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系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以大圆形细胞癌多见,其次为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本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常被一般疾病症状所掩盖。一般可有鼻塞、流血性分泌物、同侧耳部症状(耳鸣及耳聋等)、所属区域淋巴结肿大、头痛、脑神经损害表现等。X线检查及分泌物脱落细胞检查可确诊。可行放射治疗及其他治疗。 鼻咽癌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病因与EB病毒关系密切。常出现头痛、鼻涕带血、鼻塞、耳鸣、听力减退、颈部肿块及眼球斜视、面部麻木等症状。鼻咽部组织病理检查、颅底摄片或CT检查可确诊。以放射治疗为主。 鼻咽癌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患病较多,男性多见,年龄不仅限于老年。患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遗传及生活环境等。早期症状是少量鼻出血或血性鼻涕,多见于晨间起床之后。其次是常感鼻咽部不适似有异物感。进一步发展则可出现患病同侧的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听力下降与耳内有异物感。较晚期可有头痛和颅神经受压麻痹现象,如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复视、音哑、舌活动不灵活以至耳聋和口眼歪斜等。诊断方法有鼻咽镜检查,病变组织活检、肿大的淋巴结活检以及CT等。早期应用放射治疗效果较好,化学抗癌素疗效不满意。 ☚ 子宫内膜癌 前列腺癌 ☛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南部和东南沿海某些地区为高发区。由于鼻咽癌起病隐蔽,位置深在,原发病灶体小,所以必须提高警惕。凡原因不明的鼻涕带血、单侧耳闭、颈部肿块或顽固性头痛的病人,应将鼻咽部检查列入常规,才能早期发现。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应用60钴、电子加速器、深层X线等照射,可获得较好效果。 鼻咽癌 鼻咽癌鼻咽癌最常见于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东北非和地中海周围的一些国家也较常见。欧洲、美洲、大洋洲和拉美国家则很少见。在广东以沿珠江和西江流域的广州、佛山、肇庆地区较其他地区为高。以中山县为例,发病率(1970~1975)男为20.73/10万人口,女为8.66/10万人口,平均为14.68/10万人口;死亡率男为14.48/10万人口,女为7.44/10万人口,平均为12.46/10万人口。 黄种人鼻咽癌发病率较高,除中国人外,其次为马来人、印尼人、泰国人、越南人等。侨居外国的中国南方人(特别是广州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人。以新加坡为例,中国人发病率男为18.7/10万人口,女为7.1/10万人口;马来人男为4.8/10万人口,女为0.6/10万人口;印度人男为0.9/10万人口,女为0。中国人中不同方言人群,发病率又有差别。如居住在新加坡的广州人发病率男为29.1,女为11.0; 潮洲人男为18.3,女为6.2;客家人男为12.6,女为4.8。香港和广州地区的水上居民发病率特别高,如广东省水上居民鼻咽癌死亡率为22.36/10万人口。但高低发病区的男女比例大致相同,约为2~3:1。鼻咽癌发病逐年动态变化不大,如广东中山县1970~1975年发病率男为17.52~26.72/10万人口,女为7.55~9.40/10万人口。 在高发区如中国南方各省鼻咽癌死亡率,20岁以后随年龄而上升,50~60岁达高峰,然后下降,儿童期鼻咽癌少见。在新加坡和香港,发病率20~24岁急剧上升,直至50~60岁后下降。在中发病区的北非,发病率10~19岁出现高峰(约占20%),40~60岁出现第二个高峰。