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一本无“黄鹤楼”三字,一本“之广陵”作“下维扬”。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黄鹤矶上。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好友。广陵,今江苏扬州。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交待送别之处、送别之时和送往之地,后两句选取孤帆远影的典型江景,烘托离别深情。通篇抒写对故人的情谊,言近旨远,醇厚隽永。尤其后两句是情景兼融,富有韵味的送别名句。唐汝询评曰:“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解》)此诗为李白七绝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黄鹤楼。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李白好友,见《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作者小传”。之:往。广陵:今江苏扬州。诗中不仅写尽题面,而且创造出繁花似锦、深情送别场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唐宋诗醇》卷六)后二句写久立江边怅望帆影尽,托出友情之深,意境含蓄,馀味无穷。
 【注释】
 ①故人:旧友,指孟浩然。上年秋冬间李白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经襄阳,已与孟浩然结识,故此次在黄鹤楼得称“故人”。西辞:黄鹤楼远在广陵之西,故云。②烟花:形容春天繁花若雾的景象。③影:一作“映”。碧:一作“缘”。空:一作“山”。陆游《入蜀记》卷五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征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
 呵,朋友!
 你已经辞别了黄鹤楼,
 在暮春三月的烟花里,
 扬帆直下扬州。
 我的心呵,
 随着你的帆儿走!
 帆影越来越小,渐渐地,
 消失在水天空碧的尽头。
 只有汹涌的长江水呵,
 还在不停地向天边奔流……
 
 【评】
 此诗后两句,虽是写景,但却写出送别的依依深情。“远影”一作“远映”,“碧空”一作“碧山”,陆游曾评:“‘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证》卷五)

古代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题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和孟浩然友情深厚,曾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来赞美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岁的朋友。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前景物的刻画描写,抒发对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 ②烟花:指繁花盛开的绚烂景色。 ③碧空尽:一作碧山尽,意指船在碧色的天空中消逝了。
 赏读
 开头两句叙事。交待朋友离开的时间、地点和去向。在烟花三月的暮春季节,在黄鹤楼这个地方,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去扬州。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朋友去扬州应是人生的快事,但是想到朋友分别,仍然会产生留恋之情。后两句写景。黄鹤楼上酒筵饯别结束,与朋友握手话别互道珍重后,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登舟扬帆而去,孤帆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碧空尽头,隐入水天相接之处,诗人仍不忍离去。思绪如面前滔滔江水的诗人,以流向天际的滚滚江水来象征友情和别意,映衬出诗人对好友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李白的胸襟开阔,所以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纤弱感伤的情调,而是显得豪放旷远。全诗写景入神,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且景象阔大,色调鲜明,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赠孟浩然》 诗曰: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崇敬、钦仰之情,无以复加。开元十六年暮春,李白于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临别之际,友情别意熔铸成这首千古不朽的名诗,它以完美的人性陶冶着人们的心灵。
 诗的开端一句,从平叙中点明与故人分别在即,故人在黄鹤楼中和李白辞别,就要向东方进发了。“故人”一词,称谓亲切动情,表明两人是故旧之交,含有客中相会故人的喜悦之情与豪爽率直的性格。于黄鹤楼相会送别,更具情趣。沐浴着秀美风光,波涛的洗涤,更有飘然欲仙之感,化于大自然之中。然而当老朋友告辞之时,不免有依恋、孤寂之感。“辞”字准确地刻画出心理定势失去了平衡之态。不是两心相系,两心相依,怎会有此心理的变化呢! 这句诗叙事平直,开门见山,但却深情依依,铭刻在心。
 “烟花三月下扬州”,点明故人所去之地,渲染了送别的环境美与烟岚漫漫的氛围。暮春三月,花草芳香,风和日丽。登高临远,放眼望去东方,一路烟花烂漫,直至扬州名都,真是美不胜收。它将为故人伴游。可以慰藉故人羁旅的孤寂之情。诗人因此而略感欣慰自豪,平抑了愁绪翻腾不已的心理。描写意象的生机勃勃,境界壮阔优美,正吐露出盛唐时代的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时代精神,盛世的美音。是美的祝愿,友情的颂歌。又是诗情的升华,由低抑而骤至高昂。
 诗的三、四两句一气贯下,剖示出内心的深沉持久的心理定势。站在江边目送故人的孤帆,渐行渐远,终至没于碧空尽处。孤帆虽不见了,可送友的思绪却像长江之水,相送孤帆,寸步不舍。凝神呆望,忘掉了自己身在江边。不是友情之深,何以至此。以孤帆远去、消没的艺术形象作结,虽未言别,但别情离绪却充满着碧空,有如长江水流,波涛汹涌,永无休止。再次表现出他们的友情的深厚真挚。
 这首友情诗以平淡的文字,不用典,不雕饰,却刻画出壮美的送别画面,赞美着纯洁淳美的人性,表现为诗情画意之美,遂成为送别诗中的绝唱。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早发白帝城 下一篇:静夜思 →
诗词简介:1)此诗是作者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所作。孟浩然大李白十余岁,李白出蜀,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也深得李白敬佩,故李白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时逢开元盛世,烟花三月,地在天下名楼,两位风流潇洒的朋友的离别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诗意,作者以黄鹤楼上所见长江的浩瀚景色为衬托,抒发对友人的深厚友谊。

