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鲍照·拟行路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鲍照·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是汉乐府《杂曲歌辞》名,古辞已失传。鲍照仿效《行路难》作诗十八首,故称“拟”。这里所选的是第四首。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鲍照这首诗,的确达到这种“写气图貌”、“随物以宛转”的境地。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当权的时代,但他出身寒微,一生饱受歧视和打击,诗人在心中激愤之情的驱使下,运用对客观自然的锐敏观察力,体物入神,写下心中的歌。

诗中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采用倾水平地而四方流动的自然现象,比喻人世间的门第出身无法选择、遭逢机遇不同的社会现实,诗人既是联类相比,又是融化典故,《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的一段对话:“殷中军问:‘自然无心於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刘尹答曰:‘譬如泻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鲍照运用刘尹的“泻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的语意,表达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愤慨,他想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来自我宽慰,说服自己不要陷入坐立不安的无穷的痛苦之中,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高歌自遣,而歌断绝又举杯,借酒消愁,也无法使内心宽慰,诗人以“行叹”、“坐愁”的具象表达内心难言之情,声态全出,以“断绝”体现“歌路难”无法再唱下去,形容内心的积闷无法渲泄,欲歌又罢,举杯销愁愁更愁,把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刻画尽致,最后诗人又把对人生的思考引向深化,“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揭示了心灵深处蕴藏的悲愤,心非木石,焉能不为客观环境的压抑所触动,但是诗末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句,却一语托出内心愁绪的复杂和深沉,诗中连用“吞声”、“踯躅”、“不敢”三个词语,把欲说不能的悲愤,徘徊犹豫的焦灼不安,不能轻举妄动的辛酸等诸多情态糅合在一起,表现了沉重的失落感,构成了一种审美心境,面对冷酷的现实,他欲歌不得,欲说不能,其痛苦及愁闷之深沉,已充分显露出来了。全诗对感情流动的抒写,先从诉说社会的不平落笔,然后才点出内心感情的愤懑,最后以难言的浩叹结束,感情激荡,曲折起伏。王船山评曰:“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言愁不及事,正自古今凄断”(见《鲍参军集注》集说)。诗歌之巧处,在于诗人没有点破愁的内容,而把愁写得弥漫于天地之间,无法排除,正如沈确工所说的“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起手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见《鲍参军集注》补集说)。

这是一首杂言诗,鲍照运用汉魏的民歌体裁写杂言乐府,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行路难》本来是北朝民歌,《世说新语·任诞篇》注引《续晋阳秋》云:“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之莫不流涕。”北方民歌《行路难》,其悲歌情调甚浓,鲍照选用《行路难》曲辞,仿之而作《拟行路难》,他学习民歌手法,感情奔放,格调质朴真醇,但到了诗末则运用散句表达,诗歌以畅抒情感为主,同时又掺杂了魏晋诗歌的讲求声律、偶俪的特色,最后二句,“心非木石”对“吞声踯躅”、“岂无感”对“不敢言”,音律及词汇自对,句型、句意、遣词都极细微讲究,以诗歌艺术的声韵,表达感触之深,无言之痛,敢怒而不敢言的怒火,力透纸背。


鲍照·拟行路难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 可可诗词网

鲍照·拟行路难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六首。诗中抒写不平之鸣。

《南史》鲍照传载:“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鲍照怀才不遇,胸中郁积碌碌无为的愤懑,倾吐于诗篇之中。如果说,“泻水置平地”一首写的是内心的叹息、愁闷以及自我宽慰的话,那么,这首诗则是强烈地表现自我身世的愤激情绪。诗人采用直露胸臆的方式,渲泄压抑于胸的情怀,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之作。

开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句,诗人情绪激越,从摹形、拟态、状声着笔,“对案不能食”,心绪之混乱已经不可遏制,“拔剑击柱”,激愤之情因无法抑制而在忍受中爆发,见诸行动,而“长叹息”的悲愤慨叹,又深深表达了面对残酷现实无能为力的愁怨。短短两句,通过形、态、声切意入情,把诗中主人公描摹得声色俱现。陈太初指出:“对案不食,拔剑击柱,其感尤几于五岳起臆,瞋发指冠。”(见《鲍参军集注》集说)拔剑击柱后的仰天长叹,是诗人绝望的呼声,展示了他所面临的悲剧命运。紧接着,诗中通过多层渲染,采用反笔,刻画一位“孤且直”的落魄文人形象。他愤世嫉俗,傲岸不屈。“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反诘,实际上是对“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激愤行为的解释,那种裹步不前、垂头丧气的失意情态,是奋发有当世志的大丈夫所不能容忍的!诗人运用禽类“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说明自己对忍气吞声现状的悲愤,和对壮志难伸受压处境的不满。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弃官归田的道路;诗中所抒写的,表面上是讴歌田家生活的乐趣,实际上是苦中取乐,不是诗人所乐于选择的生活方式,弃置罢官还家的闲散日子,“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似闲适,似悠然,似静谧,但在这宁静的生活画面的抒写中,却涵盖着内心激荡的情感狂潮,心灵上的难言之痛。强烈的反抗情绪,以舒缓闲静的笔调从反面衬出,在土木形骸之中,反写出性格上的铮铮铁骨。最后两句露出真情,“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才是诗人的真正本意。古往今来的才德之士都过着贫贱的生活,又何况自己门第孤寒性格耿直呢!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喊。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末的抒怀正表明了他孤直耿介的人格和对社会的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

这首诗既吸取了民歌的白描手法,又融化了六朝文人诗的艺术造诣。诗中对朝暮亲侧、妇子欢愉的描写,完全是采用民歌的格调,明白如话,朴实无华。但全篇又融进了江淹《恨赋》的艺术精神和手法,《恨赋》中写李陵得不到当世理解时“拔剑击柱,吊形惭愧。”写冯敬通罢归田里的生活是:“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右顾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鲍照这首诗的内容,与《恨赋》完全吻合,所选择的主题也相一致。鲍照以诗歌的艺术形式,寄托自己有志难伸的愁恨,说出了失意的知识分子的牢骚和不平。诗中感情奔放,落笔刚劲有力,把沉郁的心境,写得酣畅淋漓,引起历代寒士的思想共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