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鱼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鱼藻 鱼藻《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鱼藻》,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三家《诗》无异义。朱熹以为是“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诗集传》)。后人也有以为是武王克商,在镐京饮酒庆祝之诗;又有以为是镐京百姓欢迎武王在镐建都之诗。从诗的内容看,并无讽刺之意,《序》说“刺幽王”只是陈古刺今,以美为刺之义。就诗论诗,这是赞美周王在镐京宴饮享乐之作。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风格类似民谣。遣词造句浅近如话,起兴含义耐人寻味。 ☚ 宾之初筵 采菽 ☛ 鱼藻鱼在?在藻。 有颁其首。 王在?在镐。 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 有莘其尾。 王在?在镐。 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 依于其蒲。 王在?在镐。 有那其居。 鱼在哪里?在水藻。只看见它的大头而不见它的尾巴。周王在哪里?在镐京。他正在逍遥快乐饮美酒呀。 鱼在哪里?在水藻。只看见它长长的尾巴而不见它的头。周王在哪里?在镐京。他正在畅饮美酒逍遥快乐呀。 鱼在哪里?在水藻。只看见它贴着蒲草自在游。周王在哪里?在镐京。那里有周王安逸舒适的住所。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来有“美”“刺”之争。“刺诗”说以《毛诗序》为代表。其云: 《鱼藻》,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 “《鱼藻》,盖刺周王高居镐京饮酒作乐之诗。” “美诗”说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其云:“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高亨《诗经今注》说: “这大概是周王燕饮诸侯,诸侯赞美周王的诗。”细味全诗,看不出“将不能以自乐”之处,而恰恰是充满着“自乐”之情。至于“思古之武王”,诗中也看不出什么明显的说法。就本诗而言,这当是一首赞美周王宴饮之乐的颂诗。 全诗的内容很单纯,即反复歌颂周王在镐京饮酒作乐以及住所的安逸。此诗语言极为简括,主旨集中,但在艺术表现方面却颇见功力,别具情趣。首先是采用 《国风》民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创造一种自然活泼的艺术境界。三章诗每章开头两句分别说:“鱼在在藻,有颁其首”。(“有颁”:颁颁,头大貌)。“鱼在在藻,有莘其尾”(“有莘”: 莘莘,尾长貌。)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蒲”:蒲草)。在水藻中,我们仿佛看见了鱼的大头与鱼的长尾,以及鱼儿依歇于蒲草旁的情景。再深一步联想,那鱼儿游动不定而自由自在的行为不正是周王随心所欲而饮酒快乐的恰切比喻吗?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曾指出:“鱼在在藻,王在在镐。两句照映甚明,鱼兴王,藻兴镐。”这正是抓住了此诗赋而兴,兴而比的表现技巧。 其次,句式灵活,重中有变。每章反复出现的 “鱼在在藻”,“王在在镐”两句,各自均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短句,即:“鱼在?在藻。”“王在?在镐。”这样就从根本改变了原来陈述句一览无余的缺陷,使诗意变得更加婉曲层折,从而体现了诗人寓豪迈于快乐之中的情怀。同时,如此设局,又好像是一位大臣正在向人们“口讲指画”,(陈子展《诗经直解》)近于“细民声口”(方玉润《诗经原始》),充满生活气息。 总之,此诗比兴自然,句式活泼,重章复沓,语言质朴,颇似民歌风格,这在《雅》诗中是难能可贵的。 《鱼藻》有颁其首①。你看它那肥大的头。 王在在镐②,王在何处?在京镐, 岂乐饮酒③。他逍遥快乐啊在饮酒。 鱼在在藻,鱼在何处?在水藻, 有莘其尾④。你看它那长长的尾。 王在在镐,王在何处?在京镐, 饮酒乐岂。他欢乐饮酒啊多逍遥。 鱼在在藻,鱼在何处?在水藻, 依于其蒲⑤。它贴着蒲草自在游。 王在在镐,王在何处?在京镐, 有那其居⑥。他安逸自处在享受。 [注释] ①有颁(fen):颁颁,头大的样子。②镐:镐京,西周都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③岂:通“恺”,欢声。《郑笺》:“岂,亦乐也。” ④有莘(shen):莘莘,尾长的样子。⑤蒲:蒲草,一种水生草本植物。⑥有那(nuo):那那,安逸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周代贤明君主的诗歌,属于贵族阶级的作品。