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鹿鸣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鹿鸣宴“鹿鸣”是《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为宴会宾客时奏的乐歌。“鹿鸣宴”是古代科举时考试后所举行的宴会,其体制各代不一。唐制制是诸州贡士,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宋制是殿试文武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亦称鹿鸣宴。清制是于乡试揭晓之次日,宴主考以下各官及中式举人,谓之鹿鸣宴。参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吴自牧《梦粱录》三《士人赋殿试唱名》、清吴荣光《吾学录》五《贡举乡试燕》及清袁枚《随园随笔》等书。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科舉部 > 聚會宴飲 > 鹿鳴宴 鹿鳴宴 lùmíngyàn 明、清鄉試後爲新舉人所設之慶宴。唐代於鄉貢試後,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僚屬,設賓主,歌《詩·小雅·鹿鳴》之章以宴之。明清兩代定制鄉試後設鹿鳴宴,即本於此。明代宴於學宫明倫堂;清代例應在布政司衙門,後改在巡撫衙門,以巡撫主其事,宴中歌《鹿鳴》,作魁星舞。《六部成語·恩榮宴》注:“新中進士宴於禮部曰恩榮宴,新中舉人宴於府署曰鹿鳴宴。”又舉人屆周甲六十年,逢其鄉試原中之科,朝廷准予再與鹿嗚宴,謂之重赴鹿鳴。清·趙翼《簷曝雜記續·欽賞三品職銜准重赴鹿鳴宴謝摺》:“余中式乾隆庚午科順天鄉試……今嘉慶庚午,余又與姚鼐及漢軍施奕學、浙闈周春、閩闈林田培共六人,皆重赴鹿鳴。” 鹿鸣宴科举考试中由官府组织的对得解举人表示庆贺的宴会。源于“乡饮酒礼”。唐贞观六年(632)仿古礼编《乡饮酒礼》一卷,颁行天下。开元二十五年(737),令诸州岁贡人才,以乡饮酒礼送行。州县考试后,长吏会同属僚,请中举者赴宴。宴会上陈列俎豆,备具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称“鹿鸣宴”。宴后,举子与上计吏同赴京师,参加礼部考试。宋沿之。各级考试放榜后,官府设宴款待及第或合格得解举人,官员即席赋诗,以示庆祝。南宋殿试唱名毕,两浙路帅、漕二司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丰乐楼开鹿鸣宴,同年进士皆赴,团拜于楼下。明清则专作对新科举人的庆祝宴会。例于放榜次日举行,宴请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及中式举人。清制,设宴日,新科举人及诸考官在各省布政司衙门或巡抚衙门赴宴,由巡抚主持。主考官和巡抚身着朝服先行谢恩礼,再由新科举人谒见诸位考官,然后依次入座开宴,齐唱《诗经·小雅》中的首篇《鹿鸣》诗。歌毕,跳“魁星舞”,祈求神助文运,以期甲科登第。歌舞之后,丰席盛馔,相互庆贺。 鹿鸣宴 026 鹿鸣宴古代官方举办的庆祝宴会。唐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宴请得中举子,在宴会上歌唱《诗·小雅·鹿鸣》。此俗沿至明清,于乡试发榜次月,宴请考中的举人和内外官员等,皆歌《鹿鸣》,故名。 ☚ 宴会席 烧尾宴 ☛ 鹿鸣宴 鹿鸣宴宴席名。乡试后由州县长官宴请考官、学政以及中试新科举人的宴会。唐代人饮宴,陈俎豆,备管弦,用少牢,歌《诗经·小雅·鹿鸣》篇,故名 (《新唐书·选举志七》)。宋代殿试文武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亦称为“鹿鸣宴”(宋吴自牧《梦梁录·士人赋殿试唱名》)。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北方乡试上下马二宴,每宴上席八席、下马宴加一席,共一十七席。每宴中席十九席,下马宴加五席,共四十三席。每宴下席十二席,共二十四席。总共费银二百二十三两。清初乡试放榜次日,巡抚于衙门宴请各考官及新举人,行举人谒见考官礼,馔肴十分丰盛。清中期渐至只清酒一樽,徒具形式而已。 ☚ 烧尾宴 曲江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