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鹤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鹤鸣

李达,号鹤鸣,湖南零陵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清光绪十六年生,1956年卒。曾主编《共产党》月刊,《新时代》杂志。为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著有《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主编有《唯物辩证法大纲》等。

鹤鸣

鹤鸣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鹤鸣》,诲宣王也。”《郑笺》:“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三家《诗》以为系贤者避世隐居之诗。全诗二章,每章九句。通篇用借喻,写鹤鸣、鱼潜、园檀、山石,比隐居之士,借以抒发招致人才的主张,亦可称为“招隐诗”。此诗全用比体,以隐语为开导,为三百篇中所仅见。或以为此诗无廋词隐语,通篇用赋法,写“小园位于湖山深处,园外邻湖,鹤鸣鱼跃,园中檀树成林,落叶满地。其旁有山,山有坚石可以攻错美玉”(陈子展《诗经直解》)。指此诗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此与旧说迥异,可备一说。

☚ 沔水   祈父 ☛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①九皋(gāo):深远的水泽。② 渊:深潭。③渚(zhǔ):此指小洲边之浅水。④乐:通“铄”。美丽。⑤爰:语助词。树檀:檀树。一种贵重木材。⑥萚(tuò):软枣树。⑦错:磨石。⑧榖(gǔ):楮树。⑨攻:磨制玉器。
 【鉴赏】这是招贤纳士之诗。
 全诗二章。此诗全用比体。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此说颇有见地。每章首二句以“鹤”设喻。白鹤在深远的水泽边鸣叫,它的叫声传遍四野,响彻云天。诗以此比喻那些身隐名显的贤才。每章三、四句以“鱼”设喻。鱼儿时而沉入深渊,时而又浮出水面;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沉入深渊。诗以此比喻那些去就无常的奇才。每章中三句以“树”设喻。在美丽的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其中有檀树,有枣树,有楮树等等。高大的檀树可以制轮制车,低矮的枣树、楮树可以制橛制桩。诗以此比喻那些可担重任的大才和不可缺少的小才。每章末二句以“石”设喻。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作磨石以磨制玉器。诗以此比喻那些为我所用的异国之才。治理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贤才、奇才,同时也需要大才、小才以及异国之才。国君若能招贤纳士,让他们各尽其才,就有望治理好国家。这大概就是诗人创作此诗的初衷吧!
 《诗序》说:“诲宣王也。”教诲的内容当然是招贤纳士。这也不能算错。但坐实为诲“宣王”,则缺乏证据。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讽宣王求贤山林也。”此说将“禽鱼”“树木”“山石”视作园中实景也不切当。朱熹《诗集传》说首二句“言诚之不可掩”,说“鱼潜”二句“言理之无定在”,说“爰有”二句“言爱当知其恶”,说末句“言憎当知其善”。这纯属以理说诗,令人不知所云。
 


哲理诗《鹤鸣》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穀。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这是一首讽劝王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的诗。诗中对在野贤人隐逸环境的描写高洁清远。后世称隐士为鹤鸣之士,即源于此诗。今天的哲理诗可以在《鹤鸣》中找到其渊源;而诗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则成为至今常用的成语。
 全诗分为二章,每章各九句。二章描写景致类似,大意相同。园字是全诗眼目,诗着意描写的是贤者所隐居的小园。小园临近幽深的湖边,可以不时听到嘹亮的鹤鸣响彻四野。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一会儿潜伏在水底,一会儿又浮游到小洲旁的浅水里。园中有高大的檀树,下有楮木和飘落的枯叶。多么清幽可爱、令人神往的小园啊,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居住在这里的主人,一定是一位品行高洁、气质清远的贤者。既然有这样的贤者,何以不招请来委以重任、治理朝政呢?须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这首诗全用比兴体,无一句径直道来,含而不露,给人以驰骋之想象,达到了“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艺术境界。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之创调也。”(《姜斋诗话》)指出了此诗全首皆用比兴寄托之法,使诗的哲理随着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表现出来,从而创造了《诗经》中罕见的格调。表面看来,整首诗似乎只是描绘鹤鱼渊渚、檀木山石等自然景物,但其实质则是讽劝当国者招隐求贤。诗中所描绘的鹤的清高、鱼的自由、檀的清香、石的坚实,处处都寄蕴了贤者的品格与气质。使人“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其景,不必更言其贤,而贤已跃然纸上矣。”(《诗经原始》)“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皋,沼泽。九皋,九曲之泽,即幽深的沼泽,极言深远。使人想到那品德高尚的贤者,虽隐身江湖,但其名声却远扬天下。“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以鱼喻贤者,使人联想到贤者所过的隐居生活的潇洒自在。 “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比喻贤者当居高位,不贤者当居下位,委婉地规劝当国者应当崇尚如檀树般的贤者,应该辞退如枯树恶木般的小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被用来磨玉。喻指王朝统治者应当举贤用能,启用隐居的贤者,就像别处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琢玉片那样,贤者可以帮助君王辅政,不可把他埋没在深山里。可见,诗中鹤树鱼石等物虽为实写,却只是一种比喻或象征,在这景物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盈的意绪,这是诗人运用了以实求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读它,感到颇有深意,回味无穷。
 这首诗设比言志的手法和它所包蕴的哲理,为我国后世哲理诗的写作奠下了基石。对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诗句如何理解,不同时代的论诗者歧说不一。唐代孔颖达从儒家政治角度解诗,联想到借鉴异国经验治理自己的国家,是颇有见地的。南宋朱熹从理学角度联想到对可憎的人,也应知其善而用其所长。程颐则从道学的观点理解为,此句是以石喻小人,以玉喻君子,君子在小人中“磨砺”方可成就义理道德。这些看法见仁见智,可供参考。我们认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体现的事物间相辅相成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具有积极有益的现实意义。小而言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两句诗启发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接受别人的批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大而言之,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闭关锁国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这两句诗启发我们要善于学习,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来加快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