然而,它显然深受民歌的影响,或许就是利用民歌改造而成的,其语言、技巧、构思乃至风格都近乎民间歌谣,艺术特色颇为鲜明。 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其中一、三两句,句式相同、造语新奇,不同凡响。“鱼在在藻”,“王在在镐”,每一句中仅有四字,而“在”字两次出现,如果说是为了凑足音节,用法显得笨拙,如果以为表示诗人口吃,那也无异于痴人说梦,未免令人失笑。应该怎样理解?吴闿生《诗义会通》释“鱼在在藻”为“鱼何在,在乎藻”,这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两个“在”字看作一问一答,可谓深得原作精神。“鱼在在藻”,“王在在镐”,两个“在”字连用,不仅强调了处所,寄寓着诗人的旨意,而且顿使诗句摇曳生姿,富有神韵。每章一三两句指点了处所之后,二四两句便分别刻画鱼的形态和王的情趣。前两章中第二句写鱼用的是画中写意之笔。“有颁其首”,“有莘其尾”,先后描绘了肥大的鱼头和长长的鱼尾,并没有勾画鱼的全体,但是惟其如此,才能见出鱼在藻丛之中。诗句巧妙地再现了鱼在藻丛忽隐忽现、往来出入的情景,使人感到它们摇头摆尾、安乐自得的神态,宛然就在眼前。前两章的第四句写王,“岂乐饮酒”,“饮酒乐岂”,前后调换了一下词序,描写着同一个场面。快语欢声,直陈情状,正与朝廷宴饮的场景气氛合拍。第三章“依于其蒲”一句,写鱼得其所,“依”字之中,蕴含着自足自乐的意思。“有那其居”一句,写王安然自处,全诗以此作结,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口讲指画,颇似民谣风格”(陈子展《诗经直解》)。兼以遣词造句,一任自然,浅近如话;指陈描述,真实可感,形象动人,既有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带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确接近于“细民声口”(方玉润《诗经原始》),于贵族作品中颇为少见。 这首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借助民间创作常用的比兴映照的手法,寄寓和深化题旨,使诗耐人寻味。何楷说:“鱼在在藻,王在在镐,两句照映甚明。鱼兴王,藻兴镐。”他所指出的照映关系,为探索诗的底蕴,提供了一把钥匙。但是,如果凭借这种照映关系,仅仅看到“鱼兴王,藻兴镐”这一层,是不够的。试想,如果各章的前两句仅仅是直接兴起后两句,那么全诗就只是歌咏周王的饮酒作乐,诗意未免过分单薄,表达也未免过分直露了。其实,“鱼”、“藻”不只是兴“王”、兴“镐”,而是另有一层比兴之意。《传》《笺》都曾指出:诗“以在藻依蒲为鱼之得所,兴武王之时民亦得所”。武王之说是否可靠,姑且不论,只是我们由此可知,诗人咏鱼,其意在于咏民。诗的前两句是个借喻,以鱼喻民。因此,“鱼在在藻”与“王在在镐”的映照中就包孕着这样的诗意:百姓既已如鱼得水、安居乐业,周王亦自安处京镐,以百姓之乐为乐。诗中这种映照比兴的技巧是比较高明的。 这首诗的题旨是否止于歌咏和赞颂民安君乐、君民同乐这一层,尚难论定,因为诗的创作年代难以确指。如果是作于幽厉之时,诗中追思前代明君,其旨无疑在于讽刺当今,诗意自然又见加深一层。如果诗是作于明王盛世,而演奏或诵读于幽厉之朝,虽然也是颂古讽今,不乏弦外之音,但那毕竟是诗的功用之妙,而不是诗本身的构思之巧了。 鱼藻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源头。《诗经》做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其肇始的现实主义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所遵循和弘扬光大。刘永济先生在其所著的《十四朝文学要略》一书中说:“(《诗经》) 下及汉庭之赋,唐代之诗,两宋之词,金元之曲,莫不由此斟酌挹注焉。可谓衣被词林,冠冕文囿者矣。”《诗经》之泽被后世由此可见一斑。 在《诗经》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中,章法上复沓联章是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为众多诗篇所采用。这种修辞手法是同一个字、词、句或章以复叠、交错的形式出现,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仅仅更换少数的词语,反复递进,层层深入,渲染烘托,从而增加了一唱三迭的感情色彩,长歌浩叹,起到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复叠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因情而异。这首《鱼藻》兼及了复叠的特点,且有所变化、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作。全诗仅四十八个字,分为三章。每章的第一、三句均用复叠句式,在此基础上全诗有部分章句复沓,如第一、二章即是如此。