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乳病证名。皮肤小疣赘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由于风邪搏于肌肤,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常发生颈项及胸背等处。初起为粟米大或绿豆大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呈蜡样光泽,境界清楚,中央凹陷如脐窝,呈散在分布,挤之可见豆腐渣样软疣小体,轻度瘙痒。数目由数个至数十个。若皮损数目多时,用紫草15g、薏苡仁15g煎汤代茶,每日一剂; 或板蓝根煎汤代茶。外治在局部消毒下,用消毒针挑破顶端,挤出软疣小体,外涂碘酒,用消毒纱布盖贴。即传染性软疣。 鼠乳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即传染性软疣。常发于颈项及胸背。初起录豆大半球状隆起,表面呈蜡样光泽,逐渐中央凹陷如脐窝,呈散在分布。挤之可见豆腐渣样的软疣小体,轻度瘙痒。 鼠乳病名。俗称“水瘊子”。系好发于胸背部的有传染性的软疣。粟米到黄豆大小,半球状,表面光滑中央有脐窝,质较软,可挤出豆楂样物。以外治为主,刮疣或挤疣,外涂碘酊。 鼠乳shǔ rǔ病证名。指人身上或面部,忽然生长细小的肉疙瘩,形状似老鼠的乳头,故名。《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之状,谓之鼠乳也。” 鼠乳shǔrǔ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由风邪搏于肌肤, 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 或由接触传染所致。常发于颈项及胸背, 初起为米粒大或绿豆大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呈蜡样光泽, 中央凹陷如脐窝, 呈散在分布, 挤之可见豆腐渣样软疣小体, 轻度瘙痒。即传染性软疣。病损多者, 用紫草15克, 生薏仁15 克, 煎汤代茶, 每日1 剂; 或板蓝根15 克, 煎汤代茶。外治: 在局部消毒下, 用消毒针挑破顶端, 挤出软疣小体, 外涂碘酊。 鼠乳shǔ rǔinfective soft wart; infective mollusc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