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试验
1950年Bang发现给美洲鲎注入Gram阴性细菌后,其血液立即凝固,1968年Liven和Bang初步阐明,这种凝血是因为Gram阴性细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及内毒素激活了鲎血细胞溶解物中的一种酶,从而使可溶性蛋白变成凝块。这种反应很灵敏,1ng/ml的内毒素足以产生阳性。基于此原理,利用鲎血细胞溶解物与微量细菌内毒素反应,使自身凝固,即为鲎试验。鲎是栖生于海洋的低等无脊椎动物,世界上现已发现有三属五种,其中能用于制备鲎试剂来检查内毒素的,只有美洲鲎和产在我国浙江、广东一带沿海的东方鲎(三刺鲎)。鲎试验常用的方法是试管法; 在试管内加入0.1~0.2ml鲎试剂和等量的待测标本,混匀后,置37℃水浴中1h,取出试管,观察其凝结程度。液体流动为阴性,半流动或凝胶状态为阳性。鲎试验主要用快速诊断败血症,尤其是Gram阴性杆菌败血症和注射用药有无细菌污染。鲎试验虽然对Gram阴性细菌的内毒素的灵敏度很高,但对其他病原体如酵母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毒素及活菌代谢产物的反应却很低。部分核苷酶、凝血酶和凝血活素等与鲎试剂也可呈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