低发病区如瑞典发病率高峰较迟出现,40~44岁上升,持续至70~74岁。鼻咽癌最高发病年龄组在香港为45~54岁组(98/10万人口),在中山县为50~59岁组(56.54/10万人口)。 鼻咽癌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有下列各方面: 遗传因素:表现为: ❶种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欧美白种人; 发病率高的民族,迁居远地,其后裔仍保持高发病率的倾向。 ❷家族聚集性。许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癌史,尤其是鼻咽癌族史。据报告高癌家族,二代49人中,9人患鼻咽癌。 ❸免疫遗传标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中A位点的HLA-A2和B位点的新加坡2(sin2)与中国人的鼻咽癌有关。Simons等(1976)对淋巴细胞进行HL-A分型,发现广州人有单型A2-sin2抗原(Haplotype A2—Bsin2)存在者,鼻咽癌发病相对危险性增加1.97倍。另与BW17抗原存在也有关。 病毒因素: EB病毒与鼻咽癌有密切关系。 ❶鼻咽癌病人血清有对EB病毒各种特异性抗原(壳抗原VC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核抗原EBNA,补体结合可溶性抗原CF/S)的抗体反应,而且从早期至晚期随病情的发展,抗EB病毒的抗体平均几何滴度也呈规则性升高。其中以抗EA/D(早期抗原的扩散成分)的抗体滴度变化最明显。最近发现鼻咽癌病人血清的IgA抗体滴度很高(Wara,1975)。Henle等(1976)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香港等地未治疗的鼻咽癌病人血清发现有高滴度的VCA-IgA抗体;而头颈其他癌瘤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Burkitt淋巴瘤病人都没有发现。这提示VCA-IgA滴度升高是鼻咽癌病人的特征。甚至可在鼻咽癌临床症状出现61个月以前已经出现高滴度的IgA抗体。从鼻咽癌病人的口涎中,也检测出有对EB病毒决定性抗原具有特异性的IgA抗体。还发现肿瘤内上皮性肿瘤细胞周围的浆细胞内含有VCA-IgA抗体,肿瘤细胞表面则含有分泌小片。提示鼻咽癌病人口涎中的IgA抗体可能来自肿瘤细胞。 ❷用DNA/DNA,DNA/CRNA核酸杂交和DNA/DNA重组合技术,可检测出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含有病毒基因组。鼻咽癌活检组织印片可发现EB病毒核抗原存在于上皮性肿瘤细胞核内。将鼻咽癌组织移植于无胸腺小鼠传代后,肿瘤内的淋巴细胞被清除,仅保存上皮性肿瘤细胞。用核酸杂交检测,显示EB病毒DNA位于上皮性肿瘤细胞内,而不在淋巴细胞中;EB病毒核抗原(EBNA)也可见于EB病毒DNA阳性的癌细胞核内。用IUDR或BUDR处理,或用HRI-EB病毒重复感染,肿瘤细胞可合成早期抗原。成熟的EB病毒还可以从培养的肿瘤细胞中保存下来。这些资料都提示EB病毒可能是鼻咽癌的病因。况且,已证实EB病毒除在试管内能使人类B淋巴细胞转化外,还可在非人类的灵长动物中引起恶性改变,说明EB病毒可能有致肿瘤的作用。 环境致癌因素: 国内外文献对鼻咽癌的发病与环境致癌因素的关系,意见未趋一致。最近报道,在美国的华裔几代以后,鼻咽癌的发病率下降。Clifford曾提出肯尼亚人鼻咽癌发病率较高与家住茅舍中的烟尘含有苯并芘有关。何鸿超(1972)提出广州人鼻咽癌发病率高可能与从婴幼儿期开始习惯吃咸鱼有关。用Ames诱变试验证实咸鱼中含有亚硝胺化合物,用咸鱼喂大白鼠可诱发鼻腔或鼻窦癌。1976年广东省鼻咽癌协作组发现中山县鼻咽癌高发区人群的主食(大米和饮用水) 中镍的含量比低发区为高,最近又测知高发区男性患者的头发含镍量比同地区的健康人的为高。微量元素镍似与鼻咽癌发病率有关,提示镍在人类鼻咽癌发病中会起一定的作用。 在动物实验方面,区宝祥(1963)曾用异位移植鼻咽组织用DMBA诱发出鼻咽癌。