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齐桓晋文之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1)?”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2)?”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5)。”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6)。齐国虽褊小(17),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8)。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9)?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0),则牛羊何择焉(21)?”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2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6)。”
 王说(27),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30);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31)。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复於王者曰(32):‘吾力足以举百钧(33),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4),而不见舆薪(35)。’则王许之乎(36)?”
 曰:“否(37)。”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38)?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9)。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40)?”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1),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2),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块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43);幼吾幼(44),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4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6)。”——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47)。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48);度,然后知长短(49);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50),危士臣(51),构怨於诸侯(52),然后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53)。”
 曰:“王之所夫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54):欲辟土地(55),朝秦楚(5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57)。以若所为(58),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9)。”
 王曰:“若是其甚与(60)?”
 曰:“殆有甚焉(61)。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62),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3);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4)。今王发政施仁(65),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66),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7),皆欲赴诉於王(68);其若是,孰能御之(69)!”
 王曰:“吾昏(70),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71),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72)。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73),是罔民也(7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75),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76),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77),故民之从之也轻(78)。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唯救死而恐不赡(79),奚暇治礼义哉(80)!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81),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时齐国的国君,约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②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齐桓晋文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 ③仲尼之徒:指孔子的门徒。仲尼:孔子的字。道:说,称道。 ④无以:不能止住。以,同“已”,止。王:动词。指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⑤保民:安民。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莫,代词,“没有人”的意思。 ⑥胡虼: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⑦何之:到哪里去? ⑧衅钟:古时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缝隙。这是一种祭祀仪式。 ⑨觳(hu音胡)觫(su音速):恐惧发抖的样子。 ⑩就:走向。 (11)然则:那么。 (12)诸:“之乎”的合音。 (13)是心:这样的心。 (14)爱:舍不得,吝啬。 (15)不忍:不忍心。 (16)诚:确实。 (17)褊:狭小。 (18)无异:不要责怪。 (19)恶(wu音乌):怎么。 (20)隐:不忍,疼爱。 (21)牛羊何择焉:意思是,牛和羊都是一样。无罪而就死地”,还挑选什么呢? (22)是诚何心:这(指以羊易牛)真是什么想法呢! (23)宜乎:难怪,应该。 (24)无伤:不要紧,没有关系。 (25)仁术:仁慈的心术,良心。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 (28)忖度:猜测,揣度。两句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29)夫子:先生,指孟子。 (30)吾心:指自己的想法。 (31)戚戚:内心激动的样子。 (32)复:报告。 (33)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 (34)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或指秋天禾穗上的白毛,指细小难见之物。末:尖端。 (35)舆薪:整车的柴。舆:车。 (36)许:信,赞许。 (37)否:不。 (38)独何与:到底为了什么? (39)见保:被保护。 (40)形:情形,状况。 (41)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 (4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指为长者按摩四肢筋骨,或向长者致敬意而折肢弯腰,均可通。一说,为长者攀折草木之花枝,言其容易。 (43)老吾老:前一个“老”字为动词。意思是,敬爱自己的老人,进而敬爱别人的老人。 (44)幼吾幼:前一个“幼”字为动词。意思是,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抚别人的孩子。 (45)运于掌:在掌心中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46)刑:同“型”,榜样,以身作则。寡妻;国君称自己正妻的谦词。御:治理。这几句见于《诗经·大雅》中的《思齐》篇。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国家。 (47)斯心:这样的心情想法。斯:代词。 (48)权:用秤称量。 (49)度:用尺量。 (50)抑:选择连词,相当于“还是”。 (51)危:危及,危害。 (52)构怨:结成仇恨。 (53)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54)已:同“矣”。 (55)辟:开拓,拓展。 (56)朝:朝拜。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秦楚两个大国来朝拜。 (57)莅(li音历):临。中国:指中原。意思是君临于诸侯国之上。 (58)若:这样,如此。 (59)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捕鱼。 (60)甚:厉害,严重。 (61)殆:恐怕,或许。 (62)邹:即邾国,当时的一个小国。 (63)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64)盖:助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根本,这里指王道仁政。一说,盖与“盍”相通,“何不”的合音。 (65)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6)商贾:做生意的。 (67)疾:恨。 (68)赴诉:跑来控诉。 (69)御:阻挡。 (70)昏:神志不清,胡涂。 (71)恒产;指土地、田园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心:指安分守己的善心。 (72)放:放纵,放荡。辟:同“僻”,指行为不正。已:同“矣”。 (73)刑:作动词用,加以刑罚。 (74)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作动词用,意思是张网捕捉。 (75)制:规定。 (76)乐岁:丰年。 (77)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做好事。之:向。 (78)轻:容易,轻易。 (79)赡:足够,充足。 (80)奚暇治礼义哉:哪里顾得上讲求礼义哩!奚:何,怎么。暇:闲暇。(81)申:重,再三叮咛。悌:兄弟相互友爱。
 