2)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黄鹤楼。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李白好友,见《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作者小传”。之:往。广陵:今江苏扬州。诗中不仅写尽题面,而且创造出繁花似锦、深情送别场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唐宋诗醇》卷六)后二句写久立江边怅望帆影尽,托出友情之深,意境含蓄,馀味无穷。

3)李白作。这首送别诗,语言明净华美,境界绚丽开阔,而又含蓄有味,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诗的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写登楼送友。“黄鹤楼”能引起人们诗意的联想。在李白的心目中,这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的孟夫子此次去漫游扬州,真象黄鹤楼上的仙人一样骑鹤飘然飞去。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出友人离别的时令和所去之处。诗人用精炼的文字,画出一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景色,把送别的诗意渲染得格外浓郁。接下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登舟而去,只见一片孤帆,愈去愈远,直到消失;惟有滚滚长江水,在向天际奔流。这孤帆远影和滚滚大江景色,把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无尽思念,都表达出来了。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唐,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 sònɡ mènɡ hào rán zhī ɡuǎnɡ línɡ 》 
    《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nián dài : tánɡ zuò zhě : lǐ bái 
    年 代 : 唐 作 者 : 李 白 
    ɡù rén xī cí huánɡ hè lóu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ɡ zhōu 。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ɡū fān yuǎn yǐnɡ bì kōnɡ jìn , wéi jiàn chánɡ jiānɡ tiān jì liú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呵,朋友!
    你已经辞别了黄鹤楼,
    在暮春三月的烟花里,
    扬帆直下扬州。
    我的心呵,
    随着你的帆儿走!
    帆影越来越小,渐渐地,
    消失在水天空碧的尽头。
    只有汹涌的长江水呵,
    还在不停地向天边奔流……
  •  ①西辞:从西方离开。黄鹤楼在广陵的西方。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

    ②碧空:有些版本上作“碧山”。

    ③烟花:三月正当春日,烟和花是春天的代表性景物。烟,春天阳气上升所造成的云雾之气。下:顺长江而下。

    ④故人:旧友,指孟浩然。上年秋冬间李白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经襄阳,已与孟浩然结识,故此次在黄鹤楼得称“故人”。西辞:黄鹤楼远在广陵之西,故云。

    ⑤影:一作“映”。碧:一作“缘”。空:一作“山”。陆游《入蜀记》卷五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征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 宋·陆游:“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五)

    此诗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孤帆远影碧空尽”,有的则作“孤帆远映碧山尽”,此外还有作“孤帆远映绿山尽”(敦煌残卷本)的。如作“孤帆远映碧山尽”,当是江行所见,正如陆游所说,“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如作“孤帆远影碧空尽”,则是写出目眺孤帆远去,以至渐失踪影。本诗写送行,就送者的角度来说,自以作“孤帆远影碧空尽”为是,这样不仅合理,而且更富有意境,令人有无穷回味。

