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刚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刚痉

病名。一作刚痓。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又: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又: “痓为病 (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圣济总录》治伤寒刚痉,选用石膏汤、羚羊角汤、犀角大黄散等方。风热盛亦可致刚痉。《医醇賸义·湿热暑》: “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参见痉条。

刚痉

出《全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病的一种。表现为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可用葛根汤治疗。

刚痉ɡānɡjìnɡ

痉病的一种。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 甚则角弓反张, 脉弦紧。治宜葛根汤。目前临床已少用。《医醇义》谓刚痉多是风热炽盛所致, 用赤芍连翘散( 《医醇义》: 赤芍、连翘、葛根、豆豉、花粉、甘草、独活、防风、薄荷、经霜桑叶) 或选用石膏汤、羚羊角汤、犀角大黄散( 《圣济总录》: 犀角、大黄、芎、石膏、牛黄) 等方。刚痉若见阳明腑实者, 可用大承气汤。又《丹溪心法》认为: “阳痓曰刚。无汗。”据此, 则阳痉(阳痓) 与刚痉同义。

刚痉

刚痉

刚痉是指风寒伤及太阳筋脉而呈表实无汗之痉病。刚痉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素问玄机原病式》谓:“阳痉曰刚痉”。《医学入门·痉》认为痉病可分虚实,虚则柔痉,实则刚痉,故说“痉病虚柔实则刚。”
病因病机
为外感风寒,伤及太阳,经络壅滞,使筋脉拘急;或兼邪热内郁,津液耗伤,筋脉失养而成。《证治准绳·杂病》指出本病“为中风发热,重感于寒而得之,……热因郁则愈甚,甚则热兼燥化而无汗,血气不得宣通,大小筋俱受热害而僵直。” 刚痉为阳痉,故因阳热亢盛,或阴虚火盛,热灼津伤,火热化风,筋脉拘急而成痉病。《医学入门·痉》认为:“阳极则为刚痉,多类风症”。《活人录汇编·痉痓》指出:“若阴虚火盛者,阴络自虚,而阳络自满,风热之变,游行脉络,脉络不利,其病为刚痉。”
辨证施治可分外感风寒、阳热亢盛及阴虚火盛三方面。
外感风寒刚痉:见《注解伤寒论》。症见头痛,颈项强急,手足抽搐,甚则口噤齿,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此风寒之邪客于筋脉所致。治宜表散风寒,舒筋解痉。方用葛根汤。如挟郁热者,佐以清热,方用赤芍连翘散。
阳热亢盛刚痉:症见颈项强急,四肢抽搐,或口噤齿,角弓反张,壮热,头晕,面红目赤,心烦,口渴,舌红绛,苔黄糙,脉弦数有力。此阳热亢盛,热甚动风所致。治宜泄热镇痉。方用犀角地黄散。兼有腑实者,可用大承气汤。
阴虚火盛刚痉:见《活人录汇编》。症见手足颤动,或四肢抽搐,颈项强急,角弓反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心烦不眠,心悸不宁,精神疲惫,舌红绛无苔,脉细弦数无力。多因邪热久延,阴虚火盛,津血亏耗,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治宜滋阴降火,养血镇痉。方用羚羊角散或大定风珠。兼有腑实便秘者,用增液承气汤。

☚ 疫痉   柔痉 ☛

刚痉gāng jìng

❶hard stiffness
❷fever without sweating and with aversionto col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