《诗经》-《鹤鸣》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周宣王到山林中去访求贤才。诗人不是明言贤者如何贤,而是通过描写贤者所隐居的小园山水树木禽鱼如何清幽可爱,令人闻之清远,因而很自然地联想到居处如此高超之地的人,其美德之清高。诗中所描写之景反映了贤者的品格,景即人,人即景,使人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其景。
 这首诗可分为二章,每章各九句。二章描写景致类似,大意相同。
 这首诗恰似一篇《小园赋》,方玉润说:“园字是全诗眼目,前后景物皆园中所有“(《诗经原始》)。且看这园中景物:
 仙鹤在九曲的湖边叫着,它的声音远闻于四野。鱼儿有的潜伏在深渊,有的浮游在水泊,那样自由自在。多么逗人喜爱的那个小园啊,园中檀树成林,落叶满地。其它的那些突兀的山石,坚硬得可以用作磨石。
 仙鹤在九曲的湖边叫着,它的声音在九霄回荡。鱼儿有的浮游在水泊,有的潜伏在深渊,那样自由自在。多么逗人喜爱的那个小园啊,园中檀树成林,矮小的萚树布满于下。其它的那些突兀的山石,坚硬得可以用来琢磨美玉。
 这样的重复描写,并不使人觉得累赘,因为重复中有变化,因而使得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对仙鹤的描写,先写仙鹤的鸣叫远传四野,再写其叫声上达九霄,使人倍觉其声音传播之无边。对鱼儿的描写,先写有的潜伏在深渊,有的浮游在水泊,后又写有的浮游在水泊,有的潜伏在深渊,更使人觉得鱼儿优游不迫,无往不在。对于园中树木的描写,先写檀树下的落叶,又写檀树下的矮萚树,使得林中景象更加充实,更易引起人具体的联想: 也许那林中,是矮矮的萚树围绕四周,而林中高大的檀树下又铺满金色的落叶?总之,有了矮矮的萚树,才更显得檀树的高大,显得景物高低错落有致。对于山石的描写,先写它可以用作磨石,后面进一步写用它可以琢磨美玉,更突出其坚硬。
 在反复的描写中,那仙鹤,那树林,那山石——那清幽的景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景物的描写,主人公并未出现,但在这样的清幽美景中,主人公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岂不是显而易见吗?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很容易引发人联想到诗中的主人公的。
 鹤,是禽品中最高贵者,其鸣高亮,声闻八九里。诗中写“鹤鸣于九皋”,皋,沼泽。九皋,九曲之泽,即幽深的沼泽,极言深远。使人想到那品德高贵的贤者,虽然身隐原野,而他的声誉却远扬天下。描写鱼儿“鱼潜在渊,或在于渚”,渊,深水潭。渚,水中小洲,使人想到隐士的自由自在的潇洒生活。描写珍贵高大的檀树和其下的矮小萚树,使人想到贤者当居高位,不贤者当居下位。委婉地规劝宣王应去招贤,将贤人尊居高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令人想到,那山中的贤人就象别处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琢玉片那样可以帮助君王辅政,不可把他埋没在深山里。
 总之,这首诗单纯看,象是一首优美的《小园赋》,因而陈子展说:“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诗经直解》) 仔细体味,却又别有深意,其词意在若隐若现,不即不离之间,令人回味无穷。

