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黍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黍苗 黍苗《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三家《诗》以为这是召伯慰劳诸侯之诗。二说均不确。朱熹云:“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诗序辨说》)又云:“宣王封申伯于谢,命召穆公往营城邑,故将徒役南行,而行者作此。”(《诗集传》)其说切合诗旨。《大雅·崧高》也叙述召穆公建筑谢邑之事,可参看。全诗五章,每章四句。写召穆公建筑谢邑完毕之后,役夫士卒的欢欣和思归之情。用语浅显简明,对召伯的功绩颂而不谀。 ☚ 采绿 隰桑 ☛ 黍苗
【注释】 ①芃(peng 蓬)芃:草木茂盛貌。膏:润泽。②悠悠:遥远貌。召伯:姓姬名虎,周初召公奭之后,周宣王、幽王时的大臣。劳:慰劳。③任:担荷。辇:人推的车。车:指驾马的车。牛:指驾牛的车。④集:成,完成。盖:通“盍”,何不。云:语助词。⑤徒:步行。御:驾驭车马。师、旅:《周礼》: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这里用作动词,谓带领一师、一旅的军队行进。⑥归处:回家安居。⑦肃肃:快速貌。谢功:建筑谢城的工程。谢,邑名,在今河南信阳。功:通“工”,工程。营:经营。⑧烈烈:威武貌。成:组成。⑨原: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平:治理。⑩有成:成功。 【译文】 黍苗长得真茂盛,阴雨殷勤来滋润。军队南行多遥远,召伯慰劳暖人心。有的推车有的扛,马车牛车一齐上。南行任务已完成,何不赶快回家乡。你走路来我驾车,队伍长长往前进。南行任务已完成,回家安居喜盈盈。快速建成谢邑城,召伯苦心来经营。军队威武特能干。召伯用心来组成。高地低地全治平,泉水河流都疏清。召伯大功已告成,宣王满意心安宁。 【集评】 宋·朱熹:“言芃芃黍苗,则惟阴雨能膏之;悠悠南行,则惟召伯能劳之也。”(《诗集传》卷十五) 清·姚际恒:“此篇与《崧高》同一事分大、小雅者,此为役士美召伯之作,彼为朝臣美申伯之作,此为短章,彼为大篇也。”(《诗经通论》卷十三) 清·刘沅:“首二句已将召公德惠尽言之,下止叙赴役者之乐。事劝功而重赞其功在王室,所谓实处发挥,虚处传神,实无虚非实,虚无实非虚也。”(《诗经恒解》卷四) 【总案】 周宣王时,宣王的母舅申伯来朝,久留不归。宣王为了表示优待,特为其增加封地,并派召伯虎带领士兵,装载货物,先去为其建筑谢城,以为国都。这首诗就是随从召伯前去修筑谢城的人完成任务后在归途中所唱的歌。《大雅·崧高》也叙写这件事,与此诗相为表里,可参读。 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壬心则宁。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不能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根据不足。宋人朱熹说:“宣王封申伯于谢,命召穆公往迎城邑,故将徒役南行,而行者作比”。比较符合本诗的实际,此后学者大抵多同意朱说。清人方玉润说:“美召穆公营谢功成也,士役美之之作”(《诗经原始》)。这首《黍苗》产生于西周全盛时期的宣王时代。周宣王姬静在位四十六年,号称中兴贤王。他曾封其母族申伯于申。同时派遣召伯前去营建谢邑 (在今河南省信阳) 作为申国的都城。召伯,即召穆公。姓姬名虎,封于召国、伯爵。乃周初召公奭的后代。诗中明言其人,因此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古今大体一致。《黍苗》一诗是召伯带领南行营建谢邑的徒役在完成任务之后,归途所作之诗。诗人是此行的徒役,他们对召伯发出由衷的赞美之辞。《大雅·崧高》也写此事,当为同时所作,可以参互比较。 全诗共分五章,每章各四句。第一章写召伯带领士卒 (即朱熹所言的“徒役”) 们开始动身到谢邑。大意是说: 蓬勃生长的黍苗呵! 正在被雨露滋润着。长长的一列南行队伍呵! 召公在热情地慰劳他们呵! 前二句即物取兴,写出春末夏初雨露滋润,黍苗茁壮生长的欣欣向荣景象,显示出诗人们的愉悦心境。黍,可能就是今天的粘黄米。人们在顺利地做完了一件事之后,而且还很满意,那内心的轻松和欢快是难以掩饰的。这支士卒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南出发,如今回忆起来,也感到自豪。何况路上还备受召伯的关怀、照顾、体贴、慰劳呢?诗中不难看出召伯因其关怀群众,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诗中“芃芃”,草木茂盛的样子。“膏”,本义是油脂。这里用如动词,润泽之意。 第二章写完成营建谢邑任务之后归途的情形。大意是说,归途之中,有用人力拉车的,也有用牛车的,都在忙碌地运载着各种辎重。