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鼻及鼻窦的恶性肿瘤较多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左右。在我国,北方的发病率多于南方,据统计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第一位:在南方占第二位,仅次于鼻咽癌。以中年和老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的病因未明,下列因素可能为诱因:
❶长期慢性炎症性刺激。大部分鼻、鼻窦癌的病人,有长期慢性鼻炎、鼻窦炎的病史。
❷经常接触致癌物质。
❸由良性肿瘤转变而来,最值得警惕的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他如鼻息肉、鼻硬结症等也有癌变报道,但病例极少,尚难确定。
外鼻部恶性肿瘤
极少见,根据国内报告仅占全部鼻和鼻窦恶性肿瘤的1%,在日、美等国则较多。肿瘤极大多数是基底细胞癌,少数为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网状细胞肉瘤等,也偶有报道。
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鼻背、鼻翼和上唇邻近等处。初起为豆状小硬结,表面有鳞屑,不红不痛,发展缓慢。经过数月以至数年,逐渐长大,表面出现糜烂和结痂,除去后留有出血创面。以后形成溃疡,缓慢向外扩大并逐渐加深;其边缘较整齐,稍硬,底部不洁,有坏死组织,或有痂皮覆盖。若长期不治疗,可以广泛破坏周围组织。严重者可将鼻尖、鼻翼、鼻小柱、上唇等全部破坏,甚至侵蚀两颊。此种癌肿极少转移,晚期多死于出血和感染。
鳞状细胞癌初起时似赘疣,呈乳头状或菜花形,发展较快。以后肿瘤隆起出现溃疡,易出血,有疼痛,并不断向深部和周围侵蚀扩大。可侵入骨组织,常有颈淋巴结转移。
对年逾40岁,鼻外部发生结节、赘瘤或溃疡数周不愈者,均应作活检,以明确诊断。
液氮冷冻治疗,不论采用密闭冷冻头或喷射法治疗基底细胞癌,治愈率可达到90%左右。治愈后疤痕表浅,不须作整形术。小而浅的鳞状细胞癌疗效亦佳,一般可有半数痊愈。放射治疗对基底细胞癌极佳,对鳞状细胞癌亦可使用。
手术切除应保证有安全边缘,疗效甚佳。但术后需作整形术以修复所切除的组织。对已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则应作颈淋巴结廓清术。
鼻腔恶性肿瘤
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者较少见,多发生于鼻腔侧壁,但也可发生于鼻底或中隔面。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常见,此外尚有基底细胞癌、腺癌、嗅神经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肉瘤有淋巴肉瘤、平滑肌肉瘤、浆细胞瘤、软骨肉瘤等,但较少见。继发者远较原发者为多,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腺癌次之,多继发于上颌窦或筛窦恶性肿瘤。远处转移者可来自肾上腺瘤、乳房癌、胃癌、肺癌、喉癌、脑垂体腺癌等,但甚少见。
发病男性比女性多。癌肿多见于40~60岁,肉瘤发病年龄较轻,约20岁左右,也可见于儿童。早期有一侧鼻塞,初为间歇性,后为持续性。鼻涕带血或经常鼻出血。可有头胀、头闷、头痛。一侧嗅觉减退甚至完全失嗅,但因对侧嗅觉正常往往被忽视。较晚期的病人,肿瘤可侵入鼻窦、眼眶,表现为鼻窦恶性肿瘤的症状。
检查可在一侧鼻腔内发现新生物。癌肿可呈息肉状、乳头状、桑椹状或块状,也可出现糜烂或溃疡,触之易出血; 肿瘤长大后,将中隔推向健侧,致使两侧鼻塞。如肿瘤部位较后,则在鼻咽检查时亦可见及。肉瘤生长迅速,常呈块状,表面较光滑。淋巴结转移常至同侧颈上部及颌下区。凡有一侧鼻塞、血涕或鼻出血2~3周不愈,均应详细检查,包括X线检查和活组织检查。老年患单侧息肉,特别是切除后迅速复发者必须提高警惕,切不可视为一般性息肉,致贻误诊断。
对放射敏感的肿瘤,如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浆细胞瘤等,最好先行术前放射治疗,然后作鼻侧切开术,将肿瘤彻底切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的肿瘤,则应争取早期彻底手术。有可疑的淋巴结转移者,则应作颈淋巴结廓清术。老年体弱、不能承受手术或已入晚期无法根治者,可行姑息性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中草药治疗。
鼻窦恶性肿瘤
