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兴1874—1916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辛亥革命领袖之一,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1905年与孙中山共组中国革命同盟会,1911年在香港组织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任部长,发动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任战时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二次革命”,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病逝于沪。著有《黄兴集》、《黄克强先生全集》等。
原名:黄轸
字:庆午、庆武、近午、堇午、堇坞、碖午、碖吾
号:杞园、克强(一说为字)
化名:张中正、张守正、李有庆、李寿芝、李经田
日文名:冈本、今村长藏
别名:生涯一巷书斋主人、经武、竞武、琴五、静坞
职称:黄留守

黄兴1874—1916

黄兴


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幼入私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录为县学生。1898年被优选保送入武昌两湖书院,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情戊戌维新变法。1901年夏毕业于两湖书院。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速成师范,与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介绍西方科学文化。次年留日学界反对沙俄侵占我东北三省,掀起拒俄运动,参加拒俄义勇队,组织“暗杀团”。1903年夏离日本回长沙。1904年在长沙发起成立华兴会,任会长,策划长沙起义,事败逃日本。次年佐孙中山成立同盟会于东京,任执行部庶务(相当协理),当时人们把他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此后集中力量从事武装起义。曾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密切联系,共同议定于1904年11月16日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在长沙起义,但由于事泄未果,而亡命日本。1907年发动钦州、防城起义,又发动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翌年发动钦州、廉州起义,并参加河口起义。宣统元年(1909年)受孙中山委托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次年发动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春,与赵声等在香港成立领导武装起义的统筹部,曾被举为部长。4月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督署,在激战中负伤断二指,事败出走香港。7月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黄写信支持,主张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不久,武昌起义爆发,于10月28日由上海赴武汉,任战时总司令,指挥汉口、汉阳战事。汉阳失陷后,辞职赴上海。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黄任陆军总长,在南北议和中,向袁世凯妥协,同意举袁为总统。袁世凯窃国后,被委为南京留守府留守,后又任川粤汉铁路督办。1913年“宋案”发生后,初对武力讨袁缺乏信心。二次革命爆发,出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败后逃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总结革命失败经验,归因于党内精神涣散,党员不听话,对黄兴拖延举兵时间有所责难,提出组织中华革命党,规定党员入党要立具严格誓约、打手印等手续,黄兴拒不参加并且不赞成重组新党,由此与孙中山一度不合,但仍拥护孙中山。旋因胃疾发作赴美疗养,继续向华侨宣传三民主义。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在云南举兵讨袁,黄为护国军募款筹措军饷。次年返回上海,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关系。10月31日病逝。其文著汇编为《黄兴集》。在首义之区的武昌,建有黄兴铜像和拜将台纪念碑。

黄兴

中华民国大元帅黄兴小传(初集)
黄 兴
黄克强、蔡松坡轶事
愤满子
振汉子
天忏生 冬 山
石印本1册
光复社1902年版16页
上海文艺编译社1916年版,(台湾)文海出
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辑(总
499—500)影印本144页
黄克强先生荣哀录 1917年印行
黄兴传记刘揆一京津印书局1929年版78页,(台湾)帕米
尔书店1952年版43页,(台湾)文海出
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辑(总
68—70)影印本72页
先烈黄克强先生逝世纪念日 民团周刊社1939年版20页
黄克强何伯言青年出版社1945年版120页、1946年再
版106页
黄兴传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
会1949年版23页
黄 兴
黄 兴
黄兴评传
林增平
常 谊
左舜生
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版
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37页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3月版
213页
黄克强先生事略 (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编纂委
员会1973年版28页
黄克强先生传记陈维纶(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10月版
318页
黄克强先生纪念集杜元载主编(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编纂委
员会1973年10月版432页