《诗经》之《鹤鸣》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鹤鸣

 〔原文〕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野、渚、萚、错,鱼部。园、檀,寒部。)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天、渊,真部。园、檀,元部。榖、玉,侯部。)
 〔译文〕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声嘹亮传扬田野。鱼儿在深水里游动,有的在洲边浅水中浮游。美丽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树下是枯焦的落叶。他山有宝石,可用来琢玉。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声嘹亮飘扬云天。鱼儿在洲边浅水中浮游,有的在深水里游动。美丽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树下有矮小的楮树。他山有宝石,可用来磨玉。
 〔评介〕
 《鹤鸣》二章,章九句。此诗主旨,说法不一。《诗序》云: “诲宣王也。”郑《笺》释曰:“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朱熹以理语解诗,谓:“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盖‘鹤鸣于九皋’,而 ‘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掩也; ‘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 ‘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 ‘他山之石’,而 ‘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诗集传》)而王夫之、沈德潜则以隐语解诗,王氏说:“要以俯仰物理而咏叹之,用见理随物显,惟人所感,皆可类通。而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隐语也。”(《夕堂永日绪论》)沈氏曰:“《鹤鸣》本以诲宣王,而拉杂咏物,意义若各不相缀,难于显陈,故以隐语为开导也。” (《说诗晬语》)方玉润与之唱反调: “盖以理语解诗,已觉腐气难堪; 而又分疏而实按之,则尤滞而不灵。”(《诗经原始》)今人陈子展先生认为这诗并无寄托,亦非隐语,不过“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如此小园位于湖山胜处,园外邻湖,鹤鸣鱼跃。园中檀构成林,落叶满地。其旁有山,山有坚石可以攻错美玉。一气写来,词意贯注。诗中所有,如是而已。”(《诗经直解》)研究者大多认为此诗教诲宣王求贤访隐,重用贤士。
 此诗两章,意旨相同。其各章的一、二句只换了一个字,“野”易为“天”;三、四句仅为句序颠倒,只字未改; 五、六、七句只是“萚”字易为“榖”字; 末句 “为错”易为“攻玉”。故两章合解更为适宜。方玉润说:“园字是全诗眼目,前后景物皆园中所有。”(《诗经原始》) 诗中写仙鹤鸣声远播四野,传扬九天; 写鱼儿游动,或潜于深渊,或浮于水泊; 写树木: 檀木参天,树下有矮矮的萚树。写他山之石,可用来琢玉。这一切都围绕小园来描写,先从园外着笔,重点写听觉形象——鹤之鸣声和视觉形象——鱼儿浮游;然后回到园中,重点写林——高大的檀树和矮小的楮树,以展示林之广阔和幽深; 最后聚焦于园后之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似乎客观地展现了一幅清静幽雅的小园图,让我们徜徉其间留连忘返。其实,“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方玉润《诗经原始》)。此人就是园主,一位超然于“车马喧”之外的贤者隐士。认真读原诗,我们会感到: 诗的结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此强调“他山之石”的功用和重要,是有意地提醒人们要关注“他山之石”,使其发挥“攻玉”的作用。古人说:“诗全篇皆兴也,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此说稍嫌穿凿,未必妥当,然以“他山之石”喻贤人隐士,还是符合诗意的。毛《传》云:“错石也,可以琢玉; 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滞,犹隐也。” (陈奂《诗毛氏传疏》)因此,诗中两用“他山之石”,为突出诗的主旨“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此诗特点是含蓄隽永。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贤者隐士生活的环境,渲染那种“世外桃园”的氛围,而对贤者隐士即园主未作任何描述。虽然如此,我们却时时、处处感到园主的存在,所谓“呼之欲出”,是也。其次,比喻生动,引人遐思。尤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喻,十分巧妙而形象,无怪乎它至今作为成语还时常被引用着。