    此诗后两句,虽是写景,但却写出送别的依依深情。“远影”一作“远映”,“碧空”一作“碧山”,陆游曾评:“‘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证》卷五)


    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一本无“黄鹤楼”三字,一本“之广陵”作“下维扬”。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黄鹤矶上。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好友。广陵,今江苏扬州。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交待送别之处、送别之时和送往之地,后两句选取孤帆远影的典型江景,烘托离别深情。通篇抒写对故人的情谊,言近旨远,醇厚隽永。尤其后两句是情景兼融,富有韵味的送别名句。唐汝询评曰:“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解》)此诗为李白七绝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赏析1:

    李白结识孟浩然,是在他初出四川不久,正当心高气傲之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由此可知二人的交往,多是把酒临风的潇洒和谈诗论文的快意。即使是离别,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憧憬、向往和希望。

    首句本为点题,但“黄鹤楼”三字一出,便放飞无数想象。“昔人已乘黄鹤去”,“故人西辞黄鹤楼”,仅此一点,就足够两位大才子酿制多少诗篇!这时的李白,肯定是诗兴湍飞,意气昂扬。此情流于笔下,这首诗作便成了一支辽远奔放的畅想曲。
     
    二句紧承首句,交代故人离别的时间和要去的地点。阳春三月,正是繁花似锦的季节。加以“烟花”修饰,便使暮春中的江南大地成了花的海、花的云、花的仙境,诗人心目中这趟旅行之愉快,已尽在这绚丽字句之中了。

     三、四两句,以一派苍茫高远的景色,衬托出一个伫立良久、凝眸瞩望的送行人。孤舟隐没于天际,征帆已融进云间,诗人却仍然不肯离去,他的心正伴着朋友,随江水渐行渐远……


    赏析2:

     

     首二句入笔擒题,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行人的去向,从而毫不费力地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奇丽的送别画图,而且着意强调被送者是自己的“故人”。李白离开四川不久,便和孟浩然有了交往。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曾以美好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位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名诗人的敬仰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思想上的共鸣。按理说,以他们这种飘逸、洒落的气质,适值这“烟花三月”的美好时令,正应该联袂畅游,诗酒同欢,可天不作美,硬是把他们分了开来,这怎能不使多情的诗人倍感惆怅呢?当然,在这若有所失的惆怅之中显然揉和着他对友人深深眷恋的一往深情,这种深情和惆怅之感凝聚在一起,便形成了最后两句情景交融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绝妙的景语,又是绝妙的情语!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景借情以展现,愈见其境界深远;情借景以宣泄,更觉其含蓄无尽。不是吗?故人之舟已远,而送者仍伫立于江岸之上,久久地凝望着,直望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天的尽头,直望到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了浩浩奔流的江水,此时此际,诗人内心那翻腾的思绪,早已跳出了静止的画面,撼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扉;同时,每个灵心善感的读者,也都会受这无尽思绪的影响,把注意的视线投注到自己想象中那广阔的画面之上,从流动的江水中领悟到友情的纯真与永恒。
    这首诗词句秀美,气势流动,虽仅短短四句,却令人捧读之后,回味无穷,馀香满口,堪称绝句中的神品。
     
  • 赏析1:

     此乃开元十六年(728)暮春之作。一提到武昌黄鹤楼,就会联想到仙人子安骑鹤过楼的故事和崔颢那首叫李白佩服的《黄鹤楼》诗。而在谪仙李白心目中,黄鹤楼应是漫游天下名胜的一个起点,未游黄鹤楼,直是不当游天下名胜。你听:“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他在唱“故人西辞黄鹤楼”时,就给了孟浩然一个同样很高的起点。

    一说到扬州,须知那是两京以外最称繁华的大都会,时称“扬一益二”。有个古代笑话,概括世俗的人生三大理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现在孟浩然就要“下扬州”,而且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言下洋溢着多少歆羡之意。烟是个形容词,花是个实词,但烟不是形容花的,通常所谓阳春三月“花似锦,柳如烟”,“烟花”二字可谓得之,其构词之妙在虚实显隐间。

