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鸟鸣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鸟鸣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友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迹不详。云溪,皇甫岳别墅所在地。有学者考证,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润州丹阳郡 (今江苏丹阳)。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曾以殿中侍御史身份知南选,次年自岭南北归,尝过润州并到瓦官寺谒璇禅师,集中有《谒璇上人》诗。故云溪当在丹阳。这组诗即作于是时 (参见鲁屋《王维<鸟鸣涧>杂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 诗中的“桂花”,即木犀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或黄或白,香气袭人,有秋桂、春桂、四季桂之分。这里当指春桂或四季桂。
这是王维描写静境的名篇。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那么清新淡雅; 又宛如一首小夜曲,非常恬静幽美。
诗人一下笔便写出 “人闲” 二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二字是全篇的眼睛。“闲”,就是闲适,也有寂静之意。诗人在山居下榻,没有人事烦扰,不闻车马喧嚣,心境是多么悠闲、宁静呵!在静的环境中,又有静的心情,对于大自然的声音和动态最为敏感。所以,当春桂细小的花瓣从枝头上飘落下来,立刻被诗人感觉到了。是花瓣落在衣襟上,引起了他的触觉? 是风吹花瓣的细微声息,被他听见?还是花瓣散发出的缕缕清芬,沁入了他的肺腑?诗人没有细写,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春夜山中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写桂花轻轻坠落,便把读者引进一个静谧、幽雅的境界。
桂花的飘落,使诗人更感到春夜里万籁无声,一片寂静。又由于夜的寂静,诗人愈觉得春山格外空旷。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周围什么都不存在了。诗的前两句用了对仗,对得既工整又天然。因“人闲”而知“花落”,因 “花落”而感“夜静”,因 “夜静”而觉“山空”。诗意环环相扣,一气蝉联而下。且不说在这春山静夜中花瓣的轻轻飘坠是那么饶有情趣和韵致,单就诗句中词意的联属而言,就给人一种流动的音乐之美。
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乳白色的月光洒落山林,惊动了栖息于涧中的山鸟。一般地说,月出是不至于使山鸟惊醒的。山鸟惊动,正表明春山寂静到了极点。于是,在这条名叫“云溪”的春涧之中,时而传来一两声山鸟的鸣啭,大概它们误以为是曙光吧? 音回空谷,既暂时打破了春山的寂静,同时又使春山愈发显得清幽空寂。哦,迷人的春夜!
花落、月出、鸟鸣,诗人连续写了春夜山中这几种景物的动态和声响,但我们反而被带进一个极为清幽静谧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来,诗人非常懂得事物的 “动”与 “静”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 “以动显静”和 “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春山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王维在许多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却情致不同,毫不重复。此诗的静境,淡雅、柔美,漾溢着春夜的温馨、安恬气息,而又生意盎然。我们读了,感到赏心悦目,又不禁怡然陶醉,从中体验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的思想感情。
唐诗学者陈允吉先生在《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一文中,引证佛教《大般涅槃经》所云: “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譬如山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据此断定王维写这首小诗,是要寓托佛教虚幻寂灭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理念性的东西怎样渗透了诗人的艺术思维而体现于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有启迪意义的。但我们决不要忘记了,王维毕竟不是纯粹的佛教信徒,他首先是一位热烈地渴求美、辛勤地创造美并且深谙艺术表现奥秘的诗人。他在这里是写诗,而不是写佛学讲义。不可否认,佛教理念确实渗透于他的山水诗的自然意象之中,并使诗的意境往往富于佛理禅趣; 但诗中的自然山水意象,由于是诗人怀着一颗充满爱的诗心对客观自然美的再创造,因而它也有可能以其盎然活泼的生机违反诗人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寄寓在 《鸟鸣涧》 中的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和执着之情,同佛教的厌世、出世思想又是对立的。对于王维山水诗中诗情、画意和禅理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既要挖掘出诗中深层的禅理意蕴,又不能把这些优美的诗仅仅看作是佛教理念的图解。
☚ 山中   过香积寺 ☛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题】
 此诗是王维漫游江南至越州为友人皇甫岳别墅题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作年不详。皇甫岳,皇甫恂子,事迹不详。云溪:即五云溪,亦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鸟鸣涧:鸟在涧中鸣。涧(jian):两山间的流水。诗中描写皇甫岳别墅周围幽美的环境,烘托出主人悠闲恬静的生活。全诗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写静,愈见幽寂。
 【注释】
 ①闲:寂静。桂花:南方植物,亦称木樨,越中有四季桂,见《宝庆续会稽志》。此处指春桂。②二句意谓月光惊动了山鸟,不时在山涧中鸣叫,打破春夜的沉寂。