诗词《鹤鸣》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鹤:即仙鹤,喻隐居的贤者。九皋(gao 高):深远的沼泽淤地。《笺》:“皋,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②渚(zhu 主):水中的小块地,小洲。这里指渚边浅水中。③爰:语气词。树檀(tan 谈):檀树,又称紫檀,其木材很贵重,可作车之轮、辐。④它山之石:喻别国的贤人。一说它山即“蛇山”,山名。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 ⑤榖(gu 谷):树名,即楮,叶似桑而多涩毛,皮可造纸。⑥攻:治,雕琢。
 
 【译文】 仙鹤长鸣,在深远沼泽的水边;声音却传向四野,传得又高又远。鱼儿潜藏在无底深渊,有的也戏游在浅水洲滩。令人喜悦的那个林园,生长着高大珍贵的紫檀,软枣树丛则在它的下面。他乡山上的石头可以当错,用它来把玉石雕琢。仙鹤长鸣,在深远沼泽的水边;声音却传向四方,传到广阔的云天。鱼儿戏游在小洲旁的浅滩;有的也潜藏在无底深渊。令人喜悦的那个林园,珍贵的紫檀枝叶参天,楮树就生长在它的下边。他乡山上的石头可以当错,用它来把玉石琢磨。
 
 【集评】 清·姚际恒:“通篇皆比意,章法绝奇。”“‘鹤鸣’二句,言贤者自有闻也。‘鱼潜’二句,言贤者进退不常也。‘乐彼’三句,言用舍位置宜审也。‘它山’二句,言必藉贤以成君德也。”(均《诗经通论》卷十)
 清·方玉润:(“乐彼”三句)“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园’字是全诗眼目,前后景物,皆园中所有。”(均《诗经原始》卷十)
 清·牛运震:“起笔极高骞。杂引不伦,正自错综入妙。……‘其下维萚’,单拖一笔,连下一韵,错落。”“(二章)略易数字,往复咏叹,意味更深。‘在渚’、‘在渊’颠倒,意极活妙。”“调高意远。一篇寓言隐语,比物连类,妙得讽谏之旨。”(均《诗志》卷三)
 今·陈子展:“《朱子语类》云:‘《鹤鸣》做得巧,含蓄意思全不发露。’……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云:‘《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沈德潜《说诗晬语》云:‘《鹤鸣》本以诲宣王,而拉杂咏物,意义若各不相缀,难于显陈,故以隐语为开导也。汉枚乘《奏吴王书》本此。’今按:《鹤鸣》似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倘谓有贤者隐居其间,亦止是诗人言外之意,读者推衍之意。务求甚解,何异射覆猜谜?”(《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首诗是《诗经》中的名篇,主旨是讽谏上层统治者注意招贤纳士,重视各种人才的使用。但因为此诗在艺术手法上十分含蓄,又富于哲理,所讲的道理可以演绎到许多方面,所以不少人对此诗的主旨提出了不同看法,上面所举陈子展先生的意见即是一种。然而,《毛传》、《郑笺》都以此诗为教诲周宣王求贤访隐的,汉代常把隐居的贤者称为“鹤鸣之士”。又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齐诗》的解说也把《鹤鸣》与隐士联系起来。由此看来,认为这首诗讲的是重视招隐纳士,合理利用人才,当是有所本而可信的。

诗经《鹤鸣》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鹤鸣》


诗以鹤儿鸣,鱼儿游,檀树长,石可以琢玉等取譬,讽人当借助他人。
鹤鸣于九皋,(一) 鹤儿鸣在弯湾里,
声闻于野。声音响彻了野地。
鱼潜在渊,鱼儿游在深水里,
或在于渚。(二) 有的游在浅水里。
乐彼之园,那个园子真可喜,
爰有树檀,檀树长在园子里,
其下维蘀。树下黄叶落满地。
他山之石,别个山上的石儿,
可以为错。(三) 可以用它来琢玉。

鹤鸣于九皋,鹤儿鸣在弯湾里,
声闻于天。声音飘扬到天际。
鱼在于渚,鱼儿游在浅水里,
或潜在渊。有的游在深水里。
乐彼之园,那个园子真可喜,
爰有树檀,檀树长在园子里,
其下维榖。(四) 树下楮皮布满地。
他山之石,别个山上的石儿,
可以攻玉。(五) 可以用它来磨玉。


注 释
(一)黄焯:“九者,虚数,犹九天九地之比。经言九皋,即谓泽之深远。”
朱熹:“皋,泽中水溢出所为坎。”
(二)严粲:“《江有渚》《传》曰:‘渚,小洲也。’……或见于浅渚。”
(三)毛亨:“错,石也。可以琢玉。”
严粲:“谓治玉也。”
(四)孔颖达:“陆玑疏云:幽州人谓之榖桑,荆扬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殷中宗时,桑榖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榖皮纸。洁白光泽,其里甚好。其叶初生,可以为茹。”
(五)毛亨:“攻,错也。”
严粲:“谓错治之也。”