王蘅文(1965)用苯并芘,二甲基苯蒽和甲基胆蒽诱发出小白鼠原位鼻咽癌,这是鼻咽部原位诱发鼻咽癌的首次成功。1972年湖南医学院肿瘤科研小组用二甲基苯蒽经塑料管插入大白鼠鼻咽腔,诱发了鼻咽癌,其中多数是鳞状细胞早期癌,也有少数浸润癌。1973年潘世晟等用各类亚硝胺诱发大鼠鼻咽癌成功,其后并发现杂环亚硝胺对大鼠有特殊亲和性,皮下注射亚硝胺吗福林诱发鼻咽癌的诱癌率达87%。最近区宝祥等以亚硝基哌嗪为诱癌的起动因子,以镍为促进因子,进行诱发大鼠鼻咽癌的实验,证明微量元素镍在诱发大鼠鼻咽癌中有促癌作用。 绝大多数鼻咽癌由鼻咽粘膜的鳞状上皮(化生的)或柱状上皮发生。电镜显示,各类型鼻咽癌都具有癌细胞间的桥粒(desmosome)和胞浆内的张力原纤维,提示为鳞状细胞癌。绝大多数鼻咽癌属于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恶性高,发展快,短期内或甚至还没有耳鼻症状时,就发展到了晚期;但少数病例的病程也可以很长,未经特殊治疗,可自然生存长达数年至13年。 扩展和转移 ❶直接扩展,侵犯颅底骨质或颅神经,第Ⅰ、Ⅱ、Ⅲ、Ⅳ、Ⅴ(1)、Ⅵ颅神经常为鼻咽癌向颅内扩展而受累;Ⅴ(2)(3)、Ⅶ、Ⅷ颅神经可因颅内或颅外扩展而受损伤。 ❷淋巴转移,淋巴结转移最早到咽后侧组淋巴结、颈深上组淋巴结或颈后三角区副神经淋巴结链,以后至颈部其他各深组淋巴结,双侧颈淋巴结转移很常见。颈浅组淋巴结转移极少,且仅在颈深组淋巴结广泛转移后才可发生。Ⅸ、Ⅹ、Ⅺ、Ⅻ脑神经及颈交感神经节多数因淋巴结转移的压迫而受累。鼻咽癌血行转移很常见,且多在颈淋巴结转移之后发生。鼻咽癌远处转移可很广泛,常有多处器官受累,以骨、肺、肝的转移较常见。 症状 根据鼻咽癌的生物学特性,晚期鼻咽癌的临床发展可分为脑神经型(上行型)、颈淋巴结广泛转移型(下行型)、脑神经兼有局限性颈淋巴结转移型(上下行型)。也有将鼻咽癌分为侵犯型、转移型和混合型三型。 普查发现的早期(一期)鼻咽癌病人,除少数偶有涕血或耳鸣外,基本没有自觉症状。但到医院就诊的一期病人,常有一种以上的耳鼻症状或头痛。促使病人就诊的初发症状有多种多样,如颈侧上方淋巴结肿块(占最多数),耳鼻症状(涕血、中耳炎症状等),头痛,颅神经损害(如复视),远处转移,皮肌炎等。症状和体征的频数顺序为: 颈淋巴结转移、涕血、鼻出血、头痛、耳鸣、听力减退、鼻塞、颅神经损害及其他。颅神经损害以第Ⅴ、Ⅵ、Ⅸ、Ⅻ较常见。颅底骨质破坏较常见,常为多处颅底骨受累,以卵圆孔有破坏者最多,其次为岩尖、斜坡、翼突及棘孔的病变。颈淋巴结转移率很高(60~80%),其中一半有双侧转移。全身许多器官和部位(包括颈部以外淋巴结、指骨等)都可发生转移,其中以骨(脊椎、盆骨、肋骨等)、肺、肝等最多,常有多处同时发生转移性病变。 来医院就诊的鼻咽癌一期病例只占4~7%,早期诊断率很低。但通过普查,一期病例的发现率大为提高(占54%)。血清或口涎IgA检测可作为早期病人初筛。在鼻咽癌症状出现前可检出高滴度的IgA抗体,可用于有鼻咽癌高发倾向的个体(如鼻咽癌家属成员,有A2-sin2单型抗原的HL-A遗传型者)和鼻咽癌高发人群普查初筛(特别是45~54岁年龄组男性)。 诊断 凡有耳鼻症状,持续2周以上,特别是伴有单侧头痛或颈侧上方有淋巴结肿块者,都应详细检查鼻咽腔。掌握鼻咽粘膜增生病变和早期癌变的临床特征,对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很重要。鼻咽粘膜增生病变肉眼观察呈斑块、结节或粘膜下隆起,或成人有增殖体。浸润性癌变时,粘膜病变表面改变为灰白色、粗糙、溃疡、出血等。特别要注意渗血性粘膜小颗粒或小斑块。对这些病变应详细检查鼻咽腔或密切观察。鼻咽照相仪强光照射检查或用鼻咽窥镜有利于发现咽隐窝的小病灶。X线钡胶浆造影可发现粘膜下浸润病变。脱落细胞学检查(负压吸引法)和针吸活检可发现粘膜浸润病变。EB病毒血清学检查(VCA、EA/D、IgA)都有利于早期发现,特别对于原发灶隐性而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必要时,进行咬取活检确诊。 鼻咽癌诊断应包括对症状和体征的具体分析,鼻咽镜检查,并经鼻咽或淋巴结活检确诊; 还须进行颈淋巴结和颅神经检查,颅底X线照片和全身重要器官检查,以确定病变侵犯范围和有否远处器官的转移。鼻咽肿块应与各种增生性病变(包括增殖体)、纤维血管瘤、混合瘤、坏死性肉芽肿、脊索瘤、结核、重度炎症等相鉴别。