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齐梁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齐梁体 齐梁体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齐梁”即指齐梁体。其特点是讲究声律,崇尚对偶,词藻华丽,内容贫乏,流入轻薄淫靡。沈约是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和这一诗风的提倡者。 ☚ 永明体 选体 ☛ 齐梁体 齐梁体南朝齐梁时代的诗歌体式风格。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齐梁体”,下注云:“通两朝而言之。”作为诗歌体式,其内涵与“永明体”相近。清冯班《严氏纠缪》谓:“若明辨诗体,当云齐梁体创于沈(约)、谢(朓),南北相仍,以至唐景云龙纪(龙纪,当指神龙、景龙,非昭宗年号),始变为律体。”即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集中所言的齐梁格诗。作为诗歌风格,即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所说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讲究声律谐和,对仗工整,但内容贫乏,格调卑下,浮艳绮靡,所以朱熹说:“齐梁间之诗,读之使人四体皆懒慢不收拾。”(《朱子语类》)姚范《援鹑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以绮艳及咏物之纤丽也。”姚氏此论较简明地指出永明体、齐梁体内涵的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说,齐梁体是永明体的继承和发展,永明体在声律上只注意一句之内声调的抑扬顿挫和上下两句之间声调的参差错落,齐梁体则进一步开始重视一篇之内联与联之间的声律结构。 ☚ 沈诗任笔 南北朝体 ☛ 齐梁体南北朝时期,由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和四声的辩定,诗人们十分重视从音韵学的角度去探讨诗体的形式美。因此,诗律学十分发达,诗律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时的沈约、刘勰等人,不但写下了不少有关诗律问题的文献,如《宋书谢灵运传论》、《答陆厥书》、《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等,而且还制定了诗律结构条例,如《四声八病》等。在这种诗律理论的指导下,诗人们进行了格律诗的创作实践,经过齐梁陈隋几代诗人的努力,其格律形式基本定型,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声律和平仄格式为特点、自别于古体诗的新诗体。从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完成了从非格律诗到格律诗的质的转变。据《南史·陆厥传》记载:“(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各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种诗体起自齐武帝永明年间,盛于梁陈时代,不但讲求声律对偶,而且诗风绮丽浮艳,故又称“齐梁体”。
这些诗与唐代的五绝格式相同,其中出句“平平平仄仄”跟“平平仄仄仄”一样常用,对句“平仄仄平平”跟“仄仄仄平平”一样常用。 (2)仄起仄收式。这种格式由律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粘合“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成,此式比前一式更为常用。例如庾肩吾《被执作诗一首》:
此外,第一句用韵的粘式五绝极为罕见,原因是第一句用韵等于犯了上尾病。现仅能举出朱超《城上乌》
二粘式五律 粘式五律由四联八句组成,跟唐代诗律一样,按粘对规则构成平仄格式。 (1)仄起仄收式。此式在齐梁体五律中最为常用。例如徐陵《折杨柳》:
(2)平起仄收式。例如阴铿《昭君怨》:
(3)仄起平收式。例如陈叔宝《陇头水》:
(4)平起平收式。例如张正见《关山月》:
(3)、(4)两例属第一句用韵的格式,它们跟第一句用韵的五绝一样很少见,特别是平起平收式,仅能举此一例。 三粘式长律 齐梁体诗中有不少十行以上的长律,这些长律的平仄格式和对仗与唐代近体诗完全相同。例如阴铿《新成安乐宫》:
此诗是平起平收式。除此之外,还有徐陵《登宫城南楼》、《出自蓟北门行》、《春情》、《走笔戏书应令》等诗,均是合律的粘式长律。 其次,在齐梁体粘式五律和粘式长律中,也有不合律的,在两联之间出现失粘,造成以粘为主,粘中有对的格式。例如庾肩吾《赛汉高庙》:
此诗第四联和第五联之间失粘,前四联是一首五律结构,末两联则是一首对式五绝结构。 第二类 对式 对式是全诗不粘的,即每联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两联邻接的的两句之间,也是平仄相对。也就是诗中单句的平仄相同,双句 的平仄相同,它是全诗均由一个律联重叠而成的结构形式。齐梁体的对式四行体称为对式五绝;八行体称为对式五律;十行或十行以上的,称为对式长律。 一对式五绝 (1)平起仄收式。这种格式是律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重叠一次而成。此种格式在齐梁体诗中出现较早,且运用最多。例如陆凯《赠范哗诗》:
