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麻醉与呼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麻醉与呼吸 麻醉与呼吸肺部气体交换取决于肺通气、肺血流、肺泡气与血液间氧与二氧化碳弥散三个因素。肺各部位通气与血流分布的协调一致对有效的弥散至为重要,健康人的肺通气与血流分布即有不够理想处,病肺则更可有明显的不相称。 可见若导管长度增加一倍,阻力便增加一倍,但若导管内径缩小一半,则阻力相应增加16倍(24)。当气流在导管内超过一定的临界速度,管径有急剧改变或导管弯曲分叉时,气流的分子失去与管壁平行的移动,呈不规则形,称谓湍流。湍流与层流重要的区别是湍流时压差与气体流速的平方成正比,与气体的密度成正比,P=K2V2,与管道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麻醉时为了减少气道阻力应尽可能选用管径粗的薄壁气管内导管,绝对防止导管成角弯折,衔接管也应注意避免管径急剧的弯折及内径突然改变。麻醉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尽量不用使支气管收缩的药物。 肺泡通气与无效腔 吸入气进入肺泡才有可能进行气体交换。从口腔、鼻腔一直到末端的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总称谓解剖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并不一定都参加气体交换 (例如进入没有灌流或灌流不足的肺泡),这部分没有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气称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腔合称生理无效腔。麻醉用具(如面罩、衔接管及麻醉机) 所造成的无效腔称为机械无效腔。在考虑每分钟通气量时应注意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分=(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次数/分。由此可见,若每分钟通气量相同,慢而深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无效腔量受年龄、体重、体位等因素的影响。Radford发现气道容量的毫升数大致等于体重的磅数。随着年龄的增长,气道容量也增加,但中年以后主要是肺泡无效腔的增加。仰卧时不仅解剖无效腔比坐位小,由于肺血流及吸入气相对分布的改善,肺泡无效腔也减少。麻醉期间无效腔也受许多因素影响:麻醉中常用的颈后仰、下颌前突的位置,气道阻力最小,解剖无效腔增加约35ml; 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减少解剖无效腔约1/2;通气不足时解剖无效腔明显减少; 大出血、控制性降压及高平面椎管内麻醉伴有血压下降时,心输出量减少,肺内血流也相应减少,肺泡无效腔增加;作用于细支气管平滑肌的药物都能影响解剖无效腔,如阿托品增加解剖无效腔量。 肺通气与血液灌流 直立时胸廓下部与膈肌活动度较上胸部大,肺底部的通气也较佳。自肺底部向上通气逐渐减少。由于右肺容量稍大于左肺,右肺通气也大于左肺。仰卧时肺底与肺顶部通气无显著差异,二肺的通气相对不变。侧卧位下垂肺通气较好。这是由于膈顶升高,弯度变大,吸气时收缩更有力。许多病理情况及手术期间可发生通气分布不均匀,其原因是因肺不同部位具有不均匀的气道阻力和顺应性。不均匀的气道阻力可发生于支气管收缩(支气管痉挛)、气道萎陷(肺气肿)、支气管狭窄 (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内分泌物堆积或异物)、支气管受压(肿瘤、胸腔积液、用力呼吸)等。不均匀的顺应性可发生于肺实质纤维化、肺弹性减退 (肺气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布不均匀、胸膜增厚或渗液、肺充血、肺水肿、肺组织受压(肿瘤、囊肿、脓肿)、开胸手术等。 肺血流的分布受重力影响很大。据肺动脉压、肺泡气压和肺静脉压之间的相互影响,可将直立位的肺分上、中、下三区。上肺区:肺泡气压>肺动脉压及肺静脉压,肺血管的跨壁压是负值,因此无血。正常人直立时肺最高部位便有这种情况。中肺区: 肺动脉压>肺泡气压>肺静脉压,灌流量与三者的压差成正比。下肺区: 肺动脉压>肺静脉压>肺泡气压。灌流量取决于肺动静脉间压力差。可见肺血流的分布也是由肺底部向肺顶部逐渐减少。仰卧位时肺底部与肺顶部间灌流的分布较均匀,但又产生了背侧和腹侧间的差异。侧卧位时下垂肺的灌流量比上侧肺为多。肺血流分布不均可见于肺内血流增多(心力衰竭)、肺内血流减少(失血、休克)、肺栓塞、肺血管床部分减少(肺气肿、肺纤维化)、肺血管受压或扭曲(肿瘤、气胸、胸腔积液)等。 肺通气与血流的配合,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约为4L,血流量(Q)约为5L,故总的VA/Q=4/5=0.8。