 【今译】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是不讲齐桓、晋文的事的,因此没有什么传闻,我也不曾听说过。如果你一定要我谈下去,那谈谈王道吧,行吗?”宣王问道:“要具备怎样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统一天下呢?”孟子答:“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够抵挡你了!”宣王又问:“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到安抚百姓吗?”孟子说:“能!”宣王问:“你从哪儿看出我能行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讲:有一次,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人牵着一条牛从殿堂下走过,王看到了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象这样毫无罪过而被宰杀,我不忍心!’那人就问:“那么难道就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回答:‘怎么能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吧。’不知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凭这样的好心肠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统一天下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舍不得一条牛,我倒很理解你是不忍心呀!”宣王说:“对啊,确实有百姓这样误解我。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吾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它那种惊恐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而去送死,所以才用羊换下了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怀疑你吝啬,用小羊去顶替大牛,他们怎么能知道你的本心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无罪而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挑选的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什么心理呢?我不是舍不得钱才用羊去代替牛。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孟子说:“没有什么关系嘛。这正是一种仁爱之心啊,你只看见牛的可怜相而没看见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往往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亡;听到它们的悲鸣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把厨房设置在离自己远远的地方。”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猜中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啊!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听您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那么,你说我这种心理竟然能同实行王道相契合,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人来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楚秋毫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一车柴禾。”那么,大王相信他的话吗?”宣王说:“不信。”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用到鸟兽身上了,却不能施之于百姓,偏又是什么道理?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动,是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柴禾都看不见,是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未能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去干,并非不能干啊!”宣王又问:“不肯干与不能干又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要挟着泰山而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替年长的人揉摩肢体,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说大王不行仁政,不是挟着泰山跳过渤海这种类型,大王不行仁政,不过是属于为年长者揉摩肢体这类型。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子女,这样,整个天下都运转在您的掌心中了!《诗经》中说道:‘先给妻子做榜样,进而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治理国家。’讲的就是要把一种善心好意推及他人。因此,广施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就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奥秘,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善心好意罢了。如今您的恩惠已经体现到禽兽身上,而您的功德却达不到百姓身上,这是什么原故呢?用秤称一称,才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深思。或许您一定要发动战争,让将士去冒生命危险,与诸侯各国结下仇怨,您才觉得心里痛快吗?”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怎么会感到痛快,我要追求我的最大欲望。”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笑而不说话。孟子说:“是肥美甘甜的食物不能让您的胃口得到满足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能让您的身躯得到满足吗?或者是美丽的色彩满足不了您的视野?是悦耳的声音满足不了您的耳朵?是宠幸的近侍不够您使唤?这一切,您的臣僚都会充分满足您的需求,难道大王就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欲望便可以推知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国、楚国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以您的这种作法,想实现这样的愿望,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宣王说:“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呢。爬上树去捕鱼,虽然捕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的欲望,尽心竭力地去干,到最后必然灾祸临头。”宣王问:“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交战,您认为哪方能取胜?”宣王说:“楚国胜。”孟子说:“这么说来,小国本来就敌不过大国;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本来就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千里见方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计起来不过只占有九分之一,想要以一份土地的力量去征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大王何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现在,大王如能颁布法令实行仁政,使天下的士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站立,农夫都想到您的田野上耕种,做生意的都想到您的集市上经商,来往的旅客都想行走在您的道路上,所有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控诉。如果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呢?”宣王说:“我的脑子昏乱,不一定能干出这样的政绩来,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理想,明明白白地开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还是想试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能坚持操守不堕的,只有士人才行。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没有坚守道德的决心。如果没有坚守道德的心志,便会放荡不拘,越出常轨,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处以刑罚,这等于是坑害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君主统治着国家而可以坑害百姓呢?因此,英明的君主必须规定百姓有足够的固定产业,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明理从善,这样百姓就很容易听从命令了。现在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供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丰年也很艰难,灾年就活不成了;这样,连保全性命都来不及,哪里有空暇去讲求礼义呢?大王如果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何不从根本上做起呢?每一家有五亩宅地,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便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不错过繁殖饲养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每家有一百亩地,不要妨碍他们依时耕作,那么八口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地开导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年人就用不着头顶背负地在路上奔波劳累了。老年人穿丝吃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了这些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从来没有的!”
 