颈部肿块应与颈淋巴结炎、结核、良性肿瘤(神经鞘瘤等)、恶性淋巴瘤以及其他部位的转移癌(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相鉴别。咽旁间隙肿瘤(神经鞘瘤、混合瘤、化学感受体瘤等)及颅脑疾病和肿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颅内动脉瘤等)也可出现与鼻咽癌相似的症状,应注意鉴别。 TNM分类: 经1979年2月第5届全国鼻咽癌协作组推荐全国试用的分类标准如下: T 原发癌: T0未发现原发癌灶; T1肿瘤局限于鼻咽腔的一壁或两壁交界处的病灶; T2肿瘤侵犯两壁以上,但未超腔; T3原发癌超腔,有颅神经侵犯,有颅底骨破坏; T4有T3的两种情况以上者。 N 颈淋巴结转移: N0未摸到颈淋巴结肿块; N1颈深上组有活动的淋巴结肿块(3×3cm大小作参考); N2颈深上部位以下至锁骨上范围有淋巴结肿块,或颈部有活动受限制或固定的淋巴结肿块(一般在8×8cm以内);N3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肿块大于8×8cm以上。 M 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M1有客观指标证实(活检、X线照片、超声波等)有远处转移者。 临床分期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T0-2N1M0; Ⅲ期——T3N0M0,T3N1M0,T0-3N2M0;Ⅳ期——T4N0M0,T4N1-2M0,T0-4N3M0,M1。 治疗 鼻咽癌病人的治疗以放射线外照射为主(深X线,60钴或加速器),并辅以鼻咽腔内镭模治疗。放射治疗鼻咽腔组织量应达5500~7000rad,颈淋巴结转移组织量5000rad,颈部没有转移应进行预防性照射,组织量3000~4000rad,可连续分次或分段照射。对鼻咽腔原发癌或颈淋巴结转移癌放射治疗后的局限性残余病灶或复发病灶可考虑手术切除。结合病人具体情况,放射治疗前后可结合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支持疗法等。化学治疗常用药物有顺双氯氨双胺铂——PDD、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争光霉素、MTX等。给药途径有全身化学治疗、动脉插管化学治疗和半身化学治疗。可用单药,或用多种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49.5%。 ☚ 咽部恶性肿瘤 咽局部常用药物 ☛
鼻咽癌 鼻咽癌发生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称“鼻咽癌”。由于病变部位较深,古人缺乏必要的器械进行检查,因此没有专门的记述。但对于鼻咽癌的常见症状,如单侧鼻塞、头痛、耳鸣、耳聋、痰涕带血、颈淋巴结转移等,都分别有所记载。如《外科正宗·卷4》说:“失荣者……其患多生肩之已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可见失荣是发于颈部的癌证,它包括了颈部的原发癌和来自鼻咽部等部位的转移癌。除此,在上石疽、瘰疬马刀、鼻渊、控脑砂、衄衊等病中也有鼻咽癌症状的类似记载。因为鼻咽部中医称为颃颡,故鼻咽癌又称颃颡癌。 鼻咽癌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有关,每因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常,邪毒乘虚而入,逐渐结聚成癌。如《医宗必读·卷7》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脏腑的失调,以肝脾为主。当情志不遂,悲怒忧思,伤于肝,疏泄失常,肝气郁结,气郁日久,气血凝滞经络,结聚成块,或过食辛辣厚味,内伤脾胃或肝郁犯脾,以致脾胃升降失调,脾伤则运化失健,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久则痰涎结聚而成肿块,或由于气血或痰浊积聚日久,化火化热,火毒结聚,或因素体蕴热,肝胆火盛,加以邪热内困,循足厥阴肝经之脉,上逆颃颡,灼损肌膜、脉络、致肿块溃破腐烂。