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马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马褂清制,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令等,均服黄马褂。巡幸时,扈从乘舆,以壮观瞻。也赐给有军功的臣下,称为赏穿黄马褂。参阅清昭梿《啸亭杂录·黄马褂》、《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服用》。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黄馬褂 黄馬褂 huángmǎguà 黄色的馬褂。清制,凡領侍衛内大臣、侍衛班領等皆服黄馬褂,皇帝巡幸時,扈從乘輿,以壯觀瞻。對有軍功之臣,亦賞賜黄馬褂。《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内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黄馬褂。” 黄马褂huángmǎguà❶也作“黄马袿”。省称“黄袿”。清代赏赐给侍卫、功臣或皇帝的扈从人员的一种马褂,非特赐不得服用。以明黄色绸缎为之,素而无纹,不施缘饰。穿着时罩在行袍之外。凡穿黄马褂者,有三类人物:一类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因职任而穿,故称“职任褂子”。第二类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乃行围时所穿,称“行围褂子”,俗谓“赏给黄马褂”。第三类是在治国或战事中,建有功绩的朝廷要员,这种马褂无论何时均可穿用,时称“武功褂子”,俗谓“赏穿黄马褂”。第一类“职任褂子”,任职期满或职任解除,即不能再穿。第二类只能在行围时穿,行围完毕即须收起。第三类则任何时候出行在外,均可穿着,且可依式自制。“赏穿黄马褂”是清代政府给予高级将领的最高荣誉,被赐者事迹均被载入史册。为了在形式上有所区别,清朝中期又加规定,凡职任或行巡时所穿的黄马褂,须用黑色纽绊,而立勋受赏所穿的黄马褂,则可用黄色纽绊。最初黄马褂仅赐予满蒙官员,清乾隆十一年之后,亦赐予汉官。道光以后,黄马褂成为赏戴花翎,加封“巴图鲁”称号的补充。《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清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凡巡幸扈从銮舆,以为观瞻。”福格《听雨丛谈·黄马褂》:“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皆例准穿黄马褂,用明黄色。正黄旗官员兵丁之马褂,用金黄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四回:“他还是花翎、黄马褂、‘硕勇巴图鲁’、记名总兵呢。”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二:“大臣立勋,赏黄马褂。亦有行围随扈而赏者,满蒙一二品多有之。汉文职大臣而蒙赏,则自乾隆十一年大学士于敏中始……咸丰军兴以后,以战功被赐者,指不胜屈矣。”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一:“勋臣军功有赏给黄马褂、赏穿黄马褂之分。赏给只所赐一件,赏穿则可按时自做服用。亦明黄色。” 黄马褂清代满族服饰。向例,马褂中以此为最贵,非皇帝特赐或因职任而穿者,不得僭用。凡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前引十大臣、护军统领、侍卫班领,“巡幸”扈从銮舆,着黄马褂,藉壮观瞻,称 “职任褂子”;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叫“行围褂子”,于行围时穿用; 文武勋臣、朝廷要员卓有功绩者,清帝特赐之,以示恩宠,时称“武功褂子”,此种马褂最为崇贵,无论何时均可穿著,其事迹要载入史册。三者形制有别,前两种,纽为黑色; 后者,为黄纽。 黄马褂 黄马褂清代服装。本为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所服。皇帝巡幸时,为壮观瞻,随从人员皆服黄马褂。也赐给有军功的臣下,称为“赏穿黄马褂”。其制见“马褂” 条。 ☚ 皂衫 马蹄袖 ☛ 黄马褂清代的一种官服。以黄色面料缝制的短外衣。马褂,原是骑马的服装,衣长与坐骑齐,袖长及肘。面料用黄,以示恩宠。(1)例穿: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以侍卫补授之上驷院卿、奉震苑卿、武备院卿等皆服之;遇皇帝出巡,其“前引”、“后扈”等大臣、头二等侍卫、豹尾班侍卫亦服之;遇皇帝行围,虎枪营总统、总领亦服之。色用明黄,正黄旗、虎枪营官员改用金黄。(2)赐穿:凡大臣宣劳中外者,亦以此衣为赐。乾隆二十五年(1760),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蒙古郡王巴勒达尔,因扈驾木兰行围有功,高宗弘历赐予黄马褂和三眼花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