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系RNA病毒。直径约120~18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上分布有血凝素。本病毒可在鸡胚、狗胚组织及人胚肾和羊膜中繁殖。在组织培养中能形成细胞病变;在核和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在组织中可形成融合多核巨细胞。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皆敏感,4℃时能存活数周,零下40℃或冻干保存可存活1年以上。麻疹病毒可引起麻疹,主要由呼吸道及结膜引起传染。 麻疹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0—200毫微米,属副粘病毒类。抗原性均一,无亚型。可经呼吸道感染引起麻疹,感染后获得持久免疫力。也可形成慢病毒感染,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减毒活疫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系中型含核糖核酸病毒。为麻疹的病原体。呈球形,其颗粒外层为脂蛋白囊膜,表面含有红细胞凝集素及溶血素。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在人体内生活力亦低。加热60℃30分钟即死亡。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日光照射或干燥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只有一个血清型。它经呼吸道感染。麻疹恢复后有持久牢固的免疫力。它亦可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麻疹的病原体,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早在1905年Hektoen,1911年Anderson等就相继证明麻疹的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1954年Enders等在人羊膜、人胚肾细胞上培养麻疹病毒成功。自然宿主是人和猴。 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呈球状。其结构类似副流感病毒。核壳体螺旋对称,直径为16nm。有包膜,表面有放射状排列的突起。其核糖核酸分子量为10~12×106道尔顿。1%甲醛、乙醚和56℃60分可灭活。病毒在37℃时感染性损失较快,但在-70℃可以存活数月。具有血凝活性、血溶活性、融细胞活性,但未证明有神经氨酸酶活性。麻疹病毒可以凝集狒狒和猴的红细胞。37℃为血凝的适宜条件。病毒凝集红细胞后,不发生解离。血凝素受体可为甲醛所灭活。吐温-80处理病毒可以提高血凝滴度。麻疹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但与犬瘟热病毒和牛瘟病毒有交叉抗原,一种病毒感染可以产生对另一种病毒的抗体反应。麻疹病毒在人羊膜细胞培养中生长良好,在人胚肾、猴肾、狗肾原代细胞中也可增殖。细胞病变的特点是形成多核融合细胞以及核和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受染细胞的染色体常受损害。未经适应的麻疹病毒在鸡胚细胞中不增殖; 但是经人羊膜细胞培养传代适应以后,可以增殖并产生病变。麻疹病毒可以在单层细胞培养上形成蚀斑。蚀斑的形态可以作为区别强病毒株和弱病毒株的一个指标。病毒经人羊膜细胞适应后也可在鸡胚羊膜增殖。灵长类动物对麻疹病毒最易感。适应于组织培养中的病毒也可以在乳小白鼠、乳地鼠中增殖。 麻疹病毒可引起人类麻疹。麻疹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在敏感人群中,麻疹的发病率几乎达100%,不显性感染极少见。感染后,潜伏期为9~12天,前驱症状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在颊内侧粘膜出现典型的Koplik斑。然后自上至下出现特征性皮疹。有时可以合并支气管炎及肺炎。当合并腺病毒肺炎时,病情严重。在急性期,白细胞染色体畸变较常见,T细胞某些功能受损。在免疫抑制的机体,麻疹可以引起严重的巨细胞肺炎。还可合并脑脊髓炎。另外,一种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原始病原是麻疹病毒。患者脑活检物中可以查出感染性麻疹病毒。脑细胞内显示有大量的麻疹病毒抗原。患麻疹后的免疫力是终生的。 麻疹疫苗可对麻疹进行有效的预防。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及亚单位灭活疫苗,无临床反应,但免疫力不持久,1年后40%左右就失去免疫力。目前采用去除鸡白血病病毒的鸡胚细胞减毒活疫苗效果极好,但免疫持久性与疫苗病毒株减毒程度有关。中国制造的麻疹减毒活疫苗,高热发生率一般在5%以下,抗体阳转率可达94~98%。黄祯祥采用福尔马林半灭活麻疹疫苗。在1000人中试用表明,无高热反应,但与减毒活疫苗相比较有相似的抗体阳转率。中国麻疹疫苗已普遍使用,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麻疹尚无特效疗法。 对有接触史的易感幼儿或病儿,特别是有呼吸道反复感染史者,被动免疫有一定效果,如果在接触后立即给予正常成人的免疫球蛋白,可望减轻症状。 ☚ 呼吸道合胞病毒 冠状病毒科 ☛ 00014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