 【集评】 清·赵承谟:一篇大文,洋洋洒洒,累千余言,而实叙正文处只“老吾老”三句。……直言之,本数语可了,文偏千百言不放之了,前不逮入,后不遽收,作多少盘旋击宕、纵横跳跌之笔。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合,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孟子文评》)
 清·魏叔子:实著只在“五亩之宅”一节,此理虽万世不易,若开口便说,意属老生常谈,闻者厌矣。看他千回百转,无数波澜顿挫,峰峦起伏,簇拥着“五亩之宅”出来处,委是可骇可爱。(‘孟子读法附记》)
 清·王介山: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孟子读法附记》)
 清·王汝谦:生人之气蔼然,一团生气贯彻乎天地人物,所谓全恤之仁也。(《孟子论文》)
 清·吴闽生:此孟子中长篇文字,其气度舂容大雅,章法顿挫跌宕之妙最可玩。“老吾老”句挺接劲峭,以下绝大经纬堂堂正正而出之,光明俊伟,是孟子平生本领踏实发见处。
 后世文家阴柔阳刚两派必有所偏,孟子则兼擅其胜,读此等处可悟。(《孟子文法读本》)
 清·牛运震:篇中钩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归宿于此,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总在不使一直笔,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文》)
 
 【总案】 这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一章,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政治观点,主张养民教民,反对暴政“网民”。孟子的政治主张虽然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他重视民心向背,讲求仁政爱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把对方的思想纳入自己的论题范围,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入彀,从而收到满意的效果。他善于借题发挥,从小问题引出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孟子却就此发挥,宣扬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不仅替齐宣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心花怒放,对孟子后来所要论述的道理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
 运用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本篇的一个特点。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的论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首先使齐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存在的,接着提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他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这段论述如同抽丝剥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与论辩性很强的内容相适应,本文在语言上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具有一种锐气逼人的风格,极富鼓动性。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齐桓晋文之事》

[原 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无以⑤,则王乎⑥?”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觫(13),若(14)无罪而就死地(15)。”对曰:“然则(16)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17)有诸(18)?”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21)。齐国虽褊(22)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23)于百姓之(24)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5)?王若隐(26)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7)焉?”

王笑曰:“是诚(28)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谓我爱也。”

曰:“无伤(31)也,是乃仁术(32)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33)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34)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夫子(36)之谓也(37)”。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见舆薪(48)。’则王许(49)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5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53),何以异(54)?”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55),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57),以及人之老(58);幼吾幼(59),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61)。’——言(62)举(63)斯(64)心加诸(65)彼(66)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67),然后知轻重;度(6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69)之!

“抑(70)王兴甲兵,危(71)士臣,构怨(7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73)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74)求吾所大欲(75)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76)不足于口与?轻暖(77)不足于体与?抑(78)为采色(79)不足视于目与?声音(80)不足听于耳与?便嬖(81)不足使令(82)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83):欲辟(84)土地,朝秦楚(85),莅中国(86)而抚(87四)夷也。以若(88)所为,求若所欲,犹(89)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91)与?”

