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方法及措施。由于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700吨/平方千米,局部地区高达3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沿黄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黄河上中游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吨,造成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因此,在黄河流域,尤其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是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治理黄河的需要。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是导致当地生活贫困、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黄河泥沙多、治理困难的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1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施行,推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地开展起来。在 “七五” 期间,黄河上中游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水利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水土保持农、林、牧措施的研究,治沟骨干工程技术措施研究,遥感、遥测、电算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等5大类项目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从点到面,从小区、小流域走向大区、大流域,从专项研究治理和局部研究治理到多项、综合研究治理。例如在天水、西峰、绥德设立水土保持试验站,对30多个小流域沟口径流观测站及坡面径流小区作系统观测; 通过对渭河、泾河等大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出一些大流域较为有效的水沙分析方法等; 针对黄土高原实际情况,选育、种植沙打旺等草种和推广早熟新品系,繁育沙棘等灌木良种和推广栽培技术,以及对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持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优化等试验研究等,收到良好效果。
黄河中游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标志着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集中、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共开展了119条,其中已有78条试点小流域通过了验收。通过试点,本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总结出在黄土梁峁、沟坡、沟底布设三道防线,建设以“治坡固沟”为中心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综合防护体系;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提出了 “塬护坡、坡固沟、护坡固沟保塬”的建立综合防护体系和原则; 在火成岩中低山丘陵区探索出 “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田、沟底坝” 的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建立综合防护体系的路子,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试点小流域由过去的单一型经济转向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在黄河中游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由于各种沙棘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不同,它们具体分布地区亦不同,中国沙棘可塑性大,适应性较强,广布于黄河中游各地,其中主要分布在山西的神池、五寨、柳林至陕西的延安、甘肃的环县以东南地区,以吕梁山、乔山、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土石山区和丘陵林区最为集中。沙棘是治理黄河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的优良树种,自1985年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进展迅速,每年发展人工沙棘林80多万亩,累积沙棘林面积已占全国的77.6%,其中天然林881.55万亩,山西、陕西、甘肃沙棘林占黄河中游沙棘林总面积的95.1%,本区既是中国沙棘的分布中心,也是世界沙棘的重点分布区。人工沙棘林发挥出显著的生态效益,促进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以甘肃、山西等地观测数据为例,沙棘林地可减少暴雨径流76%~88%,减少土壤侵蚀97%~99%。右玉县在苍头河两岸营造的以沙棘为主的护岸林,使流沙大减,稳定了河道,据估算,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300万吨~500万吨。在黄河中游大规模种植沙棘防治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的同时,沙棘产品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年产制品约3万吨,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发挥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必须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并把它作为黄河治理的一项基本工作,以便从根本上改善黄河中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态条件,提高本区人民生活水平,减少入黄泥沙量及其对黄河下游带来的危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