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鲁迅《偶成》全文、注释和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鲁迅《偶成》全文、注释和赏析

文章如土欲何之,

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兰秋菊不同时。

 

 

【注释】 鲁迅日记 1932年3月31日载:“又为沈松泉书幅云: ‘文章如土欲何之……’。”

 

【析】 1932春,友人沈松泉将东渡日本留学,鲁迅百感交集,便写了这首诗送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叹世道之艰危,悲文章之贬值,是旧体诗词的老题材了。当年,李白在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就曾慨然咏叹道: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到心中酸楚。然而,历史推进到鲁迅生活的时代,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已不只是统治集团无德无识,生活中贤愚颠倒,知识分子个人“白首为儒身被轻”的问题,他的忧虑,也不仅是因自身经历而生了。封建统治的阴影不仅依然笼罩着华夏大地,而且这阴影已经变得更黑更浓。中国人民外临强敌,内逢苛政。因言论或文字而遭囚禁,被杀戮,是志士仁人随时都可能面临的结局。性命尚且难保,遑论为文著书?瞻望国家前途,不胜忧愤。这是当时进步作家的共同心情,也正是鲁迅写作这首七绝前后的心情。

“文章如土”四字,出之平实,实则陡峭。此四字确系此绝句之大关节处:一切思绪皆因“文章如土”而引起,所有情感皆由“文章如土”而生发。因文章贱如粪土的现实而生寂寞之感,彷徨之意。“欲何之,”在这里一话双关,既有个人向何处去之意,亦含民族向何处去之意。“欲何之”,既是郁闷的叹息,又是愤怒的呐喊:我们向哪里去呀! 祖国向哪里去呀! 由“欲何之”和友人赴日 “翘首东云惹梦思”。眼前浮云悠悠,窗外春日迟迟,鲁迅不禁心驰神往,让思绪东渡扶桑,盘桓于富士山下,徜徉于樱花丛中。日本,是他青年时代留学之地,他把许多梦境般的年华留在了仙台的山水草木之间。面对国内血雨腥风的今日,不免遥想在异国他乡渡过的昨天,甚或一度萌生渡海去国的念头。但这“文章如土”的地方毕竟是自己生长的国土,鲁迅当年所以也“时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鲁迅1931年2月18日致李秉中信)在鲁迅心中,祖国和人民永远是高于一切的。这两句诗如流水行云,寓婉约于畅达,以平实见陡峭,为全诗定下了含蓄深沉的基调。

“所恨芳林寥落甚”,笔势一折,将无羁的遐思从容收回,由 “文章如土”扩展至“芳林寥落”,不仅在字面上将作家之命运与整个文坛的现状联系起来,而且在内涵中将个人的生活处境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连结起来。此两句最佳处,在“芳林寥落”前着一“恨”字,情感鲜明,深沉凝重,余味无穷。鲁迅所恨者,非仅芳林寥落文坛寂寞的现象,更有反动当局摧残文化之实质。接着,笔势又一折,生出鲁迅心中的无限感慨: “春兰秋菊不同时”。此句从李商隐 《代魏宫私赠》“春兰秋菊可同时”句化出,以春兰秋菊之相替,抒发自己对于时空迁移,今非昔比的慨叹。这两句诗,妙用比喻,寓曲于直,忧愤深广,波澜老成,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深沉弘远的境界。


鲁迅《偶成》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偶成》全文、注释和赏析

九月二十日的《申报》上,有一则嘉善地方的新闻,摘录起来,就是——

“本县大窑乡沈和声与子林生,被著匪石塘小弟绑架而去,勒索三万元。沈姓家以中人之产,迁延未决。讵料该帮股匪乃将沈和声父子及苏境方面绑来肉票,在丁棚北,北荡滩地方,大施酷刑。法以布条遍贴背上,另用生漆涂敷,俟其稍干,将布之一端,连皮揭起,则痛彻心肺,哀号呼救,惨不忍闻。时为该处居民目睹,恻然心伤,尽将惨状报告沈姓,速即往赎,否则恐无生还。帮匪手段之酷,洵属骇闻。”