曰:“殆(92)有甚焉(93)。缘木求鱼,虽(94)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95)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96)大,寡固不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97),齐集(98)有其—;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99)亦反其本[1]矣!今王发政施仁[2],使天下仕者[3]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4]皆欲藏[5]于王之市,行旅[6]皆欲出于王之涂[7],天下之欲疾[8]其君者,皆欲赴[9]愬[10]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1],不能进于是矣。愿[12]夫子辅吾志[13],明以[14]教我;我虽不敏,请[15]尝试之。”

曰:“无恒产[16]有恒心[17]者惟士[18]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19],无不为已[2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21]之,是罔民[22]也。焉[23]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24]民之产,必使仰[25]足以事[26]父母,俯[27]足以畜[28]妻子[29];乐岁[30]终身饱,凶年[31]免于死亡;然后驱[32]而之[33]善,故民之[34]从之[35]也轻[3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37]救死[38]而恐不赡[39],奚[40]暇[41]治[42]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43]反其本矣。五亩[44]之宅,树之以桑[45],五十者可以衣帛[46]矣;鸡、豚[47]、狗、彘[48]之畜,无失其时[4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50]其时[51],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2]庠序[53]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4]”,颁白[55]者不负[56]戴[57]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58]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9]者,未之有[60]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强,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②得:能。③道:讲述。④未之闻:即“未闻之”。

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⑤无以:不得已。以,同“已”,止。⑥则王(wàng)乎:那么说说行王道吧。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⑦保:安。⑧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没有人能抵御他。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莫,代词,没有人。⑨何由:由何,根据什么。⑩闻之胡龁(hé):“闻之于胡龁”的省略。胡龁,人名,齐宣王左右的小官。(11)何之:到哪里去。(12)衅(xìn)钟:祭钟。新钟铸成,杀牲涂血于其上,用以祭祀。(13)觳(hú)觫(sù):恐惧哆嗦的样子。(14)若:这样。(15)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16)然则:既然如此,那么。(17)识:知。(18)诸:之乎。合音兼词。(19)爱:吝惜,舍不得。(20)固:却。(21)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误解)的百姓。(22)褊(biǎn)小:狭小。(23)无异:不要感到奇怪。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认为……怪异。(24)之:取消“百姓以王为爱”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于”的宾语。(25)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彼,他们。恶,怎么,哪里。(26)隐:恻隐,哀怜。(27)择:挑选。(28)诚:到底。(29)宜乎:当然。乎,然,形容词词尾。(30)之:取消“百姓谓我爱”的独立性。(31)无伤:不碍事,没关系。(32)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33)之:舒缓语气的助词,不译。(34)远:形容词用如动词,远离。(35)他人有心,子忖度(cǔn duó)之: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见《诗经•小雅》的《巧言》篇。(36)夫子:先生。这里指孟子。(37)……之谓也:……说的就是……。(38)夫(fú):发语词。(39)乃:居然,竟然。(40)反:反过来。(41)之:它,指“仁术”。(42)不得吾心:“不得之于吾心”的省略。(43)戚戚:心动的样子。(44)复:报告。(45)钧:三十斤,古代重量单位名称。(46)明:眼力。(47)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非常纤细。(48)舆薪:整车的柴火。(49)许:相信。(50)功:与上句的“恩”系互文,同义。(51)独何与(yú):却是为什么呢。独,却。与,同“欤”,呢。(52)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被动。(53)形:表现,情况。(54)何以异:怎样区别。(55)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而跳过北海。