黄克强先生年谱李云汉(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3年版446页
黄兴与中国革命
铲除世界一切障碍之使者——黄兴传
(美)薛君度著 杨
慎之译
白慈飘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284页,
(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9月版254页
(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0年5月版
189页
黄 兴
黄兴年谱
黄克强先生兴年谱
黄 兴
谭本龙
毛注青
杨恺龄
毕万闻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版114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版302页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55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版123
黄 兴 民国报1911年11月21日
胡適与黄兴
何成濬谈黄兴
黄兴与萱野长知
黄克强上国父述革命计划书
论黄兴
李 敖
王理璜
陈固亭
陈固亭
金冲及 胡绳武
*中央日报1955年3月27日
*中央日报1956年10月10日
*中央日报1957年10月19日
*中央日报1958年3月29日
文汇报1962年2月23日,历史研究1962
年3期,中国近代史论文集第863页,辛
亥革命史论文选(下册)第1148页
辛亥革命后的黄兴和江浙立宪派章开沅文汇报1963年5月30日,辛亥革命史论
文选(下册)第1175页
黄兴留日年月考
黄兴留日正确年月补正
国父与黄兴先生革命之追忆
薛君度
毛一波
孙 科
*中央日报1965年7月22日
*中央日报1965年7月28日
*中央日报1966年11月1日,*孙科文集
第3册第1524页
黄克强先生与国父
黄兴的故事
访黄振华女士谈开国元勋黄克强先生
黄公国葬忆犹新
黄兴归葬麓山补述
元戎兼诗人的黄兴
忆祖父黄兴体育活动二三事
黄兴脱险的经过
周世辅
张柱国
黄肇珩
姜治方
毛注青
吴泰昌
黄伟民
黄 良
*中华日报1966年11月29日
*联合报1971年3月29日—4月15日
*国语日报1971年6月26日
长沙日报1980年5月3日
长沙日报1980年6月9日
解放日报1981年1月27日
湖南日报1981年2月28日
羊城晚报1981年4月17日
黄 兴
黄 兴
周天度光明日报1981年9月19日
人民日报1981年9月24日,中华民国史
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辑第1页,民国
人物传第1卷第35页
黄兴与广西三次起义
孙中山的战友黄兴
我和黄兴总司令
碧雨黄花浩气长存(生父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的片断回忆)
莫 杰
余志恒
傅希奕
黄一中
广西日报1981年10月5日
人民日报1981年10月7日
长江日报1981年10月11日
团结报1982年3月27日
黄兴也是武术家
一代伟人黄兴
黄兴对辛亥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纪念黄兴
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万天石
曹月望
李宗一
团结报1982年6月26日
光明日报1984年6月27日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25日,新华月报
1984年10期
读其诗,观其书,黄兴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
王启初团结报1985年3月30日
黄兴与武汉
追悼黄克强蔡松坡两先生详志
刘庆平 闻 驿长江日报1985年10月31日
中国实业杂志1917年第8年第1期
黄克强及其手迹
黄克强与辛亥革命
黄克强先生二三事
佩 苇
吴伟士
张知本
中学生1935年59期
*畅流1951年4卷5期
*革命思想1956年1卷5期

黄克强与陈英士(上、中、下)耘 农*新中国评论1956年11卷5期—1957年
12卷1期,*现代政治人物述评(上卷)
第77页
黄克强先生在日本的革命活动
黄克强与胡汉民先生
论黄兴
我的父亲黄克强先生
陈固亭
王集丛
卫庆怀
黄一欧
*畅流1957年14卷10期
*政治评论1961年6卷2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2期
*春秋1964年1卷4期,*自由谈1978年
29卷10期
黄克强与湖南明德学堂
黄克强先生逝世五十年
尹遂望
薛君度
*春秋1965年3卷6期
*传记文学1966年9卷4期,*中国一周
1966年864期
黄克强先生轶事种种侯 畅*艺文志1966年13期,*中国一周1966年
864期
黄克强先生轶事
黄兴评传
革命先烈黄兴先生
陈鹏仁
左舜生
*政治评论1967年19卷1期
*传记文学1967年10卷3期—11卷2期
*美哉中华1969年12期
黄 兴(1874—1916)李云汉*传记文学1974年25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217页
黄兴与明德学堂黄一欧*湖南文献1976年4卷1期,辛亥革命回
忆录(二)第132页
黄克强先生其人其事
黄克强外传
回忆先君克强先生
吴湘泉
蛰 仙
黄一欧
*生力1976年10卷101、102期
*湖南文献1977年5卷2期
*湖南文献1977年5卷4期,回忆辛亥革
命第174页,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
608页,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93
页,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本)第1辑
第86页
黄兴与蔡锷
论黄兴与辛亥革命
黄兴与宫崎寅藏
“黄兴乙巳回湘历险”订谬
论武昌首义中的黄兴
黄克强与辛亥革命
只手能举百钧的黄兴先生(上、下)
黄兴在汉阳失守后是否提出过放弃武昌的主张
黄兴与孙中山的友谊
黄兴将军与刺客高君
蔡学忠
(美)薛君度
毛注青
毛注青
皮明庥
沈云龙
江 汉
石芳勤
马 平
(日)宫崎滔天著
陈鹏仁译
*近代中国1978年5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0年1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0年2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0年2期
武汉师院学报1980年3期
*传记文学1980年37卷5期
*今日中国1980年106、107期
武汉师院学报1981年2期
历史知识1981年3期
*东方杂志1981年15卷3期
试论黄兴杨慎之求索1981年4期,辛亥革命在湖南第280
《黄兴年谱》中几条史事日期的考证
梨园界欢迎黄兴
黄 兴
黄兴与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的先驱者黄兴
黄兴“登台拜将”与黎元洪的阴谋
黄兴与武昌起义
黄兴在辛亥武昌首义以后
黄兴的家训——访黄兴之子黄乃
关于黄兴初见宫崎寅藏时间的订正
黄兴与《民报》
雷雨湘江起卧龙——开国人豪黄克强先生生平
二三事
彭国兴
谢振东等
王 杰
许洁明
毛注青
石芳勤
卢克彰
黄 乃 安 琳
王 武
毛注青
彭国兴
秦孝仪
湘谭大学学报1981年4期
戏剧论丛1981年4期
文物天地1981年5期
思想战线1981年5期
新湘评论1981年9、10期
历史教学1981年10期
*艺文志1981年193期
历史研究1982年2期
人物1982年2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2年4期
求索1982年6期
*近代中国1982年27期