我们的此行任务已经完成,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呢?“任”意为担负,装载。“辇”是用人力推挽的车。“我车我牛”指用牛拉的车。二句说明归途中用尽一切人力物力迅速归家的心理活动。“我行既集”之“我”,与上二句之“我”一样,都不是确指的第一人称代词,这里大多泛指“我们这支队伍”、“我们这帮人”或“我们”。“集”在这里,有成就,完成之意。“盖云归哉”之“盖”,从文意上看是“盍”字的假借无疑。“盍”在古汉语,通何、曷,意为“为什么”。“云”、“哉”都是语气词。前者凑字是句,无有深意;后者带有反诘的语气。 第三章还是写归途中的情形。诗人说,我们这支队伍有步兵,也有驾车的兵。我们或编成师,或编成旅。我们此行任务已经完成,为什么不赶快回到家里安居呢! 后二句与上一章基本相同。“徒”指徒步行走的步兵。御,驾驭,指驾车之兵。师、旅乃是军队的编制。据《周礼·地·小司徒》:“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归处”指回家安居乐业。“处”在这里意为安居。 第四章集中颂扬召伯。意思是说,此行的一切功绩都应归功于召伯。“肃肃”,迅疾,即快速之意,指营建谢邑的工程进展神速。“谢”指谢邑,为周朝在南方的封国之都城。“功”同“工”,指此次建都工程。头二句是说,此次建都谢邑的工程得以迅速完成,全靠召伯的主持经营呵!后二句是说,这支军威雄壮的出征队伍啊,完全是召伯一人统率促成的呵! 这章诗反映了出征士卒对召伯发自内心的赞美。侧面说明了召伯功劳卓著,威信很高。诗人是像对英雄人物那样赞美的。 最后一章,通过谢邑建都的完美,进一步颂扬召伯的丰功伟绩。大意是说,高田洼地都已平整,泉水、河流都已治理清通,说明农田水利都已修整完善。召伯获得如此之成功,就能使周天子即周宣王的心里一定非常安宁了。“原”指高平之地。“隰”指低湿之地。“平”意为治理。“有成”即成功之意。 《雅》《颂》都是统治者的作品,善于歌功颂德。问题在于看它是否有事实根据,如果肆意逢迎阿谀,易合取容,那将毫无艺术价值。本文召伯,功勋卓著,他受到的颂扬是应当的、因此本诗是《雅》诗里有价值的篇什之一。 《黍苗》阴雨膏之②。全靠好雨来滋润。 悠悠南行,南行虽然路遥远, 召伯劳之。召伯慰劳暖人心。 我任我辇,有的拉车有的扛, 我车我牛。马车牛车运输忙。 我行既集③,建筑谢城已完工, 盖云归哉④! 何不大家回家乡! 我徒我御,你走路来我驾马, 我师我旅。编好队伍就出发。 我行既集,建筑谢城已完工, 盖云归处! 何不回乡安居家! 肃肃谢功⑤,快速修建谢邑城, 召伯营之⑥。召伯苦心来经营。 烈烈征师,出工群众真热烈, 召伯成之。召伯用心组织成。 原隰既平⑦,高地低地已治平, 泉流既清。泉水河流都疏清。 召伯有成⑧,召伯大功已告成, 王心则宁。宣王欢喜心安宁。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芃(peng)芃:草木庄稼茂盛的样子。②膏(gao):滋润。 ③集:完成。④盖:通“盍”,何不。⑤谢功:谢城工程。⑥营:经营。⑦原:高平之地。⑧有成:成功。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周宣王时召伯经营治理谢邑的诗,此诗作于周宣王时代,专说召伯奉宣王之命而完成营治谢邑之事。周宣王为一代中兴贤主,他的功业是修明内政,征伐外族,内外都取得新的胜利。周宣王是在其父厉王死后的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继承王位的,起初有周公与召公共立之,重用仲山甫、尹吉甫、方叔与召虎等贤能之人,一举中兴,又出兵赶走𤞤狁,周王室出现了新的气象。有一次他的母舅申伯来朝,其后久留不归,宣王便增加母舅封地于谢邑。并命召伯虎带领官兵,装载货物,去经营申地的谢邑,作为其国都。召伯为之建宗庙,修田地,储粮食,那些随从召伯虎建设申国任务的人便唱出了这首歌。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所作《大雅·崧高》诗,亦叙述申伯迁居申地之事,可参照阅读。《诗序》中又说:“《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很显然,本诗是纪实,没有影射之意,而且成诗已确定为宣王时代,就不会是刺宣王之子幽王事,因此,《诗序》所述,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朱熹说此诗是“宣王封申伯于谢,命召穆公往营城邑,故将徙役南行,而行者作此”(《诗集传》)。方玉润也说:“此诗明言召穆公营谢功成,士役美之之作。”(《诗经原始》) 全诗共分为五章。 第 一章,是写召伯抚慰南行之众。召伯即召穆公,是召公奭的后代,周宣王的贤臣。他曾领兵沿江汉征服淮夷,建立奇功。《大雅·韩奕》:“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又率众营建申国谢邑(今河南唐县),以镇抚南国。本诗为表彰其营谢之功,开头就从南行说起。