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道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道婆女,约1245—?黄道婆 元代女纺织技术家。一名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幼年为童养媳,受封建家庭压迫极深,后逃出家门,躲在一条海船上,流落到海南岛的崖州(今广东崖县),她在海南岛生活三十余年,从黎族人民中学得精湛的纺织技术,元元贞年间(1295—1296年间)由琼州乘坐海船回到家乡。回乡后,就把崖州黎族人民使用的纺织工具引进来,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革新。她推广和改进了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棉纺织技术,并教给乡人,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所出织物—“乌泥泾被”等,行销远近,成为当时江南棉织业中心。时有“淞郡棉布,衣被天下”之谚。她死后,乡人怀念她,尊她为黄娘娘,建有“先棉黄道婆祠”,城中亦建祠,后称“黄婆庵”。清高不骞《乌泥泾夜寻黄母祠故址诗》:“吉贝(织棉花别名)南方物,今栽此地多,织成资赤子,取法自黄婆。”对她的创造作了评述。解放后,1957年4月,上海人民在华泾镇东湾村,重修墓园,树起石碑,记载黄道婆业绩。 黄道婆 《南村辍耕录》 卷二四: 闽广多种木绵,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定。人即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松江府志》 载: 上海西南乌泥泾镇,故有道婆祠。道婆姓黄,本镇人。初沦落崖州。元元贞 (成宗)间,附海舶归,携闽广木棉,种之,纺织为布。教他姓妇女不倦,利被一乡。及卒,乡长者赵如娃立祠奉之。 案: 黄道婆携来棉种,教人栽织,死后,人为之立祠,或亦报赛先棉之意欤? 《陔余丛考》 曰:《琅邪代醉编》 谓棉花乃番使黄始所传,今广东人立祠祀之。盖其种本来自外番,先传于粤,继及于闽,元初始至江南。 《柳南续笔》 卷二: 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地高仰不宜五谷,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植于此地,颇茂。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 《铸鼎余闻》卷三: 明陈三恪 《海虞别乘》 云: 吾邑海乡之种木棉,实始于元。元初,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泾民生计遂裕。妪死,为起墓立祠祀之,知吾邑纺绩断自元始。宝祐、至正间尚未栽木棉云。(今松江、太仓及邑东乡木棉之地,均立庙祀焉。) [案] 黄道婆传授纺织术,为中国科技史之大事件,已为人们所熟知。神而祠之,也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王应奎 《柳南续笔》 论之甚是。然其未能列入祀典,与先蚕齐肩者,或因其为普通劳动人民,难登统治者之殿堂乎? 至于深受其惠的松、太一带的人民,并未忘记她的功绩,其庙祀沿数百年而不绝。 黄道婆宋末元初杰出的棉纺织技术的革新者。江苏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郊区)人。她年轻时曾流落海南崖州,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6)回到家乡,向乡人传授海南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当时棉种已传至长江流域,但棉纺技术还落后,黄道婆引入黎族的踏车,用以轧棉,代替原来用手剥或用铁杖擀的方法。对于棉花加工,则采用黎族的丝弦大弓和檀木弹椎,代替原有的小弓,提高了开棉与除杂的效率。在纺织工序上,黄道婆将手摇纺车改为脚踏,并制成一次可纺3根纱的三繀纺车。在织布技术上,黄道婆对原有的简陋整经工具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连续的生产过程,并将汉族的麻织与丝织工艺技术与黎族的棉织工艺结合起来,织出带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图案,具有很高工艺水平的各种棉布。以前原有的纺织工具及技术只适合加工麻、丝等长纤维,而不适合棉花这种短纤维的加工,棉花种植也不广泛。自从黄道婆对棉纺技术进行重大革新以后,织出的棉布美观、耐用、价廉,成为用途最广的纺织品,从而推动了棉花在中国的广泛种植。黄道婆的家乡乌泥泾在元代已是中国棉业的中心产地,松江府在元、明、清时期是棉业的重要产区。 黄道婆 黄道婆约1245—元初纺织技术家。又名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幼为童养媳,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往崖州(今海南省崖县),在海南居住30余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成为纺织能手。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回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轧、弹、纺、织等一整套新的纺织工具,并在家乡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推弓、纺车和织机的纺织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工艺,促使淞江一带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中心。约13世纪末去世,当地人将其公葬于镇上,并为其修建祠堂,叫“先棉祠”,又称“黄母祠”。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墓重新修整,并重立石碑以纪念其对我国古代纺织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 绿川英子 曾懿 ☛ 黄道婆1245~?元代著名棉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东湾)人。出身贫苦,少年时流落至崖州(今海南省崖县)。她虚心向当地黎族同胞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并融合黎族、汉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成为纺织能手。