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黑垆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黑垆土heilu soil

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久经耕种的地带性土壤,它因具有深厚古腐殖质层属性,群众称为黑垆土而得名。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半干润软土(Ustolls)亚纲,与深厚表层的钙积或弱发育半干润软土土类大体相似。在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大部分相当于人为土(Anthrosols)。黑垆土位于栗钙土带以南和𪤁土一褐土带以北,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北、陇东、陇中、内蒙和宁夏的南部,河北张北等地有分布。它常出现在地形平坦,侵蚀较轻的黄土塬区,黄土丘陵区的墚、峁顶部、分水鞍和沟掌处以及河川台地和盆谷高阶地上。
成土条件 黑垆土地区的年平均温度8~10℃,1月均温-8℃,7月均温22~25℃,≥10℃的积温在3000℃左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蒸发量约1600~2400毫米。耕垦历史久远,天然植被已很少,仅见于田埂,地边和崖坡上,以草原成分为主,有黄蒿,冷蒿、本氏羽茅、达乌里胡枝子、酸枣、虎榛子、黄刺玖和丁香等。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糜子、谷子、马铃薯。大量施用土粪是黑垆土的特殊成土条件。土粪是黄土和厩肥堆制的农家肥料,其施入量每年平均为30吨/公顷以上。其中土占70%,厩粪占30%左右,含有机质20~60克/千克,胡敏酸与富啡酸之比仅0.55。(见彩图52)。
成土过程 黑垆土是多元发生的产物,既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黄土沉积过程,又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自然成土过程和人为熟化过程。这些过程的综合表现就是形成双发育层段的特殊剖面构型,即上面的覆盖熟化层段和下垫的古腐殖质钙层土层段。
据研究,古腐殖质层的14C年龄主要集中在距今7500~3500年间。在此期间这里的全新世气候进入了温湿阶段,黄土的沉积速度减慢,古土壤普遍发育。在当时的半干旱并以蒿属为主的草原条件下,古土壤只发育到腐殖质—钙层土阶段。这种古土壤的发生深受黄土岩性(如深厚、疏松、质地均匀和富含石灰等)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很深,土壤有机质可均匀分布到较深土层中,形成的腐殖质层常深达60~100厘米,但腐殖质含量仅10~20克/千克。在古腐殖层以下均形成碳酸钙含量不一,但以假菌丝状为主的石灰淀积层。这两个古土壤层之间无粘化层发育,最高粘粒含量层次常与古腐殖质层一致。这表明,下垫的古土壤尚未发育到褐土阶段,而类似栗钙土或黑钙土阶段。
大约从距今3000年开始,北半球又普遍进入了持续约500年的干冷新冰期阶段。在此期间冷高压系统强化,黄土沉积速度加快,于是在古土壤层段以上形成黄土覆盖层(约20厘米),致使古土壤发育间断。以后,气候又慢慢回暖,人类的耕垦活动也逐渐加强,通过长期耕作和大量施用土粪,一方面使覆盖层逐年加厚(增至40厘米左右),另一方面使耕层培肥熟化,形成由耕作层、犁底层组成的人为熟化层段。应该指出,由于大量石灰随黄土和土粪不断加入表土,在人为熟化层段中未见明显的钙积和粘化层形成,但在犁底层仅出现碳酸盐假菌丝或初始阶段的粘粒聚积现象。因而这个层段应是最新形成的人为腐殖质土,它和下部的古土壤构成黑垆土两个不同变更时期的特殊发育层段。在人为影响小的生荒地上也有双发育层段形成,但它是在新黄土覆盖上直接形成的,无人为熟化特征或文化侵入物。
基本性状 黑垆土剖面深厚,生物活动强烈,根孔、暗色填土动物穴和蚯蚓粪等可延深到3米以下。在塬地上长期耕种的黑垆土一般由熟化层、古腐殖质层、古石灰淀积层和母质层等组成。熟化层是长期耕作和施用土粪的产物,厚度差异较大,一般为20~30厘米,但最厚可达50厘米以上,最薄的不足20厘米。呈灰棕色,轻壤质,含有炭屑、炉渣和瓦片等文化侵入物。这一层可分为耕层和犁底层。耕层呈强石灰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疏松、犁底层厚10厘米以上,碎块状或块状结构,容重大(14克/厘米3),稍紧实。在孔壁和蚯蚓粪上有少量假菌丝石灰新生体。古腐殖质层(群众称为黑垆土层),呈暗灰带褐色,厚约50~80厘米或更厚,质地较粘,物理性粘粒达40%左右,粘化现象较明显,块状和拟棱柱状结构,沿结构面,孔壁可见粉状和假菌丝状石灰新生体,下部有少量瘤状和豆状小砂姜。古石灰淀积层厚约150厘米,淡棕带黄,轻壤—中壤土,假菌丝状和粉状石灰新生体少,但瘤状和豆状小砂姜较上层多。再下为黄土母质层,淡棕色、轻壤性,结构不明显,有的有少量砂姜。(见彩图51)。
在理化性质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黑垆土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在10~25克/千克之间,一般以古腐殖质层最高,熟化层较低,向下则逐渐减少;在腐殖质中胡敏酸与富啡酸之比常大于2,与钙结合的比与铁铝结合的腐殖质多4~10倍。黑垆土游离碳酸钙遭到一定淋溶,但耕层由于施用含石灰的土粪,含量常比古腐殖质层高,粘粒硅铝率为3.4~3.6,介于𪤁土和灰钙土之间,各层次基本一致。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表明风化和成土过程较弱。
主要亚类 黑垆土分为典型黑垆土、暗黑垆土、淡黑垆土三个亚类:
典型黑垆土 包括以前的粘化黑垆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侵蚀轻的黄土塬区,如董志塬、早胜塬、洛川塬、长武塬、邠县塬等,其主要性状包括了上述黑垆土土类的基本属性。
暗黑垆土 又称黑麻垆土,主要分布在六盘山以