(2)仄起仄收式。这种格式是由律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重叠一次而成的,数量较少。例如孔绍安《石榴》: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 二对式五律 对式五律是由同一种律联重叠三次而成的八行体格律诗。例如王融《法乐辞本起》:
此诗的结构是以律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重叠三次而成的。齐梁体对式五律的结构基本上仅此一种平仄格式。 三对式长律 对式长律全诗均由一个律联反复重叠而成,而且使用最多的律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一种律联。例如王融《春游回文诗》:
其次,在对式五律与对式长律中,为了缓和音响上的重复感,也有许多诗人常常同时运用两种律联,造成以对为主,对中有粘,即所谓“失对”。例如江总《七夕》:
这首诗前两联、后三联均为对式结构,而两种律联相交处,即第二、第三联之间为粘式结构。 综上所述,齐梁体格律诗的基本类型可列表如下: 齐梁体诗歌是以声律(平仄格式)的讲究而自别于古体诗的,它在诗体的形式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因此,字声平仄的讲究,是齐梁体诗歌最本质的特点。其次,齐梁体诗歌在用韵和对仗方面,跟唐代近体诗一样,也是比较严格的。 齐梁体诗歌用韵的要求是押本韵,即以同一韵部的字相押,而且是基本上要求一韵到底,不能中途转韵。同韵字少的部分——窄韵以至险韵,(如文韵、微韵、青韵等)虽然作诗时选韵比较难,但齐梁体诗歌仍注意押本韵而不出韵。 当然,齐梁体诗歌中也有邻韵通押的现象,这种情况比押本韵宽,例如荀仲举《铜雀台》:
此诗“弦”、“捐”、“圆”属先韵,“然”属仙韵,先仙通押。 齐梁体是以律联为单位来安排格律形式的,且严格避免上尾病。因此,原则上第一句不用韵。但也有少数诗是第一句用韵的。如前面所谈到的朱超《城上乌》、陈叔宝《陇头水》、张正见《关山月》、阴铿《新城安乐宫》,都是第一句用韵的诗例。齐梁体诗歌第一句一般不用韵的特点,对唐代律诗颇有影响,唐人也以首句不用韵为正格。 齐梁体格律诗不但讲究用韵,而且要求对仗。不仅讲究平仄相对,而且要求词性相对。例如:
如此等等,这种对仗,十分工整。 齐梁体诗歌对仗的位置安排,还没有完全定型,但基本倾向是有的。就四行体绝句来说,以第一联对仗的为多;就八行体律诗来说,以第三联对仗的为最多,第二联次之,首联、尾联则很少对仗。齐梁体长律的对仗,基本倾向是首尾两联不对仗或很少对仗,中间各联对仗或多数对仗。齐梁体诗歌运用对仗,造成整齐、对称之美,不仅加强了诗歌表达的鲜明性,而且也有助于语意或意境上的表达作用,它跟字声平仄相配合,更增强了诗句起伏斡旋的节奏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总之,齐梁体诗歌不仅对句式、平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在音韵、对仗上也相当讲究。这种由平仄、押韵、对仗有机组合而成的诗体,是大异于古体诗的一种新诗体,是产生在唐人近体诗之前的一种格律诗。它的出现,使诗歌呈现出节奏生动鲜明、音韵抑扬和谐、对仗整齐匀称等形音尽美的状态,是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的重要标志。这个时期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虽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诗律发展史的角度看,齐梁体诗歌不仅是诗律发展史上的前驱,而且是孕育唐代近体诗的母体。如果没有齐梁体,唐代未必能有成熟的律诗,至少可以说,唐代近体诗的兴盛可能要推迟一百年左右。从继承的角度看,近体诗肯定和采用了齐梁体的粘式,从发展的角度看,近体诗把齐梁体粘式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是律联丰富了,齐梁体使用的主要律联有两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在近体诗中,还增加了其他律联,如“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等。二是齐梁体诗歌只有五言诗,没有七言诗。近体诗则在五言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构成了七言诗,从而形成了五言、七言兼备的完整的格律诗体系。同时,在唐代诗人的积极实践中,把格律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总之,这个时代的诗歌对诗律形式的产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范文澜同志指出的那样:“梁陈诗,特别是陈诗,对诗体的发展来说,确有它的成就。”