首句以兴句复沓,第二句从“有颁其首”到“有莘其尾”,只更动了四个字,费墨不多,对鱼从头到尾的描绘却很传神,“颁”喻其头大,“莘”谓其尾长,用字精炼准确。“颁”,《毛传》:“大首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杂色的花纹或斑点。详见于省吾先生的《泽螺居诗经新证》。“莘”,《集传》:“长也”。诗中以“鱼”喻“王”,以“藻”喻“镐”,用头大尾长,悠闲自得地戏游水中的鱼借喻周天子在京城安乐其居,由此可以想见,古人“临渊慕鱼”、“徒有慕鱼情”皆为有感而发,诚非信口雌黄之论。第一、二章的第四句“岂乐饮酒”和“饮酒乐岂”,其意相同,句法倒装,强调了宴饮之乐,皆为接应第三句“王在在镐”而发,意为周天子高居京畿,享乐无已。“镐”,亦作“镐京”,西周王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长安县斗门镇附近。第三章有所变化,以鱼依附休憩于香蒲附近而比喻周天子在镐京高大其居。“蒲”,《集传》:“水草,可为席者”。细味全诗,通篇以问答形式出现,颇似民歌民谣中的行歌互答。章句的复叠沓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此诗的解释,各家持说迥异,褒贬不一。属于褒美之说的,如方玉润以为此诗“以鱼之在藻兴王之在镐”,“细民口声”,“体近乎风,”可视为“变雅”之属,朱熹认为,“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其余各家大类如是。另有别解的,认为此诗为讽刺周幽王而作,如胡承珙《毛诗后笺》云:“观《鱼藻》之刺,而知宗周将陨。”近人陈子展亦近此说,认为此诗用意在“刺周王高居镐京饮酒作乐。”对于上述说法,我们暂且姑置不论,且从艺术欣赏上着眼。 鱼藻
【注释】①有颁(fén):头大貌。②镐:镐京,西周都城。③岂乐:和乐。④有莘(shēn):尾长貌。⑤乐岂:即“岂乐”。⑥有那:闲逸貌。 【鉴赏】这是颂美周王饮酒欢乐之诗。 全诗三章。从诗意推测,周王的宫室中有池,池中有藻、蒲,藻蒲之中有鱼儿悠闲地穿行。周王在宫室中,一边观鱼一边饮酒,优哉游哉,好不欢悦。每章首二句写周王观鱼。一章说:鱼在哪?鱼在藻中,它的头硕大;二章说:鱼在哪?鱼在藻中,它的尾巴修长;三章说:鱼在哪?鱼在藻中,它依在蒲草旁边。这些描写均为赋而兴。它以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兴比周王饮酒欢乐,同时又是眼前之景,即景起兴。每章后二句写周王饮酒欢乐。一章说:王在哪?王在镐京,快乐地饮酒。二章说:王在哪?王在镐京,饮酒欢乐。三章说:王在哪?王在镐京,他的居室安逸。 《诗序》说:“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也。”此说认为诗中写的是武主饮酒欢乐,用以刺幽王饮酒而不知危亡。这种说法似觉牵强,难以成立。诗中的周王究竟是谁,也无法确定。 鱼藻
【注释】 ①藻(zao 早):水草名,叶细长而多皱,蔓生水中。有:助词。颁(fen 坟):头大貌。②王:周王。一说指周武王,一说指周宣王。镐(hao 号):西周的京都,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岂(kai 凯):即“恺”字,和乐。③莘(shen 身):长貌。尾:音yi (椅)。④饮酒岂乐:与一章“岂乐饮酒”义同。⑤蒲:一种水生植物,可以编席。⑥那(nuo 挪):安闲。居:指宫廷。 【译文】 鱼儿在何方?鱼儿在水藻。大头昂然漫漂游。周王在何处?周王在镐京。和顺安乐饮美酒。鱼儿在何方?鱼儿在水藻。长尾漂漂任逍遥。周王在何处?周王在镐京。宴饮美酒乐陶陶。鱼儿在何方?鱼儿在水藻。依傍蒲草戏水中。周王在何处?周王在镐京。宫廷安闲乐无穷。 【集评】 汉·郑玄:“鱼之依水草,犹人之依明王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五) 清·姚际恒:“‘鱼在?在藻’,二‘在’字见姿。”(《诗经通论》卷二十二) 清·方玉润:“此镐民私幸周王都镐,而祝其永远在兹之词也。……《小序》不知,遂以为‘刺幽王’,其说固非。即《集传》以为‘诸侯美天子之诗’,亦未得诗意。……以鱼之在藻兴王之在镐,则其细已甚,故知为细民声口也无疑矣。”(《诗经原始》卷十二) 【总案】 西周初年,周武王平定天下,建都镐京,周初民众逢此盛况,以鱼之在藻之乐兴武王之在镐之乐,充分显示了周民爱戴武王的真诚情意。诗歌感情真挚,气氛欢乐而平和,比兴手法新颖而贴切,掺杂以问答式贯穿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与特色。诗中对游鱼的描述,或显露其大首,或展现其长尾,忽隐忽现,充分显示了鱼戏水藻的乐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表现手法也是颇为成功的。 鱼藻 鱼藻〔原文〕 ☚ 鱼藻之什 采菽 ☛ 鱼藻❶借指讽谏之作。《隋书·薛道衡传》:“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帝览之悦,顾谓苏威曰: ‘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