挟,夹持,夹在掖下。太山,即泰山。以,而。超,跃过。北海,渤海。(56)为(wèi)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又说,指做按摩。(57)老吾老:前面的“老”是动词,指敬爱老人;后面的“老”是名词,指老人,长辈。(58)以及人之老:“以之及于人之老”的省略。把这种敬爱推广到他人的长辈那里。(59)幼吾幼:前面的“幼”是动词,指爱护孩子;后面的“幼”是名词,指孩子。(60)运:运转。(6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的《思齐》篇。先给自己的妻子作表率,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刑,通“型”,作榜样,动词。寡妻,寡德之妻,谦辞。家,指卿大夫的采邑。御,治理。(62)言:说的是。(63)举:用。(64)斯:此,这样。(65)诸:之于。合音兼词。(66)彼:他人。(67)权:秤,这里用如动词,指用秤称。(68)度(duó):量尺寸。(69)度(duó):忖度,思量。(70)抑:或许,大概。(71)危: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陷入险境。(72)构怨:结怨。(73)快:痛快。(74)以:助词,舒缓语气。(75)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76)肥甘:形容词用如名词,指美味的食物。(77)轻暖: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既轻又暖的服装。(78)抑:还是。(79)采色:美色。采,同“彩”。(80)声音:音乐。(81)便嬖(pián bì):左右受宠爱的人。(82)使令:使唤。(83)已:同“矣”。(84)辟:开拓。(85)朝秦楚:使秦楚入朝。朝,使……来朝见。(86)莅(1i)中国:统治中原。莅,临,对着,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88)若:你的。(89)犹:犹如。(90)缘木:爬树。缘,攀援,向上爬。(91)若是其甚:即“其甚若是”。意思是“它的严重性超过像你说的这样”。(92)殆:恐怕。(93)焉:于之。于,比。之,它。(94)虽:即使。(95)邹:当时的小国,在现在山东省邹县。(96)敌:抵御。(97)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一说,指九州。(98)集:会集,这里是总计的意思。(99)盖(hé):通“盍”,何不。[1]反其本:回到它的根本。本,指王道。[2]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3]仕者:当官的。[4]商贾(gǔ):做生意的。[5]藏:贮存 (货物)。[6]行旅:来往的旅客。[7]涂:同“途”,路途。[8]疾:恨。[9]赴:跑着来。[10]愬(sù):同“诉”,申诉。[11]惛(hūn):通“昏”,昏乱糊涂。[12]愿:希望。[13]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14]以:结构助词,可译为“地”。[15]请:请让我。[16]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常、长久。[17]恒心:常心。这里指孟子所说的人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18]士:这里指有志之士。[19]放辟邪侈: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的事,没有不做的了。放,放荡。辟,通“僻”,指行为不正。“邪”同“僻”,“侈”同“放”都是互文,意思相同。[20]已:同“矣”。[21]刑:名词用如动词,加以惩罚。[22]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罗网,这里用如动词,指张开罗网捕捉。[23]焉:哪。[24]制:规定。[25]仰:对上。[26]事:赡养。[27]俯:对下。[28]畜:养活。[29]妻子:妻儿。[30]乐岁:丰年。[31]凶年:荒年。[32]驱:驱使,督促。[33]之:往,趋向。[34]之:取消“民从之”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主语。[35]之:指国君。[36]轻:轻易。[37]惟:只,仅仅。[38]救死:“救己于死”的省略。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39]赡(shàn):足。[40]奚:何。[41]暇,空闲。[42]治,讲求。[43]盍:为什么不。[44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多。[45]树:动词,栽种。[46]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47]豚(tún):小猪。[48]彘(zhì):大猪。[49]无失其时: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期。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这里指牲畜的繁殖期。[50]夺:侵夺,侵占。[51]其时:指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52]谨:形容词用如使动词,重视。[53]庠(xiáng)序:地方上的学校。殷代称庠,周代称序。[54]申之以孝悌(tì)之义:状语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把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叮嘱他们。申,反复地开导。悌,善待兄弟。[55]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黑白相间。[56]负:背东西。[57]戴:用头顶东西。[58]黎民:百姓。黎,众。也有人认为“黎”应解作“黑”。黎民,就是黑头发的人,少壮的人。[59]王(wàng):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60]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