鼻咽癌常见的主要症状有: ❶鼻塞:常为单侧,持续性鼻塞,因癌肿堵塞鼻窍而致。 ❷鼻衄:初期多为涕中带血,后期病情加重,可致脉络溃烂,破裂,引起鼻洪。 ❸耳鸣、耳聋:可出现音低声大之耳鸣及有胀闷堵塞感之耳聋。多为一侧,由于肿物堵塞脉络,蒙闭清窍而致。 ❹头痛:常为单侧持续性头痛,若颅底骨质破坏或颅神经受侵犯时,则头痛剧烈。如《灵枢·厥病篇》所描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❺颈项恶核:恶核数量、大小不一,初期可单个活动,增大后互相融合成块,其特点是“坚如石”、“至牢有根”、“皮核相亲”、“推之不移”、“按之不动”。这种恶核,在历代医书中有上石疽、石疬、石瘘、单瘰疬等描述。恶核穿溃后,血水淋漓,秽恶腥臭,溃烂难敛。 癌肿发展,邪毒入脑,损及脉络。临床可出现目瞠不转,口眼㖞斜,视一为二,眼睑下垂,伸舌偏斜,言语涩謇,吞咽困难,食入反呛,眼球突出,衄衊等症状。鼻咽镜检查,可见肿物,肿物好发于鼻咽顶及双侧咽隐窝,多呈菜花状、结节状或溃疡,亦有向粘膜下浸润生长。根据全身与局部结合辨证论治,分为三型: 痰浊结聚:症见头重坠,头痛,鼻塞涕血,痰多胸闷,体倦嗜睡,或见心悸,恶心欲呕,胃纳差,大便溏,舌质淡暗或淡红,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细滑或弦缓,鼻咽肿块色较淡,或有分泌物附着,一般颈部恶核较大,或多个融合成块。治宜祛痰浊,散结聚,和脾胃,选用清气化痰丸,若肝气郁结较甚,气机不宣,可见胸胁疼痛,心烦善怒,可配合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泻火;若脾虚湿重,则配合四君子汤健脾补气。如痰多,颈部肿块巨大,宜配用四生散攻坚逐痰,亦可选加山慈菇、海浮石、昆布、海藻、瓜蒌、皂角刺、白芥子、马勃之类,以消痰散结。 气血凝聚:症见头痛甚,耳内胀闷,鼻涕带血,胸闷胁痛,口苦善呕,舌质红或有瘀点紫斑,苔黄或白,脉弦细或涩、缓。鼻咽肿块暗红,或有血丝缠绕,触之易出血,颈部有肿块。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和肝养阴。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运用,可选加三棱、莪术、生牡蛎、穿山甲等攻坚散结;并选用水蛭、虻虫、土鳖、桃仁、红花、泽兰药物,以破血逐瘀,散结聚。 火毒困结:症见头痛剧烈,心烦失眠,咳嗽痰稠,口干口苦,口渴引饮,口臭,耳鸣耳聋,唇红身焮,痰涕带血,小便赤,量少,大便结,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滑或弦数,鼻咽肿物溃烂,或呈菜花状,或有颈部恶核,且有疼痛。治宜苦寒泄热,散毒消坚,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加减运用。如肝胆火热,热毒炽盛,可配合龙胆泻肝汤,或选加山豆根、甘草豆根、马鞭草、白花丹、青黛、地胆头、夏枯草等以苦泄热毒,大便秘结,胃腑热盛者,选加大黄、玄明粉等药。 此外,鼻咽癌患者,若头痛剧烈,可选加露蜂房、三七、五灵脂、沉香、木香、蔓荆子、藁本等药,亦可服云南白药;如涕中带血或鼻衄可选加旱莲草、白茅根、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白芨、马勃、地稔等药;如脉络痹阻,出现口眼㖞斜、视一为二、伸舌不正、言语不清等症时,可配合牵正散,或选加地龙干、蝉蜕、白芍药、全蝎、蜈蚣、白附子等药。本病属邪实之症,但往往邪实未去,虚象已露,故在治疗过程中,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以毒攻毒,或活血祛瘀,或苦泄热毒均宜酌情选用,灵活施治。用于治疗鼻咽癌的中草药很多,现将常用的大致归类如下,可供选用。 ❶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夏枯草、龙胆草、龙葵、白英、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天葵子、山慈姑、山豆根、甘草豆根、板蓝根、紫草根、士茯苓、葵树子、木鳖子、老鼠簕、山海螺、石上柏、了哥王、猫爪草、虎杖、马鞭草。 ❷活血祛瘀消积: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三七、丹参、五灵脂、土鳖、水蛭、虻虫、鬼羽箭、凌霄花、水红花子、斑蝥、王不留行、丹皮、泽兰、穿山甲。 ❸化痰浊散结聚:瓜蒌、海浮石、山慈姑、皂角刺、贝母、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白芥子。 ❹行气通经,解郁散结:青皮、乌药、橘核、黄皮核、川楝子、柴胡、枳壳、郁金、木香、香附。 ❺软坚散结:海藻、昆布、海带、守宫、蟑螂、鳖甲、牡蛎、玄参、僵蚕。 ❻解毒祛邪镇痉:全蝎、蜈蚣、蜂房、蟾皮、马钱子、红娘子。 目前,常用化学药物和放射线治疗鼻咽癌,这些方法可以大量地杀灭癌细胞,但同时也大量地杀伤了正常细胞,削伐患者的体质,出现消化功能障碍、骨髓抑制等症候群,有的患者,经化疗、放疗,虽肿块缩小或消失,但由于体质虚弱,仍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而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在放疗、化疗的同时及放疗、化疗之后,辨证运用中草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使病者能坚持完成治疗计划,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和转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化疗或放疗,往往伤及多个脏腑,可致阴阳、气血俱虚。阴津耗伤,体内津液不足,不能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孔窍,则致皮肤憔悴,口唇燥裂,舌上无津,口干咽痛,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若心脾受伤,生化之源不足,阴血亏损,血循环不周,血虚不能上奉于脑,则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色苍白,气短无力,四肢麻木,心悸怔忡;若肾精耗损,髓海空虚,则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痰膝软,形寒怕冷;若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水谷不归正化,则致面色㿠白,食少便溏,饮食稍多则吐,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针对这些情况,常用的治法有: ❶益气养阴生津法: 适用于肺肾阴虚和胃阴不足者。常用增液汤或麦门冬汤加减运用。常用的药物还有太子参、沙参、玉竹、石斛、花粉、葛根、女贞子、五味子、百合、竹茹之类。 ❷健脾养心补血法:适用于气血亏损者,常用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等加减运用,常用的补血药还有鸡血藤、岗稔根、首乌、黄精、大枣、桑椹子、枸杞子等。 ❸补肾填精法:适用于真阴亏损,精血枯竭者,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运用,常用的药物还有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益智仁、胡桃肉、桑寄生、杜仲等药;若阴损及阳,出现肾阳虚或阴阳俱虚者,亦可选加补骨脂、熟附子、肉桂、骨碎补、淫羊藿等温补肾阳药。 ❹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者,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运用,常选用的药物如黄芪、五爪龙、千斤拔、谷芽、麦芽等。 ☚ 喉瘤 喉菌 ☛ 鼻咽癌cancer of nasopharynx;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