典型黑垆土的理化性质(甘肃西峰镇)

深度
(cm)
有机质
(g/kg)
全氮
(g/kg)
CaCO3
(g/kg)
阳离子交换量
[cmol(+)/kg]
粘粒(%)粘粒分子率
SiO2SiO2
<0.001mm<0.01mmAl2O3R2O3
2~12
18~28
40~55
60~73
100~115
185~220
12.1
7.0
11.5
11.3
8.2
3.5
1.1
0.6
0.8
0.9

74
62
52
68
121
139
9.45
9.08
13.07
13.13
12.24
8.38
14.8
15.0
20.4
20.2
18.4
14.0
29.8
28.8
39.2
39.0
33.2
29.8
3.58
3.41
3.54
3.30
3.33
3.40
2.78
2.72
2.74
2.58
2.57
2.65
西,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丘平坦处,气温低(年均温3.8℃),有效降水相对较高,故有机质含量较高,1米内有机质加权平均值为20.7克/千克,其中以古腐殖质层最高(22~24克/千克)。碳酸钙有明显的淋淀现象。粘粒含量上下变化不大,仅粉粒(<0.02毫米)含量在古腐殖质层有所增高,说明粘化作用很弱。
淡黑垆土 又称轻黑垆土,分布在黑垆土带的最北部,气候比较干燥寒冷,主要发育在砂黄土上,下部常为砂土。有机质含量与质地砂粘关系密切,土表至1米内有机质加权平均值在8克/千克上下。根据粘粒和物理性粘粒最高含量深度处于10~40厘米判断,覆盖层遭受较强风蚀,故土层薄。碳酸钙含量一般较低,在砂粒含量达60%以上的土壤中除表土和钙积层外,皆在1%以下。
改良利用 黑垆土适种小麦,其次为谷子、糜子、高粱、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油菜、胡麻、豆类、荞麦种植也广。就地区看,西北部以燕麦为多,东南部可种烟草、花生、棉花、大麻等经济作物。蚕桑分布也颇多,还盛产桃、枣、柿子、梨、核桃、葡萄等果树。黑垆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春夏干旱明显,缺乏氮、磷养分和水土流失。改良的主要措施:❶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作好水土保持工作。塬区平整土地,培地埂,建设基本农田,截留雨水,防止水土流失。缓坡地采用修筑梯田等高耕作沟垅种植和区田耕作等蓄水保墒措施。陡坡地和沟边应大力种草造林,修地边埂和种植护坡灌木,搞好沟壑水利工程,以防治山洪,固定沟床,拦泥淤砂,变沟壑为川台地。
❷合理耕作,适当深耕,对黑垆土的蓄水保墒增强抗旱能力有重要作用。
❸黑垆土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足,故增施有机肥料,配施氮、磷化肥,定期轮作绿肥牧草如草木犀、苜蓿草、芸芥、苦豆,能显著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黑垆土heilu soil

暖温带半干旱黄土塬区由黄土发育、长期耕种熟化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陕北、晋西北、陇中、内蒙古和宁夏南部的黄土塬面及台地上。具有深厚的腐殖质积累、弱度黏化和明显的碳酸盐淋溶淀积过程,但无盐化。剖面构型为耕作熟化层、古耕作层、垆土层(腐殖质层)、碳酸钙淀积层、母质层。耕层及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仅1%左右,碳氮比7~10。黏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有少量蒙脱石及高岭石。颗粒组成以粗粉砂为主(占50%以上),黏粒含量15%~20%。碳酸钙含量,耕作层为8%~10%,钙积层可达15%。黑垆土为当地主要的旱作土壤,利用中要加强水土保持和增施氮、磷肥料,实行粮草轮作。

黑垆土

以具有深厚黑色垆土层而得名。过去称“灰褐土”、“退化黑钙土”、“黑土状栗钙土”等。主要分布在中国陕北、晋西北、陇东、陇中地带,内蒙和宁夏南部也有分布。剖面由耕作熟化层、古耕作层、垆土(腐殖质)层、石灰淀积层和黄土状母质层构成。熟化层厚20—30厘米,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1—1.5%。垆土层暗灰色,厚50—80厘米,有机质含量不高。黑垆土是黄土高原上肥力较高的旱作土壤。

