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一本无“黄鹤楼”三字,一本“之广陵”作“下维扬”。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黄鹤矶上。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好友。广陵,今江苏扬州。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交待送别之处、送别之时和送往之地,后两句选取孤帆远影的典型江景,烘托离别深情。通篇抒写对故人的情谊,言近旨远,醇厚隽永。尤其后两句是情景兼融,富有韵味的送别名句。唐汝询评曰:“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解》)此诗为李白七绝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①,烟花三月下扬州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黄鹤楼。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李白好友,见《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作者小传”。之:往。广陵:今江苏扬州。诗中不仅写尽题面,而且创造出繁花似锦、深情送别场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唐宋诗醇》卷六)后二句写久立江边怅望帆影尽,托出友情之深,意境含蓄,馀味无穷。 【注释】 ①故人:旧友,指孟浩然。上年秋冬间李白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经襄阳,已与孟浩然结识,故此次在黄鹤楼得称“故人”。西辞:黄鹤楼远在广陵之西,故云。②烟花:形容春天繁花若雾的景象。③影:一作“映”。碧:一作“缘”。空:一作“山”。陆游《入蜀记》卷五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征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 呵,朋友! 你已经辞别了黄鹤楼, 在暮春三月的烟花里, 扬帆直下扬州。 我的心呵, 随着你的帆儿走! 帆影越来越小,渐渐地, 消失在水天空碧的尽头。 只有汹涌的长江水呵, 还在不停地向天边奔流…… 【评】 此诗后两句,虽是写景,但却写出送别的依依深情。“远影”一作“远映”,“碧空”一作“碧山”,陆游曾评:“‘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证》卷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题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 注释 ①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 ②烟花:指繁花盛开的绚烂景色。 ③碧空尽:一作碧山尽,意指船在碧色的天空中消逝了。 赏读 开头两句叙事。交待朋友离开的时间、地点和去向。在烟花三月的暮春季节,在黄鹤楼这个地方,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去扬州。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朋友去扬州应是人生的快事,但是想到朋友分别,仍然会产生留恋之情。后两句写景。黄鹤楼上酒筵饯别结束,与朋友握手话别互道珍重后,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登舟扬帆而去,孤帆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碧空尽头,隐入水天相接之处,诗人仍不忍离去。思绪如面前滔滔江水的诗人,以流向天际的滚滚江水来象征友情和别意,映衬出诗人对好友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李白的胸襟开阔,所以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纤弱感伤的情调,而是显得豪放旷远。全诗写景入神,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且景象阔大,色调鲜明,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赠孟浩然》 诗曰: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崇敬、钦仰之情,无以复加。开元十六年暮春,李白于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临别之际,友情别意熔铸成这首千古不朽的名诗,它以完美的人性陶冶着人们的心灵。 诗的开端一句,从平叙中点明与故人分别在即,故人在黄鹤楼中和李白辞别,就要向东方进发了。“故人”一词,称谓亲切动情,表明两人是故旧之交,含有客中相会故人的喜悦之情与豪爽率直的性格。于黄鹤楼相会送别,更具情趣。沐浴着秀美风光,波涛的洗涤,更有飘然欲仙之感,化于大自然之中。然而当老朋友告辞之时,不免有依恋、孤寂之感。“辞”字准确地刻画出心理定势失去了平衡之态。不是两心相系,两心相依,怎会有此心理的变化呢! 这句诗叙事平直,开门见山,但却深情依依,铭刻在心。 “烟花三月下扬州”,点明故人所去之地,渲染了送别的环境美与烟岚漫漫的氛围。暮春三月,花草芳香,风和日丽。登高临远,放眼望去东方,一路烟花烂漫,直至扬州名都,真是美不胜收。它将为故人伴游。可以慰藉故人羁旅的孤寂之情。诗人因此而略感欣慰自豪,平抑了愁绪翻腾不已的心理。描写意象的生机勃勃,境界壮阔优美,正吐露出盛唐时代的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时代精神,盛世的美音。是美的祝愿,友情的颂歌。又是诗情的升华,由低抑而骤至高昂。 诗的三、四两句一气贯下,剖示出内心的深沉持久的心理定势。站在江边目送故人的孤帆,渐行渐远,终至没于碧空尽处。孤帆虽不见了,可送友的思绪却像长江之水,相送孤帆,寸步不舍。凝神呆望,忘掉了自己身在江边。不是友情之深,何以至此。以孤帆远去、消没的艺术形象作结,虽未言别,但别情离绪却充满着碧空,有如长江水流,波涛汹涌,永无休止。再次表现出他们的友情的深厚真挚。 这首友情诗以平淡的文字,不用典,不雕饰,却刻画出壮美的送别画面,赞美着纯洁淳美的人性,表现为诗情画意之美,遂成为送别诗中的绝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早发白帝城 下一篇:静夜思 → 诗词简介:1)此诗是作者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所作。孟浩然大李白十余岁,李白出蜀,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也深得李白敬佩,故李白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时逢开元盛世,烟花三月,地在天下名楼,两位风流潇洒的朋友的离别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诗意,作者以黄鹤楼上所见长江的浩瀚景色为衬托,抒发对友人的深厚友谊。 2)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黄鹤楼。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李白好友,见《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作者小传”。之:往。广陵:今江苏扬州。诗中不仅写尽题面,而且创造出繁花似锦、深情送别场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唐宋诗醇》卷六)后二句写久立江边怅望帆影尽,托出友情之深,意境含蓄,馀味无穷。 3)李白作。这首送别诗,语言明净华美,境界绚丽开阔,而又含蓄有味,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诗的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写登楼送友。“黄鹤楼”能引起人们诗意的联想。在李白的心目中,这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的孟夫子此次去漫游扬州,真象黄鹤楼上的仙人一样骑鹤飘然飞去。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出友人离别的时令和所去之处。诗人用精炼的文字,画出一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景色,把送别的诗意渲染得格外浓郁。接下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登舟而去,只见一片孤帆,愈去愈远,直到消失;惟有滚滚长江水,在向天际奔流。这孤帆远影和滚滚大江景色,把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无尽思念,都表达出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乃开元十六年(728)暮春之作。一提到武昌黄鹤楼,就会联想到仙人子安骑鹤过楼的故事和崔颢那首叫李白佩服的《黄鹤楼》诗。而在谪仙李白心目中,黄鹤楼应是漫游天下名胜的一个起点,未游黄鹤楼,直是不当游天下名胜。你听:“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他在唱“故人西辞黄鹤楼”时,就给了孟浩然一个同样很高的起点。 一说到扬州,须知那是两京以外最称繁华的大都会,时称“扬一益二”。有个古代笑话,概括世俗的人生三大理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现在孟浩然就要“下扬州”,而且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言下洋溢着多少歆羡之意。烟是个形容词,花是个实词,但烟不是形容花的,通常所谓阳春三月“花似锦,柳如烟”,“烟花”二字可谓得之,其构词之妙在虚实显隐间。 末二句传目送之神:“碧空尽”三字写帆影消失于水天之际维妙维肖,但又象是写飞行,令人神往;行者身不由已随船远去,而送者却久久不能离开,言下一片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唐宋诗醇》说它“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而电影《林则徐》有一个林则徐送奉旨调离虎门的邓廷桢的感人场面,据导演郑君里说,就是用了此诗末二句表达的意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