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鼻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鼻疽病名。出《证治准绳·杂病》。鼻疽生于鼻柱,属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二: “初起鼻柱壅肿,两窍不通,焮痛。”多经过化脓而愈。治宜清热解毒,常以银花甘草汤加麦冬、花粉、赤芍、当归。如因忧思内伤而成者,又当以固肺脾为主。参见痈疽条。 鼻疽glanders鼻疽杆菌引起 单蹄兽多发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为假单胞菌属中的鼻疽假单胞菌,为多形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流行无季节性,呈缓慢地方性流行,人不慎感染,多呈急性经过。临诊可分为急性鼻疽和慢性鼻疽两种。前者多见骡和驴,表现为肺鼻疽(肺疽)、鼻腔鼻疽(鼻疽)和皮肤鼻疽(皮疽);后两型经常向外排菌,又称开放性鼻疽,三型鼻疽可相互转化,常以肺疽开始,后继鼻疽和皮疽。慢性鼻疽较常见、经过缓慢,大多由急性转化。特征病变为在上呼吸道黏 膜、肺、皮肤及其他实质器官形成鼻疽结节、溃疡及疤痕。症状明显的病畜根据流行病学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症状不明显的病畜,可采用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及细菌学检查进行确诊。对鼻疽尚无疫苗免疫,定期检疫,扑杀阳性马属动物可防止流行。 鼻疽病名。见《证治准绳》。即鼻梁部的脓肿。由肺火薰蒸,热毒凝聚而成。初时,鼻梁部起一小红斑,麻木、发热、跳痛、隆起高出皮肤,继而局部变软化脓。最忌挤压,以防引起疔毒内攻。 鼻疽俗称“吊鼻”、“串槽”。马、骡、驴的一种传染病。通常为慢性,骡、驴为急性。食肉兽和人也易染此病。病原是鼻疽杆菌。初发病地区呈爆发式流行并多为急性经过。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按发病部位有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之分。又有急性、开放性和慢性3种类型。特征症状是鼻腔粘膜上形成结节、溃疡和疤痕,流出灰白色粘液性、脓性鼻液,下颌淋巴结肿大如核桃至鸡蛋大。诊断方法有鼻疽菌素点眼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病畜应严密隔离,集中使役,加强饲养管理,也可用土霉素治疗。 鼻疽bíjū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由肺火熏蒸, 热毒凝聚而成。生于鼻柱上, 初起坚硬色紫, 麻木疼痛, 治宜消散, 用仙方活命饮加漏芦花、蒲公英。若肿痛不减, 局部发热跳痛, 势欲作脓, 治宜托里透脓, 用透脓散加桔梗。外治法与一般痈疽同。 鼻疽 鼻疽鼻疽是鼻疽杆菌所致急性传染病,原系马、骡、驴之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而发生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有蜂窝织炎、坏死和结节性脓肿,有时呈慢性经过,间歇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 炭疽 类鼻疽 ☛ 鼻疽 鼻疽疽发于鼻者,称为“鼻疽”。鼻疽一名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本病与鼻结核一症相似。病因多为肺经郁火,循经结聚于鼻部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症生于鼻柱,属督脉经,鼻为肺窍,故又属肺,由肺经郁火凝结而成。”其症见鼻柱初起肿胀,久不消散,色紫坚硬,时觉麻木,渐渐肿胀局限,若成脓则溃后不易收口,经久难愈。本病的治疗,初起宜清解郁毒,用千金漏芦汤或仙方活命饮,可选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百部、黄芩、丹参等。若肿痛不减,已酿脓之势则宜托里透脓,用托里透脓汤主之。溃后以中和汤补托祛腐。外治可先用紫金锭外涂,日2~3次,次用冲和膏调敷之。溃后用二味拔毒散调敷,待脓尽后改用生肌散调敷,或外贴生肌玉红膏等。 ☚ 鼻菌 杨梅鼻烂 ☛ 鼻疽bí jūpustule on nasal bridge; nasal gangren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