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麻类经济bast-fibre crop economics麻类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及其经济关系。麻类主要包括黄麻、红麻(亦称槿麻、洋麻)、苎麻、亚麻、大麻(亦称线麻)、苘麻(俗称青麻)、蕉麻(亦称马尼拉麻)、剑麻等, 还有其他一些可作纤维原料的野生麻类, 但一般未列入统计。 世界麻类经济概况 麻类是古代用于纺织和制绳的主要原料, 后来用途日益广泛,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1934~1938年世界麻纤维平均年产量约为353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化学纤维的发展, 麻类发展速度减缓。世界麻纤维总产量:1950年为422万吨,1960年493万吨, 1970年606万吨, 1980年641万吨,1985年680万吨。黄麻在麻类生产中占主要地位,1985年约占世界麻类总产量的95%。70年代后, 其他麻类多呈萎缩趋势。麻纤维在一些国家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如印度黄麻产量占世界黄麻总产量的40%(1977年), 黄麻及其制品出口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1976~1977年)。坦桑尼亚剑麻产量, 在20世纪60年代曾占世界产量的60%,被称为“剑麻之国”。黄麻产区主要集中在印度、孟加拉和中国, 苎麻、红麻、苘麻主要产于中国。亚麻主产国有苏联、美国、法国和比利时。大麻的主产国是苏联、中国、日本、智利、秘鲁, 蕉麻主产于菲律宾。 中国麻类经济概况 中国麻类生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苎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大麻居第二,黄麻、红麻居第三, 亚麻居第四。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麻类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如苎麻,1914年种植面积曾达19.6万公顷, 总产量16.7万吨, 直到1949年产量降到1.93万吨; 亚麻历史最高年产量为8.1万吨, 1949年只有1.67万吨; 大麻历史最高年产量为17万吨, 1949年只有4.8万吨。抗日战争期间直至1949年,中国用麻不能自给,主要靠进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麻类经济始得恢复和发展。到1985年麻类作物种植面积达123万公顷, 总产量达到444.8万吨, 比1952年增长6倍多。其中, 黄麻和红麻的产量比1952年增长12倍多。中国麻类作物中,黄麻和红麻占主要地位,1985年占种植面积的80%, 产量占92.6%。 黄麻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红麻全国都有种植,但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安徽、河南、山东。苎麻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等五省。亚麻主产区是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大麻除华东、中南以外, 其他各省都有种植。苘麻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省。
表 1 1949~1985年中国主要 麻类作物产量 单位:万吨年 份 | 麻 类 | 其 中 | 黄麻和 红 麻 | 苎麻 | 亚麻 | 大麻 | 1949 | | 3.7 | | | | 1952 1957 1962 1975 1980 1985 | 63.1 63.9 26.0 94.1 143.6 444.8 | 30.5 30.1 13.2 69.9 109.8 411.9 | 4.4 5.3 1.5 2.9 3.8 8.2 | 3.5 5.8 2.6 9.1 18.3 18.8 | 13.0 12.8 3.7 7.8 7.5 5.9 |
黄麻、红麻、苎麻、大麻1957年列为国家统一收购的产品,农民自留部分也不准上市出售,由商业部管理调拨、出口;收购和销售计划由地方自行负责安排。1978年以后,麻产品的收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外的产品农民可以自由加工或上市交易。1985年麻类实行了多渠道收购。国家对产麻单位和农民交售的苎麻、黄麻、红麻、大麻、苘麻等曾实行奖售一定数量的粮食、化肥,给以贷款扶持, 促进了麻类生产经济的发展。
表2 1952~1985年黄麻、 红麻、苎麻收购量 单位: 万吨
年份 | 黄麻 红麻 | 苎 麻 | 收购量 | 占总产量% | 收购量 | 占总产量% | 1952 1957 1962 1965 1975 1980 1985 | 11.4 13.3 6.3 13.2 35.1 54.4 120.3 | 62.9 83.2 95.4 96.4 50.8 49.5 29.2 | 3.2 3.6 1.4 2.4 2.6 3.8 7.2 | 72.7 67.9 93.3 80.8 89.6 93.6 87.8 |
1950年政府规定的麻粮比价比较合理, 如浙江省规定1千克中等生黄麻的收购价格等于1.5千克大米价。1952年降低了黄麻的收购价格, 出现了1953、1954两年大减产。1965年提高黄麻收购价9.68%, 1966年又实行收购一担生黄麻价外补贴1.5~2元的办法, 因而全国黄红麻连续大幅度增产,1965~1967年的三年间,黄麻、红麻总产增长54.7%, 平均每年递增15.7%。1979年苎麻收购价提高25.55%,促进了以后几年的连续增产。1983年苎麻收购价降低15%, 产量下降了24.4%。1984年后麻类实行多渠道经营, 提高了麻粮比价, 麻类产量大幅度增长。 黄麻、红麻同粮食、食用植物油的比价: 1952年1:0.21:0.91; 1957年1:0.23:1.34; 1962年1:0.33:2.05; 1965年1:0.31:1.96; 1970年1:0.31:1.77; 1975年1:0.28:1.89; 1980年1:0.33:2.44;1985年1:0.43:2.81。 据主产区典型调查资料,在1965~1985年间麻类(含黄麻、红麻、苎麻等)作物每亩生产成本和纯收益均呈增长趋势(表3)。 表3 麻类作物每亩生产成本、纯收益 单位:元
年份 | 产 值 | 物质费用 | 净产值 | 人工费用 | 总生产 成 本 | 税 后 纯收益 | 每50千克 主产品 含税成本 | 用工数 (劳动日) | 工 价 | 1965 1978 1980 1985 | 79.88 121.98 148.03 481.61 | 26.13 35.29 37.10 57.91 | 53.75 86.69 110.93 423.70 | 51.6 61.4 59.1 60.4 | 41.25 49.12 47.28 90.46 | 67.38 84.41 84.38 148.37 | 9.17 33.63 59.91 320.85 | 32.01 31.19 25.74 47.23 |
中国95%以上的原麻在国内消费,而制成品及半成品国内消费的比重下降, 出口量增大。1985年国内原麻消费量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分别占总产量的98%、99%、99%和97.5%;产品的出口量苎麻和亚麻占总产量的90%以上,黄麻红麻占40%左右。1985年各种麻纤维及其制品净出口额为4亿多美元。其中麻纱1.15亿美元, 占28.7%;麻布及服装1.04亿美元, 占25.9%,原麻、麻线条、绳等1.84亿美元, 占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