“酷刑”的记载,在各地方的报纸上是时时可以看到的,但我们只在看见时觉得“酷”,不久就忘记了,而实在也真是记不胜记。然而酷刑的方法,却决不是突然就会发明,一定都有它的师承或祖传,例如这石塘小弟所采用的,便是一个古法,见于士大夫未必肯看,而下等人却大抵知道的《说岳全传》一名《精忠传》上,是秦桧要岳飞自认“汉奸”,逼供之际所用的方法,但使用的材料,却是麻条和鱼鳔。我以为生漆之说,是未必的确的,因为这东西很不容易干燥。

“酷刑”的发明和改良者,倒是虎吏和暴君,这是他们唯一的事业,而且也有工夫来考究。这是所以威民,也所以除奸的,然而老子说得好,“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有被刑的资格的也就来玩一个“剪窃”。张献忠的剥人皮,不是一种骇闻么?但他之前已有一位剥了“逆臣”景清的皮的永乐皇帝在。

奴隶们受惯了“酷刑”的教育,他只知道对人应该用酷刑。

但是,对于酷刑的效果的意见,主人和奴隶们是不一样的。主人及其帮闲们,多是智识者,他能推测,知道酷刑施之于敌对,能够给与怎样的痛苦,所以他会精心结撰,进步起来。奴才们却一定是愚人,他不能“推己及人”,更不能推想一下,就“感同身受”。只要他有权,会采用成法自然也难说,然而他的主意,是没有智识者所测度的那么惨厉的。绥拉菲摩维支在《铁流》里,写农民杀掉了一个贵人的小女儿,那母亲哭得很凄惨,他却诧异道,哭什么呢,我们死掉多少小孩子,一点也没哭过。他不是残酷,他一向不知道人命会这么宝贵,他觉得奇怪了。

奴隶们受惯了猪狗的待遇,他只知道人们无异于猪狗。

用奴隶或半奴隶的幸福者,向来只怕“奴隶造反”,真是无怪的。

要防“奴隶造反”,就更加用 “酷刑”,而“酷刑”却因此更到了末路。在现代,枪毙是早已不足为奇了,枭首陈尸,也只能博得民众暂时的鉴赏,而抢劫,绑架,作乱的还是不减少,并且连绑匪也对于别人用起酷刑来了。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就会嚷起来的,现在却只如见了日常茶饭事。人民真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着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

九月二十日。

【析】 酷刑,是历代的反动统治者镇压起来反抗的奴隶和自己内部的异己者所用的残厉手段。只要翻开历史一查,你就会发现中国的酷刑名目众多,手段苛毒,对受刑者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虐害的惨厉程度,是举世罕有的。鲁迅写本文,从一则新闻记事展开议论,说明虎吏和暴君发明了酷刑,本意在惩罚人民或异己者,但奴隶们受惯了酷刑的教育,有时也反施其道于主子。为了惩罚起义反抗或不服从的奴隶,主子们更加残暴地施用酷刑,其结果,将是人民“踏着残酷前进”,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暴君的统治。

《申报》刊载了嘉善地方的新闻,记的是绑匪石塘小弟对肉票(人质)施用涂胶揭皮之刑,鲁迅考出这种刑罚见之于《精忠说岳》上万俟秉承秦桧之命拷问岳飞所用。这说明民间的酷刑,“一定都有它的祖承或师传”,“‘酷刑’的发明者和改良者,倒是虎吏和暴君”。因为他们唯一的事业,就是精心研究与发明创造各种惨烈苛毒的手段,用来施之于被虐害者。唐朝的周兴、来俊臣,明末的魏忠贤,不是都精心设计了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用来镇压不同政见者,残害东林党人么?所谓“威民”,就是以血腥的手段屠戮和镇压人民;所谓“除奸”,就是清除统治者内部的异己者、不同政见者。但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来看,这些被害者往往倒是忠臣。

辩证地分析问题,既看到反动统治者施用酷刑镇压造反的奴隶和异己者,又强调指出受酷刑之害的奴隶也会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运用酷刑来回报反动统治者,是本文的论证的核心问题。张献忠“杀人如麻”,是夸大歪曲别有用心的记载,但没有明成祖朱棣对“逆臣”景清施以“剥皮楦草”酷刑的先例,也就不会有张献忠 “剥人皮”的骇闻。《庄子·胠箧》篇的原文是:“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以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以权衡而窃之。”说的是圣人治国,设计了斗斛作为计量的工具,但不顺从的人民却连斗斛也一起盗走了; 又设计了秤(权衡)作为称量的工具,他们却连秤也一起盗走了。鲁迅以此为喻,说明酷刑本是暴君与虎吏镇压人民的手段,张献忠用来回敬虎吏与暴君,这是毫不足奇的。同样施用酷刑,同样是不人道的行为,但受压迫的奴隶是从主人那来学来的,是对压迫的一种猛烈的报复和反抗。由此,鲁迅得出“奴隶们受惯了 ‘酷刑’的教育,他只知道对人应该用酷刑”的论点,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与引申,又是为下文的对比论述奠定前提,进一步阐明本文的中心题旨。