    末二句传目送之神:“碧空尽”三字写帆影消失于水天之际维妙维肖,但又象是写飞行,令人神往;行者身不由已随船远去,而送者却久久不能离开,言下一片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唐宋诗醇》说它“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而电影《林则徐》有一个林则徐送奉旨调离虎门的邓廷桢的感人场面,据导演郑君里说,就是用了此诗末二句表达的意境。

    赏析2:

     李白作。这首送别诗,语言明净华美,境界绚丽开阔,而又含蓄有味,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诗的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写登楼送友。“黄鹤楼”能引起人们诗意的联想。在李白的心目中,这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的孟夫子此次去漫游扬州,真象黄鹤楼上的仙人一样骑鹤飘然飞去。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出友人离别的时令和所去之处。诗人用精炼的文字,画出一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景色,把送别的诗意渲染得格外浓郁。接下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登舟而去,只见一片孤帆,愈去愈远,直到消失;惟有滚滚长江水,在向天际奔流。这孤帆远影和滚滚大江景色,把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无尽思念,都表达出来了。

  • 赏析1:

     这首写别情的七绝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载(730)前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此间李白经常往来于襄阳、江夏一带,结识了比他年长十二岁,诗名已誉满天下的孟浩然,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李白,襟怀宽广,博学多才,志向远大,与诗才品格俱佳的孟浩然甚是投合。李白作有《赠孟浩然》一诗,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黄鹤楼前与挚友孟浩然分别之际,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的开篇点明了李白送别友人的地点和季节,交待了孟浩然此行的去处。黄鹤楼是驰名天下的风景胜地,也是李白和孟浩然时常欢宴的地方,在此送别友人,是颇具诗意的。和李白同时的唐诗人崔颢作有《黄鹤楼》一诗,诗中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此时此刻也有“人去楼空”之感。诗人感到欣慰的是,孟浩然此行所去的扬州,在当时是许多文人学士向往的繁华的都市,而且,他此行选择的又是阳春三月,百花竟妍的佳期良辰。因此,诗人与孟浩然虽依依惜别,并不“凄凄伤感”。“烟花”二字不仅描绘出暮春时节繁花似锦,风光旖旎的景色,还饱含着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前程锦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李白临江远眺,目送友人乘坐的船只沿江而下,直到从视野中消失,那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溢满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描写了类似的情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那流向天际的滔滔江水和渐渐融入碧空中的“孤帆”,亦是诗人阔达高远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此情此景,寓意深沉,表现了诗人虽郁郁不得志,依旧卓然不群,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孤帆勇进”的人生理想。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志。画面美,诗人的情和志更美。

    赏析2:

    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很象一组弥足珍贵的电影镜头,它摄下了 中国文学史上两位著名诗人孟浩然与李白在武昌长江黄鹤楼边分别的 情景。
     第一句,首先推出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道别的大场景。故人, 指孟浩然,黄鹤楼在扬州(即题中的广陵)之西,孟浩然自长江顺流东 下,故说“西辞”。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地方,传说 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地; 又说费文伟曾在此登仙驾鹤。因而, 当镜头将黄鹤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那一个个美好的联想仿佛都可浮 现出来。接着,诗人镜头一转,又推出一幅开阔、秾丽、迷人的阳春 烟景图。烟花,指繁花似锦如烟; 三月,正是春光明媚、流翠飘红的 季节,而扬州又是唐代最繁华富庶的城市之一。这一句虽然是从时间、 地点上点出送别的环境,但画面中洋溢着的浓丽、热烈的气氛,却使 人可以想见诗人送别时心情的浪漫、愉快和对繁华美景的向往。
    第三组镜头是从黄鹤楼上凭高拍摄的,只见诗人将故人送上一叶 扁舟,小舟扬帆起程,渐渐远去,远去。在一片辽阔的背景上,小舟 的远影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后终于隐入碧空之中,消逝于画面 之外,而镜头则定格在奔腾浩荡、一望无际的长江之水上,以浩浩江 水作为全部镜头的结束。
    这首诗在表现上,也很有电影艺术的味道。画面中不带任何解说, 没有一句话直接抒发别情,但是从黄鹤楼、烟花、孤帆远影、碧空、 长江这一个个剪接起来的镜头中,人们尽可用自己的想象去领略其中 的意境,去填充其中的空白。有人说,诗人是把一片留恋怅惘之情暗 含在这浩渺无际的画面中; 也有人认为诗人极写水天空阔之状,是为 了暗示自己空虚寂寞的心情; 更有人认为诗人是以浓郁的畅想曲和抒 情诗的气氛来写离情。这种种理解,正说明这首诗的确情蕴无限,韵 味无穷,能够令人久久地回味与思索。

