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免疫
麻醉能抑制免疫,反映在许多方面,如减少白细胞,减缓吞噬细胞的移动并抑制其吞噬活力; 淋巴细胞的功能受损,表观为抗体形成减少,淋巴细胞转化被抑制。但已形成的抗体活性不受影响。常用麻醉药剂量并不是手术后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手术所造成的免疫损害应更给予重视。手术的应激反应首先使机体释放儿茶酚胺,接着皮质类固醇的浓度升高,这些是强力的免疫抑制物质。
麻醉药与免疫反应 (1)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麻醉能影响白细胞的产生及其向感染或肿瘤部位的移聚。Las-sen(1956) 首先观察到给破伤风病人长时间使用50%笑气及管箭毒,引起了骨髓抑制和白细胞减少,其中有些病人死于严重的脓毒病。许多动物实验也证明长时间应用笑气、乙烯、环丙烷、巴比妥类药或氟烷能使动物发生白细胞减少,这是由于麻醉药抑制了细胞有丝分裂的缘故。健康人经1~1.2%氟烷麻醉,白细胞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多。外科手术也引起白细胞增多,并和创伤的程度成正比,造成了麻醉和手术影响在观察上的混淆。
(2) 对白细胞趋化性及吞噬作用的影响: 氟烷麻醉能抑制健康人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性,抑制的程度与其浓度成正比。临床上常用的静脉及吸入麻醉药,在试管内都能抑制嗜中性细胞、单核细胞及PHA激活的淋巴细胞的趋化性。氟烷与硫喷妥钠在试管内并无这种抑制作用。早在1911年Graham即指出乙醚能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此后又发现氟烷-笑气或笑气-硫喷妥钠-氟哌啶-芬太尼麻醉能轻度抑制病人白细胞的乳胶颗粒吞噬作用及硝基蓝四氮唑(NBT)的还原。但在试管内0.5~2.5%氟烷或80%笑气都没有这种抑制现象,可能是麻醉药通过应激等其他因素引起的作用。利多卡因在试管内能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成正比。
(3)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麻醉对人体产生抗体能力影响的确切资料较少。动物实验发现长时间的戊巴比妥、氟烷或笑气麻醉可减少大白鼠脾脏产生抗体的细胞和血液抗体的浓度,提高吸入气氧浓度能增强这种抑制作用。
(4)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常用指标。氟烷浓度超过0.5%,在试管内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抑制程度与氟烷浓度及暴露时间成正比。临床浓度的苯巴比妥也有类似的抑制作用,但硫喷妥钠、氯胺酮、环丙烷、利多卡因在试管中并不抑制淋巴细胞转化。临床上各种麻醉方法如笑气-氟烷、笑气-吗啡、硫喷妥钠-笑气-氟烷、安氟醚或单纯氟烷对病人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很不一致。长时期接触微量麻醉药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并没有淋巴细胞转化的改变。外科手术始终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并和创伤的程度有关。
从免疫学的观点来看,区域阻滞或局部浸润对免疫有一定影响。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腹部手术对免疫抑制较少,但术后免疫抑制情况与全身麻醉后相似。临床常用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在试管中能直接抑制白细胞的功能,局麻虽然对全身免疫无大影响,但在注射局麻药的部位,却有抑制白细胞功能的作用。
麻醉与感染 挥发性麻醉药如乙醚、三氯乙烯、氯仿、氟烷及甲氧氟烷等对许多细菌有抑菌作用。其干燥气体能减少麻醉机的细菌污染,但若湿度高,抑菌作用减弱。这些麻醉药在体内的浓度一般没有抑菌作用。炎症部位的渗出液也可减弱麻醉药对细菌的作用。常用浓度的硫喷妥钠(2.5%)及琥珀胆碱无抑菌作用,高浓度的巴比妥类药能抑制细菌繁殖。有些局麻药的表面麻醉浓度对许多细菌有抑菌作用,但一些常见的病源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假单胞菌却比较耐药。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或静脉注射所达到的全身浓度不足以改变细菌的生长。因影响的因素太多,麻醉对传染病及感染的影响也难评价。动物实验表明乙醚增加小白鼠实验性流感肺炎的发病率。氟烷增加小白鼠接种鼠型肝炎病毒后的死亡率,加速沙门氏菌腹膜炎小白鼠的死亡。0.6~0.8%氟烷能使小白鼠腹膜炎死亡率增加一倍。麻醉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看来确有实验依据,但在临床上难以据此断定麻醉将会引起手术后感染并发症。
麻醉与肿瘤 试管内细胞培养表明麻醉药不仅对正常细胞,且对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也有抑制作用。细胞培养暴露于麻醉药的时间通常要超过24小时才有抑制,故一般的临床麻醉估计不会有什么影响。宿主白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比肿瘤细胞快,对麻醉药的抗有丝分裂作用也应比肿瘤细胞更敏感。麻醉诱导时硫喷妥钠的血液浓度在试管内已能抑制致敏白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氟烷也能产生同样程度的抑制,二药同用时,抑制作用相加。临床上恶性肿瘤手术后病人的白细胞向肿瘤抗原移行及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都有所抑制,因此,考虑麻醉药对恶性肿瘤细胞作用的同时也应考虑麻醉对患者抵抗力的影响。
麻醉与脏器移植 迄今尚不知脏器移植手术的最佳麻醉方法。实验报告长时间的氟烷或笑气并不改变小白鼠及狗对移植物的排斥过程。目前器官移植手术日渐扩大应用,麻醉方法各有所长。
麻醉与过敏反应 早期的资料表明,某些全麻药尤其乙醚,能防止动物对抗原注射引起的过敏反应,但最近的观点认为常用的麻醉药不能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或死亡率。麻醉药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作用可改变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但似不能改变抗原刺激所致递质的释放及递质对靶器官的作用,故不能因全身麻醉而忽视过敏反应,相反地由于有些早期的过敏反应的表现被掩盖,不能及时诊断而发生危险。麻醉药本身是一种抗原或半抗原,引起体内变态反应虽属罕见,但应警惕,并与药物逾量中毒反应作出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