注 音
皋gao高 檀ton谈 蘀tuo拓 错cuo措 榖gu谷

鹤鸣

参见[别操]。陈子昂《鸳鸯篇》:“鸟啼倦永夕,鹤鸣伤别离。”

鹤鸣

鹤鸣

〔原文〕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野、渚、萚、错,鱼部。园、檀,寒部。)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天、渊,真部。园、檀,元部。榖、玉,侯部。)
〔译文〕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声嘹亮传扬田野。鱼儿在深水里游动,有的在洲边浅水中浮游。美丽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树下是枯焦的落叶。他山有宝石,可用来琢玉。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声嘹亮飘扬云天。鱼儿在洲边浅水中浮游,有的在深水里游动。美丽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树下有矮小的楮树。他山有宝石,可用来磨玉。
〔评介〕
《鹤鸣》二章,章九句。此诗主旨,说法不一。《诗序》云: “诲宣王也。”郑《笺》释曰:“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朱熹以理语解诗,谓:“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盖‘鹤鸣于九皋’,而 ‘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掩也; ‘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 ‘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 ‘他山之石’,而 ‘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诗集传》)而王夫之、沈德潜则以隐语解诗,王氏说:“要以俯仰物理而咏叹之,用见理随物显,惟人所感,皆可类通。而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隐语也。”(《夕堂永日绪论》)沈氏曰:“《鹤鸣》本以诲宣王,而拉杂咏物,意义若各不相缀,难于显陈,故以隐语为开导也。” (《说诗晬语》)方玉润与之唱反调: “盖以理语解诗,已觉腐气难堪; 而又分疏而实按之,则尤滞而不灵。”(《诗经原始》)今人陈子展先生认为这诗并无寄托,亦非隐语,不过“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如此小园位于湖山胜处,园外邻湖,鹤鸣鱼跃。园中檀构成林,落叶满地。其旁有山,山有坚石可以攻错美玉。一气写来,词意贯注。诗中所有,如是而已。”(《诗经直解》)研究者大多认为此诗教诲宣王求贤访隐,重用贤士。
此诗两章,意旨相同。其各章的一、二句只换了一个字,“野”易为“天”;三、四句仅为句序颠倒,只字未改; 五、六、七句只是“萚”字易为“榖”字; 末句 “为错”易为“攻玉”。故两章合解更为适宜。方玉润说:“园字是全诗眼目,前后景物皆园中所有。”(《诗经原始》) 诗中写仙鹤鸣声远播四野,传扬九天; 写鱼儿游动,或潜于深渊,或浮于水泊; 写树木: 檀木参天,树下有矮矮的萚树。写他山之石,可用来琢玉。这一切都围绕小园来描写,先从园外着笔,重点写听觉形象——鹤之鸣声和视觉形象——鱼儿浮游;然后回到园中,重点写林——高大的檀树和矮小的楮树,以展示林之广阔和幽深; 最后聚焦于园后之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似乎客观地展现了一幅清静幽雅的小园图,让我们徜徉其间留连忘返。其实,“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方玉润《诗经原始》)。此人就是园主,一位超然于“车马喧”之外的贤者隐士。认真读原诗,我们会感到: 诗的结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此强调“他山之石”的功用和重要,是有意地提醒人们要关注“他山之石”,使其发挥“攻玉”的作用。古人说:“诗全篇皆兴也,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此说稍嫌穿凿,未必妥当,然以“他山之石”喻贤人隐士,还是符合诗意的。毛《传》云:“错石也,可以琢玉; 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滞,犹隐也。” (陈奂《诗毛氏传疏》)因此,诗中两用“他山之石”,为突出诗的主旨“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此诗特点是含蓄隽永。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贤者隐士生活的环境,渲染那种“世外桃园”的氛围,而对贤者隐士即园主未作任何描述。虽然如此,我们却时时、处处感到园主的存在,所谓“呼之欲出”,是也。其次,比喻生动,引人遐思。尤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喻,十分巧妙而形象,无怪乎它至今作为成语还时常被引用着。

