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器。銅鼓之一類。考古界以公元1956年貴州省麻江縣谷峒火車站古墓出土之銅鼓爲標準器。此類鼓體型小而矮扁,面略小於胸,面微出於頸外。胸、腰、足間無分界標誌,腰中部起凸棱。胸部有兩對大跨度鼓耳。其紋飾早期鼓面一般有兩層乳釘紋,太陽紋芒間填以冷水冲型的翎眼紋或簡體翎眼紋,主暈飾以斿形寬大的大斿旗紋或爲斿尾分叉的燕尾斿旗紋,或飾以複雜的符籙紋,或配以投影式十二生肖紋;鼓身一般皆有上、中、下三段花紋。中期紋飾有兩種:一是保持早期之渾厚風格,太陽紋的光芒粗短,芒間夾以簡體翎眼紋稍加變化而成的墜紋,主暈多用長條斿旗紋、繁體人字足斿旗紋與桃符紋;鼓身多數爲上、中、下三段,少數爲上、下兩段。二是花紋較精細,太陽紋光芒細長,芒間爲由簡體翎眼紋蜕變而來的複綫翎眼紋,主暈多爲兩條短斿旗紋與剪影式十二生肖紋或八卦紋,主暈外圍有一暈櫛紋;鼓身花紋分上、下兩段,上段爲乳釘紋、雲紋、雷紋、櫛紋等七層花紋,下段爲五層。中期鼓上或有“天元”、“成化十五年”、“福壽”、“進寳”等銘文。晚期鼓面大多飾三層乳釘紋,並多用人物、動物、植物紋,氣勢自然豪放;也有的繼承中期精細之風格,鼓面太陽紋光芒細長,芒間飾複綫翎眼紋,主暈除二短斿旗紋外,尚有三斿斿旗紋、綫斿旗紋、變體斿旗紋、雙龍紋、“壽”字、六畜、桃符、綫畫十二生肖紋,有的尚有“大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永世家財”、“萬代進寳”等銘文。國内現存的古代銅鼓中,屬於此型的有九百一十多面,分早期、中期、晚期三類。早期爲北宋銅鼓,中期爲明代銅鼓,晚期爲明末至清末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