物的栽植,家禽、家畜的饲养,农产品的加工以及副业开发等项内容。对当时劳动者积累的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做了较系统的总结。贾思勰在《自序》中曾论及自己的工作过程及《齐民要术》一书的规模:“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酼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要术》亦有矛盾之处,《自序》中称“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而第六十二篇又为 “货殖”; 第三十篇为 “杂说”,在卷端又列出“杂说”数条。另,书中句下有注,很似贾思勰自注,但又多引颜师古之语。种种疑点,恐为后世校勘者,因不能尽通其义,辗转讹脱所致。宋绍兴年间曾将《齐民要术》刊印成书,明嘉靖甲申年也曾刊行。明万厉进士胡震亨将其收入《秘册汇函》,后由崇祯中毛晋将其收入《津逮秘书》 (汲古阁本)。清代《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农家类”,《学津讨原》(嘉庆本)、《子书百家·农家类》等也录及此书,近人张元济又将其收入由商务印书馆影出版的《四部丛刊·子部》。商务印书馆辑印的《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辑印的《四部备要》均录此书。此外,还有中华书局1956年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齐民要术选注》本、农业出版社1982年《中国农书丛刊》本(书名《齐民要术校释》)、科学出版社1957——1958年《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丛书》本(书名《齐民要术今释》),198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缪石愉校释的 《齐民要术校释》。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农书。北魏贾思勰撰。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是世界上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书。全书近十二万字、除序外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对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有着指导意义。并且保存了失佚的《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资料。现存最早的是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残本)。

☚ 刘松年   齐家文化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由中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太守。他博学多才,对农业十分重视,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前人农业科学成果,并曾到河南、河北等省,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533—544年,他辑录前人文献,引用古书150多种,广集民间谚语、歌谣,吸取农民经验,完成了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全书共10卷,分92篇,11万多字。它记载了公元6世纪及以前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同大自然斗争中积累的科技知识,内容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反映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高水平的农业科学技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农业全书,该书在取材、布局以及重视实践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方面,都可供后世治学者借鉴。该书在最后一篇,还记载了100多种有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南方植物志。还引入了60多种野生可食备荒植物。作者对农作物生长规律也颇有研究,指出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显示出当时农业的水平已相当高了。《齐民要术》 在国外备受赞誉,在日本尤受重视。

☚ 动物学   农政全书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古农书,北魏贾思勰撰,10卷92篇。本书分别论述农艺、园艺、土壤、选种、畜牧、蚕桑等内容,记叙较详,重在实用,援引宏博,附有图说,是现存最古的农学专著,系统总结了古代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保存了两汉社会经济、生活风俗、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大量资料, 对研究汉代长安有着重要资料价值。由于辗转传录,讹误孱入较多, 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 四民月令   荆楚岁时记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由中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太守。他博学多才,对农业十分重视,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前人农业科学成果,并曾到河南、河北等省,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533—544年,他辑录前人文献,引用古书150多种,广集民间谚语、歌谣,吸取农民经验,完成了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全书共10卷,分92篇,11万多字。它记载了公元6世纪及以前黄河中下游人民同大自然斗争中积累的科技知识,内容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反映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高水平的农业科学技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农业全书,该书在取材、布局以及重视实践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方面,都可供后世治学者借鉴。该书在最后一篇,还记载了100多种有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南方植物志。还引入了60多种野生可食备荒植物。作者对农作物生长规律也颇有研究,指出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显示出当时农业的水平已相当高了。《齐民要术》在国外备受赞誉,在日本尤受重视。

