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鸟鸣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鸟鸣涧 鸟鸣涧
《鸟鸣涧》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友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迹不详。云溪,皇甫岳别墅所在地。有学者考证,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润州丹阳郡 (今江苏丹阳)。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曾以殿中侍御史身份知南选,次年自岭南北归,尝过润州并到瓦官寺谒璇禅师,集中有《谒璇上人》诗。故云溪当在丹阳。这组诗即作于是时 (参见鲁屋《王维<鸟鸣涧>杂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 诗中的“桂花”,即木犀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或黄或白,香气袭人,有秋桂、春桂、四季桂之分。这里当指春桂或四季桂。 这是王维描写静境的名篇。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那么清新淡雅; 又宛如一首小夜曲,非常恬静幽美。 诗人一下笔便写出 “人闲” 二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二字是全篇的眼睛。“闲”,就是闲适,也有寂静之意。诗人在山居下榻,没有人事烦扰,不闻车马喧嚣,心境是多么悠闲、宁静呵!在静的环境中,又有静的心情,对于大自然的声音和动态最为敏感。所以,当春桂细小的花瓣从枝头上飘落下来,立刻被诗人感觉到了。是花瓣落在衣襟上,引起了他的触觉? 是风吹花瓣的细微声息,被他听见?还是花瓣散发出的缕缕清芬,沁入了他的肺腑?诗人没有细写,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春夜山中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写桂花轻轻坠落,便把读者引进一个静谧、幽雅的境界。 桂花的飘落,使诗人更感到春夜里万籁无声,一片寂静。又由于夜的寂静,诗人愈觉得春山格外空旷。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周围什么都不存在了。诗的前两句用了对仗,对得既工整又天然。因“人闲”而知“花落”,因 “花落”而感“夜静”,因 “夜静”而觉“山空”。诗意环环相扣,一气蝉联而下。且不说在这春山静夜中花瓣的轻轻飘坠是那么饶有情趣和韵致,单就诗句中词意的联属而言,就给人一种流动的音乐之美。 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乳白色的月光洒落山林,惊动了栖息于涧中的山鸟。一般地说,月出是不至于使山鸟惊醒的。山鸟惊动,正表明春山寂静到了极点。于是,在这条名叫“云溪”的春涧之中,时而传来一两声山鸟的鸣啭,大概它们误以为是曙光吧? 音回空谷,既暂时打破了春山的寂静,同时又使春山愈发显得清幽空寂。哦,迷人的春夜! 花落、月出、鸟鸣,诗人连续写了春夜山中这几种景物的动态和声响,但我们反而被带进一个极为清幽静谧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来,诗人非常懂得事物的 “动”与 “静”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 “以动显静”和 “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春山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王维在许多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却情致不同,毫不重复。此诗的静境,淡雅、柔美,漾溢着春夜的温馨、安恬气息,而又生意盎然。我们读了,感到赏心悦目,又不禁怡然陶醉,从中体验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的思想感情。 唐诗学者陈允吉先生在《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一文中,引证佛教《大般涅槃经》所云: “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譬如山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据此断定王维写这首小诗,是要寓托佛教虚幻寂灭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理念性的东西怎样渗透了诗人的艺术思维而体现于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有启迪意义的。但我们决不要忘记了,王维毕竟不是纯粹的佛教信徒,他首先是一位热烈地渴求美、辛勤地创造美并且深谙艺术表现奥秘的诗人。他在这里是写诗,而不是写佛学讲义。不可否认,佛教理念确实渗透于他的山水诗的自然意象之中,并使诗的意境往往富于佛理禅趣; 但诗中的自然山水意象,由于是诗人怀着一颗充满爱的诗心对客观自然美的再创造,因而它也有可能以其盎然活泼的生机违反诗人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寄寓在 《鸟鸣涧》 中的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和执着之情,同佛教的厌世、出世思想又是对立的。对于王维山水诗中诗情、画意和禅理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既要挖掘出诗中深层的禅理意蕴,又不能把这些优美的诗仅仅看作是佛教理念的图解。 ☚ 山中 过香积寺 ☛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①,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 【解题】 此诗是王维漫游江南至越州为友人皇甫岳别墅题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作年不详。