她于元贞年间(1295~1297)回到松江故乡,致力于纺织工具的改革,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先进技术,对当时的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 黄道婆元代纺织技术的革新者, 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汉族。出身贫苦,曾为童养媳,流落海南岛崖州(今广东崖县),在黎族地区居住数十年,熟悉黎族纺织技术。晚年回乡, 改革棉纺工具。教人“做造杆、弹、纺、织之具”,传授黎族人民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改进了搅车、弹弓、纺车等纺织工具。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黄道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推广传播的先驱。松江乌泥经人(今属上海市),生于1245年,年轻时在崖州学到纺纱织布技术,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回家乡推广植棉和纺纱技艺,松江棉纺织业就此发展起来,布疋远销各地,博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为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道婆 079 黄道婆约1245—?元代女纺织技术家。又名黄婆、黄道姑。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少时为童养媳,后不堪虐待与屈辱,流落海南岛崖州,从当地黎族妇女学得棉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回到故乡,改革纺织机械,教会全乡妇女制造捍、弹、纺织等工具,并创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繀(纺绽)脚踏纺车。又传授错纱、配色、絮花等技术。所制精美棉织品“乌泥泾被”闻名全国,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大大发展。死后当地立祠祭祀。 ☚ 朱克柔 薛景石 ☛ 黄道婆 黄道婆1245-?Huangdaope元代棉纺织业手工艺人。又称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人(今上海华泾县)。幼年做童养媳,因难挨虐待,逃亡至海南岛地区,那里的黎族妇女精于纺棉织布,黄道婆与她们相处30余年,学会棉纺织术,并加以改良,至大、大德年间返回松江,把技术带回故里,同时带回了她改进的棉纺织工具。她的家乡此时的棉纺织技术还很落后。据记载她传回的先进工具有“捍、弹、纺、织之具”(《南村辍耕录》卷24)。捍即搅车,用于除去棉桃中棉籽,在此之前,松江地区妇女主要使用手工方式摘除棉籽,费工费时,效率极低。使用她带回搅车后,“凡木棉虽多,今用此法,即去子得绵,……不致积滞。”(《农书》卷21)弹即弹棉弓。在此之前,江南弹棉用弓极短小,仅有一尺五寸,线弦竹弓。她带回的是长四尺的大弓,以绳为弦,体大而效率高。纺即纺车。黄道婆带回的为三锭纺车,以脚踏为动力源,提高了机械水平,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多锭纺车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黄道婆带回的多锭纺车比欧洲同类机械早出现很多年。她还推广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用这些技术可以织出丰富多采的棉布,如用这种技术织的布被“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南村辍耕录》卷24)棉织品由此开始与丝织品争艳夺奇。松江妇女很快发展了这种工艺,织成的“乌泥泾被”一时风靡全国,乌泥泾镇也因黄道婆的贡献成为棉纺业中心,推动了元代的棉纺织业发展。 ☚ 棉纺织 毛织 ☛ 黄道婆 黄道婆约1245—?元代纺织技术家。又名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松江)人。幼年不堪家庭虐待远逃崖州 (今广东崖县)。居住海南岛三十余年,虚心学习海南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于1295~1296年回到家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轧、弹、纺、织等一整套新的生产工具,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使原来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的乌泥泾,出现了愈来愈多的棉纺织业者,使当地的纺织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乌泥泾镇成为元朝江南地区重要的棉纺织中心。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为纪念她而修建了黄母祠。元代王泽有诗赞道: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炔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归,千楼乌泾夺天造(参见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黄道婆条》)。 ☚ 梁红玉 蛇节 ☛ 黄道婆 黄道婆1245— ?Huangdaopo元代纺织技术家。又称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幼年作童养媳。因不堪忍受夫家虐待,逃出家门,流落到海南岛地区。她在此居住了30多年,与当地黎族妇女朝夕相处,学会了棉纺织术。元贞年间(1295—1296),返回家乡。她把黎族人民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到家乡松江,并加以改革,制成了“捍、弹、纺、织”等一整套棉纺工具(《南村辍耕录》卷二一)。