《鸟鸣涧》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友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迹不详。云溪,皇甫岳别墅所在地。有学者考证,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润州丹阳郡 (今江苏丹阳)。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曾以殿中侍御史身份知南选,次年自岭南北归,尝过润州并到瓦官寺谒璇禅师,集中有《谒璇上人》诗。故云溪当在丹阳。这组诗即作于是时 (参见鲁屋《王维<鸟鸣涧>杂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 诗中的“桂花”,即木犀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或黄或白,香气袭人,有秋桂、春桂、四季桂之分。这里当指春桂或四季桂。

这是王维描写静境的名篇。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那么清新淡雅; 又宛如一首小夜曲,非常恬静幽美。

诗人一下笔便写出 “人闲” 二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二字是全篇的眼睛。“闲”,就是闲适,也有寂静之意。诗人在山居下榻,没有人事烦扰,不闻车马喧嚣,心境是多么悠闲、宁静呵!在静的环境中,又有静的心情,对于大自然的声音和动态最为敏感。所以,当春桂细小的花瓣从枝头上飘落下来,立刻被诗人感觉到了。是花瓣落在衣襟上,引起了他的触觉? 是风吹花瓣的细微声息,被他听见?还是花瓣散发出的缕缕清芬,沁入了他的肺腑?诗人没有细写,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春夜山中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写桂花轻轻坠落,便把读者引进一个静谧、幽雅的境界。

桂花的飘落,使诗人更感到春夜里万籁无声,一片寂静。又由于夜的寂静,诗人愈觉得春山格外空旷。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周围什么都不存在了。诗的前两句用了对仗,对得既工整又天然。因“人闲”而知“花落”,因 “花落”而感“夜静”,因 “夜静”而觉“山空”。诗意环环相扣,一气蝉联而下。且不说在这春山静夜中花瓣的轻轻飘坠是那么饶有情趣和韵致,单就诗句中词意的联属而言,就给人一种流动的音乐之美。

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乳白色的月光洒落山林,惊动了栖息于涧中的山鸟。一般地说,月出是不至于使山鸟惊醒的。山鸟惊动,正表明春山寂静到了极点。于是,在这条名叫“云溪”的春涧之中,时而传来一两声山鸟的鸣啭,大概它们误以为是曙光吧? 音回空谷,既暂时打破了春山的寂静,同时又使春山愈发显得清幽空寂。哦,迷人的春夜!

花落、月出、鸟鸣,诗人连续写了春夜山中这几种景物的动态和声响,但我们反而被带进一个极为清幽静谧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来,诗人非常懂得事物的 “动”与 “静”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 “以动显静”和 “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春山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王维在许多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却情致不同,毫不重复。此诗的静境,淡雅、柔美,漾溢着春夜的温馨、安恬气息,而又生意盎然。我们读了,感到赏心悦目,又不禁怡然陶醉,从中体验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的思想感情。

唐诗学者陈允吉先生在《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一文中,引证佛教《大般涅槃经》所云: “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譬如山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据此断定王维写这首小诗,是要寓托佛教虚幻寂灭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理念性的东西怎样渗透了诗人的艺术思维而体现于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有启迪意义的。但我们决不要忘记了,王维毕竟不是纯粹的佛教信徒,他首先是一位热烈地渴求美、辛勤地创造美并且深谙艺术表现奥秘的诗人。他在这里是写诗,而不是写佛学讲义。不可否认,佛教理念确实渗透于他的山水诗的自然意象之中,并使诗的意境往往富于佛理禅趣; 但诗中的自然山水意象,由于是诗人怀着一颗充满爱的诗心对客观自然美的再创造,因而它也有可能以其盎然活泼的生机违反诗人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寄寓在 《鸟鸣涧》 中的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和执着之情,同佛教的厌世、出世思想又是对立的。对于王维山水诗中诗情、画意和禅理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既要挖掘出诗中深层的禅理意蕴,又不能把这些优美的诗仅仅看作是佛教理念的图解。