☚ 沔水   祈父 ☛

鹤鸣

仙鹤鸣叫。形容琴声悦耳动听,感染力强。也作“鹤舞”。春秋时,晋平公向乐师师旷请教音乐。平公问:“清商之调最悲伤吗?”师旷说:“没有清徵之调悲伤。”平公请师旷演奏清徵之调,师旷说:“古代听清徵之声的都是有德义的君王。您的德义寡薄,没有资格听。”平公一再请求,师旷不得已,抱琴而奏,竟使仙鹤飞来,随着音乐延颈鸣叫,展翅起舞。(见《韩非子·十过》)

琴声

琴声

丁冬(琴声~) 琴曲
琴瑟之音:雅弦
琴瑟琵琶等乐声:凤啸
喧闹的琴声:欢呀
美妙的琴声:凤啭
金石琴瑟等清脆之声:铿铮
琴声、歌声美妙动人:游鱼出听
赞扬琴声优美感人:鹤鸣
琴声优美,高雅脱俗:金徽玉轸 银绳玉珠 轸玉徽金 玉轸金徽 檀槽玉轸

另见:琴 琴瑟 弹奏

☚ 乐器声   管乐声 ☛

隐居

隐居

隐(隐生;隐伏;隐身;隐处;隐逸;隐沦;隐迹;高隐;栖隐;侧隐;潜隐) 遁(遁居;遁迹;遁身;遁音;遁栖;遁踪) 卧(卧隐;弃卧;东山卧) 处逸 穷处屏处 伏处 屏迹 屏蹟 养志 颐志 辟尘 弃瓢 灭景 戢景 戢影(~家园) 贞栖 高栖 栖息栖偃 栖蛰 穷栖 韬真 高蹈 豹藏 逸迹 削迹 敛迹 寝迹 铲迹 晦迹 窜迹 逊迹 逸迹 远迹 困居 深居(~简出) 贞居幽居 幽屏 幽栖 幽潜 巢居 巢栖 澄居 潜闭 闭门 高厉 振冠 谷饮 挂瓢 抱犊 箕颍 狎鸥 静憩 逸躅 遗逸 销音 云居 冥栖 高跱 雾雨 山林 潜藏 离俗 敛影逃形 息交绝游
隐居之意:隐心
隐居山林当隐士的想法:尘外之想 尘外之意
隐居当和尚:遁迹桑门
贤者隐居:鹤鸣
 贤士隐居:鸾伏 龙逸 龙潜
 贤士隐居待时:筑岩钓渭
高士隐居:龙卧
 致仕隐居:高致
医师隐居:韩康卖药
怀才隐居:虬盘 韫椟未酤 韫椟而藏 韫匮而藏 韫匮藏珠
隐居不出:塗龟 遁迹销声 遁迹藏名 杜门绝迹 息影杜门
 长期隐居不出:遁世长往
离世隐居:乘桴浮海 飞遁离俗 高蹈远举 高举远蹈 高举远去 高举远引 高蹈远去 高蹈远引 高翔远引 高举深藏 高翔远翥 远引高蹈 抗迹隐沦 抗迹尘外
 离开俗世而隐居:披发入山
弃官隐居:抽簪散发 散发抽簪
隐居、出家或学道:鸿鹤
高境界的隐士在人间闹市中也能隐居:大隐朝市
藏身隐居:潜身 潜居 潜光(~隐耀) 潜处 潜退 蟠潜 蟠蛰 蜇处 窃伏 削迹
 潜藏隐居:渊蟠
隐居不问世事:寄迹山林
隐居与世隔绝:隐隔
暂时隐居以待时机:遵养时晦
独自隐居:独隐
务农隐居:农隐
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回乡隐居:解组归隐
闲散隐逸:散逸
伏处,隐居:跧居 跧局
隐居思静:箕瓢
安与贫困,甘心隐居:安贫乐潜
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振衣濯足
(深居乡野不出仕:隐居)

另见:辞官 隐士 隐居处 隐居生活

☚ 隐居   避世隐居 ☛

亲人分离

亲人分离

骨肉相离 骨肉离散 骨肉离异
与亲人分离:离亲
兄弟分离:雁序分行 分行雁序
男女分离:瓶坠簪折
夫妻分离:分镜(乐昌分镜) 破镜(分鞋破镜;乐昌破镜) 破鉴 鹤鸣 宝镜分股 宝钗分股 镜分鸾凤 连理分枝 连理枝分 东南雀飞 比翼分飞
 夫妻或恋人分离:镜破 镜断 钗分 鲽离鹣背
女子与主人分离:黄莺别主

☚ 分离   聚、散 ☛
000078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