[译 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

孟子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因此后代的门生没有什么传闻,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谈,那就谈谈推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用安定百姓生活的方法去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挡住您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

孟子说:“能。”

齐宣王说:“您根据什么知道我能呢? ”

孟子说:“我听胡龁讲: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一条牛在殿堂下走过。您看到了,就问:‘这条牛牵到哪儿去? ’那人回答道:‘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您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毫无罪过却走向被宰杀的地方。’那人回答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不知有这么件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凭这样的心地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舍的,我却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

齐宣王说:“是呀。确实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舍不得一条牛?我就因为不忍心看到它那种瑟瑟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毫无罪过却拉向被宰杀的地方,于是用羊换下了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会了解其中的原因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确实不是舍不得钱财才用羊换牛的,(经你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小气是该当的了。”

孟子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正是个推行仁政的契机呀,(您之所以用羊换牛,是因为您) 见到了牛的可怜相而没有见到羊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他们的哀鸣,就不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远远离开厨房啊方。”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揣摩到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呀!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清我当时的心思。先生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这种心思之所以同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相契合,为什么呢? ”

孟子说:“假如观在有一个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根羽毛;我的视力完全能够看清秋天鸟兽细毛的尖端,却瞧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木柴。’大王相信他吗?”

齐宣王说:“不信。”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动,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木柴看不见,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是因为大王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不能推行仁政统一天下,(其原因是)不去做,并非做不到啊! ”

齐宣王又问:“不去做和做不到的情况,怎么区别呢? ”

孟子说:“(要某人)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他)替老年人折树枝,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推行仁政,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推行仁政,是属于为长者折根树枝这一类啊。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儿女: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可以运转在你的手掌中了。《诗经》中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广施恩惠就完全能够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君贤王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其他诀窍,只不过善于广施他们的恩惠罢了。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一切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王衡量衡量吧。”

“难道王一定要发动战争,使士卒臣子去冒生命危险,去与诸侯结怨,然后才觉得心里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些感到痛快,我不过是想满足我的最大欲望。”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说来听听吗? ”

齐宣王笑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美色看不够,悦耳的音乐听不够,宠幸的近侍不够使唤呢?(所有这些,)王的各位臣僚都能尽量提供给您,您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所谓的大欲便可以推想到了:(您是)想扩大领土,使秦、楚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如同爬到树去抓鱼呀!”

齐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更加严重啊。爬上树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而且)尽心尽力地去做,到头来肯定会灾难临头。”

齐宣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和楚国作战,王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楚国胜。”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么力量小的必定敌不过力量大的;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必定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诸侯国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合计起来也不过九分之一,要以区区的一份土地的力量去降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想同楚国对抗有什么两样?大王为什么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如果大王如能颁布政令实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侍立在大王的朝堂上,(天下的)农夫都想耕种在大王的田野里;(天下的)商人都想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里,(天下)来往的旅客都想通行在大王的道路上,(天下)所有痛恨自己国家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倾诉衷情。如果真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统一天下)呢?”

齐王说:“我这人糊涂,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希望先生帮我实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还是想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保有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只有士人才做得到;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便也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假如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就会放荡不拘,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等到他们陷入了法网,然后再进而惩处他们,这就等于坑害他们。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确定百姓有足够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上足够赡养父母,下足够养育妻儿,(赶上)好年成丰衣足食,(赶上)坏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识理从善,走上正路。这样,老百姓就很容易听命于您了。观在的君王所确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供养父母,下不够抚育妻儿,(赶上)好年成生活一年到头都很困苦,(赶上)坏年成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一来,就仅仅想保住性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暇去讲究礼义啊!大王如果要推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它的根基上来呢;每一家给五亩宅地。让他们在周围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使失去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都有肉吃了;每家分给一百亩田地,不要侵占他们耕耘收获的农时,那么,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头顶肩挑地在道路上劳碌奔波了。老年人穿丝绸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一步,)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鉴 赏]

这篇政论文孟子反复劝诫齐宣王放弃霸业,奉行王道。论述爱护人民,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是实现统一天下的根本方法。然而既没有抽象的说教,也没有板着面孔的批评,而是通过生动、浅显、妥贴的比喻,通俗易懂的事例,运用气势充沛的语言,针对齐宣王的心理,或因势利导,欲擒先纵,或开门见山,对症下药,或旁敲侧击,迂回逼近,逐步深入,从而取得完全说服对方的效果。

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善辩的特点。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撇开无益的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议论的范畴。他擅长借题发挥,从很小的话题,引出一番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但孟子却借此发挥,点出齐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不仅替齐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于我心有戚戚焉”。运用巧妙的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孟子常用的论证方法。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个论断,连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先让齐宣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情况是荒谬的,接着提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紧接着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可见“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然后再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同“为长者折枝”作比较,进一步分析齐宣王不推行王道属于不愿意“为长者折枝”一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层层剥笋,说理十分透彻而有逻辑力量。

为了加强论辩的力量,孟子常使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一种逼人的锐气。比如为了说明施行“仁政”可以天下无敌,孟子说:“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一句接一句,如江潮滚滚而来,极富于鼓动性,说得齐宣王心动神驰,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愿望。