☚ 动物学   农政全书 ☛

《齐民要术》

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著作。作者贾思勰,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任高阳(今青州)太守,经营过农牧业。该书成书于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533年~544年)之间。作者“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征引先秦至魏晋古籍160余种,农谚20余条,并有走访老农和亲身实践的经验材料,尤其书中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以来很有价值的农书都已失传,后人主要从本书中加以辑录。全书共92篇,分作10卷,约12万字,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技术,还有文具、日用品的制作技术等。书中指出并强调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要求人们掌握农作物的生活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收取事半功倍之效。书中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总结了北方地区形成的耕、耙、耱一整套保墒防旱措施,指出中耕的保墒作用。对选育良种,书中具体记述了水选、溲种、晒种等方法,并最早记录了水稻催芽技术。书中对合理复种和作物轮作的记载也是中国古籍中最早的。本书所载棠树与梨树的嫁接技术、树苗的繁殖方法、家禽家畜的育肥方法,以及微生物的发酵技术,都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书中收集的兽医药方48种,是中国最早的兽医药学的记载。《齐民要术》实为6世纪的一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科学文化宝库中的珍贵典籍,不但对中国后世农学影响深远,也极受国外学界的推崇。本书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初刻。通行的《四部丛刊》本为影印明抄本。今人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可资参考。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书名。北魏益都(今寿光)人贾思勰撰。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古农书。全书共10卷92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书中所记载的旱农地区的耕作和谷物栽培方法,梨树提早结果的嫁接技术,树苗的繁殖,家畜家禽的去势肥育,以及多种农产品加工的经验,都显示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书中还反映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生物学(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知识。

☚ 齐勉   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书名。北魏贾思勰著。十卷。贾思勰曾任高阳( 今山东益都)太守。是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书中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经验。对农田耕作及管理,农作物栽培、畜牧、园艺等方面均有详尽记载。对农具构造,北方土地条件等也予以充分注意。书中不仅具体地记载了实践经验,在农学思想上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书中强调农业生产应顺天时,量地利,把人力和各种客观条件联系在一起。应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合理经营农业。这种试图从宏观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的思想,表明中国农学理论在六世纪左右已达到了相当高度。

☚ 文明太后   洛阳伽蓝记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我国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北魏贾思勰著于约公元533年至544年间。贾思勰,山东益都人,《四库总目》称其生平“惟知其为高平 (阳) 太守而已”,有广博的农事知识,在亲身观察试验、访问老农并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10卷共计92篇,记载西周以来,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及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书中显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所达到的程度。“齐民要术”,意为谋求改善人民生计的办法,书中多以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为对象,对其生产、交易、消费提供一系列的组织经营原则,对一年中各月应从事何种产品的商业经营也予以具体设计。如教其勿专经营剩余农产品出售,对同一产品无论是否自己农庄生产也应适时购进或出售。书中也设计了不少稳便的牟利活动,对地主家庭所需消费的生活用品,如各种食品的加工保鲜与烹饪方法,如何养鱼养马,甚至制造笔墨及原材料等应备知识,无所不有。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堪称一部封建地主阶级家庭经济学。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强调必须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在农业上实行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重视农具的改进和推广先进生产经验。还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奢侈,奖励耕作。《齐民要术》保存了以前农业著作如《汜胜之书》、崔寔《四民月令》及其他以前或同时书籍的部分内容,也成为以后一些重要农书的材料来源和重要依据。全书引用150多种以前或同时代的农书,一些失传的农书因此得以保存下来部分内容。在世界农学史和生物史上,该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人把《齐民要术》 与 《汜胜之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及《农书》并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农书。

☚ 钱神论   平赋书 ☛

齐民要术qi min yao shu

Important Arts for the People’s Welfare(written by Jia Sixi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齐民要术》qi min yao shu

Important Arts for the People’s Welfare→贾思勰 (Jia Sixie)

齐民要术

书名。东魏贾思勰著。现存我国及世界上最早、早完整的农业科学名著。十卷,九十二篇,近十一万字。一至五卷阐述粮、油、蔬、果、桑、麻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第六卷阐述禽畜及鱼类的养殖,七至九卷阐述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酿造、醃藏等,第十卷引载了大量有实用价值的热带及亚热带植物,是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农业生产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农业科学及生物化学的技术水平。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当时人民的生产技术和知识。对于合理耕作、轮作、套作、混作、施肥、选种、防治病虫害及霜冻,果树林木的扦插、压条、嫁接,禽畜的选种、育种、饲养、管理均有精当的论述。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图2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