黄兴与武昌首义
黄兴也是体育家
黄克强何以敝屣权位之研究
黄兴与国民捐
黄兴与萱野长知
论黄兴及其政治思想
先烈黄兴二三事
阳夏之战和黄兴离鄂赴沪(1911年10月18日
至11月27日)
李云汉
天 石
符德文
赵宗颇
毛注青
邵德门
李 鸣
印展雄
*湖南文献1983年11卷1期
体育文史1983年2期
*湖南文献1983年11卷2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3期
求索1983年5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6期
*生力1983年16卷185、186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4年3期
黄兴侠骨雄心
孙中山与黄兴关系研究综述
武昌起义前黄兴革命斗争述评
黄 兴
成 圣
萧致治
杨昌泰
集萃1984年6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衡阳师专学报1985年3期
于右任辛亥文集第171页
黄 兴谭 天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133页
黄 兴
黄 兴(1873—1916)
黄 兴
郑励新等
贾逸君
周天度
中外名将录(上)第222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革命先烈第84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辑第
1页,民国人物小传第1卷第35页
黄 兴
黄 兴
黄 兴
黄 兴(1874—1916)
黄 兴
黄兴传记
辛安亭
林怀卿
王治心 李次九
张敏孝
韩 棐 范作乘
刘揆一
中国历史人物第359页
*中国历代名人120位第388页
中国历代名人传略第6集第352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89页
中国民族英雄列传(第二编)第77页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第
275页,*革命人物志第5集第416页、
第23集第368页
黄 兴
辛亥革命时期黄兴的政治思想
黄 兴
吴楚英豪戈指日 江湖侠气剑如虹——辛亥元
戎黄兴
徐和雍
邵德门
毕万闻
雷 颐
中国近代名人传第303页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第274页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第311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262页
民国元戎黄兴
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家黄兴
正 平
孟昕伯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第240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探索第107页
黄兴传
新闻界名人介绍:黄兴(1874—1916)
黄 兴
邹 鲁
广西统计局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6册第1533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75页
古今广西旅桂人名鉴(旅桂部分)第144
黄 兴
黄克强
黄克强
黄 兴
黄 兴
黄克强与辛亥革命
黄 兴
庄 葳等
惜 秋
王世祯
吴相湘
谭慧生
吴相湘
陈维纶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285页
*民国风云人物(上)第1页
*民国人豪图传第328页
*民国百人传第2册第1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92页
*民国政治人物第1集第1页
*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传记(下册)第104
伟大的革命家黄兴
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
梁乙真
李书成
民族英雄百人传第294页
回忆辛亥革命第136页,辛亥革命回忆录
(一)第180页,湖南文史资料第1辑第
27页
黄 兴
黄兴断指之真相
新中国图书馆
郭汉章
当代名人事略(卷上)第7页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64页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辛亥革命时期
的伟大爱国者黄兴
陈家经 梁小克华夏之声第287页
黄 兴
近代民主革命的军事领袖黄兴
怀念功勋彪炳的黄兴先生
武昌首义中的黄兴
黄兴与护国运动
访黄兴之子黄乃
黄兴与武昌首义
黄克强追奠辞
先父黄兴和孙中山的革命友谊
黄兴(附徐宗汉)
关于黄兴、华兴会和辛亥革命后的孙黄关系
与黄克强相交始末
沃丘仲子
李 志等
谢 虚
皮明庥
黄 乃 安 琳
邓国治
皮明庥
章太炎
黄一中
贺觉非
周震麟
章士钊
近代名人小传(下册)第134页
近代爱国人物剪影第187页
辛亥风云第12页
辛亥风云第16页
辛亥风云第20页
辛亥风云第85页
辛亥革命论文集(上)第198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9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6页
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第73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330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二)第128页,湖南文史
资料第1辑第66页
在明德学堂执教时的黄克强先生
辛亥革命的杰出领导者黄兴
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黄兴
黄兴(1874—1916)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黄兴
黄克强长沙革命之失败
阎幼甫
毛注青
毛注青
冯明珠
毛注青
曹亚伯
辛亥革命回忆录(七)第96页
辛亥革命在湖南第264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第34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0册第474页
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第556页
武昌革命真史(上)第1页,湖南反正追记
第112页
南社社友事略:黄克强
黄 兴
黄兴传
郑逸梅南社丛谈第247页
*革命人物志第5集第393页
革命先烈传记第1页
武昌起义与黄克强
辛亥武昌首义回忆——兼忆革命家黄兴
黄 兴
黄 兴
黄兴生平主要活动年表
民国五豪赞
冯自由
刘莘园
余牧人
毛注青
彭国兴
革命逸史(初集)第240页
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9页
党国名人传第35页
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第225页
黄兴集第477页
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第818页
黄克强先生甲辰避观西园事略
黄克强游美休养见闻
记石陶钧述黄兴广州起义经历
黄兴与武昌首义
宫崎寅藏忆黄兴
龙绂瑞遗稿
黎照寰
蔡 端
章裕昆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207页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86页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54页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58页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65页
黄兴断指考辨
黄 兴(1874—1916)
毛注青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82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第67页
祭黄兴文蔡 锷蔡锷集第526页