皇甫岳,皇甫恂子,事迹不详。云溪:即五云溪,亦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鸟鸣涧:鸟在涧中鸣。涧(jian):两山间的流水。诗中描写皇甫岳别墅周围幽美的环境,烘托出主人悠闲恬静的生活。全诗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写静,愈见幽寂。 【注释】 ①闲:寂静。桂花:南方植物,亦称木樨,越中有四季桂,见《宝庆续会稽志》。此处指春桂。②二句意谓月光惊动了山鸟,不时在山涧中鸣叫,打破春夜的沉寂。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友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迹不详。云溪,皇甫岳别墅所在地。有学者考证,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润州丹阳郡 (今江苏丹阳)。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曾以殿中侍御史身份知南选,次年自岭南北归,尝过润州并到瓦官寺谒璇禅师,集中有《谒璇上人》诗。故云溪当在丹阳。这组诗即作于是时 (参见鲁屋《王维<鸟鸣涧>杂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 诗中的“桂花”,即木犀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或黄或白,香气袭人,有秋桂、春桂、四季桂之分。这里当指春桂或四季桂。 这是王维描写静境的名篇。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那么清新淡雅; 又宛如一首小夜曲,非常恬静幽美。 诗人一下笔便写出 “人闲” 二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二字是全篇的眼睛。“闲”,就是闲适,也有寂静之意。诗人在山居下榻,没有人事烦扰,不闻车马喧嚣,心境是多么悠闲、宁静呵!在静的环境中,又有静的心情,对于大自然的声音和动态最为敏感。所以,当春桂细小的花瓣从枝头上飘落下来,立刻被诗人感觉到了。是花瓣落在衣襟上,引起了他的触觉? 是风吹花瓣的细微声息,被他听见?还是花瓣散发出的缕缕清芬,沁入了他的肺腑?诗人没有细写,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春夜山中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写桂花轻轻坠落,便把读者引进一个静谧、幽雅的境界。 桂花的飘落,使诗人更感到春夜里万籁无声,一片寂静。又由于夜的寂静,诗人愈觉得春山格外空旷。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周围什么都不存在了。诗的前两句用了对仗,对得既工整又天然。因“人闲”而知“花落”,因 “花落”而感“夜静”,因 “夜静”而觉“山空”。诗意环环相扣,一气蝉联而下。且不说在这春山静夜中花瓣的轻轻飘坠是那么饶有情趣和韵致,单就诗句中词意的联属而言,就给人一种流动的音乐之美。 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乳白色的月光洒落山林,惊动了栖息于涧中的山鸟。一般地说,月出是不至于使山鸟惊醒的。山鸟惊动,正表明春山寂静到了极点。于是,在这条名叫“云溪”的春涧之中,时而传来一两声山鸟的鸣啭,大概它们误以为是曙光吧? 音回空谷,既暂时打破了春山的寂静,同时又使春山愈发显得清幽空寂。哦,迷人的春夜! 花落、月出、鸟鸣,诗人连续写了春夜山中这几种景物的动态和声响,但我们反而被带进一个极为清幽静谧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来,诗人非常懂得事物的 “动”与 “静”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 “以动显静”和 “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春山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王维在许多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却情致不同,毫不重复。此诗的静境,淡雅、柔美,漾溢着春夜的温馨、安恬气息,而又生意盎然。我们读了,感到赏心悦目,又不禁怡然陶醉,从中体验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的思想感情。 唐诗学者陈允吉先生在《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一文中,引证佛教《大般涅槃经》所云: “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譬如山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据此断定王维写这首小诗,是要寓托佛教虚幻寂灭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理念性的东西怎样渗透了诗人的艺术思维而体现于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有启迪意义的。但我们决不要忘记了,王维毕竟不是纯粹的佛教信徒,他首先是一位热烈地渴求美、辛勤地创造美并且深谙艺术表现奥秘的诗人。他在这里是写诗,而不是写佛学讲义。不可否认,佛教理念确实渗透于他的山水诗的自然意象之中,并使诗的意境往往富于佛理禅趣; 但诗中的自然山水意象,由于是诗人怀着一颗充满爱的诗心对客观自然美的再创造,因而它也有可能以其盎然活泼的生机违反诗人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寄寓在 《鸟鸣涧》 中的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和执着之情,同佛教的厌世、出世思想又是对立的。对于王维山水诗中诗情、画意和禅理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既要挖掘出诗中深层的禅理意蕴,又不能把这些优美的诗仅仅看作是佛教理念的图解。 鸟鸣涧