她带回的三绽纺车,以脚踏为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把纺织技术教给乡人,使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她还推广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所织布被之上“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南村辍耕录》卷二四)黄道婆死后,被乡人尊为黄娘娘,为她建祠,纪念她的贡献。 ☚ 文天祥 马可·波罗 ☛ 黄道婆 黄道婆1245—?Huangdaopo元代棉纺织业手工艺人。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县)人。出身于贫苦之家,幼年做童养媳,因不堪虐待,偷逃到一条海船上,并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她在崖州生活了30年左右。向当地的黎族妇女学会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心灵手巧,不但技艺精湛,而且还对纺织工具进行了改进。由于思乡心切,在至大、大德年间她又返回松江故里,同时带回了棉纺织技术和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当时,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还很落后,妇女们主要用手工方式摘除棉籽,费工费时,效率极低。使用她带回的搅车后,去籽又快又好。她还将松江妇女弹棉用的小线弦竹弓改进为长四尺的绳弦大弓,将脚踏的麻纺车改成三绽棉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纱织布的效率和质量。她还推广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出来的布被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与。”(《南村辍耕录》卷24)使“乌泥泾被”名扬四海。从此乌泥泾一带和整个松江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 共工 黄鹤楼 ☛ 黄道婆约1245—?元代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少年因不堪忍受作童养媳的虐待而出走,流落崖州(今广东崖县),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回故里后,改革创新制成一套轧、弹、纺、织等工具,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从而促进了当时种棉和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道婆 黄道婆约1245—?又称黄婆。元代纺织技术的革新家和传播者。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 少当童养媳, 不堪家庭压迫, 流落崖州( 今广东崖县), 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搭海船回乡, 向当地人民传授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的制造及改进方法,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 促使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繁荣发展和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对元代植棉和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的功绩, 曾两次为她建祠。 ☚ 王祯 杨琼 ☛ 黄道婆huang dao poHuang Daopo,woman innovator of textile technique of the Yuan Dynasty 黄道婆元代杰出女纺织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出身贫苦,8岁被迫为童养媳,因不堪忍受婆家虐待,只身流落海南岛崖州黎族地区,受到黎族热情款待。在崖州居住近40年,学会当地一整套先进纺织工艺。晚年思念故土,约在13世纪90年代中,带着黎族的纺织工具返回故乡。后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其中三繀脚踏纺车一手能纺3根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热心教授当地妇女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方法,推动乌泥泾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并逐步扩展到整个松江地区,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织品产地,为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于13世纪末去世,当地人民为感怀其恩德,为其立祠,至今仍受到广大人民敬仰。 黄道婆约1245—?元女纺织技术家。一名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时为童养媳,流落崖州(今广东崖县)三十年,从黎人习纺织技术。公元1295—1296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将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先进技术教给乡人,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展至千余家,所出织物,行销远近,成为当时江南棉织业中心。 黄道婆约1245—?元代女纺织技术家。又称黄婆。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幼为童养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虐待,逃到崖州(广东崖县西)。在海南岛居住三十多年,学得了海南黎族的纺织技术。十三世纪九十年代返回故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生产工具,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乌泥泾一带所出产品,行销远近,闻名全国。她去世后,当地人民为她立祠,以表怀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