黄兴

黄兴新论(美)薛君度 萧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47页

 治编 
黄兴年谱长编
杰出的民主革命家:黄兴
黄兴研究
毛注青编
陈以同编
林增平 杨慎之主
中华书局1991年版535页
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111页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17
领袖与群伦:黄兴与各方人物
黄 兴
黄兴在日活动秘录
广州起义中的黄兴
从几幅挽联看黄兴为人
三雄会——黄兴革命活动拾遗
黄兴与中华民族大同会
黄兴的革命情操与志范
论辛亥革命后的黄兴
《黄兴致白朗书》的新发现
《黄兴致白朗信》影印手迹
孙中山、黄兴与辛亥革命
略论黄兴数事——纪念黄兴逝世七十周年
为黄兴一辩——纪念黄兴逝世七十周年
读1915年5月黄兴复孙中山书
萧致治主编
阂 杰
俞辛焞
杨仲子
兆 祥
刘任之
陈长河
宋 橙
亓长发
刘望龄
李国强
叶祖荫
文 典
石彦陶
朱宗震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07页
新蕾出版社1993年版131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04页
团结报1986年4月26日
团结报1986年10月18日
团结报1987年10月17日
团结报1989年7月11日
团结报1990年10月31日
齐鲁学刊1982年4期
史学月刊1983年2期
史学月刊1983年5期
云南文史丛刊1986年2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6年3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6年4期
安徽史学1986年5期
黄兴与辛亥革命
1913——1916年孙中山与黄兴关系的剖析
黄兴后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吗?
黄兴军事活动和军事思想
萧致治 聂文明
冯祖贻
葛 文
李妙根
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5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12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7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1期
黄兴在日活动秘录(上、下)(1913年8—9月、
1913年10—12月)
俞辛焞 王振锁
编译
民国档案1987年1、3期
孙中山为黄兴写的挽联
黄兴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新议
黄兴主张放弃武昌吗?
“宋案”后孙中山、黄兴政见新析——与冯祖贻
同志商榷
月 文
石彦陶
陈珠培
石彦陶
名人传记1987年2期
史学月刊1987年3期
求索1988年2期
安徽史学1988年3期
读《黄兴与中国革命》札记
黄兴研究述评
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再评黄兴的思想及活动——读黄兴集外文
从“张振武案”看孙中山与黄兴
黄兴与宁调元
黄兴在天津
黄兴与辛亥革命前后的萍乡
黄兴政权观初探——兼析孙中山与黄兴歧见弥
合得失
葛 文
饶怀民
郭小迟
刘泱泱
高 桥
刘湘雅
葛培林
熊罗生
石彦陶
益阳师专学报1988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6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9年1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2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天津史志1989年2期
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3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3期
略论黄兴的高尚品德
论黄兴的实业建设思想
浅析黄兴实业救国思想
一九八八年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黄兴究属何派
“二次革命”后孙、黄关系辨析——读黄兴1914
年6月《复孙中山书》
赵宗颇
萧致治
汪 瀛
黄十庆
徐 彻 高 虹
石彦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3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3期
历史教学1989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
黄兴功过辨析
中外学者全面评价黄兴功过
黄兴关于国债的经济思想
“黄兴乙巳年二月返湘”辨
黄兴在辛亥革命时期对武装起义的贡献
饶怀民
刘志权
严昌洪
汤志强
沈继成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
瞭望(海外版)1989年6、7期
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7期
民国档案1990年1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矢诚维大局——民初黄兴心态一说
黄兴与民国教育的奠基
黄兴与民国教育蓝图
民初黄兴孙中山政党观及其实践之比较
再谈黄兴主张放弃武昌问题——兼评《黄兴放
弃武昌小议》等文
王 杰
石彦陶
石彦陶
石彦陶
石芳勤
学术研究1990年2期
益阳师专学报1990年3期
益阳师专学报1990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5期
历史教学1990年11期
民元孙中山黄兴心态比较研究
黄兴与陕西辛亥革命英豪
略论黄兴的三民主义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黄兴与华侨的爱国革命活动
黄兴与民初南军的自裁与被裁
度尽劫波兄弟在——黄兴与章太炎
为黄兴癸丑讨袁一辩
黄兴和“血光团”事件
黄兴与1913年南京反袁独立
略论黄兴的军事思想
孙黄交谊与辛亥革命
记台北“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
先祖父谈孙中山与黄兴关系
黄兴与武昌首义
《黄兴与中国革命》出版三十年
王杰
张应超
华国梁
黄绍敏
石彦陶
唐文权
刘湘雅
王光远
陈长河
高水华
林增平
张海鹏
周用敦
张海鹏
(美)薛君度
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1期