【释】 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 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 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 【译】 人心清闲,能捕捉 到桂花的飘落, 人静夜静,能感受 到春山的空寞。 月亮将皎洁的月光 洒落,惊飞了 栖息的山鸟。 春涧里回荡着 它们鸣叫的 歌。 【评】 此诗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当是游皇甫岳之庄园别墅题作。皇甫岳其人已不可考,清人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在此题下按云:“《唐书·宰相世系表》有皇甫岳,乃皇甫恂之子,未知即此人否。”《鸟鸣涧》一诗,不仅在这一组诗中脱颖而出,卓然特立,而且堪称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论家们往往评论说王维的诗同他的画一样,常常表现出一种清幽静穆,缥缈空灵的境界。就思想情感的基本表达方式而言,他善于“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立象以尽意,以再现为表现(参见文达三《试论王维诗歌的绘画形式美》,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5)。此论诚然,试看此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静”字为一篇之旨趣,一切都围绕“静”字而存在。“人闲”二字,先从主体感受出发,有了诗人闲静淡雅的心致,才会有后文客体的审美观照。“落”字与“闲”字呼应,只有人闲,才会感到桂花之落,而诗人对桂花之落的细腻感受,也进一步写出了“人”之“闲”情。“桂花落”三字,使一瞬间的飘然而下,放慢了、扩大了,使之成为了具有动感的永恒。“夜静春山空”,是诗人的总体感受。“空”字,在静寂之中,又增加了某种佛理禅思的意味。沈德潜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此说影响甚远,以至一些评论家直把王维此类之用,全作禅机之境。如港台学者杜松柏解释《鸟鸣涧》说: 人若安宁,一节皆静极。始觉桂花飘落。内心外境合二而一,始觉春山之空。寂谧时禅机突然而入,始觉春山鸟鸣,机境于是直如画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仍是承“静”字而来,如果说,“人闲桂花落”,主要是从视觉形象中写“静”的话,“月出”二句,就主要是以听觉形象写“静”,这里说“主要”,是因为它并非全部:前者在视觉中,仍潜含着听觉——“桂花落”而有音,极静之境;后者描写了鸟鸣的原因是“月出”,是视觉、是光线,更是极静之境。一轮明月从黯色的山谷中徐徐升起,把它皎洁的光辉洒向人间,这光明的使者惊动了山鸟,时时地发出几声惊鸣,那音响,在春夜的山涧里悠扬地、清晰地发出回响……这一写法,也许多少受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的启迪,也许只是诗人夜临春涧的实地写生。此种手法,开启后人多少法门。 试比较歌德的名作《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快也安静。 (引自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歌德的以静写静,正见出王维以声写静的特质,这大概不只是王维与歌德的不同,而且是东西文化心理的不同吧!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 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 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 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鸟鸣涧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使至塞上 下一篇:观猎 → 诗词简介: 王维的山水诗以创造静谧的意境著称,这首诗就是描写月夜春山的空阔静谧的,但却不是正面写静,而是以反写正,由动见静。桂花轻轻下落而为人赏察是动,但由此愈觉山间之静;鸟惊而鸣是动,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由动更显示了静。互相矛盾的事物总是互相依存的,生活的辩证法是这样,艺术的辩证法也同样如此。作品写了桂花、山鸟,并连用了两个“春”字,使我们感到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和声响,但诗人并没有具体描写桂花的色彩和芳香,山鸟也在深山之中没有出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特别是这一切都笼罩在迷蒙的月色中,更造成了一种朦胧之美,含蓄隽永,具有极为动人的美感。
鸟鸣涧王维 王维的山水诗以创造静谧的意境著称,这首诗就是描写月夜春山的空阔静谧的,但却不是正面写静,而是以反写正,由动见静。桂花轻轻下落而为人赏察是动,但由此愈觉山间之静;鸟惊而鸣是动,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由动更显示了静。互相矛盾的事物总是互相依存的,生活的辩证法是这样,艺术的辩证法也同样如此。作品写了桂花、山鸟,并连用了两个“春”字,使我们感到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和声响,但诗人并没有具体描写桂花的色彩和芳香,山鸟也在深山之中没有出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特别是这一切都笼罩在迷蒙的月色中,更造成了一种朦胧之美,含蓄隽永,具有极为动人的美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