    赏析3:
     
     黄鹤楼,在武昌西长江边黄鹤矶上。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 此,故称。见《南齐书·州郡志》下。又说蜀费文祎登仙,尝驾黄鹤憩此。见 《太平寰宇记·武昌府》。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扬州去,广陵即扬州。 上联说,老朋友辞别西面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里乘流而下到扬州去。这个 烟花,当指绿柳如烟和桃花如锦说的。韦庄《金陵图》: “无情最是台城 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用烟指柳。这句,《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孙洙 批: “千古丽句。”因为阴历三月正是春光明媚时,烟花正是花柳如锦时, 扬州正是当时繁华的都市,所以构成极为富丽的诗句。
     下联写送别,友人坐船去了,诗人还在岸上望; 友人望不见了,连他坐 的船也看不清楚了,只看见一个孤帆的远影,他还在望; 连孤帆的远影也在 碧空中消失了,他还在望; 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他还在望。这里不写 作者的感情,只写他在望中所见景物,借景物来抒写惜别的深厚感情。这联 的写作特点,好像电影的突写镜头,从故人的辞别,到孤帆,到远影,到碧 空尽,到长江天际流,只映出诗人眼中所见,从中显出诗人的感情来。
    王琦注这两句,引陆游《入蜀记》作“ ‘征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原作是“孤帆远影”在 “碧空”中消失,是在岸上望孤帆所见,消失的是帆影。陆游讲的,是远处 的“征帆”与“碧山”靠近,互相映照,“征帆”是在航行的,经过了碧山,所 以“碧山尽”了。又这景在江中航行者所见,即在另一条船中航行的人所见, 看到远处的征帆与碧山相映照,征帆前进,碧山过去了,征帆再前进,看不见 了,只有长江天际流了。这是陆游在长江航行所见,不是李白在岸上望孤帆 所见,是陆游的再创造。这个再创造可与原句比较。原句是在岸上望孤帆, 是抒情。陆游的再创作,是在船中望远帆,是写景。前者是“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后者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前者如特写镜头,后者如 活动画面,各擅其胜。



历代诗词精品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乃开元十六年(728)暮春之作。一提到武昌黄鹤楼,就会联想到仙人子安骑鹤过楼的故事和崔颢那首叫李白佩服的《黄鹤楼》诗。而在谪仙李白心目中,黄鹤楼应是漫游天下名胜的一个起点,未游黄鹤楼,直是不当游天下名胜。你听:“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他在唱“故人西辞黄鹤楼”时,就给了孟浩然一个同样很高的起点。
 一说到扬州,须知那是两京以外最称繁华的大都会,时称“扬一益二”。有个古代笑话,概括世俗的人生三大理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现在孟浩然就要“下扬州”,而且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言下洋溢着多少歆羡之意。烟是个形容词,花是个实词,但烟不是形容花的,通常所谓阳春三月“花似锦,柳如烟”,“烟花”二字可谓得之,其构词之妙在虚实显隐间。
 末二句传目送之神:“碧空尽”三字写帆影消失于水天之际维妙维肖,但又象是写飞行,令人神往;行者身不由已随船远去,而送者却久久不能离开,言下一片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唐宋诗醇》说它“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而电影《林则徐》有一个林则徐送奉旨调离虎门的邓廷桢的感人场面,据导演郑君里说,就是用了此诗末二句表达的意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