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包世臣著。十二卷。本书辑著者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至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793—1846)间所作文稿,内叙述农、礼、刑、兵四种齐民之术。“农术”内有为秦易堂侍读条画白门荒政等文;“礼术”内有说保甲事宜等文;“刑术”内有读律说、议刑对、议刑条答、庚辰(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为秦侍读条列八事,书粤刻补洗冤录集证后、书三案始末、与次儿论谳狱书等文;“兵术”内有练乡兵对、郡县戎政等文。
齐民四术
清代经济思想著作。清包世臣(生平见《中衢一勺》条)著。收入其自编文集《安吴四种》。把农、礼、刑、兵作为“齐民”之“四术”。全书分农三卷,礼三卷,刑二卷,兵四卷。其中有不少部分涉及经济问题。
《齐民四术》与儒家讳言财利的传统教条针锋相对,公开以“言利”自居,他说自己“好言利”,“所学大半在此。如节工费、裁陋规、兴屯田、尽地力,在在皆言利也”(《农二》)。提出“本末皆富”的论点。重视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治平之枢在郡县,而郡县之治首农桑”(《农一》)。同时,注意到商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产货者农,而运货者商”;“有货无售,实为谷贱伤农”(《农三》)。因此,主张兼顾本末的财政经济政策:“是故银虽末富,而其权乃与五谷相轻重,本末皆富,则家给人足,猝遇水旱,不能为灾,此千古治法之宗,而子孙万世之计也。”(《农二》)认为当时社会经济衰败,不能归结为人口众多,因为“人多则生者愈众,庶为富基,岂有反以致贫哉”(同上)。民穷财尽的原因,是由于广种烤烟占用了耕地和肥料,多酿酒消耗了粮食,而鸦片走私又使白银外流,总之是“烟酒耗本富,鸦片耗末富”(同上)。因而要求统治者制订相应的政策,使“本末皆富”。
作者针对当时银贵钱贱的状况,说:“欲救此弊,惟有专以钱为币,一切公事,皆以钱起数,而以钞为总统之用,辅钱之不及。”(《农二》)所谓“专以钱为币”、“以钱起数”,就是说专以铜钱作为价值尺度和计算单位,但不完全取消白银具有的流通手段等职能,“使银从钱,以夺银之权归之于钱,而广钱之用,操之于钞”(《农二》)。即以铜钱为一切公私收付的计算单位,发行代表铜钱的钞币以补铜钱之不足,白银仍可流通,但降低到辅币的地位。这种“重钱抑银”的见解,是不符合货币发展趋势的。
作者开始注意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提到西方有着某些“长技”,说:“英夷之长技,一在船只之坚固,一在火器之精良,二者皆非中华之所能。”(兵三》)在鸦片战争后的五六年间,已看到了西方商品输入对国内某些手工业及商业的打击:“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则木棉亦不可恃。”(《农二》)
《齐民四术》是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者所重视。
收入《齐民四术》的《安吴四种》,初刻于1844年,1935年商务印书馆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归于《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