唐诗《鸟鸣涧》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3


 
 【释】
 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
 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
 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
 
 【译】
 人心清闲,能捕捉
 到桂花的飘落,
 人静夜静,能感受
 到春山的空寞。
 月亮将皎洁的月光
 洒落,惊飞了
 栖息的山鸟。
 春涧里回荡着
 它们鸣叫的
 歌。
 
 【评】
 此诗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当是游皇甫岳之庄园别墅题作。皇甫岳其人已不可考,清人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在此题下按云:“《唐书·宰相世系表》有皇甫岳,乃皇甫恂之子,未知即此人否。”《鸟鸣涧》一诗,不仅在这一组诗中脱颖而出,卓然特立,而且堪称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论家们往往评论说王维的诗同他的画一样,常常表现出一种清幽静穆,缥缈空灵的境界。就思想情感的基本表达方式而言,他善于“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立象以尽意,以再现为表现(参见文达三《试论王维诗歌的绘画形式美》,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5)。此论诚然,试看此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静”字为一篇之旨趣,一切都围绕“静”字而存在。“人闲”二字,先从主体感受出发,有了诗人闲静淡雅的心致,才会有后文客体的审美观照。“落”字与“闲”字呼应,只有人闲,才会感到桂花之落,而诗人对桂花之落的细腻感受,也进一步写出了“人”之“闲”情。“桂花落”三字,使一瞬间的飘然而下,放慢了、扩大了,使之成为了具有动感的永恒。“夜静春山空”,是诗人的总体感受。“空”字,在静寂之中,又增加了某种佛理禅思的意味。沈德潜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此说影响甚远,以至一些评论家直把王维此类之用,全作禅机之境。如港台学者杜松柏解释《鸟鸣涧》说:
 人若安宁,一节皆静极。始觉桂花飘落。内心外境合二而一,始觉春山之空。寂谧时禅机突然而入,始觉春山鸟鸣,机境于是直如画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仍是承“静”字而来,如果说,“人闲桂花落”,主要是从视觉形象中写“静”的话,“月出”二句,就主要是以听觉形象写“静”,这里说“主要”,是因为它并非全部:前者在视觉中,仍潜含着听觉——“桂花落”而有音,极静之境;后者描写了鸟鸣的原因是“月出”,是视觉、是光线,更是极静之境。一轮明月从黯色的山谷中徐徐升起,把它皎洁的光辉洒向人间,这光明的使者惊动了山鸟,时时地发出几声惊鸣,那音响,在春夜的山涧里悠扬地、清晰地发出回响……这一写法,也许多少受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的启迪,也许只是诗人夜临春涧的实地写生。此种手法,开启后人多少法门。
 试比较歌德的名作《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快也安静。
 (引自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歌德的以静写静,正见出王维以声写静的特质,这大概不只是王维与歌德的不同,而且是东西文化心理的不同吧!

历代诗词精品之《鸟鸣涧》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
 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
 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
 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鸟鸣涧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使至塞上 下一篇:观猎 →
诗词简介:
王维的山水诗以创造静谧的意境著称,这首诗就是描写月夜春山的空阔静谧的,但却不是正面写静,而是以反写正,由动见静。桂花轻轻下落而为人赏察是动,但由此愈觉山间之静;鸟惊而鸣是动,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由动更显示了静。互相矛盾的事物总是互相依存的,生活的辩证法是这样,艺术的辩证法也同样如此。作品写了桂花、山鸟,并连用了两个“春”字,使我们感到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和声响,但诗人并没有具体描写桂花的色彩和芳香,山鸟也在深山之中没有出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特别是这一切都笼罩在迷蒙的月色中,更造成了一种朦胧之美,含蓄隽永,具有极为动人的美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 niǎo mínɡ jiàn 》 
    《 鸟 鸣 涧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rén xián ɡuì huā luò , yè jìnɡ chūn shān kōnɡ 。 
    人 闲 桂 花 落 , 夜 静 春 山 空 。 
    yuè chū jīnɡ shān niǎo , shí mínɡ chūn jiàn zhōnɡ 。 
    月 出 惊 山 鸟 , 时 鸣 春 涧 中 。 
     