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3期
扬州师院学报1991年3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91年5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5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2年2期
学术月刊1992年2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3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2年5期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5期
历史研究1993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3年2期,辛亥革命与近代
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
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580页
黄兴在“二次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初政党政治与黄兴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黄兴与孙中山让位
黄兴与汉口反攻战役新探
李喜所
姜义华
刘云波
苏全有
南开学报1993年5期
复旦学报1994年4期
求索1994年6期
南开学报1995年2期
论黄兴的建国主张
黄兴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论黄兴的组党业绩
孙中山黄兴比较研究:意识形态两例驳难
萧致治 刘建雄
李卫东
尚明轩
石彦陶
求索1995年2期
江汉大学学报1995年4期
求索1995年4期
史学月刊1995年6期
评黄兴武装反清的战略和策略
黄兴与汉口战役新论
清政府迫害孙中山、黄兴史料选
孙中山与黄兴关系新论
论孙、黄“国旗式样之争”
从黄花岗起义看黄兴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黄兴对武昌起义的影响
李喜所 田 涛
翟俊涛 苏全有
方裕谨
张笃勤
刘云波
张 静
苏全有
南开学报1996年2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3期
历史档案1996年4期
求索1996年5期
中州学刊1996年6期
历史教学1996年7期
河北学刊1997年5期
孙中山、黄兴比较散论
黄兴党风党德观浅论
护国运动前后黄兴与日本的关系——兼论孙中
山、黄兴对日战略的异同
石彦陶 石胜文
宋小庆
俞辛焞
史学月刊1997年6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1期
南开学报1999年1期
黄兴首次赴日时间及其思想转变小考萧致治历史研究1999年1期
黄兴与华兴会笔记史料五则秦民权提供 孙宏
年整理
档案与史学1999年3期
黄兴家世和早年研究二题
阳夏战役中的黄黎关系
黄兴弃武昌辨
孙中山、黄兴关系再评价
黄兴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辛亥革命
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
黄兴辛亥革命元勋塑像揭幕庆典在长沙举行
黄 兴(1874—1916)
萧致治
苏全有
苏全有
郭世佑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范济国
求索1999年5期
史学月刊1999年5期
历史档案2000年4期
近代中国(1991)第2辑第85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385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366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79页

共和功臣、民国元勋黄兴
壮志未酬身先死——黄兴最后的日子
勋一位前陆军部总长黄君墓志铭
黄 兴(1874—1916)
周兴樑
任光椿
章炳麟
廖盖隆等主编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154页
名人之死(二)第71页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22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780页

黄兴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字廑午,号克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留学日本,与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介绍西方科学文化。次年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任会长,策划长沙起义。190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建立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位居协理。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了广西钦廉防城起义、云南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28日赶抵武昌,任战时总司令,与清军作战。后赴上海,被独立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推为副元帅,虚位以待孙中山回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临时政府北迁时任南京留守。二次革命爆发,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事败走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因意见不合,未参加。列名欧事研究会,旋即赴美,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募款。1916年袁世凯死后返国,与孙中山和好如初。同年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有《黄兴集》行世。