同样施用酷刑,但对于酷刑的效果,主人和奴隶们却有不同的意见。作为富有统治经验,善用权术而用心狠毒的反动统治者及其帮闲们,深知施用酷刑的过程就是从肉体和精神上摧残受刑者的心理历程,就精心设计各种苛毒的刑罚,延长受刑的时间,赏玩受刑者的莫大痛苦,摧折他们的意志和生命。“寸磔”“剥皮”等酷刑,就是为此而创造的。奴隶们则不能“推己及人”,“感同身受”,一般只是采用成法,回敬与报复压迫屠戮他们的主子。正因为反动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草不闻声,被淹没于血泊和苦海中的奴隶,才不知道人命之可贵,才认为人命无异于猪狗。鲁迅既委婉批评奴隶们也施用酷刑的愚昧,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精当准确的分析,显现出他的深思睿智和卓越的鉴别能力。

文章的末尾,鲁迅对反动统治者施用酷刑的结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的“要防 ‘奴隶造反’,就更加用 ‘酷刑’,而 ‘酷刑’ 却因此更到了末路”,正是本文要阐明的中心题旨。在国民党统治下,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层出不穷;老虎凳、钉竹签、灌辣椒水等各种名目,花样翻新。“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使人民变成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这固然达到暂时压服反抗者的效果,但受尽酷刑虐害,满怀着怒火的人民却“又会踏着残酷前进”,用暴力革命来推翻反动统治者,惩罚“虎吏和暴君”,这是他们没有料到的结果。鲁迅的分析,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说明了从古至今,施用酷刑的统治者,起到了反面教员的作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写作艺术上,层层深入,对比剖析,揭开外皮,显露实质,是逻辑严密的典范。

字数:2776
徐啸虎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14-615页.

鲁迅《偶成》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偶成》全文、注释和赏析

善于治国平天下的人物,真能随处看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来,四川正有人以为长衣消耗布匹,派队剪除;上海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据说整顿之处,大略有三:一是注意卫生,二是制定时间,三是施行教育。

第一条当然是很好的;第二条,虽然上馆下馆,一一摇铃,好像学校里的上课,未免有些麻烦,但为了要喝茶,没有法,也不算坏。

最不容易是第三条。“愚民”的到茶馆来,是打听新闻,闲谈心曲之外,也来听听《包公案》一类东西的,时代已远,真伪难明,那边妄言,这边妄听,所以他坐得下去。现在倘若改为“某公案”,就恐怕不相信,不要听;专讲敌人的秘史,黑幕罢,这边之所谓敌人,未必就是他们的敌人,所以也难免听得不大起劲。结果是茶馆主人遭殃,生意清淡了。

前清光绪初年,我乡有一班戏班,叫作“群玉班”,然而名实不符,戏做得非常坏,竟弄得没有人要看了。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曾给他编过一支歌:

“台上群玉班,

台下都走散。

连忙关庙门,

两边墙壁都爬塌 (平声),

连忙扯得牢,

只剩下一担馄饨担。”

看客的取舍,是没法强制的,他若不要看,连拖也无益。即如有几种刊物,有钱有势,本可以风行天下的了,然而不但看客有限,连投稿也寥寥,总要隔两月才出一本。讽刺已是前世纪的老人的梦呓,非讽刺的好文艺,好像也将是后世纪的青年的出产了。