  •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我安闲地坐在桂花树下,心中没有一丝杂念。桂花寂寂地飘落,带着 沁人心脾(pí)的清香。安静的春夜,山谷是这么的空寂。但当明月升起, 月光洒落大地,已经栖息的山鸟受到了惊动,发出鸣唱。鸣声婉转动听, 回荡在宁静春夜的溪涧之中。

    【逐句翻译】

    人闲桂花落,夜里静悄悄春山显得极空索,

    夜静春山空。人心闲静能感到桂花的飘落。
     
    月出惊山鸟,皎月的光辉惊动那深树山鸟,
     
    时鸣春涧中。春涧中鸣叫是产生天晓错觉。
  • 【注释】

    ①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野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

    ②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

    ③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
  •  
    【集评】 明·胡应麟:“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木末芙蓉花’,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诗薮·内编》卷六)
     
    清·赵执信《谈龙录》:“百诗考据精核,前无古人。好为诗,自谓不工,然能知其指归。余与申论《三昧集》曰:右丞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诸家曲为之解,当阙疑也。”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沈德潜:“《鸟鸣涧》,诸咏声息臭味,迥出常格之外,任后人摹仿不到,其故难知。”(说诗晬语)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其间‘空山不见人’、‘独坐幽篁里’、‘木末芙蓉花’、‘人闲桂花落’四首尤妙,学者可以细参。”(《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鉴赏导示】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全诗描写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春山月夜的美景,创造了幽静深远的意境。
     
    首句,以人的敏锐听力,反映山林的静谧。“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忧,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正因如此,所以能听到极其微弱的“桂花落”,借此写出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而两者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次句,点明幽静的客观条件,并拓展了静谧的意境。“夜”、“春”与“山”分别交代时间和地点,渲染幽静,将“静”的气氛拓展到整个“春山”。三、四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深化了“静”字蕴含的意境。“月出”以拟人手法状写其态——有形有声。“惊”字,写鸟栖正酣,感月而惊之景。“时鸣”生动再现鸟儿惊疑、误断、安常处顺的鸣叫间歇过程。“春涧中”,不单点出鸣叫地点,更是为了造境。如此一来,“桂花”、“月出”、“春山”、“山鸟”、“春涧”融为一体,组成美丽图画,而且与花落、鸟鸣一起,组成了万籁俱寂时的自然妙曲。以动衬静,倍增 其静。
     
    总之,本诗用白描手法,写了皎月倚山、桂树玉立、鸟惊时鸣、春涧潺溪,组成了一幅明丽幽静的“有声画”,又能使情与景、动与静妙含其间,自然天成,诗味浓郁,堪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之一。
     
    【鉴赏要点】
     
    [1]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写景时以动衬静。[3]意境优美,意象鲜明。[4]以白描手法绘景。
  •  
    这首诗写春天月夜山涧的景色,表现诗人的一种恬淡的心境。
     
    大自然的静美,只有静的心、美的心才能领略、才能表现。“人 闲桂花落”,春桂的细小花瓣飘坠落地,那轻盈的动态,几乎无声的 声息,却被诗人捕捉到了,所以能够捕捉,是因为“人闲”,这个“闲” 是指心境的安适闲静。“落”字,看似平常,细细品味,却有无穷的 意蕴,传达着诗人听觉、触觉、嗅觉的丰富的感受,似乎听到了桂花 飘坠的声息,触到了花瓣落在衣襟上的重量,嗅到了落花飘散出来的 丝丝幽香。“夜静春山空”,点明是山涧春夜,“空”字描状出春夜山 涧的空寂,又与诗人心境的闲静融为一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涧月出是一个奇特的美景,明 月先是隐藏在山的背后,它从山间升起露面时,犹如海日从碧波中升 起一样,似乎是跳跃而出。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惊动山林中的宿鸟。 另一方面,山涧万籁俱寂,在这静谧中的宿鸟,才能够被无声的月出 所惊动。而惊动的山鸟,发出不安的叫声,这叫声却在春夜的山涧中 久久回荡,打破了山涧的空寂,然而却反衬出山涧的空涧。
     