实际上肺各部位的VA/Q并不相同。若VA/Q>0.8,则局部肺泡气成分接近吸入气成分,即PACO2低,PAO2高。在有通气而无灌流部位VA/Q=∞,它们构成肺泡无效腔。VA/Q<0.8的部位肺泡气成分接近混合静脉血,即PACO2高,PAO2低。有血流无通气的部位VA/Q=0,构成肺内分流或静脉掺杂。正常人直立时肺底部的通气及血流都大于肺尖部,但其程度不同,血流的差别大于通气,因此肺尖部VA/Q高,约为3,而肺底部VA/Q低,约0.6。从VA/Q值不同的各部位来的血液混合时,动脉血内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压取决于其解离曲线。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在25~50mmHg内几乎为直线。因此,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改变完全和二氧化碳含量成正比,例如等量的PCO2为30mmHg的血液与50mmHg的血液相混合,最后的PCO2为40mmHg。但氧的解离曲线不是直线,氧分压(PO2)超出80mmHg的范围,曲线变平坦。若等量的PO2为50mmHg、SO2 83%的血液与PO2为120mmHg、SO2 99%的血液混合,其最后的SO2=(83+99)/2=91,PO2相当于63mmHg。因此在呼吸空气时,高VA/Q部位来的PO2轻度增加的血液不足以代偿低VA/Q部位来的血液的氧饱和度,缺氧几乎不可避免。肺通气与血流不相称是慢性肺疾患者缺氧最常见的原因。在支气管麻醉时,手术侧肺完全萎陷可构成肺内分流,造成缺氧。但由于萎陷肺内的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因此一般病例此时的分流量还不足以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缺氧,只有在某些病理条件(例如肺硬化症等)时,萎陷肺内的血管失去此种代偿机制,临床才见明显的缺氧。 通气的调节 通气的调节很复杂。脑干有呼吸中枢,其活动取决于各种传入冲动,如位于延脑、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所发放的向心冲动;肺及胸壁内机械感受器发放的向心刺激; “清醒状态”、体温、运动、伤害性刺激及焦虑等也影响呼吸中枢。动脉血及脑周围环境的PaO2下降或H+活性增加,能刺激化学感受器发放向心性冲动,反则抑制。麻醉期间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通气完全取决于化学推动力。一个氧合良好的全麻病人若过度通气,PaCO2下降5~10mmHg引起无呼吸,相反,若病人吸入二氧化碳或重复呼吸则刺激通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感受器是延脑的中枢化学感受器,末梢化学感受器是次要的。若PaCO2维持恒定,逐渐降低吸入气的氧浓度,当PaO2达40~50mmHg时通气受明显影响。PaO2的感受器主要是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常用的吸入和静脉麻醉药是有力的通气抑制剂,如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硫贲妥钠等都减少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PaCO2升高。这些改变的程度取决于药物及剂量。所有全麻药的次麻醉剂量及镇静剂量均对通气无明显影响。随着意识丧失,通气抑制开始,麻醉深度加深,通气抑制也不断增加。各卤素碳氢化合物在等麻醉深度变化有很大的差别,例如1.0MAC的氟烷使PaCO2平均增加45mmHg,而1.0MAC的安氟醚使PaCO2增加到60mmHg以上;异氟醚达50mmHg。氯胺酮则例外,其麻醉剂量不抑制通气或增加PaCO2。吗啡类镇痛药的剂量(如吗啡0.15mg/kg)能产生特殊的呼吸型,呼吸慢而潮气量不变或有所增加。全麻药还能抑制高PaCO2及低PaO2的通气反应。 麻醉期间呼吸功能的变化 麻醉时呼吸功能可发生变化,健康人即有,年老者明显,并非主要由于麻醉操作和药物的关系,与呼吸类型也时而有关。呼吸功能变化的常见情况表现为: 无效腔增加,特别是肺泡部分; 肺泡动脉血PO2差增大,肺分流增加;FRC降低。其原因多不清楚,与胸式呼吸受限制,中枢对PCO2增高的敏感性减退等有关。FRC降低,使气体交换、通气血灌流比例改变,终致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分流增加。近年注意闭合容量的因素,闭合容量越大,与FRC越接近,不只使手术后小支气管呼气时提早关闭而造成肺不张,更重要的是影响通气。随着呼吸监测技术的进步,对体内呼吸功能的变化将增进了解,处理的方法也将更为有效。 ☚ 针刺麻醉原理 麻醉与循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