(《中国通史简编》) 南北朝齐梁时代诗律理论和格律诗的兴起,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语言和文学两方面来看,音韵学的兴起和四声的辩定,形式主义文学潮流的影响,是齐梁体诗歌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南北朝时代的诗人积极总结和继承前人对诗律探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终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建立了诗律学,产生了齐梁体格律诗。 当然,齐梁体诗歌也有它的不足,特别是对式,由于平仄结构比较简单,全诗均用同一种律联重叠组合而成,因而造成音韵上的单调、重复,使诗歌的节奏缺少变化和抑扬顿挫的回环美。这种缺点,在四行体绝句中不太突出,而在八行体或八行以上的对式律诗中,其弱点就十分突出了。因此,齐梁体的对式后来被唐人所淘汰,在唐代近体诗的格律体系中,只肯定和继承了粘式。其次,由于当时的诗人远离现实,过分追求形式主义的美,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造成了他们创作中的那种词藻务求华艳、对仗务求工整、声律务求和谐的现象,从而酿成了封建阶级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诗风,助长了当时诗歌绮靡、柔弱的倾向,使文学被束缚于宫廷,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艳诗、宫体诗。几乎整个南朝,特别是梁陈八十年间,这种形式主义的文学潮流统治了当时整个诗坛。因此,齐梁时虽产生过“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堪称千古绝唱的诗句,但就其诗歌总的思想倾向而言,齐梁时期的作品,特别是齐梁体诗歌,既少汉魏风骨,也缺乏唐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故颇为后人所非议。钟嵘在《诗品》中批评说:“王元长创其首,谢眺、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这种批评,虽因完全抹杀了声律的价值而有所偏颇,但从否定当时的形式主义文学潮流来看,无疑是击中了要害。其后隋李谔、唐刘知几、皎然、殷潘等人也都指出齐梁体是“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并指出沈约等人“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皎然《诗式·明四声》)还说他们的诗“都无比兴,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殷潘《河狱英灵集·序》)这些批评十分精当而又切实击中了齐梁体文学形式主义的弊病。
齐梁体【同义】总目录 齐梁体南北朝体 齐梁体 齐梁体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讲究音律对偶、风格绮丽、内容浮艳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题材狭窄、多为吟风弄月之作; 形式主义严重,一味追求辞藻、韵律、对仗。隋·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多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 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 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齐梁文学的弊端,被说得十分透彻。 ☚ 竟陵八友 宫体 ☛ 齐梁体 齐梁体也叫“南朝体”“格诗”。指南朝齐、梁时期的诗。这一时期的诗多讲求音律、对偶和辞藻,却不大符合唐代律诗中的“黏”“对”规则。唐代文人仿效这种形式写诗,称“齐梁体”。如李商隐有《齐梁晴云》,其诗为:
其中三联均“失对”,中二联“失黏”。因此,凡有“失黏”的诗,清代诗家多视为“齐梁体”。如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总批》中说:“然唐初尚无律,如陈子昂‘深山古木平’一首,亦‘格’也。”此诗仅第二联“失黏”。参见“永明体”条。 ☚ 短句 南朝体 ☛ 齐梁体南朝齐、梁时代的诗体、诗风。特点是讲究音律对偶,华丽浮艳,如陈子昂说:“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修竹篇序》) 齐梁体 齐梁体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齐时,沈约、谢朓等人鼓吹作诗要遵循四声八病之说,形成一种特别强调音律对偶的新体诗。梁时,以简文帝萧纲为首的一帮文人竞相创作反映宫廷寄生生活的艳诗。齐梁两代这种注重声律、风格绮丽浮艳的诗歌,世称齐梁体。在本质上,它与永明体、宫体并无不同。 ☚ 宫体 徐庾体 ☛ 齐梁体qi liang tistyle of Qi and Liang (a style of poetry which focused on the symmetry and the exquisiteness of the lin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