黑垆土

黑垆土heilutu

境内渭北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带性土壤。面积15.29万公顷,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5.28%,分布于长武县、彬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及乾县、礼泉县北部的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处于陕西省黑垆土带的南缘,是黑垆土带向关中褐土带的过渡性土类,其主导成土过程是腐殖质累积,同时附加粘化。境内有粘黑垆土、红垆土、垆化黑垆土3个亚类。粘黑垆土位于黑垆土带最南部,面积13.57万公顷,占黑垆土面积88.8%,主要分布在长武原,彬县新民原、北极原,旬邑县张洪原,淳化县润镇原、十里原,北仲山、嵯峨山麓缓坡地带也有零星分布。海拔在900米~1300米,水热条件较其他黑垆土亚类优越,土壤粘化程度高,土耕层质地较轻,疏松易耕,适耕期长,且富含腐殖质,是境内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农耕土壤之一。垆化黑垆土是一种黄土状的农耕土壤,处于黑垆土带,但不具有黑垆土的诊断层次,如埋藏腐殖质层不明显,全剖面呈黄土特征,可划分出耕作层、过渡层、母质层等层次,土体结构表面有石灰假菌丝和盐霜般的石灰膜,在黑垆土带占有较大面积。

☚ 黑白花奶牛   黑松林水库 ☛
黑垆土

黑垆土

属钙层土纲。是在干旱温凉或较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 经过长期耕种过程中施入土粪和黄土陆续风积形成的一种主要地带性土壤。因其有较深厚的黑色垆土层,故名 “黑垆土”,群众一般叫“垆土”。据《中国农史》一书记载,黑垆土这个土壤名称, 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陕西关中和甘肃东部。在西汉时期 《汜胜之书》中也写道: “春地气通,可耕坚强地里垆土”。全省黑垆土面积2 796. 65万亩, 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4.12%。其中, 分布在庆阳、平凉的532.21万亩,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 78%;分布在定西、兰州、白银、临夏的1 803.58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66%;分布在天水市、陇南地区的460.86万亩,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68%。大面积分布在这些分布区内地势平坦、侵蚀较轻的黄土塬面(如陇东的董志塬、早胜塬、宫河塬、屯字塬、西华池塬、平泉塬、高平塬、什字塬等塬面)和黄土丘陵地区的梁峁顶部和较平缓的梁峁坡、湾掌等处。黑垆土分布地区, 海拔900~2 500米, 降雨集中, 年降雨量350~600毫米, 年平均气温6~10℃, 年≥0℃的积温2 500~3 900℃, ≥10℃的积温2 000~3 300℃;夏季高温多雨,秋季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温暖干燥;植被稀少,是半干旱、半湿润草原或森林草原。黑垆土类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 一般厚度为0.5~1米, 最厚的达2米以上。成土母质为淡灰黄色疏松的马兰黄土,土层深厚,一般厚度在10米以上,黄土丘陵区厚度达20米以上; 孔隙率高, 总孔隙率在50%上下。地下水位很深,塬区地下水位多在30米以下,为植物根系下扎和充分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观察,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植物的根系深达2米以上,豆科植物根深达6~7米。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促使地上部分茎叶繁茂地下部根系发达。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的旺盛活动, 土壤腐殖质矿化作用亦随之增强。因此,黑垆土腐殖质层虽然深厚,但有机质含量并不高, 一般在1.2%~3.0%之间。据全省1 182个土壤剖面统计, 覆盖层平均有机质含量1. 37%,全氮0.089%,全磷0.068%,全钾1.92%,速效氮 47. 5ppm, 速效磷 8. 6ppm, 速效钾186. 9ppm,碳酸钙11.27%,代换量11.2毫克当量,溶重1.24克/立方厘米;垆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及代换量略低于覆盖层。黑垆土是甘肃省耕种历史悠久,肥力水平较高,结构良好,质地适中,微碱性,能充分调节水肥、气、热,是甘肃的主要农业土壤的一种旱作土壤,适宜栽培多种作物,增产潜力大。应因地制宜,加强条田、水平梯田建设;种植绿肥作物,扩大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旱农耕作栽培技术措施, 改良土壤, 挖掘增产潜力。

☚ 灰钙土   黑钙土 ☛

黑垆土

发育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植被以稀疏草类为主的黄土母质上的具有残积粘化层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北、陇东和陇中地区,广见于残塬、黄土丘陵顶部。该土壤分布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干湿季分明。土壤呈微碱性,粘化作用微弱,钙化作用较强,从表土起便有石灰反应,易溶盐已大部淋失,无盐化现象。有机质累积层深达1米以上,但有机质含量较低,通常只有1%~1.5%。黑垆土剖面深厚,常深达4米以上,生物活动强烈。土体构造由熟化层、古耕层、腐殖质层、石灰淀积层和母质层等组成。土壤疏松易耕,适耕湿度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