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音sh·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市之切,平,之韵。
❶鱼名,背黑绿色腹银白色,肉味很美,其鳞下脂肪味更美;属于海产鱼类,但春季到我国的长江、钱塘江等江中产卵。

上一条: 下一条:
{}7134见「鲥炊」、「鲥鱼鲞」

鲥鰣shí

鱼,体侧扁,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鳞大而圆。生活在海洋中,是名贵的食用鱼。

鲥shí

一种名贵的食用鱼。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鱗飾 > 鰣
鰣  shí

亦稱“箭魚”,蜀人稱“瘟魚”。魚名。體側扁而長,背部黑緑色,腹部銀白色。肉供食用,多脂,味鮮美。以其進出有時,故稱。唐·劉恂《雨航雜録》卷下:“箭魚即鰣魚也,腹下細骨如箭簇,首夏以時至而名。”宋·王安石《後元豐行》:“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明·楊慎《異魚圖贊》卷一:“時魚似魴,厥味肥嫩,品高江東,價百鱣鮪。界江而西,謂之瘟魚,棄而不餌。”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鰣魚》:“鰣,形秀而扁,微似魴而長。白色如銀,肉中多細刺如毛,其子甚細腻。”

*鰣shi

F6E5
鲥鱼,名贵的食用鱼类。体形侧扁,背部黑绿色,腹部银白色,眼周围银白色带金光。体内多脂肪,肉味鲜美。生活于沿海,春夏之交溯江河而上,到淡水中产卵。我国长江、富春江、珠江等江河中出产。

鲥sablefish

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又称时鱼、三黎。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长达70 cm。体延长,侧扁。头背光滑。眼小,脂眼睑发达。口小,上颌中间具一显著缺口,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缺口吻合。体被薄圆鳞。无侧线。腹部具棱鳞。背部灰黑色,带蓝绿色光泽。洄游性鱼类。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半岛、菲律宾、越南也有分布。生活于海中,春夏之交溯河而上到支流和湖泊中繁殖。幼鱼于当年深秋开始回到海中生活,食浮游生物。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富春江,西江等水系。初入江时,丰腴肥硕,富含脂肪,肉味鲜美,被视为鱼中上品。以鲜食为主,可制罐,为名贵鱼类。近缘种印度鲥(Tenualosa ilisha),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北部沿海,为当地经济鱼类。

鲥shiMacrura reevesii

脊椎动物,鱼纲,鲱科。身体长椭圆形、侧扁,长达40~70厘米。体背部灰黑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上颌中间有1个缺刻,下颌中间有1个突起。两颌均无齿。头部无鳞光滑;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具有棱鳞。腹鳍小。为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海洋中,春复之交开始性成熟,生殖群体由海洋进入河口,溯河而上到支流和湖泊中繁殖。产卵时,雌鱼在前,雄鱼在后,常数尾雄鱼与1尾雌鱼相追逐,有时会跳跃出水面。于午后或月夜产卵。孵化后的幼鱼留在江、湖中肥育生长,当年深秋开始顺水而下,回到海洋中生活,食浮游生物。在淡水中主要食剑水蚤、象鼻溞、硅藻和其他有机物的碎屑等。在我国分布于南海及东海,盛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富春江和西江等河流。初入江时,鱼体内脂肪极厚,鳞下也富有脂肪,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由于生殖期停止摄食,生殖后体消瘦,肉味较差。


图255 鲥

☚ 鲟   鳓 ☛

鲥Macrura reevesii

古称“魱”,又称“时鱼”、“三黎”。鱼纲,鲱科。体侧扁,背部灰黑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上颌中间有一缺刻,下颌中间有一突起。两颌均无牙。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具腹棱。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海中,春夏之交,生殖群体由海水进入河口,溯河而上到支流和湖泊中繁殖。食浮游生物,盛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富春江和西江等河流。初入江时,含脂量高,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

鲥(鰣)shí

(鲥鱼) hilsa herring; reeves shad
◆ 鲥鱼 hilsa herring; reeves shad

鲥(鰣)shí

15画 鱼部 鱼名,鲱科。体侧扁,背部黑绿色,腹部银白色,眼周围呈金色。生活在东亚沿海,春夏之交溯江产卵。入江时体内脂肪肥厚,肉极鲜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