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琪翔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黄琪翔1898—1970广东梅县人 黄琪翔1898—1970字御行,广东梅县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六团团长,参加攻克汀泗桥之役,后升任师长、第四军军长。1927年12月任广州卫戍司令,与张发奎等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1930年参加邓演达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任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1933年任李济深等人在福建成立的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次年1月失败后逃往德国。是年11月被推举为在香港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书记。抗战爆发后回国,历任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军训部次长、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青年远征军副司令长官。1947年任国民党政府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回国,旋潜往香港。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部长,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70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 黄琪翔
黄琪翔
黄琪翔1898——1970字御行,廣東梅縣人,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生。童年在私塾就讀。1910年至1911年,入梅縣務本中學、廣州優級師範附中學習。1912年起,先後在廣東陸軍小學、湖北第三陸軍中學、保定入伍生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學習。1919年畢業後,任北京政府邊防軍第一師炮兵團第三營排長。1920年調回保定軍校任炮兵隊隊長。1922年辭去保定軍校職務,任粤軍第一師司令部後方辦事處參謀; 同年6月,改任第一師第一團副營長。參加討伐陳炯明、沈鴻英之戰。1924年1月加入中國國民黨。次年任第一團第三營營長; 8月任第一獨立旅第二團團長。1925年7月,第一師擴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該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六團團長。1926年7月,隨北伐第四軍第十二師進入湖南、湖北和江西。後升第四軍第十二師副師長。1927年初,升任第十二師師長,旋又任第四軍副軍長兼十二師師長; 6月任第四軍軍長; 9月中旬,率部駐廣東; 10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11月與張發奎發動政變,任廣州衛戍司令。廣州起義後,由廣州避往香港。1928年春到日本; 7月赴德國,入柏林大學補習德文。1929年5月回國,寄居上海。1930年5月,鄧演達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第三黨); 8月被選入中央幹事會,並任軍事委員會主任委員。1932年一二八事變,曾到前綫參加作戰,並發動上海行動委員會的同志支援戰争。1933年9月,應邀參與組織福建人民政府;11月任福建人民政府召開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主席團執行主席、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兼軍委會下設參謀團主任。失敗後,於1934年1月,逃往香港; 6月,再度赴德國。次年初,在柏林參加留德學生抗日聯合會。1935年11月,被推爲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總書記。1936年底回國。1937年1月,被任命爲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炮兵監; 10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11月任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1938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7月任軍訓部副部長。1939年10月,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11月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4月,授陸軍中將; 9月調任預備集團軍總司令。1941年6月,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1942年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抗戰勝利後,改任中印公路東段警備司令部司令官。1946年6月,加陸軍上將銜;11月當選爲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7年6月,赴德國,任中國駐德軍事代表團團員。1948年10月回國。年底,由上海轉廣州移居香港。1949年1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9月回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和司法部部長。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武漢市臨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2月任第一届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6月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執行局秘書。1954年8月,任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9月任國防委員會委員;11月任國家體委副主任; 12月任第二届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兼常務委員。1956年2月,改任中國民主同盟第二届中央委員。1959年任第三届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兼常務委員。1964年12月,任第四届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兼常務委員。晚年任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1970年12月 10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著有《軍事演講集》。 黄琪翔 广东梅县人。字御行。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任粤军参谋、副营长和团长,参加讨伐陈炯明、沈鸿英之战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北伐战争中,参加汀泗桥等著名战斗,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军长。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参加庐山“分共”会议,镇压广州起义。1930年赞同邓演达组织第三种政治势力的主张,任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后,主持该党中央工作。1933年参与发起福建事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失败后流亡德国。1936年底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军训部次长、第二十六、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等职。1947年因不愿参加反人民内战,主动要求任国民党政府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去职赴香港,决心归附人民。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1970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黄琪翔1898~1970爱国将领。广东梅县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团长、师长、军长。参加指挥汀泗桥战役。发动反蒋兵变,失败后离开军队。曾参与张发奎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1930年参与邓演达等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活动。1933年在福建参加李济深、蔡廷锴等人的反蒋政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失败后逃往德国。回国后与蒋介石合作,在国民党军委会任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副总司令、政治部副部长、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青年远征军副司令长官。1947年任国民党政府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回国。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部长,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1970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 黄琪翔1898—1970广东梅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37年1月任国民党训练总监部炮兵监。上海“八·一三”抗战,他以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和右翼军副总司令参加作战指挥。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39年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冬,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1942年任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抗战胜利后,曾任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底。潜赴香港。1949年8月,以特邀代表名义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三届政协委员、常委,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第二届中央委员。1970年12月10日病逝于北京。 黄琪翔 黄琪翔字御行、毅行,广东梅县人,1898年9月12日生。1912年后,先后入广东陆军小学、湖北第三陆军中学、保定入伍生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1919年毕业后,在北洋边防军任排长。1920年调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炮兵队队长。1922年南下广州,任粤军第一师后方办事处参谋。同年6月任第一团辎重营营附,后升任第三营营长。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独立旅第二团团长,11月任改编后的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参加了东征和南征。1926年7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攻克平江、汀泗桥等险固重镇。后升任第十二师副师长、师长。1927年4月任第四军前敌总指挥,出师河南。6月回驻武汉,升任第四军军长,10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1月与汪精卫等在广州反蒋,任广州卫戍司令。12月离职去香港。1928年春去日本,同年7月去德国,入柏林大学补习德文。1929年5月护送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移灵南京典礼,后寄居上海。1930年参加邓演达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并任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1933年参与福州事变,任 “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参谋团主任。失败后,经香港去德国。1935年11月任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书记。1936年10月应陈诚之邀回国参加抗日,先后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训练总监部炮兵监。1937年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参加八一三抗战,后改任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1938年2月26日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7月25日调任军训部次长。1939年10月2日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1月26日又改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4月13日任中将,9月8日任预备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6月13日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3年2月23日任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印公路东段警备司令。1946年回重庆。同年6月13日任中将加上将衔。1947年6月去德国柏林,任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回国后,闲居上海,后潜留香港。1949年1月被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回到北平。后以特邀代表资格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部长、法案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0年12月10日病逝于北京。著有 《军事演讲集》。 ☚ 黄朝琴 黄强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