六月十五日。

【析】 《偶成》写于卢沟桥事变前夕。当时的中国正如鲁迅在 《夜颂》 中所说:“弥漫着惊人的大黑暗”。 日本侵略军继占领我国东北、热河、察哈尔北部及长城要塞后,又包围北平和天津,致使华北危急,国民政府却依然按兵不动,继续推行 “抗日必先剿匪”,“安内始能攘外”的卖国反共政策。一方面积极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另一方面在其统治区内强化法西斯独裁统治,开展“新生活运动”,实施奴化教育。其御用文人则竭力为之鼓噪。研究系反动刊物《大晚报》刊登 “名公”“闻人” 的 “整顿茶馆” 建议,即其中一例。该“建议”企图将茶馆变成吹捧蒋介石,制造反共舆论,蒙骗群众的阵地,本文对此进行深刻揭露、猛烈抨击。文章生动雄辩地证明是非难以混淆,民意不可强求。揭示出国民党政府及其走狗的罪恶企图不可能得逞。

这是一篇政论式杂感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事政治色彩。尽管触及的是严肃的政治问题,通篇却以幽默的笔调闲闲写来,使严肃的内容与调侃的形式巧妙结合。于随意中见深䆳,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文章前三段以批驳“整顿茶馆”的谬论为内容。作者不取愤激凌厉的批判架势,而用谐谑的语调,貌似恭维的反语,陈述对方的三条谬论。在逐条评说时,亦摆出站在对方立场,替他设想的姿态,幽默平和地进行分析。例如关于“施行教育”一条。作者先娓娓述说“愚民” 到茶馆的目的; 再指出 “名公” 利用茶馆作 “教育”工具,宣传“某公案”和“敌人”“秘史”“黑幕”,与“愚民”愿望相悖;最后指出“结果是茶馆主人遭殃,生意清淡了”。全段分析入情入理,言辞幽默,不怒不怨,使用 “倘若”、“恐怕”、“未必”、“难免”等词语,显示出态度的平和客观。然而正是从这为他设想的不怒不怨的客观分析中,揭示“名公”效忠国民党当局,以“整顿茶馆”为名,伪造舆论,反共治民的实质。将愤火含蕴在款款叙说之中,用假设的句式,诙谐的语气,于“不经意”中刺破敌人假面,暴露其狰狞和卑劣,使论敌虽然受创,却无还击之口实。

文章后两段举“群玉班”为例,以风趣活泼的民谣,进一步证实 “整顿茶馆”论者一厢情愿强制民意的悖谬,在谐谑中点明“看客的取舍,是没法强制的”这个主题。再以此为矛,顺势刺向“有钱有势”的官办刊物,揭示其“看客有限,连投稿也寥寥”的原因,并借此事实还击了法鲁对讽刺文艺的攻击。一箭数雕,笔墨精炼犀利至极,却又生动诙谐,虽是短兵相接。却不见炮火硝烟,而在挥洒自如的谈古论今嘻笑谐谑中,致论敌于死地。从而体现了鲁迅在文网密布的“大黑暗”里,机智有效的克敌战术,正如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说“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允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

在论述方法上,本篇虽以推理判断的驳论分析为纲,但在驳论的逻辑思维推进中,有丰富的感性形象,使形象显示与逻辑论证有机结合。例如开篇提出“善于治国平天下的人物,真能随处看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的判断后,以四川军阀杨森的发动“剪衣运动”干涉民众生活权利为例,用极节省的笔墨勾勒其“以为长衣消耗布匹,派队剪除”的荒谬形象,将它与“名公”并提,在具体形象的两相对照中,生动证明“名公”整顿茶馆的实质与军阀“治国平天下”的独裁统治相同。再如论证“看客的取舍,没法强制”时,引用民谣维妙维肖勾画观众看“群玉班”演戏如临灾难,拼命奔逃,墙被爬塌,仅剩一个馄饨担(因演员吃了馄饨未付款)的热闹场面。在形象的展现中,有力证明民意不可强求。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此外,全篇虽以 “说理” 为主,却不是 “感情冰结”的思想观念的堆砌,而有着深沉浓郁的爱憎情感,并将其渗透到具体艺术形象中。文章在平和调侃的外表下,包含着对 “愚民” 的殷殷关注、亲切理解,对“军阀”、“名公” 们的极度轻蔑,极大憎恶,对 “后世”不用讽刺的好社会热烈呼唤。如像作者《华盖集·小引》的告白:“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世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是借此来释愤抒情。”也如郁达夫所说,在他“刻薄的表皮上”,虽然只见到“冷冰冰的青脸”,“可是皮下一层,在那里潮涌发酵的,却正是一腔沸血,一些热情”。※

字数:2279

郁达夫《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夏爵蓉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50-65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