鼻窦是耳鼻咽喉科领域中好发恶性肿瘤的部位之一,比鼻腔恶性肿瘤高4~5倍。鼻腔恶性肿瘤只有在早期,肿瘤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时,才能确定其原发部位。晚期肿瘤互相浸润发展,很难区分为鼻腔或鼻窦肿瘤。在鼻窦恶性肿瘤中也存在着与鼻腔恶性肿瘤同样的情况,肿瘤常侵及鼻腔和2~3个鼻窦,只能统称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性别的差异和发病的平均年龄和鼻腔恶性肿瘤相似。
鼻窦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常见,约占70~80%以上,腺癌次之。肉瘤有纤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成骨细胞肉瘤、软骨肉瘤、粘液肉瘤等,但较少见。偶可遇到恶性黑色素瘤。上颌窦是发生恶性肿瘤最多的窦,其次为筛窦、额窦和蝶窦。
上颌窦恶性肿瘤 见“上颌窦恶性肿瘤”。
筛窦恶性肿瘤 原发筛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鼻窦恶性肿瘤的3~5%。继发者较多,主要由上颌窦恶性肿瘤扩展而来。筛窦恶性肿瘤亦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多,腺癌次之,肉瘤则甚少见。
早期如局限于筛房,可无症状,有时偶有出血。侵入鼻腔则出现单侧鼻塞、血涕、头痛和失嗅等症状。鼻腔检查时可见筛泡向内突出,使中鼻道变狭。并有肉芽发生,色呈淡红或深红。有时误认为息肉,触之易出血。切除不久即有复发者,应重行活检。肿瘤可经筛窦纸样板侵入眶内,使眼球向外、前、下或上移位,并有复视。后筛房的肿瘤可侵入球后、眶尖,常致发生突眼、动眼神经瘫痪、上睑下垂、视力减退,直至失明。如侵及泪囊,则有流泪。此外还常出现眶内角隆起,一般无压痛。晚期如侵入颅内,则有剧烈头痛。淋巴结转移常在颌下,或同侧颈上部。
诊断除作鼻内及其邻近部位的详细检查外,还应行X线平片及断层照片检查,对早期和位于后筛区的肿瘤特别需要。活组织检查是确定诊断唯一可靠的方法。对40岁以上的单侧鼻息肉患者,应常规作病理检查。
单纯手术切除或单纯放射治疗,疗效不佳。治疗前应经过详细研究,订出综合措施,一般宜用术前中等量或全量60钴或直线加速器治疗,眼球可根据病情包括在放射野内。放射治疗结束后,休息2~4周,立即施行鼻侧切开筛窦手术,往往需要同时摘除眼球。对年老体弱不能承受手术或已属晚期、手术无法清除者,可行姑息性放射治疗。筛窦恶性肿瘤的预后较上颌窦恶性肿瘤为差。
额窦恶性肿瘤 极少见,发病率仅占鼻窦癌的1%。发病原因可能和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有关。以癌肿为主,肉瘤极少。癌肿中鳞状细胞癌占一半以上,其次为基底细胞癌,未分化癌及移行细胞癌等又次之。癌肿的好发年龄与其他鼻窦癌相同,以50岁上下者多见,男性约比女性多3倍。
早期局限于额窦内时,常无明显症状。如经常有血涕自一侧中道前端下流,则应考虑有额窦病变的可能。中鼻道也可以出现息肉或肉芽样组织,嗅觉将受到影响,因额窦底部较弱,常向眶部膨出,发展后使眶顶及内壁突出,将眼球向外、下方移位。可出现突眼、复视、上睑浮肿,甚至眼肌瘫痪等现象。稍晚,额窦区出现隆起,但不红,无明显压痛。窦前壁被破坏时,则皮下可摸到骨缺损处和结节状块物。不久溃破,则形成瘘管,有肿瘤组织长出。肿瘤常侵入筛区。如侵入颅内,则出现剧烈头痛,可有脑膜刺激症状。晚期有颈淋巴结转移。
早期局限于窦内时不易诊断。X线平片及断层照片有助诊断。确诊有待活组织检查证实。
治疗应采用放射治疗和手术彻底切除的综合措施。晚期则行姑息性放射治疗。
蝶窦恶性肿瘤 原发于蝶窦的恶性肿瘤极少见,继发者可由鼻腔、鼻咽、后组筛窦及脑垂体恶性肿瘤等发展而来。病理分类和其他鼻窦相似,以癌肿较多,肉瘤很少。可有淋巴上皮癌、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淋巴瘤及浆细胞瘤等。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较轻,在40岁左右。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以后可有血性涕,有时也可在蝶筛隐窝发现有肉芽或息肉样组织。枕部或眶后头痛是早期重要症状之一。由于破坏蝶鞍侵入颅中窝,可以出现第Ⅵ、Ⅴ、Ⅲ、Ⅳ等脑神经症状。视神经受压,则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如向下发展,可显示鼻咽顶下塌现象。
早期极难诊断,分析上述症状,进行X线头颅正、侧位片,张口鼻颏位和断层照片有助诊断,最后确诊则有待活组织检查证实。
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辅以手术切除。手术途径可采用经鼻侧切开,经筛窦进入蝶窦的方法,尽量切除肿瘤。预后多不佳。

☚ 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上颌窦恶性肿瘤 ☛
000120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