先以“芃芃黍苗”起兴,说黍苗长得茂盛,是因为有“阴雨膏之”。黍苗在春夏之交最盛,此诗约作于是时,为即景赋诗。说雨水能滋润黍苗,是陪衬。其目的是要以此来赞美“悠悠南行,召伯劳之”。从长安入谢邑,自然是要南行。其南行的长途跋涉之苦,也自然是可以设想的。但召伯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不时地鼓励与慰劳大家,大家便同心同德,心悦诚服地跟召伯一同去营治谢邑。 第二章,是写营谢功成力夫的思乡之情。经过“悠悠南行”到达目的地之后,大家定然是齐心协力共筑谢城,很快就把谢城建筑好了。尽管速度很快,也需数年之久,那些力夫来时是高高兴兴的,干活时必是勤勤恳恳的,现在已完功无事,其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诗笔先回叙“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为南行的力夫,他们回忆从前劳动的情景。“任”、“辇”、“车”、“牛”都是名词,此处已经动化,有负任、挽辇、拉车、驾牛之意。通过艰苦卓绝的劳动,终于建成谢城,即诗中所说的“我行既集”。因为“我行既集”,所以“盖云归哉”。由筑成而思归,其为势所必然。而归途忆及不平凡的往事,也是令人感到无限欣慰的,诗中包蕴着凯旋者的乐趣。 第三章,是写营谢功成兵卒的思归之情。此章是诉说士卒之情,所以用军事术语:“我徒我御,我师我旅。”徒为步行,御是乘车,古代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左传》中说:“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则天子之卿与诸侯同,故有师旅也。”召伯代君行事,故有师旅随从,以做保卫工作,并充任劳动夫役。营谢一去数年,士卒亦是不能回归,必然也产生思乡之情,所以他们说:“我行既集,盖云归处。”“处”为居息之所,即是指故乡家园。召伯南行,师旅跟从,亦是疲惫不堪,现在营谢完工,自当思归望乡。此章与前章相同,不过“我”的内容有别,由力夫换成了士卒。无论是力夫或兵卒,都怅然思乡,也是人之常情。诗中不厌其烦地重复描写,就是反映了南行之众的普遍思乡之情,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情趣。 第四章,是写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营治谢邑的进度很快,很迅速地胜利完工,主要是召伯的治理有方,办事得力,因此一项巨大工程的竣工,自应赞美其功业,所以诗中说:“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肃肃”有严正宏伟貌,亦有迅疾火速状,那样浩大营谢工程,能很快建成,确是要归功于召伯的管理得力,是他苦心经营的结果。营谢告成,从行人众亦当凯旋而归,因而诗中亦说:“烈烈征师,召伯成之。”意即威武雄壮的征师,浩浩荡荡地返回,都是召伯统领和指挥得法,才有今天的胜利。召伯营治谢邑,虽有师旅跟从,但非征伐之事,故征师有征行之师意,重点还是歌颂召伯之功,而非征师之力,诗中轻重厚薄至为分明。 第五章,是写召伯治谢完工之喜。营谢之功,非同小可。召伯完成此任,应该大书特书。他营谢不但建成城池、宗庙,而且治好田地、沟渠,使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这是再次具体描写召伯的治谢壮举。召伯既然已经大功告成,而周宣王也安心了,即诗中所说:“王心则宁。”何楷说:“谢为荆徐要冲之地,封申伯于此,则足以镇抚南国,宣王之心则安也。”(转引自《诗经直解》)最后是篇末点题,用简洁之笔,写出诗之主旨与创作意图,将诗的情节推向高潮。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涉笔成趣,发掘出诗意重心,读后发人深省,启人慎思。 本诗为叙述召穆公营治谢邑之作,与《大雅·崧高》的写申伯人谢有类同之处。《大雅·崧高》为鸿篇巨制,此作用简笔提要,按情节发展,叙写来龙去脉,言简而意赅,以常语而得奇。正如刘熙载所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艺概·诗概》)此诗是诗人用一般常语,即浅显简明的语言,描写事件和发抒感情,算是过了“诗之重关”,用常语得奇,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诗中八次用“我”,说明作者即为当事人,使得诗意人情更为真切。诗人怀有真挚深厚的崇敬之情,让其流于笔端,使得所经所历,所思所感,都从内心感受而变为艺术外化。此诗虽是赞美召穆公营谢之功,但颂而不谀,尽是作者所体验的独特感受,出自肺腑的心声。 