    王维写自然景观,喜欢表现大自然的静谧,追求一种虚静玄远的 境界。他的山水诗,象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象古筝、琵琶弹 奏出来的一曲曲委婉清幽的乐章,使人脱俗,遐想无穷。这首《鸟鸣涧》 写了桂花的温馨,素月的清辉,山鸟的啼鸣,含着一脉温暖的春意, 潜伏着搏动的生机,充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爱意。在王维的山水 诗中,是一首色彩明朗、格调轻盈的佳作。
     
  •  
     
     
    《鸟鸣涧》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云溪”在长安附近,因此,对“桂花”一词的理解也产生了分歧。因为桂树本生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北方无桂,白居易曾感叹“予惜其(指桂)不生于北方土地”(见白居易《浔阳三题序》)。秋桂尚无,更不要说南方也不多见的春桂了。因此,有的人就把“桂花”解释成“月光”,但解作“月光”就和后面 “月出”重复,况且已经月华满地,山鸟也就不会因为“月出”而惊啼了。有的人又认为这句是用月中桂花落在灵隐寺的典故,“人闲”应改成“人间”,但一、二句本属工对,“人闲”对“夜静”,换成“人间”,就不成其对了。第四种说法认为,这里的桂花犹如王维笔下的“雪中芭蕉”,本不必实指,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但这首诗从整体看,描写的是细致观察后的景物,并非凭空臆造。其实“云溪”不在长安,而在会稽,云溪就是若耶溪。唐代徐浩游若耶溪时,“因叹曰: ‘曾子不居胜母之闾,吾岂游若耶之溪。’遂改名五云溪。”(《嘉泰会稽志》卷十)“五云溪”又简称“云溪”,如唐代范摅,自号“五云溪人”,著有《云溪友议》。《宝庆续会稽志》卷四特别记载了若耶溪附近生长着不少四季桂,春天也开花。所以说,这首诗中的桂花是实指春桂,但不是在长安附近,而在南方会稽。
     
    解决了“桂花”一词,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不仅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还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浮动着,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气的静谧的境界。诗人处在这种安闲的境地中: 细细的桂花在夜晚的微风中飘落,这声响、芬芳是如此细微,所谓“闲花落地听无声”,而这无声的飘落也被诗人的感觉捕捉到了,诗人自己也不禁为这春山的空寂和宁静中感受的细微而惊叹,因而咏叹出第二句“夜静春山空”。正因为感受到了桂花的飘落,所以诗人才发现夜如此安静,春山如此清空,这个“空”字在王维诗中有特殊含义,他借用了佛教词汇,表达的是一种对空灵清净,没有人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式的世界的追求。月亮出来了,大自然显得更加朦胧,也更加宜人,春桂的细细香气一缕缕飘出,山涧中的鸟儿也传来了一声声鸣叫,远处的鸟儿又不时地回报几声。春夜的山中原来是这样生动,这样情趣盎然。
     
    然而,这声声鸟鸣,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诗人细腻的感受,细致的观察和精细的笔触,为我们创造了一幅极其出色的春山夜月图。
     
    王维的山水诗喜欢追求静谧而生动的境界,擅长于以动衬静。如在这首《鸟鸣涧》中,诗人就通过不时的几声鸟鸣衬托出了春山无边的寂静。另外,诗人把画面、音响、动作乃至桂花的香气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富有生机的和谐的整体,使人感觉到这首诗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诗中有声,有色,有味。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山水诗以创造静谧的意境著称,这首诗就是描写月夜春山的空阔静谧的,但却不是正面写静,而是以反写正,由动见静。桂花轻轻下落而为人赏察是动,但由此愈觉山间之静;鸟惊而鸣是动,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由动更显示了静。互相矛盾的事物总是互相依存的,生活的辩证法是这样,艺术的辩证法也同样如此。作品写了桂花、山鸟,并连用了两个“春”字,使我们感到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和声响,但诗人并没有具体描写桂花的色彩和芳香,山鸟也在深山之中没有出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特别是这一切都笼罩在迷蒙的月色中,更造成了一种朦胧之美,含蓄隽永,具有极为动人的美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