篇中也有一些简练传神的描写。比如孟子追问齐王的“大欲”是什么,齐王“笑而不言”。活画出一心想实行霸道的齐王虽想说却又不敢说的窘态。

字数:9308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及作者请参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作品简介”。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 战国时代秦、楚、齐、赵、魏、韩、燕七雄并峙,互相攻伐,战争频仍,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理想,加以发展,形成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他周游列国,宣扬仁政主张,劝说当时怀着政治野心的大国君主如梁惠王、齐宣王不要用战争的手段来夺取霸主地位,要他们施行仁政,争取人民的拥戴,进而达到“王天下”的目的。本文可说是体现这种仁政思想的名篇。

《孟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齐桓晋文之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齐桓晋文之事

 题解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本文记述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否定了齐宣王以力图霸的思想,提出了“保民而王”的“王道”观点,其核心也就是推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则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业,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代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就说说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齐宣王问道:“有什么样的道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方法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的。”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您看到了问:“牵着牛上哪儿去?’那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把它杀了祭钟。’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那人便说:‘那么,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只羊换它。’——不知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这种好心满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早就知道你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对呀!的确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所以拿羊换它。”
 孟子说:“您莫怪百姓以为您吝惜。羊小牛大,用小的换下大的来,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王若可怜牛无罪而被送进屠宰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吝惜财物才用羊换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惜财物是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便不忍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远远地离开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反过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了。您老人家这么一说,对于我的心来讲,豁然明亮了。我这种心情合于王道,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假若有人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看清秋天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柴火,你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用力气;一车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用眼力;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宣王说:“不肯做和不能做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不能。’这是真的不能。给老年人弯腰作揖,对人说:‘这个我不能。’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不是属于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一类的;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是属于给老年人弯腰作揖一类的。
 “尊敬我家里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我家里的子女,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子女。一切政治措施都这样进行,要统一天下就象在手里运转东西那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就是说把这样好心扩大到其他方面就行了。所以说把恩惠由近及远地推广开去,便能够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无法保护妻子儿女。古代的圣贤之所以大大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然后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这样,人的心更是如此。请您考虑一下吧!
 “难道您想调动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求满足我的最大欲望啊!”
 孟子说:“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品不够吃的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的吗?或者为了艳丽的彩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伺侯的人不够使唤吗?这些,您手下的人员都能尽量供应满足,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的最大欲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土地,使秦楚都来称臣朝见,统治中国,同时安抚四周的外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象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说:“竟然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严重呢。爬到树上捉鱼,虽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如果尽力去做,不但达不到目的,以后必定有灾难。”
 齐宣王说:“这是为什么?您可以说说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设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您以为哪一个国家会打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打胜。”
 孟子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和大国为敌,人口少的国家不可以和人口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和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千里见方那样大的共有九处,齐国土地总起来,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征服九分之八,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呢?王还是从根本着手吧!
 “现在您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德,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的朝廷上做官,农民都想到齐国田地里耕种,商人都想到齐国的市场上做买卖,来往旅客都想通过齐国的道路,天下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进一步领会你说的这些道理。希望您帮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人,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刑罚,这等于陷害人民。哪有仁德的君主执政,却做出陷害人民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必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善良的正道,人民自然易于听从。
 “今天吧,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够赡养父母,下不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饿死。这样每个人只想活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
 “王如果要行仁政,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每家给五亩地的住宅,四周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猪、狗这些家畜,要及时地饲养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一户的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耕种的时间,八口的人家,可以吃饱了。办好各级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至于背扛着、头顶着物件走路了。老年人都穿上丝绵袄,吃上肉,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那是决不会有的事。”
 赏读
 此文洋洋洒洒,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针对齐宣王自恃国力强大,欲“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及时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肯定保民的重要,又通过比喻,指出齐宣王不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而宣王之所以不保民而王,不推恩于百姓,他是想以力图霸。而以力图霸一定失败,只有发政施仁,才能胜利。接着,孟子从下面正面提出“制民之产”和“驱而善之”两项保民措施,并指出,实行了这两项措施,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整个交谈中,孟子如舟师掌舵,中流自如,随意所之。而结构上又紧扣一个中心:依据齐宣王的不忍之心,说服他行仁政,以王天下。全篇以小问题引出大道理,由远及近,步步推论,比喻生动,说理透彻,多用排比,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充沛气势。近人吴闿生评:“此《孟子》中长篇文字,其气度舂容大雅,章法顿挫跌宕之妙最可玩。”(《孟子文法读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