黍苗芃芃黍苗, 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 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 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 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 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 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 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 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 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 王心则宁。 蓬勃生长的黍苗,阴雨润泽它。在遥远的南行征途上,召伯慰劳着大家。 我们挑担的,我们拉车的。我们驾车的,我们牵牛的。我们建筑谢城的任务已完成,大概就可以回家了。 我们步行的,我们赶车的。我们或为师,我们或为旅。我们建筑谢城的任务已完成,大家就可以回家了。 谢城的工事多坚固呀,那是因为召伯所经营。行军的队伍多威武呀,那是因为召伯所率领。 高低不平的土地已平整好了,泉水河流都已澄清了。召伯的大功终于告成了,宣王的心里是多么安宁。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 “《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但诗中唯在赞美召伯之功,而未见“刺”意也。朱熹《诗集传》云:“宣王封申伯于谢,命召穆公往营城邑,故将徒役南行,而行者作此。”较合诗意,后世多从。姚际恒《诗经通论》云:“宣王令召穆公营谢,功成,徒役作此。”又云: “此篇与《崧高》同一事,分大、小雅者,此为士役美召伯之作,彼为朝臣美申伯之作;此为短章,彼为大篇也。”所论甚为简当。从诗中径称“召伯”之名与所述之事观之,此诗当作于宣王全盛时期。周宣王姬静在位四十六年,号称中兴贤王。他曾封舅父申伯于谢邑,同时派遣召伯前去修建谢邑(今河南省信阳市)。召伯,即召穆公,姓姬名虎,封于召国伯爵,乃周初召公奭之后,周厉王、宣王、幽王时的大臣。颇受天子的宠信与百姓的拥戴。《召南·甘棠》诗中曾写召伯因在辅助宣王征伐南方的淮夷时在甘棠树下劝农、听讼,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百姓因此而不准砍伐甘棠树。此诗写的就是召伯带领南行营建谢邑的徒役们在完成任务以后,在归途所唱之歌,表达了归家的喜悦情怀,并赞美了召伯的伟大功劳。 首章以雨露滋润黍苗蓬勃生长起兴,兼比召伯对南行徒役的体恤深情。在结构上既有统领全诗的作用,又为人们赞美召伯奠定了基础。二、三两章分别描写参与修建之民工与士兵在完成任务后即将到家的喜悦心情。两章连下十“我”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民工与士兵们各自承担的劳动任务和紧张忙碌的气氛。劳动干劲空前高涨。而这力量的源泉,便直接来自于“召伯劳之”。四、五两章从正面颂美召伯。第四章,歌颂召伯在修建谢邑过程中经营有方、指挥有力的杰出才干。这主要是从“肃肃谢功” (谢邑工事坚固)和 “烈烈征师”(行军队伍威武)两方面来体现的。第五章,进一步歌颂召伯修建谢邑的丰功伟绩。主要表现在“原隰既平”(高低土地均平整)和“泉流既清”(泉水河流已澄清)。对于召伯在修建谢邑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宣王至为满意。“王心则宁”,一句煞尾,是对召伯最好最高评价。言约意丰,力重千钧。诗人的赞美之情便推向了高潮。 本诗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叙事完整,层次清楚。先述徒役之南行,次述修建之盛况,后述召伯之功劳。依次写来,顺序井然。二是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本诗旨在赞美召伯修建谢邑之功,自始至终都围绕修建之事展开描写,不枝不蔓。仅“召伯”一词在诗中就出现四次,突出了召伯这个主人公形象。三是善用叠字,形象准确。如以“芃芃”形“黍苗”之茂盛丛密; 以 “悠悠”写徒役“南行”道路之遥远; 以 “肃肃”赞谢邑之严正坚固; 以 “烈烈”状“征师”之威武。这些叠字的运用,在表情达意方面都极为自然浑成而又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驾驭语言功力之深厚。 黍苗 黍苗〔原文〕 ☚ 采绿 隰桑 ☛ 黍苗 黍苗黍谷的青苗。《曹风·下泉》四章:“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朱熹《集传》:“言黍苗既芃芃然矣,又有阴雨以膏之。”芃芃,美貌。 ☚ 黍 筑 ☛ 黍苗❶借指满目荒凉之景。唐许浑《姑苏怀古》诗: “宫馆馀茎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