黄兴1874—1916

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自幼受明末王船山反满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后就读于两湖书院,接触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课余喜好军事,研习军略,并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翌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国民教育会)。不久回国,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未成,又去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与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潜心于军事研究,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廉防城之役、镇南关(今友谊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之役。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由香港经上海赶到武昌,赴前线督师,在汉口与清军展开剧烈的争夺战。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任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府留守。翌年与孙中山兴师讨袁,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再度逃亡日本,后去美国养病。袁世凯死后回国。民国五年(1916年)病逝上海。

黄兴

139 黄兴1874—1916

近代民主革命家,革命军总司令、军事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字廑午,号克强。15岁入岳麓书院,后保送两湖书院,撰《笔铭》抒发武装反清的革命志向。光绪二十八年(1902),被选派去日本留学,课余学习军略,练习驰马射击,累获奖牌。次年,组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归国,在长沙任教职,宣传革命。三十年二月,组织华兴会,被推为会长。拟在长沙起义,事泄亡命日本。三十一年八月,与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任庶务长。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广西、云南组织指挥多次起义,均失败。宣统元年(1909),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与赵声领导了广州新军起义。二年,与孙中山、赵声在槟榔屿议定广州起义计划。三年一月,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任部长准备起义。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后,亲率“选锋”(敢死队)进攻督署,失败后去香港。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立即赴鄂指挥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后自行撤销。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因仓促应战,饷械不支,脱离群众而失败。后流亡日、美,继续反袁。1916年10月31日,因胃疾于上海去世。有 《黄兴集》。

☚ 魏源   蔡锷 ☛
黄兴

黄兴1874-1916Huang Xing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原名轸, 字廑午, 号克强。湖南善化 (今长沙) 人。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 中秀才。1898年就读武昌两湖书院,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1900年策动清军中湘籍军人支持自立军起事。1902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并留意兵操射击等各种军事知识。与杨笃生、樊锥等创办《游学译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 (旋改称军国民教育会), 充任 “运动员”, 回两湖地区策动起义。1904年2月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为会长。决定联络会党,举行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8月和孙中山等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为执行部庶务(协理),负责主持本部工作。和孙中山、章太炎一起制订 《革命方略》,作为指导党人在内地发动武装起义的纲领性文件。1907-1911年间,指挥或参与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广州黄花岗之役。1911年8月复信同盟会中部总部负责人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 表示赞成他们准备在武汉发动起义的计划。武昌起义爆发后, 从香港抵上海, 与宋教仁、柏文蔚等商讨光复南京的部署。旋赴武昌, 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 率民军在汉阳前线同清军奋战20余日。10月31日汉阳失陷后, 主张暂时放弃武昌, 转攻南京, 遭到武昌地区革命党人反对, 遂辞职赴上海, 被留沪独立各省代表先后选为临时政府大元帅、副元帅, 未到任, 虚位以待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在南北议和中, 赞成袁世凯在同意共和的条件下当选总统。临时政府北迁后, 任南京留守府留守, 主持南方军队的整编事宜。认为南北既已统一,无须保留大批军队,又因军饷无着,军队哗变,遂大量裁遣。6月14日留守府自行撤销。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举为理事。12月就任袁世凯委派的汉粤川铁路督办。因发现袁世凯并无诚意, 遂辞职赴沪闲居。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 一度主张法律倒袁。7月 “二次革命”爆发,即赴南京,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在总结 “二次革命”教训时, 与孙中山发生分歧,拒绝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14年6月底离日赴美。其时, 一部分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国民党人组成欧事研究会, 他也列名其间, 并隐为会首。1915年秋,接到蔡锷将赴西南发难讨袁的密信后, 先后命长子黄一欧、秘书石陶钧及张继回国, 参与讨袁活动,并亲自在美国为护国战争积极募饷。1916年5月9日由美赴日, 当天致电袁世凯, 促其悔罪引退。袁世凯死后,7月回到上海,与孙中山和好,共同致力于讨袁善后,推进民主革命。10月3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终年42岁。遗著编为 《黄兴集》。

☚ 陈天华   华兴会 ☛
黄兴

黄兴1874—1916Huangxing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之一。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生于1874年10月25日(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日)。15岁考入长沙岳麓书院。20岁参加县试,录为县学生。1898年以优异成绩保送入武昌两湖书院。自此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关心时局。1902年被张之洞选送日本留学,与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引介西方科技文化。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组织拒俄义勇队,并回国活动。1904年与陈天华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被推为会长。策划长沙起义失败,逃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推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07—1908年间,参予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与赵声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率敢死队攻总督署,失败。武昌起义后,从香港到武昌,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指挥作战。沪、苏、杭等地光复后到上海,被推为副元帅,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主持南方各军整编,后自行取消留守府。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粤汉铁路督办职,次年1月辞职。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他与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同年夏赴美,曾列名“欧事研究会”,在华侨中宣传反袁。1915年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1916年由美返日。袁世凯死后归国居上海,与孙中山恢复往日关系。同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著有《黄兴集》。

