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黏性工资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黏性工资理论用工资黏性及其形成的微观机理来解释劳动市场失衡、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并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理论提供微观基础的一种理论。它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工资黏性,以前常称为“工资刚性”,是指对于经济状况的变动(如货币供给的变动、未预期的物价总水平的变动、需求的变动等),名义工资在一定时期内调整缓慢的现象。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Keynes,John Maynard,1883—1946)面对大危机提出了非充分就业的经济理论和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主张。其中,工资调整的困难是其解释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对于工资刚性或黏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却缺乏深入的、具有微观基础的分析,而是简单地归结为制度的、社会的或心理的假定,而这恰恰是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批评的关键之处。面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新凯恩斯主义试图在保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基本结论的前提下,着力于为之塑造坚实的微观基础,并提出了一系列解释工资黏性的理论,主要有:(1) 相对工资论,即工人不仅关心绝对工资水平,而且出于对相对地位的考虑而关心相对工资,从而使得工资具有黏性;(2) 效率工资理论,即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愿意支付高工资;(3) 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即就业工人和失业人员的非完全替代性增加了工人维持高工资的谈判地位;(4) 隐性合同论,即雇主和雇员之间有非正式的合同;(5) 工资的不完全指数化;(6) 交易成本论,即工资调整的交易成本很高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