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庭坚《寄黄几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庭坚《寄黄几复》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①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 ①北海:指渤海,当时黄庭坚在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商河县境内),地近渤海。南海:即今南海,当时黄几复在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地近南海。案此句乃用《左传·僖公四年》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之成语,以形容相距之遥远。寄雁传书:古人传说鸿雁能传递书信,见《汉书·苏武传》。谢:推辞。②四立壁:形容家中贫无所有,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 “家居徒四壁立。”蕲(qi其):希望。肱(gong公):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左传·定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谓多次折臂,就能懂得医治之法。此处反用其意,说黄几复毋须多经挫折就已精于政务。 【译文】 我住在北海之边,您住在南海之滨。想请南飞的鸿雁捎封书信,鸿雁却推辞说“不能”。往时欢会在桃李芬芳的春天,共饮美酒;别后漂泊江湖,十年来独听夜雨,独对孤灯。您两袖清风,家中只有空空的四壁;却精于政事,知道怎样料理民生。遥想您仍在发奋读书,只是头发已经花白。隔着瘴气弥漫的山溪,猿猴的哀鸣透过那重重青藤! 【集评】 宋·张耒:“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王直方诗话》) 清·方东树:“一起浩然,一气涌出。……山谷兀傲纵横,一气涌现。然专学之,恐流入空滑,须慎之。”(《昭昧詹言》卷二十)) 近·陈衍:“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三四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五六则狂奴故态矣。”(《宋诗精华录》卷二) 今·程千帆:“这篇诗前半写昔日之交情,今天的怀想;后半称赞黄几复不但清贫好学,而且干练有为,然而垂暮之年,还只在海滨作一县令。怜才之意,不平之鸣,都于言外见之。”(《古诗今选》第532页) 今·霍松林:“温庭筠《商山早行》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不用一动词,而早行境界全出,此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确有见地。……总之,此诗善用典实,内蕴丰富,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很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宋诗鉴赏辞典》第505—506页) 【总案】 神宗元丰八年(1085),山谷监德州德平镇,其友黄介(字几复)时知四会县。山谷因不满新政,与德州通判赵挺之等人不合,故分外思念远方之友人。诗中首、颈两联四用先秦两汉典籍中成语典故,运散入律,遂呈兀傲苍劲之貌。颔联则用常语以求张弛之妙,然此常语又因句法之妙而化臭腐为神奇,以乐景衬哀景,以乐情衬哀情,感人尤深。尾联语意悲凉而兀傲之气不绝。对照山谷此时之心境,可知诗中慰黄几复之语亦即自慰,而誉黄几复之语亦即自誉,故此诗实为可见山谷真性情的好诗。 黄庭坚《寄黄几复》黄庭坚《寄黄几复》
【注释】 1.黄几复:名介,与黄庭坚同乡,少时便相往还。元丰八年(1085),黄几复在广州四会县,黄庭坚在德州德平镇。诗叙彼此离合与对故人的系念。 2.寄:托。谢:辞谢,雁以不能传书辞谢。用雁飞不过衡阳故事。 3.“持家”句:言几复家道清寒。四立壁:用《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徒四壁立”。 4.“治病”句:言几复谙练世故,富有才能,不经困难,便可有好治绩。蕲:求。三折肱:反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语意。 5.瘴烟:四会在广东,多瘴。 今译 我居住在北方德平, 君住在南国海滨, 欲寄一封书信,托与那信使大雁, 大雁飞不过衡阳,故辞以不能。 当年相聚,有美酒一杯, 伴着桃李花开、拂面春风。 十年离别,在江湖飘泊, 夜雨敲窗,孤影对灯。 几复兄呵,你持家—— 只有清寒的四面墙壁, 几复兄呵,你治国—— 富有经天纬地的才能。 想来你读书勤功,头发已白, 隔溪有猿哭哀声, 烟瘴竹藤。 黄庭坚《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 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诗歌写作的理论,对宋诗和后世很有影响。四立壁:形容家里贫穷。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肱为,胳膊。瘴:南方湿热的气体,传说能致人病。 入选理由: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本篇就是其诗歌理论具体运用的作品;“桃李”两句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诗词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作者在今山东地方任职,黄几复在今广东地方任职,所以诗句用“北海”、“南海”表示。两人是少年时的朋友,于今已许多年不见面了,想念是人之常情,不过这首诗并不是只抒发怀念朋友的感情的,还有更深一层的对现实的不满和牢骚包含其中。首联就有妙思,由于两地遥远,因此假想大雁也推辞带信,因为根据习惯大雁只飞到衡山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了,可见有天涯海角之远的意思。颔联被同时代的诗人张耒称为“奇语”,奇在全由名词性结构组成,没有谓语部分。这样的组合意象集中,而且在此处显得情深韵长。上句说曾在京城相聚,难忘欢乐;下句说分别太久,思念常在。情感尽含在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的形象之中了。颈联称赞朋友的清廉和才能,用治病技术高超来比喻其行政也能驾轻就熟,这一联是黄庭坚诗歌理论应用的例证。他曾说过“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的话,“持家”一句连用了五个仄声字,这是违犯格律的,但为了表达的需要,违犯格律他也不在乎了。尾联虚想朋友鬓发斑白,但还在努力学习,加强修养,既表示钦佩,又表示担忧,因为朋友所处之地是瘴气很多的地方,连猴子都因此而哭泣。对朋友的不被重用,当然也对自己的沉沦下僚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黄庭坚《寄黄几复》黄庭坚《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①。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③。 ·注 释 ①“寄雁”句:衡山有回雁峰,相传雁飞至此而回,不再南去。几复已在衡山之南,所以托大雁传书,大雁也要辞谢了。 ②蕲(qi):求。三折肱:一说借用的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为他是个好医生,因他积累了经验。这里反用其意,以治病喻治政,说几复不求“良医”虚名而三次把手臂折断。意谓几复办事求实,不图虚名。 ③瘴(zhang):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温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导读入境 黄庭坚与黄几复少年交游,感情很深,为几复写过很多诗。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此时黄庭坚与黄几复已分别十年。当时黄几复在广州四会县,诗人在德州德平镇,这两个地方都是沿海地域。 我和老友几复一个在北海,一个在南海。隔海相望,彼此怀念却不得相见。听说有鸿雁传书的可能,我就托雁儿捎几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是为了那“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原因吗? 想那很久以前,春风和煦,桃李芬芳。我们把酒论诗,山南海北,海阔天空。何等洒脱,又是何等惬意。而今,你我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痛人心脾的日子已延续了十年之久。当初“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欢会何其短促,而这“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飘泊又是多么漫长。现在你作为一个县的长官,清正、廉洁,家中贫穷无所有。你是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治国救民之中。你不求“良医”虚名,为民办实事,而且还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可结果呢? 却多年得不到升迁,只能在充满瘴气的藤林隔着溪水听那猿猴发出的哀鸣。 ·赏 析 这是一首反映老友间离别之情的诗。诗的内容情真意厚,感人至深。在写法上充分利用了对照的手法,“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哀”与“乐”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少”与“多”的对照。“一杯”欢情显得那么短暂,“十年”又是那么绵绵无期。快乐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眼前的思念都在强烈的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用典,“寄雁传书”这是一个用得很普遍的典故。杜甫在秦州作《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几时到”已是用法娴熟,然而,黄诗却在信手拈来之时,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点铁成金。“三折肱”,本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黄诗化用了“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典故,称赞了他的老朋友黄几复善于治国为民的政绩。 ·思考题 这首诗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在内容上有些相似,试比较两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离别类撰稿:童继红 崔承枢 魏惠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