☚ 梁启超   张作霖 ☛

黄兴1874—1916

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庆午,号杞园,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积极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军国民教育会)等爱国革命活动。1904年在长沙参与创建华兴会,任会长,谋划长沙起义。1905协助孙中山建立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在会内地位仅次于孙中山,故人称“孙黄”。1907年起,先后组织或指挥钦州、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云南河口、广州新军等起义。1911年领导广州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后赶至武昌任战时总司令,率兵与清军作战。后被各省都督府会议先后选为大元帅与副元帅。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都城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因受袁世凯蒙蔽,大量裁编南方各军。“二次革命”时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拒绝加入孙中山中华革命党,但仍拥戴孙中山。不久离日赴美疗养。仍从事反袁宣传,并为护国军募款。1916年袁死后归国,10月病逝。著有《黄兴集》。

黄兴1874~1916

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国, 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翌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国民教育会)。不久回国,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划起义未成后又去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与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任执行部庶务。潜心于军事研究,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廉防城之役、镇南关(今友谊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冈之役。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由香港赶赴前线督师,在汉口与清军展开激战。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率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任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次年与孙中山兴师讨伐袁世凯,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再度逃亡日本,后去美国养病。袁世凯死后,他于民国五年(1916年)七月回国,同年十月病逝于上海,葬长沙岳麓山。遗著有《黄兴集》、《黄兴集续编》等。

黄兴

黄兴1874~1916

原名轸,字廑午,后改名兴,字克强。善化(今长沙)人。少时就学长沙城南书院与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留学日本,与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杂志。1903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军国民教育会; 旋回国执教明德学堂,与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任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果,亡走日本。1905年在东京与孙中山创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1907年后,组织并参与钦廉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云南河口和广州新军等起义。1911年领导黄花岗起义,负伤后退走香港。武昌起义后,从香港赴武昌,任革命总司令,在汉阳、汉口指挥对清军作战。沪、苏、杭等地相继光复后,被推为副元帅,主持南北议和谈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主持南方军队整编。1913年7月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走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未参加,但仍主张与孙合作讨袁,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袁死后,他回上海,病逝。有《黄兴集》传世。

☚ 阎镇珩   黄岱 ☛
黄兴

黄兴1874—1916

原名轸,字廑午,一字克强。善化县 (今长沙县) 人。清光绪十九年 (1893) 入城南书院读书,旋调湘水校经堂新生。1898年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899年冬至次年春夏间,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毕业后,于1902年春夏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与杨毓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旋回湖南进行革命活动。1904年初,与刘揆一等组织华兴会,决定是年阴历十月十日庆祝慈禧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事泄失败,逃往上海,组织爱国协会,以图再举。旋因万福华谋刺王之春案株连入狱。获释后避走日本。1905年7月,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庶务。1907—1908年间,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镇南关(今友谊关)、廉州、上思起义以及云南河口之役。清宣统元年(1909) 春夏,同盟会中一些原光复会会员,掀起 “倒孙风潮”。黄兴坚决拒绝改选同盟会总理,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和同盟会的团结。同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仍谋在广州大举,于1911年初在香港组织统筹部,任部长。4月27日起义爆发,亲率敢死队进攻总督衙门。失败后返香港,支持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中部同盟会,把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武昌起义爆发后,由香港赶赴武汉,任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同清军激战。汉阳失守后转赴上海。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出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的川粤汉铁路督办职务。次年1月辞职。1913年3月 “宋案” 发生后,初主张法律解决。7月,“二次革命”爆发,他赶赴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拒绝参加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离日赴美,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筹集经费。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日至沪,与孙中山恢复往日关系。10月31日病逝。后人编有《黄兴集》。

☚ 袁树勋   杨王鹏 ☛
黄兴

黄兴1874—1916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与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杂志,编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次年参加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2月,在长沙组织华兴会,任会长。旋策划长沙起义,事泄失败,逃亡日本。1905年8月协助孙中山建立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长,居协理地位。1907年起,先后参预或指挥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从香港到达武昌,任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12月初汉阳失守后,到达上海,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和筹建中央临时政府工作,拥戴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后又兼任参谋本部总长。袁世凯窃国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理事,主张实行议会政治。1913年7月协助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时,因与孙意见分歧,未加入。旋赴美,但仍积极策动讨袁,与孙呼应。1916年7月回国后,与孙中山商谈国事,过从甚密。10月3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遗著有《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 孙中山   宋教仁 ☛

黄兴1874—1916

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父筱村,是湘中名诸生。他九岁入私垫,十五岁考入长沙岳麓书院。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以成绩优异被 保送至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不久与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3年4月,参加拒俄义勇队(不久改称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离日回长沙。在明德、修业等学堂任教,暗中进行革命活动。次年2月,与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成立华兴会,被推为会长。曾策划长沙起义,事泄,遭失败,亡命日本, 改名兴,字克强。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执行部庶务,在会内地位仅次于孙中山,负责组织国内武装起义。1907年到1911年间,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广东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起用袁世凯,调集重兵猛攻汉口。次日赴前线督师,在汉口与清军展开激战。11月3日被任为战时总司令。他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后又兼任参谋本部总长。袁世凯窃国后,被委以南京留守府留守。9月11日,应袁之邀偕陈其美抵京,因对袁的反革命面目认识不清,一度对袁信任,并接受了川粤汉铁路督办的委任。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孙中山识破了袁世凯的反革命面目。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他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亡命日本。孙中山在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对黄兴拖延举兵时间,丧失有利时机,有所批评,因此一度和孙中山不和。1914年夏离日本去美国养病,孙中山特电告美洲支部对他照顾。他在美养病时,仍向华侨宣传三民主义,并为蔡锷的讨袁护国军募款。1916年袁死后回国,与孙中山和好如初。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

黄兴1874—1916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一作庆午),后由于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字克强。湖南善化(长沙)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与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介绍西方科学文化。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军国民教育会)。旋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三十年,与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组织华兴会,被推为会长。曾策划长沙起义,事泄失败,流亡日本。次年七月(8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合组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在会内地位仅次于孙中山,负责组织国内武装起义。从三十三年起,先后参与和指挥广东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广州黄花岗之役。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后又兼任参谋本部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府留守。1913年宋教仁被刺,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他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和,拒绝加入;但仍主张与孙合作讨袁。后离日赴美。在美坚持向华侨宣传三民主义,并曾为蔡锷的讨袁护国军募捐。时欧战发生,部分未参加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在日本组成“欧事研究会”,他亦列名其间。1916年袁死后回国,同年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有《黄兴集》。

黄兴

黄兴

原名轸,字廑午、近平、庆武,号杞园、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生。早年入私塾。1889年考入长沙岳麓书院。1898年被保送至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春由张之洞选派去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在校期间,和陈天华等创办《游学译编》 月刊,翻译有关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的文章。1903年4月参加拒俄义勇队,5月组织军国民教育会。1903年夏,回到长沙,在明德、修业等学堂任教,暗中进行革命活动。同年11月4日以过生日为名,与陈天华、宋教仁、谭人凤等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华兴会。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被推为会长。同时组织国仇会,以加强与本地会党联系。同年11月密谋发动长沙起义,因机密泄露,被迫逃亡上海。后因涉嫌谋刺广西巡抚王之春而被逮捕,获释后流亡日本。1905年7月经宫崎寅藏介绍与孙中山会见,决定组建统一革命组织。从此两位革命伟人就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了。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被推为庶务,成为中国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同年12月离开日本去香港。1906年9月回到日本。1907年夏到安南(今越南)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在南方发动起义。同年9月发动钦州、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 (今友谊关)起义,均遭失败。1908年3月遵照孙中山指示,在安南华侨中组建中华国民军南路军,发动钦州起义。月余后,弹尽援绝,退回河内。同年5月5日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计划发动河口起义,后因法国边防警察干预,被迫离开河内,转去日本。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至香港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11月13日,与孙中山、赵声等在南洋槟榔屿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募集巨款,集中全党人力,组织一次大规模起义。1911年1月中旬到香港,设立领导起义总机关统筹部,任部长。同年4月领导广州起义,27日带领敢死队百余人,进攻两广总督府,伤断两指。后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由徐宗汉护送潜入香港。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10月28日由香港经上海到达汉口,次日即赴前线督师。11月3日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战时总司令,率领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汉阳失陷后,辞职离武昌去上海。1911年12月12日民军攻占南京,十四省代表汇集南京,推举黄兴为临时大元帅,黄兴力辞不就。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陆军总长。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时,任南京留守。1912年初任中国同盟会协理。8月25日任国民党理事。同年秋被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1月28日被袁世凯任命为汉粤川铁路督办。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后,赴南京就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兵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黄兴因意见不合,拒绝加入,而另组欧事研究会。后去美国,从事筹款和反袁宣传。1916年袁世凯死后,回到上海,与孙中山得到谅解。因积劳成疾,同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次年春安葬于长沙岳麓山。遗著编为 《黄兴集》。

☚ 黄占魁   黄守高 ☛
000052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